古建筑:三种角梁做法
古建筑梁柁类构件制作施工工艺标准

古建筑梁柁类构件制作施工工艺标准适用于各种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六架梁、四架梁、月梁、三步梁、双步梁、单步梁(抱头梁)、顺梁、递角梁、顺趴梁、太平梁、抹角趴梁、井字长趴梁、短趴梁、踩步金梁、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二郎担山梁)、承重梁、花台梁、天花梁、帽梁、老角梁、仔角梁、刀把角梁(仔角梁老角梁连做)、窝角老角梁、窝角仔角梁(角梁盖)、角云(花梁头)、由戗等梁类的构件加工。
1、材料要求选备材料必须严格把关,梁类构件所使用的木材必要时应进行检测,确定其名称、种类、材质,或进行抗拉、抗压、抗剪等强度实验,做好木材含水率测试。
符合木结构规范要求,设计对材料有特殊要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
梁类木构件材质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木构件的防虫蛀、防腐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有关规范的规定。
2、主要机具机具:电锯、平刨、压刨、磨刃机、于电锯、钻等。
油锯、手电锯、手电刨、手电工具:大锯、二锯、小锯、挖条锯、榫子、凿子、扁铲、斧子、大刨子、二刨子、小净刨、墨斗、划杆、钢卷尺、米尺、方尺、活尺等。
备制梁丈杆:选择一根没有节疤的红松长杆截面4cmX 5cm,四面刨光。
选一大面从总丈杆上把每层梁架线位过画到分丈杆上,把梁头线位画出,用文字标明。
按瓜柱位置点画出卯口位置线、随檩枋或垫板卯口位置线,用文字标明。
3、作业条件施工现场作业场所搭设相应的专用工棚,各种机具防护必须齐全、有效,电动机具要有专人负责、符合安全生产有关规定。
施工前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熟悉设计图纸要求及古建传统作法要求,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落实有关技术管理保障措施、质量管理保障措施、安全施工管理措施。
根据传统作法做好施工前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
4、梁料粗加工:工艺流程:打截荒料一加工规格毛料一找方刨平以备制做按照设计尺寸要求,把原木荒料打截成所需梁构件的长短尺寸适当留荒,以备制作时盘头打截,把打截好的圆木先在电锯房加工成见方规格毛料。
根据屋架梁的种类,把加工好的见方规格毛料进一步加工刨光成规格净梁料。
古建梁架及常见木构件图文解析,我敢说这些你都没听过!

古建梁架及常见木构件图文解析,我敢说这些你都没听过!内容导读: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最常见的是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结合式、井干式或干栏式(有几种说法);小编为大家介绍这几种梁架结构以及抬梁式各构件(梁、枋、桁、椽等)、结构组成及作用。
五种梁架构架形式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又称为“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它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至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
抬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
采用穿斗式构架,可以用较小的材料建筑较大的房屋,而且其网状的构造也很牢固。
不过因为柱、枋较多,室内不能形成连通的大空间。
混合式构架当人们逐渐发现抬梁式与穿斗式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用的房屋,即,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这样既增加了室内使用空间,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干栏式构架干栏式构架是先用柱子在底层做一高台,台上放梁、铺板,再于其上建房子。
这种结构的房子高出地面,可以避免地面湿气的侵入。
但是后期的干栏式木构架实际上是穿斗的形式,只不过建筑底层架空,不封闭而已。
井干式构架井干式构架是原木嵌接成框撞,层层叠垒,形成墙壁,上面的屋顶也用原木做成。
这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建造容易,不过也极为简陋,而且耗费木材。
因其形式与古代的水井的护墙与栏杆形式相同而得名。
梁“梁”是中国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建之一,它是一段横断面大多呈矩形的横木,明清时期基本接近方形,而中国南方的很多梁则采用圆形断面,这样较好的节约了木材。
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建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古建营造系列——翼角

