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叉和下交叉综合征1
上交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上交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上交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
1. 视力障碍:视交叉区域内的视觉功能异常表现,包括单侧或双侧视野缺损、视野缩小或扭曲等。
2. 眼球运动障碍:病人的外展、内收、上展及下降运动障碍,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斜视、复视和酷似眼球震颤的快速眼球运动,可发生于所有方向。
3. 肢体运动障碍:下肢的张力增高、强烈的腰部疼痛和或下肢的疼痛,可伴有四肢痉挛或延长肢体姿势保持能力等现象。
4. 伴随疾病:必须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神经系统和器质性疾病。
5. 符合超过50%的上述三项临床表现。
6. 磁共振成像确诊:脑磁共振成像必须显示异常信号影像,位于视交叉区域及其周围区域。
以上是上交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之一,需要同时符合多项表现才能作出确诊。
具体的诊断应由临床神经医生进行。
姿态评估之上交叉综合征及运动指导

位置: 位于小圆肌下方 为柱形羽状肌。
应该从不同方向观察人体的姿势,让患者尽可能的少穿
衣服,这样可以方便评定和观察。 一、侧面观 1、看人体重心情况,例如,头的位置是否屈曲或倾斜; 2、脊柱的胸、腰弯曲是否过大 3、胸廓有无突出或凹陷,其位置是否有 压低或升高腹壁有否明显的膨出 4、膝关节有否过伸或屈曲 5、骨盆有否前后倾斜或旋转等。
后面观检查要点
1、头部:自然中立位,没有倾斜或旋 转。 2、肩部:没有耸肩、圆肩,肩胛骨内 侧边界基本平行。 3、腰-骨盘-臀部:骨盘与髂后上棘是否 在同一个横向平面上。 4、膝盖:自然位置,有没有内收或外 展。 5、脚和脚踝:脚跟竖直并平行,没有 过度内转 。
上交叉综合症的姿势
什么是上交叉综合症
斜角肌功能
由于斜角肌均附着于颈椎横 突和肋骨上,当颈椎固定时, 斜角肌收缩可以上提肋骨,以 协助完成呼吸的吸气动作;
当肋骨固定时,单侧斜角肌 收缩可使颈椎发生同侧侧屈, 双侧收缩,可协助颈椎屈曲; 另外斜角肌还有提供颈椎中下 段的稳定性。
牵拉斜角肌:治疗师站在患者后侧,固定
好第一肋,向斜后仰方向牵拉。
侧面观检查要点
1、头部:自然中立位,没有过度前探。 2、 肩部: 正常脊柱后凸的曲线 ,没有圆肩。 3、 腰-- 骨盆-- 臀部:在自然位置,骨盆没有前倾(腰椎没有超伸) 。 4、骨盆没有后倾(腰椎屈曲)。 5、 膝盖:自然位置,没有屈曲,没有超伸。 6、 脚和脚踝:自然位置,大腿与足底垂直。
姿势评定的方法
认识斜方肌上分之一、项韧带 止点: 锁骨外1/3
功能: 1、上斜方肌附着在锁骨外1/3 ,其主要功能为提高锁骨,间 接的通过活动肩锁关节来协助 肩胛提肌提高肩胛骨。
下交叉综合征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 不良姿势和习惯,预防下交叉综合征 的发生。
康复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
柔韧性训练
针对下交叉综合征患者的肌肉力量不足问 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肌肉力量训练,如深 蹲、硬拉等。
通过拉伸和柔韧性训练,提高肌肉的柔韧 性和关节的灵活性,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
特征
下交叉综合征通常伴随着肌肉失 衡、关节排列异常和姿势不良, 可能导致疼痛、功能障碍和运动 能力下降。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下交叉综合征的病因通常包括长期久坐、缺乏锻炼、不良姿势习惯以及肌肉力 量失衡等。
发病机制
