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历史文化古今名人
董福元

董福元1、董福元,1935年10月出生,一级书法师,国际荣誉勋章获得者,安徽阜南人。
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县委秘书、办公室主任、经理、县人大常委会副主席任等职。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师、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艺术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调研员、阜南县书法协会理事长、阜南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
自幼学习书法,墨海耕耘已50多年。
帖临颜柳、法宗二王,爱古及今,博采众长。
尊法度,重自我,工楷隶,善行草,刚柔相济,形韵兼备。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赛,获“炎黄杯”金杯奖、“阳光艺术杯”银杯奖、“和平杯”中外书画艺术交流大展赛金奖等20多次。
入编《北京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中国现代艺术精品集》、《中国书画家作品精选》、《中国艺术人才书画作品展精品集》和《世界书画铭录》等20多部。
同时被国内外多家收藏。
传略载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跨世纪书画艺术界人才传录》和《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等10多部。
由世界书画艺术认定委员会颁发一级书法师职称证书。
被授予国际书画艺术名人资格证书和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家荣誉证书。
多次组织书画展览和艺术研讨。
1991年春,在同仁们的支持下,组织豫、皖沿淮六县书画联展,取得圆满成功。
1999年8月应邀赴京参加“首界20世纪成功人士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研讨会”,荣获由香港科学院(GC)国际荣誉联合评选委员会、世界国际荣誉获得者联合会等国际著名机构授予由香港科学院院长郭湘泗亲自颁发的“20世纪成功人士荣誉证书”和“干年之交荣誉勋章(纯金)。
2、董福元,2000年至2009年5月任公安部警卫局局长,2000年7月授予武警少将警衔。
安徽名人录

安徽名人录皋陶: 安徽六安东夷族首领舜时被任为掌管刑法的官中华民族的法律之祖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谥敬仲。
安徽颍上县人。
老子-生卒年不详。
名耳,字伯阳,谥号聃。
生活于春秋后期,楚国相县曲仁里人(今涡阳人,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
战国时蒙(今属安徽蒙城,一说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人。
甘罗 ; 战国末期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
秦左丞相甘茂之孙。
12岁为秦相吕不韦家臣。
秦使张唐去燕国为相,唐因曾为秦昭王讨伐赵国,恐路讨赵国时赵王挟恨报复。
吕不韦亲请张唐,仍不肯出使。
甘罗别出奇讨,先以利害说服张唐,又逢愿为秦为大使赴赵,说服赵王,先割五城与秦,以广河间,再联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30城,献11城给秦。
由于是甘罗深受嘉许,封为上卿。
死后葬于颍上城东35华里的颍水河畔,今穆岗子南侧。
陈胜;(?~前208)字涉。
阳城(今属安徽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
范增;(前277~前204)西汉居巢(今安徽巢湖市人,一说安徽桐城)人。
英布;(?~前195) 秦时六县(今六安县)人。
少受黥刑,又称黥布。
初为骊山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
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响应陈胜、吴广。
寻归附项梁,从项籍救赵,渡河击秦军,获巨鹿大捷。
常为军中先锋,威震一时。
秦亡后,项羽封其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县城北)。
楚汉战争中归汉,以淮南之众与韩信、彭越会师,灭项羽于垓下。
封淮南王。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韩信、彭越相继被杀,遂举兵反汉,战败逃亡江西,为长沙王吴臣诱杀。
张良;(?~前189)字子房。
秦城父(今属安徽亳州市)人。
华陀;(?~208)又名旉,字元化。
东汉末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
左慈;字元放。
庐江郡(郡治今潜山县)人。
东汉末年著名方士。
旧方志称其在“天柱山精思学道,得石室丹经”。
为曹操军吏时,常在酒宴中摄取菜肴作乐,曾当众多宾客之面,即时钓苏州松江鲈鱼,取得四川生姜,并寄语川中购缎人增加购数,灵验如神。
长见识了,历史上的阜阳八大家原来是这些!