古建营造系列——翼角翼角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
中国古代房屋多有深远的出檐,《诗经》就有有关记述,唐宋明清各有发展。
最常见的翼角做法,北方是清代官式做法,南方是主要流传于江浙地区的发戗做法。
清代官式建筑翼角起翘一般为自正身椽上皮到最末一根角椽上皮升高四椽径,出翘为角梁外端的正投影长出正身椽三椽径,工匠术语称之为"冲三翘四"。
出处《诗经》就有"如晕斯飞"的句子赞美建筑物,可知西周大屋顶已引人注目,但不知有无翼角。
出土的战国铜屋、铜阙和铜器上镂刻的建筑图象都是直屋面和挑出很远的直屋檐,无翼角。
现存最早的屋角做法表现在东汉石阙上,檐口是直的,在45°线上有斜置的角梁。
角椽的排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角椽同正身椽平行,愈至角则椽愈短,椽尾插入梁侧;一种是角椽逐根加大斜度,向角梁倾斜,如鸟翼上的羽毛,椽尾也插入角梁侧,椽长虽也逐根缩短,由于倾斜,所以长度大于前一种。
这两种做法沿用到唐代,翼角的具体形象最早见于南北朝石刻中。
最早的实物是五台县南禅寺大殿的翼角,它的角椽排列方法属于第二种。
屋角处的角梁断面高度为椽高的三倍左右,椽和角梁的下端都搭在檐檩上。
为使角椽上皮逐渐抬高到与角梁上皮相平,以便铺望板,在屋角处正侧两面的檩上各垫一根三角形木条,宋代称"生头木"(清代称"枕头木")。
这样屋檐至角处就出现平缓的上翘(清代称为"起翘")。
这做法约始于南北朝后期。
中国古代建筑翼角上翘的特点,至此形成。
发展约在唐代中期或晚期,出现了第三种角椽的排列方式,角椽自梢间下平槫(清代称下金桁)起,逐根呈辐射状展开,向角梁靠拢,最末一根与角梁相并。
这和第二种做法不同处是椽近似于从一个中心辐射出去(由于制做上的困难,实际上不能做成从同一点射出),故角椽和前两种方式不同,不是逐根缩短,而是在开始时逐根加长,只是最后几根椽尾出于构造的原因,并入角梁侧椽槽内,才开始缩短。
古建翼角结构的三种形制

古建翼角结构的三种形制高翘的翼角是中国古建的一大特点,通过读了书中此段文字,感觉系统的分析和比较确实能够更快的将一些问题说明说清。
庑殿顶或者歇山顶都有四个外转角,其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像鸟翼般开展的曲线,故通称这一部分为翼角,现介绍三种翼角结构的作法与形制:作法之一——清代官式作法:大式大木的翼角由角梁与椽飞组成,角梁好象是主干,椽飞是若干分枝。
角梁有两层,上层称子角梁,下层称老角梁,二者关系和飞椽与檐椽的关系类同。
老角梁梁身以檐檩相交处为支点,前端伸出,梁端面做霸王拳一类雕饰;后端上皮刻出桁椀托住正侧两面的金檩。
子角梁梁身与老角梁平行,前端长于老角梁,长出部分接近水平,梁端有榫,是安放瓦件套兽的地方;后端下皮刻桁椀,盖住正、侧两面来的金檩。
二者都是45度方向放置。
翼角翘起是由于角梁与檐椽用材尺寸不同的结果。
老角梁和檐椽下皮都放在檐檩上,但老角梁断面大,其上皮比檐椽上皮高出两椽径。
为使翼角椽子逐步抬高,最后达到同老角梁上皮宜平,使用了三角形的枕头木。
在平面上,翼角椽子也渐次变更方向,直到末一根椽头与老角梁头紧贴为止,注意这些椽子还要逐渐加长,直到老角梁,最后一根的平出距离约三椽径。
翼角部分飞椽与子角梁关系稍有不同。
檐椽之上再不用枕头木,只用望板及连檐,因此最后一根飞椽上皮比子角梁上皮要低一些。
这部分的檐椽、飞椽分别又叫做翼角檐椽和翼角翘飞椽。
作法之二——长江下游的地方做法:依《营造法原》所述,长江下游翼角部分的角梁也是上下两层,上层叫嫩戗,下层叫老戗,老戗和北方的老角梁位置、外形基本上相同,嫩戗却和北方的子角梁有很多差异。
(1)嫩戗长度较短,一般为飞椽露明长度的三倍;子角梁则较长。
(2)嫩戗中心线与顶端面所成角度大约是55度多一点,抬起较陡;子角梁前端中心线是接近水平的。
(3)嫩戗上还有菱角木、箴木、扁担木几层木料,使得上皮轮廓线为半月状,北方的子角梁则不是。
作法之一——清代官式作法:大式大木的翼角由角梁与椽飞组成,角梁好象是主干,椽飞是若干分枝。
综合表述古建木作的基本做法