下交叉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肌肉力量失衡、关节排列异常和姿势不良等因 素有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骨盆和腰椎的异常排列,从而引发下交叉综 合征。
下交叉综合征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什么是下交叉综合征 • 下交叉综合征的危害 • 下交叉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 下交叉综合征的预防与康复 • 下交叉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01
什么是下交叉综合征
定义与特征
定义
下交叉综合征(LCS)是一种常见 的姿势异常,表现为骨盆前倾、 腰椎前凸增加和腹部突出。
平衡训练
心理调适
进行平衡训练,以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和稳 定性,减少因姿势不正确导致的下交叉综 合征问题。
针对下交叉综合征可能引起的焦虑、抑郁 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调整作息时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 熬夜。
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
上下交叉综合征教材教学课件

观察姿势与步态
注意患者站立、行走时的姿势和步态, 观察是否有肩部、颈部或背部的异常 姿势。
检查肌肉力量与紧张度
通过手法检查患者相关肌肉群的力量 和紧张度,如斜方肌、肩胛提肌等。
触诊与压痛点检查
在患者相关部位进行触诊,寻找压痛 点或敏感点,如肩胛骨内侧缘、颈椎 横突等。
关节活动度评估
评估患者相关关节的活动范围,如颈 椎、肩关节等,注意是否有活动受限 或疼痛。
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等, 以及体格检查的阳性发现。
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详细描述 ,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治疗建议及预后评估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 查结果,给出明确的诊断依据,并提出可 能的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针对性的治疗建 议,并对预后进行评估。
张,进而引发疼痛。
关节压力和磨损
由于姿势异常和运动不协调, 导致关节承受异常压力,长期 下来会引发关节磨损和疼痛。
神经受压和刺激
由于颈椎和胸椎的神经根受压 或刺激,会引发相应支配区域
的疼痛和麻木感。
炎症反应
长期的慢性刺激会导致局部组 织发生炎症反应,进而引发疼
痛。
03 评估方法与诊断依据
体格检查技巧培训
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如感到颈部或肩部剧烈疼痛,应立即停止当前活动并休息。
冷敷或热敷
根据疼痛情况选择冷敷或热敷,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如疼痛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进行康复训练
在疼痛缓解后,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防止问题复发。
长期随访管理要求
定期进行姿势评估
上交叉综合症

通过本章学习,你将能够了解:
什么是上交叉综合症及其表现 上交叉综合症的不良影响 怎样改善上交叉综合症
什么是上交叉综合症
上交叉综合症是一系列软组织问题导致体态动作的变形并 引发系列身体疼痛
成因:日常行为姿势的不正确,造成局部肌肉不平衡。 上交叉的4个特征:1头前引 2 颈椎前引 3 圆肩 4胸椎后凸
