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阅读答案(附翻译)
君子成人之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1),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2)。
” (《论语·颜渊第十二》)
【注释】
(1)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美德、好事。
(2)反是:是,此。
反是,与此相反。
【翻译】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罪恶、坏事。
小人则与此相反。
”
【评析】
君子能吃苦耐劳,心胸坦荡,常为别人着想,常与世无争,慈善于人,希望别人变好,无怨无恨。
小人好安逸享乐,心胸狭小,常为自己着想,常计较长短,自私自利,妒嫉别人比自己好,常感不平不公。
君子善待他人,乐善好施,故常成人之美;小人妒嫉别人,争争斗斗,故常成人之恶。
【延展】
1、君子修己利人,应该是很受欢迎的,成为君子的这种想法和愿望,应该是普遍流行、理所当然的才对,很多人应该都会想成为君子,这才是正常现象,为什么现代社会不是这样的呢?(现代社会:要当好人都很难,压力很大,容易受妒嫉排挤。
)。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附翻译

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
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4迁:转移。
5贰:重复。
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练习(1)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参考答案1.①蚤同早②亡同无2.①哀痛到了极点②更③谁④过失,错误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不迁怒,不贰过。
)练习(2)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着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2)今也则亡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2)弟子孰为好学()(3)不贰过()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5、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答案1、司马迁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①蚤通早②亡通无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16.(2020年丰台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组:①子曰:“,鲜矣仁。
”(《论语·学而》)②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B组: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③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解析:这道题大家背下来就可以,是最基础的内容。
答案:A组:⑴①巧言令色②志士仁人⑵关于“仁”学思想。
“仁”是一种高尚道德,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B组:⑴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⑵关于“君子”理想。
君子应具有中庸的品行,要内外兼修,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与人和谐相处,却不盲目附和;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17.(2020年石景山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 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3分)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2分)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
《论语.颜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论语.颜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论语.颜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3.3)》)1. 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写一个出自《论语·子路(13.3)》语段的成语(1分)。
2. 《论语.颜渊(12.11)》中第一个“君”“臣”“父”“子”的词性都是▲,而第二个“君”“臣”“父”“子”则为▲。
(2分)3:孔子认为做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参考答案1.(1分)参考答案:名正言顺或名不正,言不顺2.(2分)参考答案:名词,动词3.做事成功的关键是名正言顺。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要象个君,臣要象个臣,父要象个父,子要象个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子路说:“卫国的国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吗!为什么要纠正呢?”孔子说:“真粗野呀,子路!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慨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出话来就不顺;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兴办不起来;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不知道将手脚放在哪里。
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号,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行得通。
《论语颜渊篇》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论语•颜渊篇》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材料2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篇》)1. 以上两则材料,可看出孔子“用人之道”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
(填两个成语)。
2. 结合两则材料,对孔子思想中的“用人之道”进行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1. (1). 知人善任,(2). 任人唯贤2. ①孔子主张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同时,要提拔重用正直的人,这样国家就会安定。
②孔子的这一用人思想,成为后世君主选才治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解读材料2结尾例子,“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是对“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解释。
可见用人首先要了解其人,任用贤人。
由此得出“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答案。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本题为评价文章体现的的思想。
先总结用人之道,再进行评价。
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知人”就是客观真实看待一个人,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用人就要用贤人,用正直的人。
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统治者说的,当然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由此得出答案。
【点睛】系统掌握传统文化,熟知儒家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孔子的求学、处事、修身、用人之道。