长见识了,历史上的阜阳八大家原来是这些!展开全文在阜阳这个古老的城市,千百年来,封建世族占统治地位。
他们在城中控制着闹市区房屋,在乡间霸占肥沃良田。
这些世族依仗封建特权,把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商各个方面的大权。
来阜阳任地方官吏的,多与这些世族(如阜阳八大家)们沆瀣一气,以求共存共荣,至今还有八大家的传说。
那么,八大家究竟指的是哪些家呢?他们为什么又能称得起大家呢?今日来探讨一下这个传说,也可对封建社会的“大家世族”有所认识。
所谓“阜阳八大家”,指的是张、李、王、刘、鹿、宁、连、储等八姓。
张、李、王、刘这四姓的人很多,有“八张九李王十家”之说。
他们并不都属于大家之一列,只有那些“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才有资格称上大家。
一般姓张王李刘的平民,是要排除在外的。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这八大家之所以成为阜阳八大家的由来。
(一)张——指的是在明朝末年,即天启年间任兵部尚书(负责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的张鹤鸣(达野)的张家。
天启年间,张鹤鸣参加了辽东经略熊廷弼一本,说熊贻误军机,失陷辽阳、沈阳、溃退入关。
实际上这次兵败是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大言轻敌,不受调度所致。
天启昏庸,听信谗言,将熊押回北京斩首,并传首级示众。
这是明末的一大冤案,它引起熊廷弼部下祖大寿不满。
崇祯八年,祖大寿密令一部分将士化装,由辽东潜入阜阳,攻陷城池,将已告老还乡的兵部尚书张鹤鸣及其侄儿张大同杀死,并将张首级割走,给熊廷弼报了仇。
此事阜阳旧志记载为:“崇祯八年流贼巴伐利陷城”。
后人遂认为是农民起义军所为。
后来崇祯皇帝诏令以尚书之礼安葬了张鹤鸣。
社会上曾有“金头御葬,五门出棺”之传说。
张氏一族在明清,两代,出了一些大官。
如明代的张光继、张鹤腾,清代的张琦等。
张姓在城内的张家胡同修了张氏宗祠。
八大家的“张”,人称“司马张”。
(二)李——指的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任监察御使李葵及天启年间任户部尚书李精白的李家。
李精白虽高官,人品却不甚光彩。
伍子胥

周代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之子胥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霸。
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
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
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人物简介电视剧《兵圣》中的伍子胥(赵毅饰)(6张)伍子胥(公元前?~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著名军事家、谋略。
名员(yún),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椒(今安徽阜南县焦陂镇)人。
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
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其祖父伍举一作椒举,春秋时楚国人。
因封于楚国椒(今安徽阜南县焦陂镇),又称椒举[1]。
其父伍奢生于楚国乾溪(今安徽利辛西北部汝集镇,又称“阴阳城”)[2]。
《伍子胥-奇谋战圣》称: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苏州至今有纪念伍子胥的城门“胥门”、祭祀的祠堂和墓地并被入祀“500名贤祠”,1988年秋,中国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以“古贤至德尊三让,吴苑雄涛溯伍胥”的对联书赠苏州,苏州为纪念伍子胥的功绩,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址(现苏州规划展示馆)前树立了雕像和纪念园。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
