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合集下载

传统村落整治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整治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整治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精髓,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整治实施方案。

二、整治目标。

1. 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整传承乡村传统文化;2. 提升传统村落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条件;3. 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三、整治内容。

1. 文物保护,加强对传统村落内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古建筑,修复古村落布局,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

2. 环境整治,改善村落内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卫生水平,改造村庄道路和排水系统,美化村庄环境。

3. 产业发展,挖掘传统村落的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4. 社区建设,建设文化活动场所,丰富村落文化生活,加强社区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整治规划,对传统村落进行调研,制定整治规划,明确整治目标和任务分工。

2. 资金筹措,整治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可以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引入、金融支持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

3. 组织实施,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部门,建立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4. 宣传引导,加强对传统村落整治工作的宣传引导,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

5. 监督检查,建立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整治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五、保障措施。

1. 法律保障,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依法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

2. 政策扶持,出台相关政策,对传统村落整治给予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3. 资金支持,加大对传统村落整治的资金支持力度,保障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

传统村落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居民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才能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浅析海口石山镇火山古村落美术资源开发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析海口石山镇火山古村落美术资源开发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析海口石山镇火山古村落美术资源开发与文化遗产的保护1. 引言1.1 石山镇火山古村落的地理及历史背景石山镇火山古村落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地处美丽的临港风光带,依山傍海,风景优美。

该古村落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火山遗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浓厚的海南岛特色,反映了海岛文化的独特魅力。

石山镇火山古村落历史悠久,据考证建立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该古村落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成为海口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石山镇火山古村落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海口市城区东部,交通便利,是海南省内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化旅游景点。

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资源,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石山镇火山古村落也逐渐成为游客们探寻海南文化遗产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石山镇火山古村落的美术资源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1.2 美术资源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美术资源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艺术产业的繁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艺术创作和表现,传承和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增加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美术资源开发还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兴旺。

文化遗产保护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是对先人智慧和劳动成果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让后人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责任,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一种贡献。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更显得尤为重要。

2. 正文2.1 石山镇火山古村落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石山镇火山古村落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是一处保存完好的火山古村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石山镇火山古村落也面临着一些现状与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石山镇火山古村落面临着土地资源的压缩和开发的压力。

一些传统建筑被拆除,原有的村落结构被破坏,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古村落历史功能和形态

古村落历史功能和形态

古村落历史功能和形态古村落是指具有悠久历史的乡村聚落,通常保存着丰富的历史功能和独特的形态特征。

这些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功能和形态两个方面介绍古村落的特点和意义。

一、历史功能1. 保护历史记忆:古村落是历史的见证,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这些古村落承载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

通过保护古村落,可以让人们了解和感受到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2. 传承文化遗产: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

在古村落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建筑、古老的手工艺品、传统节日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瑰宝,通过保护古村落,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3. 促进乡村振兴: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

古村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二、形态特征1. 建筑风格独特: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多样,常见的有明清式建筑、民居建筑、古庙、古井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古村落的建筑布局通常以村落中心的广场或庙宇为核心,周围是居民的住宅和田地,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

2. 自然环境优美:古村落通常位于山水之间,周围环境优美,有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树林和宜人的田园风光。

这些自然景观与古村落的建筑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人们在古村落中漫步,不仅可以享受到宜人的自然环境,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3. 生活方式古朴简单:古村落的居民通常过着简朴的生活,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他们依靠农业、手工艺和渔猎等方式维持生计,注重家庭和社区的互助合作。

在古村落中,人们可以体验到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远离繁忙喧嚣的都市生活。

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功能和独特的形态特征。

古村落文化保护案例解析

古村落文化保护案例解析

古村落文化保护案例解析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传统的古村落面临被遗忘、被拆迁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悠久的乡村文化,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古村落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通过对某一古村落文化保护案例的分析,探讨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案例分析:以某省某县的天凤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这个古村落依山傍水,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建筑,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

近年来,天凤村受到了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成为古村落文化保护的典范。

措施一:政府保护政策天凤村所在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包括禁止破坏性开发、修缮古建筑、设立保护区等。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复和改造,保护了村内的建筑和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古村落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的保护意识。