《颜渊篇》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篇》12.3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12.3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注释】▲司马牛:孔子的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过他,说他“多言而躁”。
(有争议认为司马牛其实有两人,一个名耕,孔子弟子;一个名犁,恒魋[tuí]之弟。
但自孔安国以后的若干人把两人并为一人。
)▲讱:出言缓慢谨慎,认真对待自己说过的话,不轻言。
一、说出的话,言而有信。
二、语言简练,措词简约,中心思想明确,别人容易理解。
三、行动在前,言语在后。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言行相随,言行一致。
《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zào]尔!”【译文】日常道德行为方面,平时语言的谨慎方面,做得还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继续努力,即使有做得足够好也不敢把话说尽。
言语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言语,君子怎么能不言行一致呢?【译文】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说话谨慎。
”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做起来困难,言语能不谨慎吗?”【学而思】参读:《学而篇》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1.14子曰:“敏於事而慎於言。
”《为政篇》2.13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里仁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篇》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宪问篇》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知识扩展】《荀子·正名》:“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fǔ]然而类,差差然而齐。
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
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
苟之,奸也。
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
论语颜渊篇原文以及翻译

论语颜渊篇原⽂以及翻译论语颜渊篇原⽂以及翻译 引导语:《论语颜渊篇》相信有很多⼈都看过,那么有关论语颜渊篇的原⽂以及翻译哪⾥有呢?接下来是⼩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章,欢迎阅读! 【原⽂】 121 颜渊问仁。
⼦⽈:“克⼰复礼(1)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3)。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 注释 (1)克⼰复礼:克⼰,克制⾃⼰。
复礼,使⾃⼰的⾔⾏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具体的条⽬。
⽬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说:“克制⾃⼰,⼀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旦这样做了,天下的⼀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仁德,完全在于⾃⼰,难道还在于别⼈吗?”颜渊说:“请问实⾏仁的条⽬。
”孔⼦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 评析 “克⼰复礼为仁”,这是孔⼦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孔⼦以礼来规定仁,依礼⽽⾏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者紧密结合。
这⾥实际上包括两个⽅⾯的内容,⼀是克⼰,⼆是复礼。
克⼰复礼就是通过⼈们的道德修养⾃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思想的核⼼内容,贯穿于《论语》⼀书的始终。
【原⽂】 112 仲⼸问仁。
⼦⽈:“出门如见⼤宾,使民如承⼤祭(1);⼰所不欲,勿施于⼈;在邦⽆怨,在家⽆怨(2)。
”仲⼸⽈:“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 注释 (1)出门如见⼤宾,使民如承⼤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怨,在家⽆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 仲⼸问怎样做才是仁。
颜渊问为邦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颜渊问为邦【原文】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
放(5)郑声(6),远(7)佞人(8)。
郑声淫,佞人殆(9)。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注释】(1)夏之时:夏历,既符合天文节气,又方便农业社会农耕所需,后代多沿用。
也称为黄历、夏正。
(2)殷之辂:辂,音「路」,大辂,古代君王乘坐的车子。
按周礼天子有五种不同材质的辂,其中以木质的辂最朴素,殷朝的辂就是木辂。
(3)周之冕:冕,音「免」,古时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礼帽。
周代的礼帽。
(4)韶舞:韶,音「杓」,相传为古代虞舜时的乐曲名称,孔子认为尽善尽美。
舜时的舞乐。
(5)放:排斥、禁绝。
(6)郑声:即「郑音」。
郑国的音乐多淫声,为靡靡之音。
故称淫荡不雅正的音乐为「郑声」。
(7)远:音「院」,远离、不接近。
(8)佞人:佞,音「泞」。
有口才但心术不正的人。
(9)殆:危险。
【翻译】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用夏历,乘殷朝的木质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舜时的乐舞,禁绝郑国淫荡的乐曲,远离有口才但心术不正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淫荡,佞人危险。
」【评析】各个朝代各有其特色,有纯正的也有不正的东西,正的可以选用,流传下来,不正的就舍弃,淘汰了,那么留下来的正统文化精品,也许就是开创另一个辉煌的基础和凭借。
为邦之道,基点如果够正,选用的那一切,开创的格局,自然也是纯正的,人们生活在其中,受着正统文化的熏陶,思想、言行举止、文艺表现等,展现出来的就是礼义之邦、高度文明的社会,人民的道德水平就是高的。
相反的,保留了低下的东西,例如:郑声和佞人,其为祸、污染人心、败坏道德的作用,也是不容小看的。
选用什么,去留什么,严谨把关,只有为天下生民着想的心,才能做好这些事。
治理国家可以选用、取法、保存众家的特长,造就出高尚道德和丰富思想的社会人?,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就能更进一步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返本归真。
这样大面积的社会人?,如果能在自己所在生活环境、工作岗位修养心性,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很多人愿意返本归真,他们就不能再紧握着世间的一切,哪怕是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再取众家之所长了,只能按着正法正道,有师父带领,专一地升华心性,专一而回归于本性,才能返本归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论语·颜渊》)[注] ①达:通达,显达。
②闻:有名望。
③下人:下,动词。
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2分)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
(4分)
参考答案:
9.(6分)
(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礼义。
(2分。
意思对即可)
(2)[示例]孔子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的事是真正的通达。
(4分)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
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
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