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环直流调速系统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

电气测量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直流电动机开环调速系统仿真

姓名:田雪峰学号: 20134680

专业班级:自动化13-02 指导教师:侯淑萍、张勇

系(院):信息工程学院

设计时间:2016.05.22~2016.06.03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在相应栏目打√)

评价项目

评价质量

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

工作量和态度实验、计算可靠性文字和图表质量总体评价

目录

1 绪论.................................................................1.1 技术数据.............................................................

1.2 设计任务.............................................................

2 开环系统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2.1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与原理........................................2.2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分析........................................2.3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

2.4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

3 开环系统直流调速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3.1晶闸管整流电路及保护电路..............................................3.2触发控制电路..........................................................3.3系统给定..............................................................

3.4检测电路..............................................................

4 转速、电流调节器的设计与实现..........................................4.1电流调节器的设计与实现................................................

4.2转速调节器的设计与实现................................................

5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仿真...............................................

6 设计心得体会.........................................................参考文献................................................................附录:开环直流调速系整体电路图.........................................

1 绪论

1.1技术数据

1.1.1开环控制的作用

开环控制是指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没有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按这种方式组成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其特点是系统的输出量不会对系统的控制作用发生影响,不具备自动修正的能力。

1.1.2主要动态性能

1)上升时间tr:响应曲线从零到第一次达到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

2)调节时间ts:响应曲线从零到达并停留在稳态值的±5%或±2%误差范围所

需要的最小时间。

3)超调量σ%:系统在响应过程中,输出量的最大值超过稳态值的百分数。

(开环控制的作用;主要动态性能;设计目的)。

1.2设计任务

控制系统包括给定信号,晶闸管触发装置及整流环节、平波电抗器和直流电动机四个环节。

正文部分一律用小四号字,宋体,1.5倍行距。

实验四 直流调速系统仿真与设计

实验四 直流调速系统仿真与设计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连续部分的程序实现方法; 2、熟悉仿真程序的编写方法。 二、 实验容 一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H 型双极式PWM 直流调速系统,已知电动机参数为:N P =200W ,N U =48V ,N I =4A ,额定转速 500r/min ,电枢电阻Ra=6.5欧,电枢回路总电阻R=8欧,允许电流过载倍数2λ=,电势系数C 0.12min/e V r =?,电磁时间常数s T l 015.0=,机电时间常数s T m 2.0=,电流反馈滤波时间常数 s T oi 001.0=,转速反馈滤波时间常数s T on 005.0=。设调节器输入输出电压** nm im cm U U U 10V ===,调节器输入电阻Ω=k R 400。已计算出电力晶体管D202 的开关频率f 1kHz =,PWM 环节的放大倍数s K 4.8 =。 试对该系统进行动态参数设计,设计指标:稳态无静差,电流超调量i 5%σ≤;空载 起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转速超调量n 20%σ≤;过渡过程时间s t 0.1s ≤。 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 一、 设计计算 1. 稳态参数计算 根据两调节器都选用PI 调节器的结构,稳态时电流和转速偏差均应为零;两调 节器的输出限幅值均选择为12V 电流反馈系数;A V A V I U im /25.14210nom * =?==λβ 转速反馈系数:r V r V n U nm min/02.0min /50010max *?===α 2. 电流环设计 (1)确定时间常数 电流滤波时间常数T oi =0.2ms ,按电流环小时间常数环节的近似处理方法,则