措施二:社区参与天凤村的居民积极参与到古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他们组织自发的志愿者队伍,参与建筑修缮、清理环境等工作。

社区还建立了古村文化展示中心,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天凤村的文化价值。

成果分析:通过政府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天凤村的古村落文化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天凤村的古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

政府投入的资金使很多老旧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使之更具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其次,天凤村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古村落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度,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问题与展望:然而,古村落文化保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首先,一些村民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破坏古建筑的行为。

需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古村落文化保护的认识。

其次,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机制。

政府和社区应制定更为全面的保护措施,注重平衡古村落的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古建筑修复和传统手工艺的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西递宏村为例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作为历史遗产,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

它集历史、艺术、美学、建筑、科考、人类学等许多方面的价值于一身,收到国内外旅游者学者的青睐。

同时,古村路也是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古村落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古村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发展一.引言古村落在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同时,也存在也许多问题,盲目的开发,以利益为重却忽略了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以西递宏村为例,探讨古村路保护的重要性,分析古村落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二.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古村落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家。

很多先人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刷仍然保留至今,成为一座座古村落镇、古村落。

他们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普遍存在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

正因如此,吸引了无数的游人纷至沓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村落的环境、文化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西递宏村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徽州古村落是徽文化的文化特质丛,是研究徽文化的活化石, 是徽文化的符号、象征与标志。

三.西递宏村古村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一)西递宏村旅游发展现状概况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作为中国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 是徽州文化和徵派建筑最具典型地方传统特色的古村落, 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40多幢, 其布局、结构、工艺为世人所罕见。

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做出决定, 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并做出高度评价。

此后两村声名鹊起, 大量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旅游直接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都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收入的提高也一定程度的反哺了古村落的保护。

虽然,古村落的保护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的来看这种保护还处在保护的初级阶段。

研究论文: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研究论文: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67512 农村研究论文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的广泛开展,不少传统村落形而下的物质见证遭遇泯灭,形而上的村落文化灰飞烟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已经变得相当棘手。

新农村建设怀着将农村建设成为生产生活发展富裕、村容乡风整洁文明的宏伟目标,致力于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的工作。

原名古村落的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多重价值和功能,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并存与整体灿烂,是最具资格、品位和权威的人类文化多样性之阐释者,具有特殊的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古而不旧。

将传统村落保护及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发展关系,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方能走出一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健康前行的康庄大道。

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原则和措施(一)以人为本。

传统村落是一个非常灵巧的组织,其保护发展经不起硬手硬脚的尝试,村民的认识不足以维持的新的发展模式迟早会蜕形。

以村落居民这一村落活的灵魂为灵魂,调动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保护好古村落风貌,让居民生活得更好;让传统村落里的居民居住得更舒适,让走出村落的居民生活得更殷实。

培养并保持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利用的活力基础,加强区域团结,共襄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发展目标,加强区域绿网系统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布局,系统整合旅游发展资源,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使传统村落成为价值不断增值的新村落。

(二)以质为尊。

以保护与更新和谐共处、新旧文化的交融为前提塑造高品质村落生活,因地制宜,结合村落经济现状、地貌地形、自然资源、建筑风格和文化历史传统各不相同的实际,积极利用国内外关于传统村落规划保护的新成果发扬创造村落新内涵和塑造与时俱进的村落新特色。

不能在村落历史的长短与文化厚度高度之间画等号,凸显古村落的历史厚度和先锋态度。

使村落既有传统的市民生活方式,也拥有与外界对话的可能性和对话欲望的先锋性,成为人才辈出的聚居地。

顺义区古城村综合实施方案

顺义区古城村综合实施方案

顺义区古城村综合实施方案顺义区古城村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城村的历史文化,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制定一套综合实施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保护文化遗产1. 建立古城村历史文化保护区。

修复和改造古村落的建筑,修缮古老的街巷、院落和古井等文化遗迹,提升古城村的整体环境。

2. 积极申报国家级、市级文化遗产,争取国家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和资金。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增加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资源整合与利用1. 制定古城村旅游开发规划。

