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计算之回声测距问题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回声测距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回声测距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组长审核:学员编号:年级:初二课时数:3课时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授课主题回声测距教学目的1、掌握回声的知识及其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计算及逻辑推理能力;将生活中的声现象与物理知识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回声测距。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进度第次课教学内容一、上节课复习与回顾(包含作业处理)入门测1.(3分)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实验,如图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的音调越低。

(1)用嘴对着5只瓶口吹气,5只瓶子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2)5只瓶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什么?(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吹笛子时〔如图 (2)〕,用手指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

2.(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B.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C.棒击鼓面的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小3(2分).“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A.音调高低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D.以上均有可能4.(2分)铁路工人检查车轮时,常常轻轻敲打车轮,通过声音判断车轮有无损伤,这是根据()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音是否刺耳5(1分).频率指_________,描述物体振动的_________,频率的单位为_________。

频率决定着________高低。

二、新课讲解(一)课程导入生活例子:(二)大数据分析( 13 - 17 年,共 5 年)声(2014-2018,共5年)共4个考点,每年校考分值:100分;占比:30%学校年份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二:乐音的特性三:噪声及控制四:声学应用总分值四中2014共2题,6分(选择、实验)共3题,7分(填空、选择)共2题,5分(填空、选择)共3题,14分(选择、计算)32分2015共1题,4分(实验)共2题,9分(填空、选择)共1题,3分(选择)共2题,10分(填空、计算)26分2017共3题,8分(填空、选择、实验)共2题,5分(选择)共2题,4分(填空)共4题,20分(选择、计算)37分综合18分21分12分44分95分十九中2014共4题,6分(填空、选择)共5题,10分(选择、填空)共3题,6分(选择)共2题,9分(填空、计算)31分2015共1题,2分(填空)共3题,18分(选择、实验)共2题,9分(填空、计算)29分2016共3题,8分(选择、填空)共3题,8分(选择、填空)共2题,4分(选择、填空)共2题,11分(选择、计算)31分2017共1题,4分(填空)共2题,13分(选择、实验)共1题,4分(填空)共3题,14分(选择、填空、计算)35分。

回声测距PPT课件

回声测距PPT课件
分析:
公式: s vt 2
.
3
回声测距(二)
2到、了人第站一在次两回座声大,山再之经间过,t喊2 一s听声到,第经二过次t回1 s声听,
求两座大山之间的距离?
分析:
公式:
s
vt1 2
v(t1 t2 ) 2
.
4
回声测距(三)
3、一辆汽车以速度为Vm/s向山崖驶去,按一声 喇叭,经过t s听到了回声,求: (1)按喇叭处距离山崖多远? (2)听到回声时距离山崖多远?
分析:
公式:
s按
vt 2
v车t 2
s听
vt 2
v车t 2
.
5
例题一
某同学郊游时,看见前面有一座 大山,他对着大山大喊一声,5秒 后才听到回声,问这时他离大山 多远?
解:他离大山为:
svt34m 0s5s85m0
2
2
.
6
例题二
某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的山谷中放一 枪,在0.2s和0.6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 声,若当时声速为340m/s,求山谷 的宽度.
回声测距
四声谷 游客高喊一声后,可相继听到 四次声音
内容: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关于回声测距的问题
.
1
回声
当声音在传播 过程中遇到障碍物 时,将被反射回来, 反射回来的声音再 次被我们听到
我们该如何利用回声?
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
.
2
回声测距(一)
1、人站着不动,面对大山喊一声,经过t s 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大山之间的距离?
解: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宽度为:
s v1 tv2t 34 m s 0 0 .2 s 34 m s 0 0 .6 s 1m 36

回声测距计算题教学提纲

回声测距计算题教学提纲

1.某人在两个峭壁间的山谷中放了一枪,2s后听到第一声回声,又过了1s听到第二声回声,问两峭壁间的距离是多少?2.一艘航空母舰停在港口,用超声波搜寻海底,发现有一艘潜艇向己方驶来(假设为匀速直线运动),第一次发射超声波18s后收到回波,收到回波286s发射第二次超声波,又经10s 收到回波,求潜艇航行的速度多大?(超声波在海水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3.一辆汽车沿直线行驶,向山崖匀速前进,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

汽车继续向前行驶40m 时,司机听到了鸣笛的回声。

如果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10m/s)4.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山崖,汽车以43.2Km/h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s司机听到回声,问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328m)5.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他行使到A处鸣笛,在A处的正前方440m处有一个峭壁,经过2.5s他行驶至B处,并听到反射回来的汽笛声,若声速为340m/s,求汽车的速度。

6.用雷达测定某云层的厚度的过程中记录了下列数据:从地面垂直向云层发射一束超声波,同时开始计时,经过16s收到第一次回声,经过18s收到第二次回声,求云层距地面高度和云层的厚度。

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云层中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1000m/s。

7.如图所示,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

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

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 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1)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2)汽车的速度。

8.老刘每天骑自行车上班要越过一个小山坡到达工厂,每天上班的路有1/3的是上坡,其余的路都是下坡,老刘上班到工厂需要28min,如果上坡的速度不变,下坡的速度也不变。