开环直流调速控制系统方案

一、绪论 直流调速是现代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中发展较早的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晶闸管的出现,现代电力电子和控制理论、计算机的结合促进了电力传动控制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繁荣。晶闸管-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为现代工业提供了高效、高性能的动力。尽管目前交流调速的迅速发展,交流调速技术越趋成熟,以及交流电动机的经济性和易维护性,使交流调速广泛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以其优良的调速性能仍有广阔的市场,并且建立在反馈控制理论基础上的直流调速原理也是交流调速控制的基础。现在的直流和交流调速装置都是数字化的,使用的芯片和软件各有特点,但基本控制原理有其共性。 长期以来,仿真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仿真模型的建立这一环节上,即在系统模型建立以后要设计一种算法。以使系统模型等为计算机所接受,然后再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因此产生了各种仿真算法和仿真软件。MATLAB提供动态系统仿真工具Simulink,则是众多仿真软件中最强大、最优秀、最容易使用的一种。它有效的解决了以上仿真技术中的问题。在Simulink中,对系统进行建模将变的非常简单,而且仿真过程是交互的,因此可以很随意的改变仿真参数,并且立即可以得到修改后的结果。另外,使用MATLAB中的各种分析工具,还可以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可视化。Simulink可以超越理想的线性模型去探索更为现实的非线性问题的模型, Simulink会使你的计算机成为一个实验室,用它可对各种现实中存在的、不存在的、甚至是相反的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 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解析法,实验法与仿真实验,其中前两种方法在具有各自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局限性。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电气传动在启制动、正反转以及调速精度、调速围、静态特性、动态响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大量使用调速系统。由于直流电机的调速性能和转矩控制性能好,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直流调速系统。它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由最早的旋转变流机组控制发展为放大机、磁放大器控制;再进一步,用静止的晶闸管变流装置和模拟控制器实现直流调速;再后来,用可控整流和大功率晶体管组成的PWM控制电路实现数字化的直流调速,使系统快速性、可控性、经济性不断提高。调速性能的不断提高,使直流调速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07 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0706073 班级 题目转速单闭环的直流拖动系统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孙标 二ОО十年月日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的 加深对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达到理论学习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转速单闭环的直流拖动系统

题目:单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1 技术指标 电动机参数:PN=3KW, n N=1500rpm, UN=220V,IN=17.5A,Ra=1.25 。主回路总电阻R=2.5,电磁时间常数Tl=0.017s,机电时间常数Tm=0.075s。三相桥式整流电路,Ks=40。测速反馈系数=0.07。调速指标:D=30,S=10%。 2 设计要求 (1)闭环系统稳定 (2)在给定和扰动信号作用下,稳态误差为零。 3 设计任务(1)绘制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2)调节器设计; (3)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4)撰写、打印设计说明书。 4 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严格按**大学毕业设计格式书写,全部打印.另外,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中文摘要 ································································································ - 1 -第二章英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1 -1.电力拖动简介 ··························································································· - 1 - 2.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2 -第四章课程设计内容·························································································· - 2 -第五章方案确定 ································································································ - 3 - 5.1方案比较的论证 ······················································································ - 3 - 5.1.1总体方案的论证比较········································································ - 3 - 5.1.2主电路方案的论证比较····································································· - 4 - 5.1.3控制电路方案的论证比较·································································· - 6 -第六章主电路设计····························································································· - 7 - 6.1主电路工作设备选择 ················································································ - 7 -第七章控制电路设计·························································································· - 8 -第八章结论 ·····································································································- 11 -第九章参考文献 ·······························································································- 11 -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

电气测量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直流电动机开环调速系统仿真 姓名:田雪峰学号:20134680 专业班级:自动化13-02 指导教师:侯淑萍、勇 系(院):信息工程学院 设计时间:2016.05.22~2016.06.03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在相应栏目打√) 评价质量 评价项目 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工作量和态度 实验、计算可靠性

目录 1 绪论.................................................................1.1 技术数据............................................................. 1.2 设计任务............................................................. 2 开环系统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2.1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与原理........................................2.2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分析........................................2.3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 2.4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 3 开环系统直流调速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3.1晶闸管整流电路及保护电路..............................................3.2触发控制电路..........................................................3.3系统给定..............................................................3.4检测电路.............................................................. 4 转速、电流调节器的设计与实现..........................................4.1电流调节器的设计与实现................................................4.2转速调节器的设计与实

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仿真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 题 目: 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仿真 初始条件: 某晶闸管供电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整流装置采用三相桥式电路,基本数据如下:直流电机参数为:额定电压220V U =,额定电流 136I A =; 额定转速n 1460rpm =,0.132min/e V r C =?,允许过载倍数 1.5λ=;晶闸管装置放大系数40s K =;电枢回路总电阻0.5R =Ω;时间常数0.03,0.18l m s s T T ==;电流反馈系数0.05/V A β=;转速反馈系数0.007min/V r α=?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用MATLAB 建立电流环仿真模型; (2)分析电流环无超调、临界超调、超调较大仿真曲线; (3)用MATLAB 建立转速环仿真模型; (4)分析转速环空载起动、满载起动、抗扰波形图仿真曲线; (5)电流超调量5%i σ≤,转速超调量10%n σ≤。 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是静、动态性能优良、应用最广泛的直流调速系统,对于需要快速正、反转运行的调速系统,缩短起动、制动过程的时间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为了使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可在系统里设置两个调节器,组成串级控制。本文介绍了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基本原理,而且用Simulink 对系统进行仿真。