性格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于是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其父、兄骗到郢都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在伍子胥入吴之前,跟随楚国太子建到齐国。
后又到郑国。
太子建和晋国君王私通。
要做晋国攻打郑国的内应,伍子胥劝说建,郑国以忠义对待他们,他们怎么能背叛郑国呢?但是太子建说他已和晋国说好了。
创业不忘故里,致富不忘教育_名人故事

创业不忘故里,致富不忘教育齐天生,安徽阜阳人,河南省安徽商会常务副会长、河南博瑞集团公司董事长、河南省天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原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总顾问。
早年参军到河南,后转业留在郑州,一开始从事建筑小工、拉运建筑材料等行业,通过多年艰苦创业,逐渐创立了博瑞集团公司及多家分公司,为河南经济文化和谐发展、加速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徽商天下,天下徽商河南博瑞集团公司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横跨金融投资、房地产开发、农业科技、国际商品交易等多个行业。
在齐天生的带领之下,2012年博瑞置业投资数亿资金开发了河南新乡南区的首席人文教育大盘——博瑞沁园,一个集高端住宅、商业、教育为一体的45万平方米综合性大盘。
同时,公司还参与改造郑州南区多个城中村项目。
集团的农业科技项目在河南平顶山及安徽阜阳开发了近千亩土地,有效地转移了当地剩余的劳动力,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河南省安徽商会副会长姚金华创办了中原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聘请齐天生为商品交易中心总顾问,为了老乡企业的发展,齐天生在百忙之中给予他有力的支持。
厚德载物,善行天下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齐天生始终坚持河南省安徽商会“贾而好儒”的精神,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不忘回报社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2012年8月22日,齐天生捐赠的首座河南安徽商会希望小学——“齐天生希望小学”成功揭牌。
为长期资助贫困儿童,齐天生在担任齐天生希望小学“爱心校长”的同时,也建立了“天生奖学金”。
2014年9月,在河南省工商联开展“光彩圆梦”助学活动中,齐天生捐助南阳市油田1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2000元,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插上追逐梦想的翅膀。
为表彰齐天生先生为爱心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河南省安徽商会会长汤武为他颁发了“爱心大使”荣誉证书。
齐天生曾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时代青年杂志社评为“河南省时代先锋十大爱心人物”。
为报答家乡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齐天生为安徽省阜南县许堂乡福道敬老院现住老人每人每年提供200元的生活补贴。
晚清阜阳人物传记之——朱凤鸣传

朱凤鸣传
朱凤鸣,字晓山,号蠹仙,阜阳人也,举人。
道光末,尝诣阙三上书,其一献其所著《尚书论》,而纬以时事。
其二陈当世务,言英吉利之不可款,琦善之不可用,林则徐之不可去。
大吏恶其狂直,将重谴,卒改议放归。
凤鸣恹奇宏骏,而谨于内行。
既归,以其学设施于其乡,乡人多乐化之。
咸丰丁巳春(1857年),捻首张乐行等由亳之雉河移据霍邱三河尖及阜阳柳沟集。
官军久不克,胜保闻凤鸣有声颖(颍)亳间,且与乐行旧,为所取信。
迺(乃)遣凤鸣率能言诸生数人,持书谕乐行降。
乐行不从。
凤鸣愤发,箕踞坐,慷慨责乐行,词色甚厉。
乐行不胜其忿,遂杀凤鸣,同行诸生有死者。
时龚德方会太平军围颖(颍)上,既还,让乐行曰:“何为杀先生?”乐行诉其状。
德曰:“留之可也,杀何名!”因请葬其尸。
曰:“已投之河矣。
”
凤鸣死,初不见旌于朝,世亦无有能称道之,且同死诸生,其名氏尤湮晦不传。
清末,其邑人请之,赠知府衔,祀乡贤。
著有《食字斋诗文集》。
子袭云骑尉世职。
载于《阜阳县志》,收编于《皖志外传稿》。