影响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 圆肩姿势会使横膈膜处于紧张缩短状态,造成对大动脉和
腔静脉的压迫,使心脏工作负担加重。
女性的头痛、偏头痛和颈椎疼痛的情况比男性多可能是由 于这个原因引起的,因为女性颈部的肌肉力量比男性小很 多,但是头部的重量与男性一样都是身体重量的8%,想 象一下,如果本身颈部肌肉力量不够,还要顶起好像保龄 球一样重的头部,再加上姿势不正确,就会引起肌肉的不 平衡。
改善上交叉综合症的训练方法
2.泡沫轴胸椎伸展: 将泡沫轴放于胸椎下放,头部放松。(图 19,20)手臂
交叉抱放胸前,保持。肋骨下沉,沉肩(图 21)。
斜角肌
改善上交叉综合症的训练方法(加强过弱肌肉)
2. 菱形肌,斜方肌中下束激活(图 )。(注意: 肩部下沉,腹部收紧,注意力集中在中背部肌 肉。)
改善上交叉综合症的训练方法
3. 前锯肌:
改善上交叉综合症的训练方法
4. 深层颈屈肌 :采用毛巾(图 ),头部自然平躺在毛巾上 沉肩,挺胸,做收下颌动作,找到肌肉发力的感觉
肌肉的不平衡 主要过紧肌肉:1胸大肌、2胸小肌—含胸圆肩、3斜方肌
上束,4肩胛提肌—肩上提、5胸锁乳突肌、6斜角肌—颈 椎前引 7 枕骨下肌—头过伸、
过弱肌肉:1菱形肌:2斜方肌中下束、3前锯肌,4深层颈 屈肌
手法干预(松解软组织)
上下交叉综合征的评估与康复

上交叉综合征的肌肉失衡
紧张/缩短的肌肉:肩胛提肌、上斜方肌、枕 下肌群、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胸大肌、胸小 肌等
弱化/拉长的肌肉:深层颈屈肌、菱形肌、中 下斜方肌、小圆肌、冈下肌等
下交叉综合征
lower crossed syndrome
又称作远端或骨盆交叉 综合征,下交叉综合征 是肢体下段肌肉力量不 平衡的结果。这种不平 衡会导致体态的改变, 如骨盆前倾、髋关节屈 曲增加和腰椎代偿性过 度前凸等,常伴随有膝 超伸。
下交叉综合征的肌肉失衡
骨盆前倾
紧张/缩短的肌肉:内收肌群、屈髋肌群(髂 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 弱化/拉长的肌肉:伸髋肌群(臀大肌、臀中 肌、腘绳肌
腰椎过伸
紧张/缩短的肌肉:竖脊肌、腰方肌、背阔肌 弱化/拉长的肌肉: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 斜肌
形成原因
上交叉综合征
1、长期坐姿不良 2、过度锻炼胸部肌群,忽视背部肌 肉训练,胸部肌肉缺乏拉伸 3、心理因素,刻意缩胸 4、近视眼人群
下交叉综合征的不良影响
1、腰背部肌群紧张,引起腰背部及下腰部疼痛; 2、严重者骶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并导致关节疼 痛及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出现关节腔积液; 3、导致膝超伸、扁平足等,磨损膝关节,容易损伤交叉韧带及半月板,膝关节 不稳定,增大了运动损伤的风险; 4、骨盆前倾,腹部前凸,影响体态。
upper crossed syndrome & lower crossed syndrome
上交叉综合征与下交叉综合征
目录 CONTENTS
1 定义 2 形成原因与不良影响
3 评估标准 4 康复治疗
上交叉综合征
upper crossed syndrome
上交叉综合征

上交叉综合征是我们现代人常见的体态问题之一,很多的肩颈疼痛和不适都和它有直接的关系。
第一,上交叉综合征的评估:方法一,可以采取贴墙站测试,受试者呈放松状态贴墙站立,从侧面观察受试者耳垂与肩峰是否在一条垂直线上,以及肩胛骨与墙体的夹角是否明显大于30°。
方法二,受试者双手各握一根笔,手臂自然下垂,从正前方观察受试者笔尖的朝向,如果笔尖呈明显的八字形,则可以判定为有上交叉综合征。
第二,上交叉综合征的成因:1,生活姿态,主要是一些不良的生活姿态,驼背的坐姿,长期低头,头前伸等这些现象长期保持的话都容易导致肌张力失衡从而出现上交叉综合征的出现;2,训练失衡,有些在健身房锻炼的小伙伴偏好于胸肌的训练,不喜欢训练背部或者相对来说背部练得少,长久这样这样就容易导致前侧胸肌的张力过大,背部肌群尤其是深层背部肌群相对来说弱化,引起上半身呈现往前“弯曲”的状态,也就是驼背圆肩。