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仿真 1 设计的初始条件及任务 1.1概述 本次仿真设计需要用到的是Simulink 仿真方法,Simulink 是Matlab 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它提供一个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在该环境中,无需大量书写程序,而只需要通过简单直观的鼠标操作,就可构造出复杂的系统。Simulink 具有适应面广、结构和流程清晰及仿真精细、贴近实际、效率高、灵活等优点,并基于以上优点Simulink 已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复杂仿真和设计。 1.2初始条件 某晶闸管供电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整流装置采用三相桥式电路,基本数据如下:直流电机参数为:额定电压220V U =,额定电流136I A =;额定转速n 1460rpm =,0.132min/e V r C =?,允许过载倍数 1.5λ=;晶闸管装置放大系数40s K =;电枢回路总电阻0.5R =Ω;时间常数0.03,0.18l m s s T T ==;电流反馈系数0.05/V A β=;转速反馈系数0.007min/V r α=?。 1.3要完成的任务 1)用MATLAB 建立电流环仿真模型; 2)分析电流环无超调、临界超调、超调较大仿真曲线; 3)用MATLAB 建立转速环仿真模型; 4)分析转速环空载起动、满载起动、抗扰波形图仿真曲线; 5)电流超调量5%i σ≤,转速超调量10%n σ≤。

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

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 一、工作原理 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由整流变压器、晶闸管整流调速装置、平波电抗器、电动机-发电机组等组成。 在本实验中,整流装置的主电路为三相桥式电路,控制电路课直接由给定电压Ug座位触发器的移相控制电压Uct,改变Ug的大小即可改变控制角α,从而获得可调的直流电压,以满足实验要求。实验系统的组成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实验控制原理图 二.设计步骤 1主电路的建模和参数设置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主电路由三相对称交流电压源、晶闸管整流桥、平波电抗器、直流电动机灯部分组成。由于同步脉冲触发器与晶闸管整流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通常作为一个组合体来讨论,所以讲触发器轨道主电路进行建模。 ①三相对称交流电压源的建模与参数设置。首先从电源模块中选 取一个交流电压源模块,即,再用复制的方法得到三相电源的另外两个电压源模块,并用模块标题名修改方法将模块标签分别改为“A相”、“B相”,“C 相”,然后从连接器模块中选取,按图1主电路图进行连接。 为了得到三相对称交流电压源,其参数设置方法及参数设置如下。 双击A相交流电压源图标,打开电压源参数设置对话框,在A相交流电源参数设置中,幅值取220V,初相位设置成0°,频率为50Hz,其它为默认值,如图2所示,B、C相交流电源设置方法与A相基本相同,除了初相位设置成互差120°外,其它参数与A相相同。由此可以得到三相对称交流电源。

②晶闸管整流桥的建模和参数设置。首先从电力电子模块组中选取 中的,并将模块标签改成“晶闸管整流桥”,然后双击模块图标,打开整流桥参数设置对话框,参数设置如图3所示。当采用三相整流桥时,桥臂数为3,A、B、C三相交流电源接到整流桥的输入端,电力电子选择晶闸管。参数设置原则如下,如果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交流装置进行参数设置,对话框中的Rs、Cs、R ON、Vf应取该装置中晶闸管元件的实际值,若果是一般情况,不针对某个具体的变流装置,这些参数可先取默认值进行仿真。若仿真结果理想,就认可这些设置的参数,若仿真结果不理想,则通过仿真实验,不断进行参数优化,最后确定其参数。这一参数设置原则对其他环节的参数设置也是实用的。 图2 A相电源参数设置图3 整流桥参数设置 ③平波电抗器的建模和参数设置。首先从元件模块组中选取 ,并将标签改为“平波电抗器”,然后打开平波电抗器参数设置对话框,参数设置如图4所示,平波电抗器的电感值是通过仿真实验比较后得到的优化参数。 ④直流电动机的建模和参数设置。首先从电动系统模块中选取 ,并将模块标签改为“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的励磁绕组“F+ —F-”接直流恒定励磁电源,励磁电源可从电源模块组中选取直流电压源 模块,即,并将电压参数设置为220V,电枢绕组“A+ —A-”经平波电抗器接晶闸管整流桥的输出,电动机经TL端口接恒转矩负载,直流电动机的输出参数有转速n、电枢电流Ia、励磁电流If、电磁转矩Te,通过“示波器”模块观察仿真输出