利用现有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线路,增加村庄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引进优质的文创产业,开设手工艺品、传统手工技艺等工作坊,促进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三、改善基础设施1. 更新道路和供水供电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

2. 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建设环保垃圾收集站,提高村庄的环境卫生水平。

四、发展农业与乡村旅游1. 组织村民发展农业项目,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2. 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构建特色农家乐和民宿,提供独特的乡村游览和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到古城村游览。

五、社会管理与服务1. 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居民自治机制。

2. 定期组织社区居民会议,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古城村的发展方向。

六、教育与人才培养1.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村庄内的教育资源,改善学校设施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2.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举办书画、音乐等艺术培训班,增加居民的文化素养。

七、促进产业发展1. 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文创产业,提高产出和收入水平。

2.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八、加强宣传推广1. 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古城村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2. 组织举办文化民俗活动、农产品展销会等,扩大古城村的影响力。

语文课文古村落阅读试题及答案

语文课文古村落阅读试题及答案

语文课文古村落阅读试题及答案语文课文古村落阅读试题及答案《古村落》阅读原文“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苏东坡描绘的是一幅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致。

青山翠竹、粉墙黛瓦,牧笛山歌、蛙声蝉鸣,我们的祖先曾经就是如此诗意栖居,神话般地生活。

这种农耕文明的恬美情境至今还保留在一些山清水秀、文化灿烂的古村落中。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汹涌而来的今天,守护和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就意味着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古村落是在__传统“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引领下产生的居住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我们祖先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见证。

它如同一部历史教科书,记录和镌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如同一条历史长河,至今滋养着__儿女的心田。

古村落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和空间,而且保存着年轮的印痕和光阴的故事,它曾以五千年文脉涵养了一个泱泱__。

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

保护古村落,绝不能被动地对抗岁月的磨蚀,而是更加注重对古村落人文生命的挖掘与扬弃。

完整的古村落不仅包括民宅建筑、桥梁、祠堂、古戏台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应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各种民俗、生产生活、婚丧嫁娶、民间信仰崇拜、民间艺术等口头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理解古村落就可以理解__文化的民族密码和历史细节,读懂古村落就可以读懂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__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留存在古村落里,__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闪烁在古村落里,__文化的多样性散落在古村落里,__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汇聚在古村落里,__文化的根脉深深扎在古村落里。

在历史面前我们应该是虔诚的,在文化面前我们应该是卑躬的,在故土面前我们应该是敬重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曾经失去了很多充满温馨、充满诗意的村庄,是鳞次栉比的水泥森林再次唤醒了人们对古村落的重新认识。

田园牧歌式的居住不仅是古人的生活理想,更是当代人的精神诉求。

我们在渴望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留住那些曾经养育了我们祖辈、温暖了我们心灵的多样化的原生态古村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5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9年9月V ol 22, No 5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Sep, 2009 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黄 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摘要:著名古村落苍坡村的古建筑景观呈现珍贵的宋代风貌,是传统社会耕读文化遗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苍坡古村成为该地区重要旅游景点,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当地旅游部门为主导的保护和开发,但近年来该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探讨。

古村落不仅是古建筑遗址,也是现代农村社区。

在保护、展示古建筑的同时,不能忽视、损害古建筑主人即村民的活态文化和生存利益,应该合理传承、完整展示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

而且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应该由当地村民作为主要实施者,政府管理部门应承担指导与资助责任,而不能代替村民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遗产;社区发展;楠溪江;苍坡村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09)05-0046-09DOI:10.3875/j.issn.1674-3555.2009.05.007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苍坡村是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1991年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该村历史悠久,始建于五代后周,现有村落形成于南宋淳熙五年,其特色是村庄以“文房四宝”布局,现存古建筑呈宋代风貌。

该村原是楠溪江古村落群中最副盛名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客源经常保持旺盛状态。

但随着村落经济水平的提高,村中的新式多层楼房越来越多,相关政府部门虽努力控制而成效不大,已经很大程度地破坏了古村落风貌,近几年游客稀少,并引起社会关注。

苍坡村的物质遗存保护有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同时该村的民俗文化调查工作也基本没有展开,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尚需探讨。