回声初中物理教案

回声初中物理教案

回声初中物理教案1. 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声的定义: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 回声的产生原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音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3. 回声的应用:回声可以用来测量距离、探测物体、改善声音效果等。

4. 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

2. 难点:让学生理解回声的产生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唱歌时产生的回声,引导学生思考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2. 讲解:详细讲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回声的产生和应用,如测量距离、探测物体等。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回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回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回声》教案通用-范本两篇

《回声》教案通用-范本两篇

《回声》教案通用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理解回声的概念,掌握其产生原理。

2. 学生学会运用距离和速度计算回声时间。

3. 学生了解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回声概念及产生原理。

2. 回声距离、速度和时间计算。

3. 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相关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资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回声概念、产生原理和应用。

2. 小组讨论法:讨论回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

3. 实验法:进行回声实验,观察现象,验证原理。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回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山涧回声”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回声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回声的概念、产生原理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10分钟):演示回声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加深理解。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成果。

5.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回声计算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进行回声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管理1. 座位安排:学生按小组围坐,便于讨论和观察实验。

2.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性别等因素均衡分组,确保组间竞争公平。

3. 课堂纪律:强调实验安全,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讨论。

六、学生活动1. 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回声概念的理解。

2.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回声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实验操作: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回声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回声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测验:期末进行回声知识测试,评估学习效果。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回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拔高学习6回声测距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拔高学习6回声测距
小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1-s2=68 m-51 m=17 m
返回
典例讲解
小汽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


t=Δt- t1+ t2=1



s- ×0.4



小汽车的速度v车= =

s+ ×0.3


≈17.9
.
s=0.95 s
m/s
返回
典例讲解
思路引导
鸣笛处到障碍物的距离s1= 鸣笛处到障碍物的距离s1=


(s声+s车),收到回声时汽车 (s声-s车),收到回声时汽车


s车 )
s车 )

到障碍物的距离s2= (s声-


到障碍物的距离s2= (s声+

返回
方法指导
2. 声源静止,障碍物运动
声源(如超声波测速仪)静止,障碍物(如汽车)运动时
(汽车靠近超声波测速仪),超声波测速仪第一次从发声到
=340 m/s×5 s=1 700 m
5 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s汽艇=v汽艇t=10 m/s×5 s=50 m
由题知声音传播的距离减去汽艇前进的距离等于他听到回
声时到山崖距离的2倍,所以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
s1 =
声 −汽艇



=825

m
返回
典例讲解
(2)汽艇鸣笛的位置到山崖有多远?
例2(2)
待求量:小汽车的速度v车
已知量:v声、t1、t2、Δt
分析解图:
返回
典例讲解



逆向推导求解:v车= →s=s1-s2= s声1- s声2→s声1=v声t1,

八年级物理 回声测距——小练习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      回声测距——小练习教学设计

回声测距——小练习教学设计二、试题条件分析:已知:仪器从发出信号到收到回声的时间t=0.1s,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v声=340m/s,拉力F=10N,由图3知物体移动的距离s′=30m,时间t2=15s求:(1)物体在0到15s的运动情况?(2)物体距仪器的距离s=?;(3)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物体的速度v=?三、试题解题过程:解:(1)由图象1可知物体在0至15s内距离传感器始终是20m,所以说物体没有移动,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超声波从发出到物体的时间t1=t=×0.1s=0.05s,∵v=,∴物体距传感器s=v声t1=340m/s×0.05s=17m;(3)由图3知,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和摩擦力f二力平衡,故摩擦力:f=F=10N;物体移动的速度:v===2m/s=7.2km/h.答:(1)物体在0至15s处于静止状态;(2)物体距仪器的距离为17m;(3)在0至15s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0N;物体的速度是2m/s,合7.2km/h.四、试题知识分析:分析:(1)从图象可以看出,在0至15s内,物体的运动距离没有发生变化.(2)已知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v=可求物体距传感器的距离.(3)由图象可知,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等于摩擦力;再利用公式v=求出物体的速度.五、试题点评:本题考查距离、摩擦力、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还要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相等,要学会分析图象,最容易出错的是信号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这个时间是来回的时间,不是一次的时间.。

《回声》优秀教案

《回声》优秀教案

《回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声音的反射”,详细内容为教材第85页至第88页。

通过学习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现象,使学生了解回声的概念,掌握回声的产生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回声的概念,掌握回声的产生原理,了解回声测距的原理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回声的概念、回声的产生原理、回声测距。

难点:回声测距的计算,理解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反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麦克风、粉笔、尺子、教学课件。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站在空旷地方大声喊叫,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声音会传回来?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2. 例题讲解(1)讲解回声的概念,分析回声产生的原因。

(2)介绍回声测距的原理,通过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回声测距计算距离。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回声实验,测量不同距离下的回声时间。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回声传播的速度,并推导出距离公式。

4. 知识拓展(1)介绍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反射现象,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回声。