第七章 电气传动实验 (1)

第七章电气传动控制系统实验 第一节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参数和环节特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结构。 2、掌握掌握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参数及反馈环节测定方法。 二、实验设备 1、教学实验台主控制屏1个 2、负载组件1套 3、电机导轨及测速发电机1台 4、直流电动机1台 5、双踪示波器 1台 6、万用表 1台 三、背景知识 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制动性能,宜于在大范围内平滑调速,在许多需要调速和快速正反向的电力拖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直流拖动控制系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较成熟,而且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交流拖动控制系统的基础。因此,为了保持由浅入深的教学顺序,应该首先很好地掌握直流拖动控制系统。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由三相调压器,晶闸管整流调速装置,平波电抗器,电动机——发电机组等组成。本实验中,整流装置的主电路为三相桥式电路,控制回路可直接由给定电压Uc作为触发器的移相控制电压,改变Uc的大小即可改变控制角,从而获得可调的直流电压和转速,以满足实验要求。工作原理图如图7-1所示。 图7-1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工作原理图

四、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 注: (1)由于实验时装置处于开环状态,电流和电压可能有波动,可取平均读数。 (2)为防止电枢过大电流冲击,每次增加U g须缓慢,且每次起动电动机前给定电位器应调回零位,以防过流。 (3)电机堵转时,大电流测量的时间要短,以防电机过热。 1、电枢回路电阻R的测定 电枢回路的总电阻R包括电机的电枢电阻R a,平波电抗器的直流电阻R L和整流装置的内阻R n,即R=R a+R L+R n。为测出晶闸管整流装置的电源内阻,可采用伏安比较法来测定电阻,其实验线路如图7-2所示。 图7-2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电阻R测试线路图 (1)将变阻器R d接入被测系统的主电路,并调节电阻负载至最大。测试时电动机不加励磁,并使电机堵转。 (2)低压单元的G给定电位器RP1逆时针调到底,使U ct=0。调节触发电路及晶闸管主回路脉冲偏移电压电位器RP2,使α=150°。 (3)电源控制屏的“三相交流电源”开关拨向“直流调速”。合上主电源,即按下主控制屏绿色“闭合”开关按钮,这时候主控制屏U、V、W端有电压输出。 (4)调节G给定U g使整流装置输出电压U d=(30~70)%U ed(可为110V),然后调整Rd使电枢电流为(80~90)%I ed,读取电流表A和电压表V的数值为I1,U1,则此时整流装置的理想空载电压为 Udo=I1R+U1 (5)调节Rd,使电流表A的读数为40% I ed。在U d不变的条件下读取A,V表数值,则 Udo=I2R+U2 (6)求解两式,可得电枢回路总电阻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电控学院 运动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院(系):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摘要: MATLAB仿真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如何利用MATLAB仿真出理想的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准确的选择MATLAB的仿真。本文就简单的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MATLAB仿真这个例子,通过对MATLAB的仿真,得到不同的仿真结果。通过仿真结果的对比,对MATLAB的仿真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如何在仿真过程中对MATLAB的仿真做到最优选择。 详细介绍了用MATLAB语言对《电机与拖动》中直流电动机调速仿真实验的仿真方法和模型建立。其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表明仿真是可信的,可以替代部分实物实验。首先在分析直流调速系统原理的基础上, 介绍了基于数学模型的仿真, 在仿真中可灵活调节相关参数, 优化参数设计。其次完成了基于系统框图, 并分析了调速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工程设计方法对开环直流调速系统进行设计,选择调节器结构,进行参数的计算和校验;给出系统动态结构图,建立起动、抗负载扰动的MATLAB 仿真模型。分析系统起动的转速和电流的仿真波形,并进行调试,使开环直流调速系统趋于合理与完善。