古建木作的基本做法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图形探解清式庑殿之脊桁、扶脊木、脊椿、仔角梁与三种由戗

图形探解清式廡殿之脊桁、扶脊木、脊椿、仔角梁与三种由戗雷公柱到位后,脊桁出场了,三件。
从这个图形中可看到,靠两边的脊桁与雷公柱是透榫套装,这样在工艺顺序上就排在雷公柱后了。
脊桁之间燕尾榫连接,上面还留有和脊椿配合的臼槽。
脊桁顺雷公柱滑下,落在脊垫板、脊瓜柱和雷公柱的圆弧槽面和平面上。
结合上期博文的倒数第三、四图看,雷公柱与太平梁也反过来被约束了。
脊桁安装到位后,拿进扶脊木,三件。
扶脊木为六棱形,两侧下面做圆不透榫眼,后面要和脊椽相配;上面做方形透榫,为和下一个出场的脊椿相配;两头做长方透眼配雷公柱,扶脊木之间的链接用燕尾榫。
在燕尾榫的连接部,脊椿的配合用半榫槽臼,个人觉得这样合理,没看到书证与实物证据,这里纯属探解(实际中可能错过结合部,这也是猜想)。
扶脊木到位后,拿进脊椿,共二十三件,长短不一。
长的是为以后配正吻;短的是用在结合部。
脊椿顺扶脊木的方槽滑下,除两根短的外,穿过扶脊木,落在脊桁的槽臼内,两根短的落在扶脊木结合部的槽臼内,上两张图:到此,本座廡殿最高的大木件-脊椿已安装完毕,给个正面视图。
到这里,从下往上装了,拿进仔角梁,四件。
仔角梁安放在老角梁上,前边微翘,头上留出装琉璃件的位置。
后边上面做压掌榫,留着和下花架由戗配合;后下面做十字桁椀圆弧槽,与金桁相配;用销固定在老角梁上。
给个安装到位图:仔角梁安装到位,拿进下花架由戗,四件。
下花架由戗两头做压掌榫,一头和仔角梁相配,一头准备和上花架由戗相配;后头下面做十字桁椀圆弧槽,和下金桁相配。
下花架由戗一头顶在仔角梁的压掌榫上,一头落在下金桁上。
由于明、清廡殿顶一般采取推山做法,所以我们看到的压掌榫做的锯口并不是和下花架由戗的侧面垂直的,只是以上一个件的切面为基准做的切面。
在这里用三维软件做设计还好成型和给出具体精确的尺寸,用两维软件或图版画图,在设计上还真得费点劲。
前人在宫殿的搭建中,大木匠只需在不同高度的两桁件搭接处实际测量比画就解决了。
古建筑小知识之古代的梁是怎么样的

古建筑小知识之古代的梁是怎么样的梁和柱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不过梁是水平放置的构件。
它歇山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构架和屋面的荷载,并将其穿到柱上。
主要的梁两端放在前后两金柱上;若建筑物没有前后廊,则可放在前后两檐柱上才(T3-10)。
梁的长短随房屋进深而定。
一、梁的分类(一)、按梁的外观,梁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两大类。
顾名思义,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两边线为两条平行的直线。
而月吴的梁肩呈弧线,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雕刻,外观秀巧(图3-21)。
汉代称为“虹梁”。
(二)、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类1、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邢,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
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长,叫做“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
在清代,各柁按显而易见所承檩(或桁)的总数来称呼,分别叫做“几架梁”。
如所承共有七檩,则称“七架梁”,其上一层称“五架梁”,再上一层为“三架梁”。
这是因为从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则许姚的两端各收进一个步架。
宋代的梁称为“栿”,以每根总数椽本身所承椽子的总数来命名。
因为步棋架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称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称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称平梁。
2、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三架梁两端在五架梁五架梁上面的瓜柱上,三架梁上为正中立脊瓜柱,支撑脊檩。
构架所谓瓜柱指在抬梁式构架中立在姚或顺梁上,将上一层梁支起,并使之达到所需要的高度的构件。
若其本身之高大于本身之柱径长,称为“瓜柱”;反之,小于本身之径或阔度者,称为“柁墩”。
瓜柱按其所处位置不同,又有金瓜柱、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称。
角背是保持瓜柱稳定的辅助构件。
瓜柱自身昂尚高度等于或高于柱径2倍时,均需要安设角背,而脊瓜柱必须安设角背。
3、四架梁与六架梁四架梁、六架梁系用做卷棚顶(也叫“元宝脊”)上。
卷棚顶没有正脊,脊部做成圆弧形,下用月梁支撑,月梁两端各设一根脊瓜柱,承受本月梁传下的荷载。
古建筑木作戗角营造技法