2阜阳文化——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第二单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阜阳市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蔚盛。
这里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出现过许许多多蜚声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众多的名胜古迹,是阜阳数千年来历史演进的见证,也是阜阳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6课古邑溯源款款而行阜阳地处中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较早。
大约5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摆脱逐水而居的境况,在颍河、小汝水(今泉河)沿河台地上定居下来,并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原始部落,创造出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古文化遗址,如临泉的老邱庄、界首的小王庄、太和的倪邱、阜南的万家沟、颍上的郑家庄等。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为九州,今天的阜阳隶属豫州。
商朝成汤建都于亳(今河南郑州),阜阳地近商都,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西周时期,阜阳是胡子国的国都。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弱肉强食,小国被迫依附大国。
春秋后期,阜阳境内的小国基本上为楚国兼并,称为汝阴(即小汝水之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阜阳置汝阴县,隶属泗水郡。
汉承秦制,阜阳仍为汝阴县。
公元108年,汉安帝封刘显为阜阳侯,其封地虽不在今天的阜阳市,但阜阳地名开始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事频繁,尤其是淮河一带,政权更替,属地交错,建制比较混乱,但总体上看,当时的阜阳属于豫州。
隋唐时,阜阳设汝阴郡(后曾改为颍州)。
北宋时,地方行政区划分开始实行路-府(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当时在阜阳境内设置了顺昌府(治今阜阳市)。
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当时阜阳称为颍州,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朝在今阜阳境内设置颍州。
清朝雍正帝时,阜阳升州为府,取名颍州府。
民国时期,在阜阳设置行政专员督察区(简称“专区”),作为安徽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设立了阜阳专员公署(驻今阜阳市),1966年阜阳撤地设市,当时辖太和、界首、涡阳、蒙城、利辛、颍上、阜南、临泉,以及颍州、颍泉和颍东三区,并代管亳州市、界首市。
安徽阜南——将军故里故事多

吕蒙(178-219),字子明,豫州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准确点,应该是今天的阜南县东南吕家岗及花门楼一带将军故里故事多(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若说某人没有学问或学识浅显,常说的口头禅乃是“吴下阿蒙”。
而当某人好久没见面了,又聚在一起时,突然发现对方学识又大有长进时,则会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可是就这两个频繁使用的成语许多人却不会想到,其出处就是阜阳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而流传开的。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其实这两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呢?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在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由于不识字,他每次汇报军情,必亲自口述。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却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没有时间读书。