1.1课题背景 直流调速是现代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中发展较早的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晶闸管的出现,现代电力电子和控制理论、计算机的结合促进了电力传动控制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繁荣。晶闸管-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为现代工业提供了高效、高性能的动力。尽管目前交流调速的迅速发展,交流调速技术越趋成熟,以及交流电动机的经济性和易维护性,使交流调速广泛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以其优良的调速性能仍有广阔的市场,并且建立在反馈控制理论基础上的直流调速原理也是交流调速控制的基础。现在的直流和交流调速装置都是数字化的,使用的芯片和软件各有特点,但基本控制原理有其共性。 长期以来,仿真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仿真模型的建立这一环节上,即在系统模型建立以后要设计一种算法。以使系统模型等为计算机所接受,然后再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因此产生了各种仿真算法和仿真软件。 由于对模型建立和仿真实验研究较少,因此建模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同时仿真结果的分析也必须依赖有关专家,而对决策者缺乏直接的指导,这样就大大阻碍了仿真技术的推广应用。 MATLAB提供动态系统仿真工具Simulink,则是众多仿真软件中最强大、最优秀、最容易使用的一种。它有效的解决了以上仿真技术中的问题。在Simulink 中,对系统进行建模将变的非常简单,而且仿真过程是交互的,因此可以很随意的改变仿真参数,并且立即可以得到修改后的结果。另外,使用MATLAB中的各种分析工具,还可以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可视化。 Simulink可以超越理想的线性模型去探索更为现实的非线性问题的模型,如现实世界中的摩擦、空气阻力、齿轮啮合等自然现象;它可以仿真到宏观的星体,至微观的分子原子,它可以建模和仿真的对象的类型广泛,可以是机械的、电子的等现实存在的实体,也可以是理想的系统,可仿真动态系统的复杂性可大可小,可以是连续的、离散的或混合型的。Simulink会使你的计算机成为一个实验室,用它可对各种现实中存在的、不存在的、甚至是相反的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解析法,实验法与仿真实验,其中前两种方法在具有各自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局限性。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电气传动在启制动、正反转以及调速精度、调速范围、静态特性、动态响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电气工程学院)摘要: 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直流调速系统是性能很好、应用最广的直流调速系统。具有调速范围广、精度高、动态性能好和易于控制等优点,所以在电气传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用的电机调速系统有转速闭环控制系统和电流闭环控制系统,二者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开环系统造成的电动机静差率,但是不够理想。实际设计中常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一般使电流环(ACR)作为控制系统的内环,转速环(ASR)作为控制系统的外环,以此来提高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性能。本文是按照工程设计的方法来设计转速和电流调节器的。使电动机满足所要求的静态和动态性能指标。电流环应以跟随性能为主,即应选用典型Ⅰ型系统,而转速环以抗扰性能为主,即应选用典型Ⅱ型系统为主。关键词: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电流调节器转速调节器1 设计任务及要求1、1设计任务设计V-M双闭环直流可逆调速系统1、1、1技术数据:?直流电动机:额定电枢电压=400V,额定功率1、 9kW,额定电枢电流=6、9A,额定转速=855r/min,电动机电动势系数Ce=0、1925Vmin/r,允许过载倍数λ=1、5;?晶闸管装置放大系数:Ks=40;整流装置平均滞后时间常数=0、00167s,? 电枢回路总电阻:R=

11、67Ω;?电枢回路电感110mH,电力拖动系统机电时间常数Tm=0、075s;?电枢电流反馈系数:β=0、121V/A (≈10V/1、5),电流滤波时间常数=0、002s;?转速反馈系数α=0、01 V、min/r(≈10V/);转速滤波时间常数=0、01s;1、2设计要求:(1) 根据试凑法设计电流调节器和转速调节器参数进行仿真,电流超调量≤5%;实现转速无静差,空载起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转速超调量≤5%;(2) 试利用Matlab仿真软件中的Simulink或Simulink中的Power system模块进行仿真,在Matlab仿真软件中构建仿真模型;(3) 用Plot函数绘制理想空载启动到设定转速500r/min下电机启动过程,转速达到设定值后经过20s给定反向信号=-10V时正反转启动过程中转速、电枢电流波形。(4) 对仿真波形及结果进行分析。2 V-M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改变电枢两端的电压能使电动机改变转向。尽管电枢反接需要较大容量的晶闸管装置,但是它反向过程快,由于晶闸管的单向导电性,需要可逆运行时经常采用两组晶闸管可控整流装置反并联的可逆线路,电动机正转时,由正组晶闸管装置VF供电;反转时,由反组晶闸管装置VR供电。如图1所示两组晶闸管分别由两套触发装置控制,可以做到互不干扰,都能灵活地控制电动机的可逆运行,所以本设计采用两组晶闸管反并联的方式。并且采用三相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工程设计