本文以苍坡村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如何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活态保护,如何将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区发展相协调,如何在进行遗产保护的同时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符合他们的生存利益,以及如何加强古村落民众的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并使之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一、作为现代农村社区的古村落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古村落也是村落。

然而,这一看起来很明白的常识,长期以来却被各方面忽略了,旅游者、管理者、学者等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古村落的古建筑上,而对古村落的村民、活态文化、社区发展等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好像古村落就不是村落了,只是古建筑的若隐收稿日期:2009-07-20作者简介:黄涛(1964- ),男,河北景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文化遗产保护黄涛: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47若现的、可有可无的容器。

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申明:古村落也是村落。

只不过它是拥有较大规模的、保存着相对完好的典范古建筑的村落,古村落保护及其研究应该也必须注意它作为村落社区的一面,加入村落研究的视角。

自民俗学在中国建立以来,民俗学者们就把研究重心放在农村地区。

这是由于城市社区在文化变革与创新上走在前面,而传统民俗文化在农村得到更多的保留。

村落是农村地区的主要空间表现形式,村落民俗研究在民俗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但是,传统意义的村落研究与古村落保护是既有关联又有较大差异的不同话题。

以往的村落研究看重村落是承载较为厚重传统文化的空间或社区,一般不涉及古村落保护问题,而近年来的古村落保护及其研究则把关注点集中到古建筑上,这是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出现并成为热点的问题。

后者很少关注村落民俗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已给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古村落中的古建筑都是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自然形成的,它们是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的凝结物。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多次社会动荡,生活、文化都发生巨大变迁,而这些在形态、功能上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古建筑幸运地保存下来,近年来在全球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集中反映传统历史文化的特色景观备受社会和学界关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和大众旅游的热点。

许多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存还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正在快速流逝;有些具有显著旅游价值的村落古建筑得到了各种方式的保护和开发。

而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据冯骥才先生归纳,各地比较好的村落古建筑保护模式有如下几种[1]:分区式、民居博物馆式、生态式、景观式和景点式。

古村落保护采取哪种模式要根据保护对象和社区生活的具体情况。

这些保护模式各有其成功之处,但多数的情况是“比较注重外观、景点、路线,比较偏重于物质遗产”[1]。

这些保护模式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古建筑保护与所在社区的发展利益结合起来,基本不会妨碍当地民众的现代化需求,并给社区带来旅游收入。

但是这些保护模式还是把保护重点放在物质遗存上,把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分离开来,对古建筑所在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不够,也就是没有把古村落当作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也还不是最为妥善的古村落保护思路。

就目前来看,苍坡村保护状况还不能归入上述几种保护模式之一。

目前,该村已被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外来者进入村落要买门票,但村内格局仍然大致保持原貌,并没有像周庄、乌镇等景点式古村落按着旅游需要进行整修和改造;村内几个代表性古建筑分别设立为小型博物馆,但并不像山西的王家大院、常家大院等那样搞成脱离社区、集中重建的民居博物馆,它们就分散在村中民居之间,其余民居古建筑也还作为私人住房使用或闲置。

所以,总体来看,苍坡村还是常态下的村落,一个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的现代农村社区,只不过它是一个拥有优秀古建筑资源的特殊村落。

由于古建筑保护政策的限制和发展旅游的实施,这些古建筑的存在对苍坡村民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没有根本影响,村民们仍然像当地普通村落的农民一样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苍坡村的物质文化遗存主要包括村落格局和古建筑,这些都是古村落村民生活的设施、环境、场所、财产,其文化蕴涵也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

要妥善保护这些物质文化遗存,自然要将之纳入村落整体发展体系之中,使之成为苍坡古村作为现代农村社区的生存发展工程的一部分。

要研究其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也必须将这些物质文化遗存视为村落资源、村落文化的一部分,要了解这些村民的生活、文化、愿望和利益。