孙权笑着说:“你军务繁多,难道还能比我多了吗?我小时候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
统事以来,又读了三史、诸家兵书,确实受益匪浅。
像你这样聪明,只要肯学,一定能有所得。
”吕蒙因出身贫寒,天资平常,自幼缺乏知识教养和学问,甚为时人轻视。
不过吕蒙当时并不在意这些,总认为学习是读书人的事,打仗还是靠武艺。
但听了孙权的话后,吕蒙便努力学习用兵的策略及相应的学问,渐渐地学识丰富了起来。
某日,代周瑜守陆口的东吴大都督鲁肃经过吕蒙的屯营,本想不打招呼直接过去。
鲁肃手下的将领说,吕蒙深得主公(孙权)的厚爱,又是东吴一员大将,不打个招呼不好。
鲁肃想想有理,便前往吕蒙军营中看望。
两人见过客套一番后,吕蒙问鲁肃:“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鲁肃随口回答说:“临时施宜!”吕蒙听了,诚恳地对鲁肃说;“今吴蜀虽为一家(当时吴蜀联姻联盟),而关羽实雄虎也,计安可不予定!”并当即给鲁肃献计五条。
吕蒙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战略战术智慧象泉水一样,汨汨流淌出来,把鲁肃惊得瞠目结舌,方才了解到吕蒙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了。
半晌,缓过神来的鲁肃感慨地拍着吕蒙的肩说:“吾谓老弟只懂武略,不知今之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也!”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从此,鲁肃不再轻视吕蒙,后来两人还结拜为兄弟,共同辅佐东吴抗击魏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南县→历史文化→古今名人吕蒙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富陂(今阜南县吕家岗)人,东吴名将。
吕蒙幼年丧父,随母投靠邓当,生活于军营之中,练得一身武艺。
少年随邓当征战,因作战勇猛,受孙策看重。
邓当死后,吕蒙代邓职,拜别部司马,成为东吴年轻的将领,屡立战功。
建安十二年(207),吕蒙随孙权出征夏口(今武汉市境内),吕蒙为前部先锋,大败刘表部将黄祖,攻占夏口,被擢升为横野中郎将。
是年赤壁之战,吕蒙率吴军袭焚乌林曹营,截击曹操,逼曹败走华容道。
吕蒙幼年因家贫未能就学,因此曾被人看不起,被称之为“阿蒙”。
吕蒙在戎马征战中发奋勤读,持之以恒,后竟通三史,精三略,以知识渊博闻名。
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称赞吕蒙“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有国士之量。
长期的读书与征战使吕蒙智勇双全。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率军围攻合肥,久攻不下,形成吴军与曹军隔江对峙。
吕蒙思及曹军善陆战,吴军善水战,江北无险可守,建议孙权在江北濡须(今无为县境)修筑坞堡,以防曹军突袭。
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在以后魏吴交战中,吴军以坞堡据险而守,每每使曹军受挫而还,东吴无虞。
建安二十二年(217),吕蒙率吴军镇守汉上。
时刘备大将关羽守荆州。
荆州乃东吴西向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为使东吴战略得逞,吕蒙定计谋取荆州。
他诈称自己身患重病,让无甚名气的陆逊代己之职,并让陆逊对关羽大加赞扬。
关羽果然上当,以为陆逊年轻无谋,不足为虑,遂率军攻魏,荆州空虚,吕蒙得知调虎离山之计成功,便趁机率水军逆江而进。
他令各船水手穿白衣扮作商人,船内尽伏精兵。
由于关羽重兵离去,留下的守军放松戒备,公安、南郡等地被吴军逐一偷袭占领而关羽不知。
最后,吴军一举袭占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与其子关平被吴军擒杀。
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使吕蒙声威显极。
孙权封吕蒙为南郡太守,并封孱陵侯。
封爵未下,吕蒙疾发而卒,时年42岁。