第七章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工程设计方法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典型系统的数学模型、参数和性能指标关系,系统结构的近似处理 和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速度、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在双闭环调速系统中,电动机、晶闸管整流装置、触发装置都可按负载的工艺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根据生产机械和工艺的要求提出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性能指标,而系统的固有部分往往不能满足性能指标要求,所以需要设计合适的校正环节来达到。 校正方法有许多种类,而且对一个系统来说,能够满足性能指标的校正方案也不是唯一的。在直流调速系统中,常用的校正方法有串联校正和并联校正两种,其中串联校正简便,且可利用系统固有部分中的运算放大器构成有源校正网络来实现。因此,本章重点讨论直流调速系统的串联校正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中,为了区分系统的稳态精度,按照系统中所含积分环节的个数,把系统分为0型、I 型、II 型…系统 。系统型别越高,系统的准确度越高,但相对稳定性变差。0型系统的稳态精度最低,而III 型及III 型以上的系统则不易稳定,实际上极少应用。因此,为了保证一定的稳态精度和相对稳定性,通常在I 型和II 型系统中各选一种作为典型,称为典型I 型和II 型系统,作为工程设计方法的基础。 第一节 典型系统 一、典型I 型系统 1、 数学模型 1)框图及标准传递函数 典型I 型系统的框图如图7-1所示,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 1()(+= Ts s K s G 其中,参数有二个:K 、和T ,T 一般为系统保留下来的固有参数,K 为需要选定的参数。

2)Bode 图 由图可知,在ω=1处,L(ω)=20lgK ,在ω=ωc 处,L(ω)=0,根据 20lg 1lg 0lg 20-=--c K ω (当ωc <1/T 时) 可得 K=ωc 为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相对稳定性,通常要求T c 1< ω,即T K 1< ,这也是典型I 型系统的条件。 3)参数和性能指标关系 典型I 型系统为二阶系统,典型二阶系统的参数和性能指标关系在第三章中已分析由图7-1可得典型I 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2 2 2 2 2 2///) 1(1)1() ()(n n n s s T K T s s T K K s Ts K Ts S K Ts s K s R s C ωξωω++= ++= ++= ++ +=

直流调速系统的MATLAB仿真(参考程序)汇总.

直流调速系统的MATLAB 仿真 一、开环直流速系统的仿真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电气原理如图1所示。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由三相晶闸管整流电路经平波电抗器L 供电,通过改变触发器移相控制信号c U 调节晶闸管的控制角α,从而改变整流器的输出电压,实现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该系统的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图1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电气原理图 图2 直流开环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 为了减小整流器谐波对同步信号的影响,宜设三相交流电源电感s 0L =,直流电动机励磁由直流电源直接供电。触发器(6-Pulse )的控制角(alpha_deg )由移相控制信号c U 决定,移相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 min c cmax 9090U U αα?-=?-

在本模型中取min 30α=?,cmax 10V U =,所以c 906U α=-。在直流电动机的负载转矩输入端L T 用Step 模块设定加载时刻和加载转矩。 仿真算例1 已知一台四极直流电动机额定参数为N 220V U =,N 136A I =, N 1460r /min n =,a 0.2R =Ω,2222.5N m GD =?。励磁电压f 220V U =,励磁电流f 1.5A I =。采用三相桥式整流电路,设整流器内阻rec 0.3R =Ω。平波电抗器 d 20mH L =。仿真该晶闸管-直流电动机开环调速系统,观察电动机在全压起动和起动后加额定负载时的电机转速n 、电磁转矩 e T 、电枢电流d i 及电枢电压d u 的变化情况。N 220V U = 仿真步骤: 1)绘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图2)。 2)设置模块参数(表1) ① 供电电源电压 N rec N 2min 2200.3136 130(V)2.34cos 2.34cos30U R I U α++?= =≈?? ② 电动机参数 励磁电阻: f f f 220146.7()1.5 U R I = ==Ω 励磁电感在恒定磁场控制时可取“0”。 电枢电阻: a 0.2R =Ω 电枢电感由下式估算: N a N N 0.422019.1 19.10.0021(H)2221460136 CU L pn I ?==?≈??? 电枢绕组和励磁绕组间的互感af L : N a N e N 2200.2136 0.132(V min/r)1460 U R I K n --?= =≈?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直流调速系统的课后习题