古建筑木作戗角营造技法苏州古建筑中的戗角(北方称翼角),由木作和瓦作共同来完成,戗角的木结构,分两种做法,一为嫩戗发戗,一为水戗发戗。
水戗发戗较为简单,其木构件(老戗)本身不起翘,戗角起翘,全由瓦作向上翘起的小脊来完成,因此其外观则相对平缓。
瓦作向上翘起的小脊,又称水戗,故称“水戗发戗”。
嫩戗发戗则较为复杂,其构造主要有下列木构件所组成:老戗、嫩戗、菱角木、扁担木、弯里口木、摔网椽、立脚飞椽、弯遮檐板、孩儿木、千斤销、戗山木等。
戗角的安装戗角安装可在房屋的直挺椽子安装完成后进行,也可在安装之前进行,但以前者为多,因为戗角安装,须以靠近戗角的第一根出檐椽子为基准。
传统做法改进后的做法老嫩戗之间组装的两种做法老戗的安装,根据建筑形式的不同,其上端(即戗尾)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1.歇山建筑老戗的安装,其下端安装于两侧廊桁相交处,而上端则安装于两侧步桁相交处,两侧相交的桁条须按敲交做法。
歇山建筑的老戗安装示意图2、攒尖建筑及重檐歇山的下檐戗角的安装攒尖建筑及重檐歇山的下檐戗角,其老戗的安装,下端也是安装于敲交的转角桁中,做法与上述做法相同。
攒尖亭建筑的老戗安装示意图戗山木的作用有二,一是使所安装的老戗进一步固定,使其底部更加稳固;二是能将摔网椽,自步柱中心起,逐根填高,使其椽面至老戗处,与老戗面相平。
弯里口木,该构件的形状,平面呈弯形,立面呈齿状、并逐渐升高,故被称为弯里口木或高里口木。
戗山木与弯里口木的安装示意图在老戗两边,以出檐椽之上端中线与步桁处戗边的交点为基准点,各往老戗方向,下端逐根加长,成曲线与老戗相齐,成摔网状,称为摔网椽。
摔网椽的安装示意图因戗角部位的飞椽随着摔网椽,亦作摔网状而逐根立起,成曲线与嫩戗相齐,故将该部位的飞椽,称为立脚飞椽。
立脚飞椽与摔网椽的相互关系,就如同直挺飞椽与出檐椽、嫩戗与老戗的相互关系一样。
因为有了立脚飞椽的逐渐升起和向外叉出,所以从直挺飞椽端部起,到嫩戗端部止,形成了一条由内向外、从低到高、呈双向弯曲的屋面檐口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屋顶最难的做法都告诉你了|图解三种角梁做法
我们通常所说的角梁,是指外转角角梁。
又名出角梁。
按等级制度,角梁可分为大式和小式两类。
按做法,则可分为扣金做法、插金做法、压金做法三种。
每种做法都有大式和小式两种情况。
处于屋面里转角位置的角梁一般被叫做“窝角梁”,在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称为“里拽角梁”、“里角梁”。
角梁一般被认为是传统建筑屋顶最难以把握的部分,建筑工匠也以会以会做角梁而引以为傲,本次推送就对角梁的做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角梁概念和位置
角梁是在庑殿建筑和歇山建筑中的转角做法。
歇山屋顶角梁
庑殿屋顶角梁扣金角梁
外侧角梁与飞椽
角梁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