吕蒙传载于《三国志》。
焦千之焦千之,生卒年不详;字伯强,汝阴椒陂(今阜南县焦陂镇)人,北宋官员。
焦千之自幼勤奋好学,为人厚道,乐于助贫。
年轻时成为地方上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知名人物。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知颍州,焦千之投其门下,受到欧阳修赏识。
吕公著为颍州通判,聘焦千之为家庭塾师,教其诸子。
焦千之“为人严教方正”,吕诸子长进很快,后吕公著进京任御史中丞,盛情邀焦千之随之同往。
欧阳修写《送焦于之秀才》一诗相赠,诗云:“焦生独立士,势利不可恐。
谁言一身穷,自待九鼎重。
有能揭之行,可”谓仁者勇,吕侯相家子,德义胜华宠。
”焦千之虽德才兼备,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黑暗却使他屡试不第。
直到英宗治平年间,由于欧阳修、赵概的关照,焦千之才得以出任浙江乐清县令。
神宗熙宁三年(1070),吕公著知颍州,极力推荐焦千之。
焦于之被授予秘书省校理,迁殿中丞,知无锡州。
焦千之官居高位,仍一身素洁,勤于政事,尽心尽力为地方办了不少有益的事,受到民众称颂。
焦千之老年归里,两袖清风,竟无居所,幸得学生吕希纯资助,才在颍州城南建房定居。
所建居所,人称“焦馆”,焦千之终老于此。
明正德《颍州志》载有焦千之传。
张鹤鸣张鹤鸣(1551—1635),字元平,号达野,颍州(今阜南县柴集区天棚集)人,明朝官员。
张鹤鸣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授山东历城知县,不久即擢为南京兵部主事,又调陕西右参政,晋升右金都御史,可谓官运亨通。
张鹤鸣在朝为官,效忠明王朝。
他在巡抚贵州时,镇压苗民起义,因功于天启元年(1621)官居兵部尚书。
其政治野心随官职升高而膨胀,积极参与朝中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
当时,辽东巡抚王化贞与守将熊廷弼矛盾尖锐,张鹤鸣听从王化贞,使王、熊矛盾更加激化,导致东北边防大乱。
天启二年(1622),王化贞于大敌当前弃城逃跑,张鹤鸣反诬熊廷弼罪责,杀熊廷弼并传首九边。
此后,他做贼心虚,假病告归。
四年后,张鹤鸣又与奸臣魏忠贤勾结,出任南京工部尚书,以权谋利。
次年,恩宗即位,魏忠贤败露自缢身亡,张鹤鸣受劾被罢官,归颍后于颍州西湖大置房产田园,过着富翁生活。
崇这祯八年(1635),李自成率农民义军攻颍州,张鹤鸣组织地主武装,负隅顽抗。
义军攻进颍州,张鹤鸣与其胞弟张鹤腾同被义军处决,双双成为明王朝的殉葬者。
《明史》载有张鹤鸣传。
张鹤腾张鹤腾(1555—1635),字无翰,号凤达,张鹤鸣之胞弟,明朝官员。
张鹤腾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中进士,授山东潞城县令,旋调任榆次县令。
其时,潞城、榆次两县均发生饥荒,张鹤腾救济灾民,煮粥散发,投药治疗病者,施棺予死者,收弃婴于县衙两庑。
令老妇抚养,颇受当地民众称颂。
张鹤腾后升任刑部主事,又调任户部广西典事。
他清查大仓银库,革除积弊,岁得万金,全数上缴。
因绩被提升为郎中,督饷延绥。
后张鹤腾以目疾告归,寓居颍州。
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农民义军攻颍州,张鹤腾反抗义军,后被义军擒而杀之。
张大赓张大赓(1600—1674),字杨甫,别号实水,颍州(今阜南县柴集区天棚集)人,清代画家。
张大赓乃张鹤鸣第三子,但与张鹤鸣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
张鹤鸣热衷于官场政治,而张大度则热心于工诗绘画。
从青年起,张大赓便出游各地,登泰山,走秦陇,跨长江,游湘水,南抵滇黔,饱览祖国壮丽山河,为绘画积累了大量素材。
他的画内容很广,花鸟松石,鱼虫竹泉,无不涉猎,其中尤以山水称著,其山水画又以苍健出名。
张大赓除擅长绘画之外,还工于诗文,著有诗集一卷。
刘体仁刘体仁(1624—1684),字公勇,号蒲庵,颍州薛集刘寨(今阜南县城关镇)人,清代诗人。
刘体仁少时聪颖,“就傅经史,一览成诵”。
他11岁时,其父刘廷传在颍州抵抗李自成农民义军,城破被俘,为义军所杀。
刘体仁效父忠明,青年时曾“往来兵间,为诸大帅策画”,抗清保明。
但他虽有效父之心,却无回天之力,明王朝终于被清王朝灭而代之,刘体仁为此痛心不已。
清顺治十二年(1655),刘体仁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违心地做了清朝的官。
上任伊始,他不顾同事反对,毅然平反冤案,开释蒙冤者,出乎意料地官升刑部员外郎。
不久,碰上豫省一桩冤案,刘体仁拒绝抚军贿赂,仗侠执义,使冤者得免于难。