这需要对苍坡村的整体情况做深入细致的调研,这里仅根据初步调查资料,勾勒苍坡村的概貌。

48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2卷第5期 (一)苍坡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渊源苍坡村位于永嘉县岩头镇北面6公里处,背靠笔架山,东对楠溪江,邻近仙清公路,交通较为方便。

苍坡村的历史源流及旅游价值与楠溪江流域的地理风物密切相关。

楠溪江位于温州市北部,发源于永嘉县西北部山岭,由北向南注入瓯江,再流入东海。

楠溪江全长145公里,流经永嘉县2/3的地域,流域面积为2 429平方公里。

其上游、中游称楠溪,由大楠溪、小楠溪等支流会合而成;下游称楠江,水流较开阔并受东海潮汐影响,又称“潮港”,是永嘉水路交通动脉。

楠溪江流域三面环山,东西北三面皆为雁荡山系,南面为瓯江横亘阻隔。

此地又邻近东海,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

该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唯夏秋之交常有台风肆虐,过去该地频繁遭受江水决堤与暴雨倾注带来的洪涝灾害。

故当地村民沿江大举植树造林以抵御风灾洪涝,也使此地多了树木葱茏之美。

楠溪江两岸有宽阔肥沃的冲积盆地、河谷平川,适宜人类繁衍生息。

西汉初年,越王勾践的后世子孙在这里建立东瓯王国,东晋始设永嘉郡,“永嘉”为“水长而美”之意。

楠溪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很像与世隔绝而又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

《永嘉县志·疆域》引《浙江通志》说①:“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

”正是这种环境在历史上曾吸引着大批逃避乱世的人们来此定居。

该地古村落群的形成即得益于两次人口大迁徙:一次是晋代,一次是晚唐五代。

西晋末年,大批北方名门望族、文人学士随皇室南渡,使江浙一带人文勃兴,永嘉也在六朝时相继迎来多位大学者任太守②,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明代任敬在《温州府志·序》中说③:“尝考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王羲之治尚慈惠,谢灵运招士讲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

”自此永嘉人勤耕苦读,尊师重教,文风鼎盛。

晚唐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又有大批避乱之人来此。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皇帝王曦残暴无道,许多名门望族北迁到楠溪江流域定居,现在的苍坡、芙蓉、岩头、枫林、花坦、溪口等古村落都是那时的先祖由福建长溪前来创建的。

现存古村落群多位于楠溪江的上游地带。

在大楠溪、小楠溪及另几条溪流相汇聚的区域,有一片较为宽阔和肥沃的冲积盆地,晋代以后,这里逐渐人烟稠密,村落众多。

苍坡村就是大楠溪冲积盆地古村落群中的一个[2]22-27。

苍坡村的村史可见于近年发表的许多文献,各处说法大同小异,这里引用本村李氏第三十七代世孙李盛仙和李盛献编写的小册子《苍坡》中的一段④:据苍坡村李姓宗谱记载,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一世祖李岑为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来到这里。

到第九世净堂公时,筑堤引水,建园种树,“环绕所居之东南”,大功未成便死去。

他的妻子刘氏“克继成其志遂成台池之胜”。

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两池塘及塘岸。

迄今已延续了40多代。

现今的苍坡村是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规划设计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虽然古村历经沧桑,却依然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

其寨门、寨强、水系、街巷、民居、宗祠、台榭、殿宇等无不浸透了浓郁的南宋遗风。

①[清]崔锡修, 齐召南, 汪沆纂. 永嘉县志[M]. 晋江施廷灿乾隆30年(1765年)刻本.②“永嘉”在历史上为郡名, 辖境相当于今温州市区、永嘉县、乐清县等区域, 以及飞云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③[明]王瓒, 蔡芳. 弘治温州府志[M]. 胡珠生, 校注.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④李盛仙, 李盛献. 苍坡[M], 香港: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2: 3. 该小册子是村民出售给游客的景点介绍性读物, 每本要价5元, 是否确为香港正式出版物尚待查证. 虽存此疑点, 但其中内容无疑是为村民认同的.黄涛: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49(二)苍坡村的人口构成苍坡村现有880余户人家,2 900余口人。

村中有土地14.3公顷,每人平均2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