1.设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为1 1234()(1)(1)(1)(1) obj K W s T s T s T s T s = ++++,式中K 1=2; T 1=0.4s ;T 2=0.08s ;T 3=0.015s ;T 4=0.005s 。要求阶跃输入时系统超调量σ%<5%。 用PI 调节器将系统设计成典型I 型系统,试设计调节器参数并计算调节时间t s 。 解:用PI 调节器校正时,调节器传递函数为1 ()i PI pi i W s K s ττ+= 取10.4i T s τ==,并将2T 、3T 、4T 看成小时间常数,令 2340.080.0150.0050.1T T T T s s s s =++=++= 则按典型I 型系统校正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 111()(1)(1)(1) pi i pi i i K s K K W s K s T s Ts s Ts τττ+== +++ 取1 1 2pi i K K K T τ= = ,则 10.4 12220.1 i pi K K T τ= = =?? 调节时间 660.10.6s t T s s ≈=?= 所以PI 调节器的参数0.4i s τ=,1pi K =;调节时间0.6s t s =。 2.画出直流电动机理想启动时的转速、电流与时间的关系曲线。采用理想启动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 , (∞) (a) (b) i n I 图1-30 调速系统启动过程的电流和转速波形 理想启动是使启动电流一直保持最大允许值,此时电动机以最大转矩启动, 转速迅速以直线规律上升,以缩短启动时间。 工程上常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负反馈调速系统。启动时,让转速外环饱和不起作 用,电流内环起主要作用,调节启动电流保持最大值,使转速线性变化,迅速达到给定值;稳态运行时,转速负反馈外环起主要作用。

PWM可逆直流调速系统matlab仿真实习

PWM可逆直流调速系统matlab 仿真实习

《运动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PWM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班级:自动化1104班 姓名:钟传琦 学号:1106050430 日期: 2014年6月27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任务 《运动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单独安排了1周的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其目的是要求学生针对某个电机控制系统功能模块或整个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了解典型的电机控制系统基本控制原理和结构,掌握基本的调试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撰写科研总结报告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运动控制系统》被控对象是交、直流电动机,能量转换是由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变换器,微机构成控制器。因此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学生应掌握以下基本内容: (1)交、直流电动机; (2)电力电子变换器; (3)微机控制器; (4)转速、电流等检测电路; (5)输入输出转换电路、调理电路和功放电路等。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1.设计题目 1)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2) 单闭环有静差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3) 单闭环无静差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4) 带电流截止转速负反馈的单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5) 单闭环电压负反馈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6)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α=有环流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7) β 8) 逻辑无环流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9)三相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10) PWM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本文所选题目为:10) PWM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建模与仿真。 - 0 -

实验三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Matlab仿真

实训三 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 MATLAB 仿真实训 一、实验实训目的 1.学习并掌握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系统模型建立及模型参数设置的方法和步骤。 2.熟悉并掌握系统仿真参数设置的方法和步骤。 3.学会利用 MA TLAB 软件对系统进行稳态与动态计算与仿真。 4.巩固并加深对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实训原理及知识准备 1. 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原理图如图3-3-1 所示。 图 3-1 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图 2.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直流电动机电枢电流、电磁转矩与转速之间的关系。 3.复习实验实训指导书中 MA TLAB 基本操作和 MA TLAB/Simulink/Power System工具 箱内容。 4.预习实验实训指导书中实验实训二,并写好预习报告。 5.画出晶闸管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三、实验实训内容及步骤 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仿真,二是用 Power System的相关模块仿真,下面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介绍。 方法一:使用 Simulink 中的 Power System模块对直流调速系统进行仿真 1.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和模型参数的设置 (1)建立一个仿真模型的新文件。在 MA TLAB 的菜单栏上点击工具栏上的 simulink工 具 ,选择 File→New→Model,新建一个 simulink文件,绘制电路的仿真模型如图 3-3-1。