在封建社会里,“任侠尚义”的刘体仁官运注定难久,他不久便被调任吏部郎中,总共为官不过3年便辞官归里了。
刘体仁为官3年,“身践华要,名重一时”,“高蹈收荣,长往而不悔”。
他感到自豪和怀念的是在为官期间,“与海内诸名贤为文酒会”,论文赋诗。
“诸名贤”者是指王士帧、汪琬、顾炎武、黄黎洲等文人侠士。
辞官归里后,刘体仁过了一段隐居田园生活。
此后便踏上了出游之路,从秦淮到黄河,从苏门山到华山,或咏诗于名胜庙堂,或作画于山水泉林,创作丰盛,诗画并茂,“凡一笔出,四方人竞传诵之”。
刘体仁除诗画外,还精于鉴别,长于鼓瑟,多才多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刘体仁整60岁。
是年他游至钟离,突患急症,不治而亡。
其遗著有《七颂堂诗集》10卷。
《七颂堂文集》2卷,《识小录》1卷。
刘体仁传载于《清史稿·文苑传》和《安徽通志稿·人物传》。
李士林李土林,生年无考,卒于1855年,字文峰,阜阳县方集(今属阜南县)人,清末捻军将领,后降清。
李土林少孤贫,性刚强,见义勇为,屡遭劣绅殴辱,15岁离乡学艺,结识雉河集张乐行(后为捻军领袖)。
25岁李士林归里,以看家护院为名,组织青年乡民学武,为捻军起义作准备,在四方村里甚得拥护。
咸丰元年(1851),洪河、淮河流域水旱连灾,饥荒严重,而地主劣绅囤粮,拒绝借济灾民,百姓生活陷于绝境。
李士林率众对地主劣绅展开扒粮斗争,救济灾民。
地主劣坤勾结官府,实行镇压。
李土林于咸丰三年(1853)三月在方集大巷口筑坛拜将,举旗起义,号为捻军白旗大将军。
是年四月,李士林率义军与清军交战马岗集,义军首战告捷,队伍迅速发展至万人。
咸丰四年(1854)五月,李士林率义军与清军会战滑集,激战数日,清军援兵至,义军退至方集。
七月十四日,李士林率部东进在公立桥与官府团练数千人激战,大败团练,斩团练千总以下大小官员百余人。
接着,李士林义军又在七旗仓迎战朱杏、朱鹤经等部团练,斩朱杏、朱鹤经等团练头目70余人,大获全胜。
连战皆捷,李士林义军声威大振,兵至3万,在柳沟、王化、地城一带休整后,即由乌龙集(今河南省淮滨县城)渡淮西进。
占息县,克罗山,李士林义军一路势如破竹。
十一月,义军进入湖北,人生地疏,补给困难,清军重兵围截,李士林数战失利,遂率部降于清湖广总督杨沛。
降清后,在湖北广济被太平大国英王陈玉成部围歼,李士林负伤被俘。
咸丰五年(1855)六月,李士林因伤口崩发卒于太平军营。
周作雨周作雨(1846—1888),阜阳县柳沟集(今属阜南县)南周小庄人,清朝官员。
周作雨于清咸丰十年(1860)中武举,同治二年(1863)始任清宫廷侍卫,长达15年。
光绪六年(1880)周作雨出任广东军门提督。
光绪十四年(1888),周作雨病卒于任所。
其遗体由夫人丁氏归葬于故里。
1972年,其孙周振芳等将周作雨遗骸葬于小周庄西南河滨。
朱炎昭朱炎昭(1835—1921),字鸿升,号飞仙,阜阳县朱寨(今属阜南县)人,著名塾师、画家。
朱炎昭出身农家,7岁入私塾,9岁丧父,备尝艰苦,勤奋好学。
清咸丰三年(1853)18岁的朱炎昭携母逃难,母亲死于途中,朱炎昭栖身于颍州西湖环翠亭,后流寓太和县,在赵庙当塾师。
不久,朱炎昭北上鹿邑,仍当塾师。
同治三年(1864),30岁的朱炎昭赴淮阳应童子试,因受当地势力排挤而落榜。
其后被鹿邑名儒王祖桐之父收为弟子,下届复考,中秀才。
同治六年(1867),朱炎昭又中举人。
光绪二十年(1894),朱炎昭出任郑州学政,在职10余年,极其厌恶“堕落宦海苦奔波”,“大吏谒来折腰多”的幕僚生活,潜心于吟诗绘画书法。
其诗豪放,反映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其画多以石、梅为题材,表达作者不屈不挠的志向;其书法棉里藏针,独具风格。
朱炎昭的诗、画、书法一时名扬郑州,颇受时人钟爱。
朱炎昭辞学政而南游杭州,后北去京津以画为生。
每一画出,显贵豪门乃至日本客商争相求购。
曾为日本人画石,并题诗,诗中有“日国多情偏购画,飞仙石渡海天深”句。
朱炎昭的诗、书、画,世称“三奇”。
朱炎昭虽多才多艺,但在黑暗的旧社会,只落得才艺难展,壮志难酬。
他晚年生活凄凉,寓居太和旧县集,伤心地悲叹“回首青春梦一场”。
以后返归故乡,应聘为中村岗义学教师。
朱炎昭85岁回到朱寨老家,翌年病逝于家中。
其遗著有《蔬香阁诗草》。
倪嗣冲倪嗣冲(1868—1924),原名倪毓枫,字丹忱,阜阳县柴集(今属阜南县)倪新寨人,凶残多变的军阀。
倪嗣冲之父倪淑,以举人任四川开县县令,曾为袁世凯家庭塾师。
倪嗣冲自幼随父在四川读书。
20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五年(1899)投靠袁世凯,因献计镇压山东义和团,被袁世凯任命为山东陵县县令,由此发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