第三,不良影响:1,头前伸的幅度如果过大的话会导致颈部的神经受压迫,诱发肩颈疼痛,还可能会压迫我们的动脉,导致眩晕的情况,2,导致肩关节前移,大臂外展的幅度受限,运动的时候增大了受伤的风险。
3,就是影响气质美观,看上去胸部还会显得变小。
第四,如何改善:1,改善肌张力失衡,针对一些紧张的肌群我们应该去拉伸放松他们,针对过度拉长的肌群我们应该去强化他们,变得紧张的肌肉群有:上斜方肌,拉伸方法,采取站姿,两脚与肩同宽,头偏向一侧,偏向的那一侧的手从头部正上方绕过抱住头部拉伸,到最大幅度保持住,另一侧手臂垂直向下贴近大腿外侧,往膝盖处摸,上斜方肌有明显拉伸感,保持15s钟休息一下重复三次。
肩胛提肌,拉伸放松,和上斜方肌的拉伸方法类似,只是顺序相反,先固定一侧手臂在大腿外侧不动,头偏向另一侧,另一侧手臂绕过头顶抱住头部到最大幅度,然后头部慢慢旋转,望向抱头那侧手臂的腋窝,也是保持15s钟休息一下重复三次。
胸小肌,拉伸方法,站立于墙边单手曲肘小臂靠墙,手肘的高度保持高于肩约10公分的高度,另一侧手臂背于腰后,靠近墙壁一侧的腿往前跨一步,胸小肌有明显的拉伸感,保持15s后换对侧。
《上交叉综合症》课件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焦虑和抑郁情绪
长期的身体不适和疼痛 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情
绪。
自卑感
外观上的改变可能导致 自卑感,影响心理健康
。
社交障碍
身体不适可能影响社交 活动,造成社交障碍。
生活质量下降
长期的身体不适和心理 压力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降低幸福感。
03 如何诊断上交叉综合症
诊断标准
01
02
03
身体姿势
病因
总结词
上交叉综合症的病因主要包括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电 子设备,或者长时间维持不正确的姿势。
详细描述
除了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外,长时间维持不 正确的姿势,如弯腰驼背、长时间久坐等也会导致上交叉综 合症的发生。此外,缺乏锻炼和肌肉力量不平衡也是重要的 诱因之一。
02 上交叉综合症的影响
定时起身活动,伸展身体,缓解肌肉疲劳。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定期进行体检
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异 常情况,如脊柱侧弯、颈椎病变 等。
关注身体信号
如果感到颈部、肩部或背部疼痛 、肌肉紧张或僵硬等不适症状, 应及时就医检查。
健康的生活习惯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 矿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肌肉状态 评估和疼痛评估,进一步确定
诊断。
综合评估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身体检 查和诊断工具,进行综合评估
,得出诊断结论。
04 如何治疗上交叉综合症
物理治疗
运动疗法
通过特定的运动来改善姿势,增强肌 肉力量和柔韧性,如瑜伽、普拉提等 。
按摩疗法
牵引治疗
使用特殊的设备对颈椎进行牵引,以 减轻颈椎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方肌上部拉伸
右(左)手放置于头部左 (右)侧,慢慢发力。将头 部向右(左)侧移动,直到 颈部左侧感觉到明显的拉伸 感即可。将脸部转向右侧肩 膀,使得颈部持续感受到拉 伸感。保持该动作不变,持 续30秒后换另一侧。
斜方肌中下部锻炼
身体挺胸,脚后跟、臀部、 背、肩贴紧墙面站立,双手 屈肘90度掌心朝前用力向后 贴住墙面做上升和下降动作 15次以上,并配合深呼吸。
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2、上、下交叉综合征的概念 3、主要表现 4、好发人群 5、评价标准 6、形成机制 7、肌肉强弱分析 8、肌肉解剖结构及训练原则与训练方法 9、理解误区及个人看法
什么是上交叉综合征?