3-3-1 (2)按图 3-3-1 要求提取电路元器件模块。在仿真模型窗口的菜单上点击图标调出模 型库浏览器,在模型库中提取所需的模块放到仿真窗口,设置各模块参数。晶闸管开环直流 调速系统由主电路(交流电源、晶闸管整流桥、平波电抗器、直流电动机、触发电路)和控 制电路(给定环节)组成,具体设置如下: 1)三相交流电源的模型建立和参数设置 ①三相交流电源的模型建立 首先从Simpowersystes 中的Electrical sources 电源模块组 中选取一个交流电压源模块 AC Voltage Source,再用复制的 方法得到三相电源的另两个电压源模块,用 Format(格式设 定)菜单中 Rotate block(Ctrl +R)将模块水平放置,并点击模 块标题名称,将模块标签分别改为“Uu ” 、 “Uv ” 、 “Uw ” ,然 后从连接器模块 Connectors 中选取“Ground (output )” 元件 , 按图 3-3-2 进行连接。 ②三相交流电源的参数设置 双击 U 相交流电源图标,打开电压源参数设置对话框,幅值取 220V ,初相位设置成 0 图 3-3-2 三相交流电源模型

直流调速系统仿真.doc

直流调速系统仿真 目录 一.直流调速系统仿真 1.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 2.单闭环有静差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3.单闭环无静差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4.单闭环电流截止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5.单闭环电压负反馈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6.单闭环电压负反馈和带电流正反馈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7.单闭环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定量仿真 8.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定量仿真 9.PWM直流调速系统仿真 二.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1.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介绍 1.2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1.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和静特性 1.4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 2系统设计方法及步骤 2.1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 2.2电流环设计 2.2.1确定时间常数

2.2.2选择电流调节器结构 2.2.3选择电流调节器参数 2.2.4校验近似条件 2.3转速环设计 2.3.1确定时间常数 2.3.2选择转速调节器结构 2.3.3选择转速调节器参数 2.3.4校验近似条件 三.Simulink环境中的系统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 3.1Matlab和Simulink简介 3.2 Matlab建模与仿真 3.3电流环的MA TLAB计算及仿真 3.3.1电流环校正前后给定阶跃响的MA TLAB计算及仿真 3.3.2绘制单位阶跃扰动响应曲线并计算其性能指标 3.3.3单位冲激信号扰动的响应曲线 3.3.4电流环频域分析的MA TLAB计算及仿真 3.4转速环的MA TLAB计算及仿真 3.4.1转速环校正前后给定阶跃响应的MA TLAB计算及仿真 3.4.2绘制单位阶跃信号扰动响应曲线并计算其性能指标 3.4.3单位冲激信号扰动的响应曲线 3.4.4转速环频域分析的MA TLAB计算及仿真 4V-M双闭环直流不可逆调速系统的电气原理总图

运动控制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题目:单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1 技术指标 电动机参数:PN=3KW, n N=1500rpm, UN=220V,IN=17.5A,Ra=1.25 。主回路总电阻R=2.5,电磁时间常数Tl=0.017s,机电时间常数Tm=0.075s。三相桥式整流电路,Ks=40。测速反馈系数=0.07。调速指标:D=30,S=10%。 2 设计要求 (1)闭环系统稳定 (2)在给定和扰动信号作用下,稳态误差为零。 3 设计任务(1)绘制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2)调节器设计; (3)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4)撰写、打印设计说明书。 4 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严格按**大学毕业设计格式书写,全部打印.另外,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中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英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1 -1.电力拖动简介 ··························································································· - 1 - 2.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1 -第四章课程设计内容·························································································· - 2 -第五章方案确定 ································································································ - 2 - 5.1方案比较的论证 ······················································································ - 2 - 5.1.1总体方案的论证比较········································································ - 2 - 5.1.2主电路方案的论证比较····································································· - 4 - 5.1.3控制电路方案的论证比较·································································· - 6 -第六章主电路设计····························································································· - 7 - 6.1主电路工作设备选择 ················································································ - 7 -第七章控制电路设计·························································································· - 8 -第八章结论 ·····································································································- 11 -第九章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