(2)讲解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雷达、超声探测等。

六、板书设计1. 回声的概念2. 回声产生的原因3. 回声测距原理4. 距离公式推导5. 实践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回声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某同学在户外实验时,发出声音后经过2秒听到回声,求该同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2. 答案:(1)见课堂笔记。

(2)距离为680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回声的概念、产生原理和测距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计算之回声测距
问题
速度计算之回声测距问题
一.计算题(共5小题)
1.一辆汽车,向着山崖方向沿直线匀速行驶,在离山崖900米处鸣笛,汽车向前行驶了100米时,司机听到了鸣笛的回声,求汽车的速度。

(声音的速度为340米/秒)
2.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3.国庆期间,金明中学西校区的小虎跟随父母前往江西旅游,小虎乘坐着一艘速度为10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祖国好”,历时5s 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
(1)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是多少;
(2)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多远。

4.小李想测两山之间的距离,他站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3秒后听到第一次回声,又经过1秒听到第二次回声,试求两山之间的距离。

(已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5.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位猎人在山谷内放了一枪,0.5s后听到第一声回声,1.5s后听到第二声回声。

求这个山谷的宽度(声速为340m/s)。

速度计算之回声测距问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计算题(共5小题)
1.一辆汽车,向着山崖方向沿直线匀速行驶,在离山崖900米处鸣笛,汽车向前行驶了100米时,司机听到了鸣笛的回声,求汽车的速度。

(声音的速度为340米/秒)
【分析】声音传播的距离等于车距山崖距离的2倍减去车行驶的距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100m所用时间相同,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速度。

【解答】解:
已知鸣笛处距离山崖s=900m,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的距离s1=100m,
根据题意可知声音传播的距离:s2=2s﹣s1=2×900m﹣100m=1700m,
已知声音的速度v2=340m/s,
根据公式由v=可得,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t===5s,
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v1===20m/s。

答:汽车的速度为10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是考查利用回声测距离,本题的难点是计算声音通过的距离,知道是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分析】(1)根据s=vt计算成声音传播的距离;
(2)先求出车走过的距离,再用司机距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走过的距离得出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1)由v=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2s=680m;
(2)车走过的距离:
s车=2s﹣s声=2×355m﹣680m=3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s2=355m﹣30m=325m;
(3)汽车的速度:
v===15m/s。

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为68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为325m。

(3)汽车的速度 15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考查利用回声测距离,本题的难点是计算声音通过的距离,知道是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3.国庆期间,金明中学西校区的小虎跟随父母前往江西旅游,小虎乘坐着一艘速度为10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祖国好”,历时5s 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
(1)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是多少;
(2)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多远。

【分析】(1)根据v=求出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2)根据s=vt求出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利用声音传播的距离减去汽艇前进的距离等于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距离的2倍求出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距离。

【解答】解:(1)由v=可得,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40m/s×5s=1700m;
(2)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
s汽艇=v汽艇t=10m/s×5s=50m,
因声音传播的距离减去汽艇前进的距离等于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距离的2倍,所以,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距离:
s===825m。

答:(1)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是1700m;
(2)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为825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知道声音传播的距离减去汽艇前进的距离等于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距离的2倍。

4.小李想测两山之间的距离,他站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3秒后听到第一次回声,又经过1秒听到第二次回声,试求两山之间的距离。

(已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分析】根据题意求出声音传到较近、较远山的时间(单程时间),二者相加得出声音传到两边山用的总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求出两山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如图所示
声音传到较远山的时间:t1=×3s=1.5s,
声音传到较近山的时间:t2=×1s=0.5s,
两山之间声音传播的时间:t=t1+t2=1.5s+0.5=2s,
由v=可得,两山之间的距离:s=vt=340m/s×2s=680m。

答:两山之间的距离为68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弄清声音传到两边山用的总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5.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位猎人在山谷内放了一枪,0.5s后听到第一声回声,1.5s后听到第二声回声。

求这个山谷的宽度(声速为340m/s)。

【分析】根据题意求出声音传到较近、较远峭壁的时间(单程时间),二者相加得出声音传到两边峭壁用的总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求出这个山谷的宽度。

【解答】解:声音传到较近峭壁的时间:
t1=×0.5s=0.25s,
声音传到较峭壁的时间:
t2=×1.5s=0.75s,
声音在两旁峭壁之间传播的时间:
t=t1+t2=0.25s+0.75s=1s,
由v=可得,这个山谷的宽度:
s=vt=340m/s×1s=340m。

答:这个山谷的宽度为34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弄清声音传到两边峭壁用的总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考点卡片
1.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形成回声现象.根据这一事实,我们可以根据s=vt测量高大障碍物的远近、海底的深度、远处冰山的距离等.
【命题方向】
对回声测距考查多以计算题和实验题的形式,例如生活中汽车对着山崖鸣笛,求汽车到山崖的距离;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需要知道的物理量和需要测出的物理量.
【解题方法点拨】
回声测距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声音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收到回声的时间t.
例如: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声音在海水的传播速度v,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收到回声的时间t.然后根据s=vt 计算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时间t用时间间隔的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