上交叉综合征是由弗拉基米尔. 扬达博士首次提出,是一 种上肢动作模式异常综合症。它是以上斜方肌、肩胛提肌 、胸大肌、胸小肌紧张,而菱形肌、前锯肌、中下部斜方 肌、深层颈部 屈肌,尤其是斜角肌较为无力松弛而呈现耸 肩、驼背、翼状肩胛和头部前倾姿势为特征,表现出的一 种肌肉力量不平衡综 合症。它的命名源于无力松弛和紧张 的肌肉在上身形成交叉状连线。
(加强:同手同脚)
方法二:PNF D2E D2F
斜角肌
起 点: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 止 点:第1肋骨的上缘内面、外面, 第二肋侧面 功能:颈侧屈,侧旋,前屈,上提1、 2肋
颈长肌
起点:颈椎横突及T1~T3椎体前面和 侧面 止点:颈椎前面及横突 功能:伸展颈椎,维护生理曲度。
强化颈部深层屈肌
双手用力压头部,使其向前下 屈,颈部则用力顶住,不让轻 易下压,但逐渐被压到颈部触 及锁骨柄。定住7秒,然后,颈 部用力把头向上抬起,而两手 则用力压住头部,不让其轻易 抬起,但逐渐抬到原位,整个 动作连续做15次。
肩胛提肌
部位:位于颈项两侧
起点:第1~颈椎横突后结节
止点:肩胛骨内角和脊柱缘的 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 提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一侧 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轻度回 旋;两侧收缩,使颈伸。
肩胛提肌
方法同斜方肌上部,略微低头
菱形肌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 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胸锁乳突肌
胸大肌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 和第1~6肋软骨以及腹直肌鞘 前壁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 水平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 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 助吸气。
胸小肌
部位:胸大肌深层。 起点:第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 骨前伸、下降和下回旋。 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斜方肌
部位:项部及背上部皮下,一侧 为三角形,两侧相合为斜方形。
起点: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 带、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 及其棘上韧带。
止点: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 胛冈。
功能:近固定时,上部肌纤维收 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和后 缩;中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 后缩;下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 骨下降、上回旋和后缩。远固定 时,一侧肌纤维收缩,使头向同 侧屈和对侧旋转;两侧收缩,使 脊柱伸。
哪些人容易患上交叉综合症?
4、低头族
上交叉综合征的肌肉强弱分析
缩短或紧张:斜方肌上部、肩胛 提肌、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胸 小肌
弱化:深层颈部屈肌、斜方肌中 下部、菱形肌、前锯肌、肩外旋 的肩袖肌群(冈下肌、小圆肌)
训练原则
1、放松或拉伸“过度强化肌肉”,强化“弱势肌肉” 2、疲劳而又不过度疲劳原则 3、拉伸时轻微疼痛为标准,10~15秒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 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 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 段伸。
菱形肌、斜方肌中下 部锻炼
先激活
后做不同角度的扩胸运动
胸锁乳突肌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 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 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 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 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 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 廓,助吸气。
哪些人容易患上交叉综合症?
2、长期以错误动作伏案工作的人 群,比如办公室用电脑
哪些人容易患上交叉综合症?
3、过度锻炼胸部肌肉而忽视背部 肌肉锻炼,且对胸部肌肉不进行 拉伸的健身人群、出租车司机等 。
哪些人容易患上交叉综合症?
3、青春期的女生,害怕或害羞在 别人面前展露发育后丰满的胸部 。长期刻意做出身体前倾、垂头 、弓背等动作来作掩饰。
三角肌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 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 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
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
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 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 关节外展。
胸大、胸小肌,三角 肌前部拉伸
方法一:保持一侧手臂的前 臂放于固定物上,然后身体 重心缓慢向前压,以拉伸胸 部肌肉,保持这个动作 10~15秒,然后再换另一侧。
方法二: 弹力带抗阻
斜角肌拉伸
中斜角肌
前斜角肌
后斜角肌
肩袖肌群及大圆肌
冈上肌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小圆肌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肩胛下肌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 内收。
大圆肌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 内收和伸。
外旋肩袖肌群(强化 冈下肌、小圆肌)
上交叉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上交叉综合征的评估——Jada法里的静态姿势评估
重力线:通 过耳垂(乳 突)、肩峰 突、躯干中 点、股骨大 转子、膝关 节、踝关节 略前一点。
上交叉综合征的 形成机制
1 、肌肉失衡 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力度不 平衡
2、错误动作的编排和模 仿学习
哪些人容易患上交叉综合症?
1、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