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1. 引言1.1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智慧和忠诚并存的人物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智慧和忠诚并存的人物。

他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忠诚。

诸葛亮凭借他卓越的智谋和谋略,多次在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

他始终忠诚于刘备,无私无求,全心全意为刘备效力,体现出极高的忠诚度。

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三国演义中备受人们敬仰的英雄之一。

他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后人,被誉为忠孝仁爱的楷模。

在整个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无疑是其中最令人钦佩的品质,也是他成为传世英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他以出色的智谋和忠诚于刘备而著称于世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智慧和忠诚并存的人物,他以出色的智谋和忠诚于刘备而著称于世。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为一个智谋过人、机智敏锐的谋士,他能够深谙兵法、善于谋略,常常能够化险为夷,扭转乾坤。

与此诸葛亮也是一个忠诚于刘备的臣子,始终将刘备的利益放在首位,无私无求,全心全意为刘备效力。

这种智谋与忠诚并存的特点使得诸葛亮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后人誉为忠孝仁爱的楷模。

诸葛亮以他出色的智谋和对刘备的忠诚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与尊重,成为了三国演义中备受人们爱戴的英雄之一。

他的形象深刻地影响了后人,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忠诚、智慧并存的典范。

1.3 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智慧和忠诚并存的人物。

他以出色的智谋和忠诚于刘备而著称于世。

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历史小说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兼具智慧和忠诚的形象,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楷模和英雄人物。

诸葛亮的智慧无疑是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他在战争中善于谋略,深谋远虑,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以智取胜。

在赤壁之战中,他巧妙利用风火之计,一举破曹操大军,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而在定军山一役中,他更是用空城计化解了司马懿的围剿,让敌人望风而逃,展现了他高超的智谋和军事战略。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被大家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被人称为智慧的化身。

特别是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技术发明上有巧妙的构想,而且在文学素养上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高尚情操。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扼要的分析:一、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这些方针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帮助刘备确定联孙抗曹的方案。

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层关系,建立起了联盟从而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势。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从政治利益角度向孙权说出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为联刘抗曹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总算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诸葛亮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益州,益州的谋取将会进一步巩固赤壁之战后的成果。

蜀国建立之后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更是以吸引人才、团结内部、激励群臣、搞好民族关系为主要政治手段。

其中选贤任能是诸葛亮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坚决摈除用人唯亲的做法,为了招纳贤士,他在成都筑起了招贤台,广揽人才,他先后提拔了杨洪、何祗等人,当时是最受老百姓称道的。

诸葛亮也把严明法令、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经过诸葛亮大力整治,蜀汉朝廷法威大振,政令严明,官吏不敢作恶,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遗,风化肃然”,从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积极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史家说:犹如西周人民思念召公。

诸葛亮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1. 引言1.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智谋高明、忠心耿耿的形象。

他被描述为一个谋略卓越、智慧超群的谋士,能够化解危机、提出高明的军事战略和治国方略。

诸葛亮的形象在小说中被赋予了神秘和超凡的色彩,被称为“卧龙”,象征着他的潜力和力量。

他以谦虚、勤恳、忠诚的品德,得到了刘备和身边人的尊重和信任。

诸葛亮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形象不仅在小说中展现了智慧和忠诚,更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传世。

他的形象不仅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角色,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代表了智慧和忠诚的象征。

1.2 智慧和忠诚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被塑造得深入人心,他的智慧和忠诚更是令人无比敬佩。

智慧和忠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志,而在诸葛亮身上这两种品质的完美结合更是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智慧是指人们在认识、思维和判断上所具备的能力。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凭借着超群的智谋,多次化解危机,制定治国方略,为蜀汉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善于运用计谋,善于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战争谋略上,更体现在待人处事的智慧上。

忠诚则是表现出一个人对事业、对国家、对主公的赤诚和忠心。

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无论刘备身处何种困境,诸葛亮总是竭尽全力为之效劳。

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刘备一边,对他的忠诚至死不渝,这样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智慧和忠诚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诸葛亮的形象不仅代表了智慧和忠诚的典范,更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字数达成】2. 正文2.1 诸葛亮智谋超群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为一个智谋超群的谋士和政治家。

他深谙兵法,善于谋略,常常能够化解危机、破解难题,出奇制胜。

诸葛亮智谋超群的一个经典案例是他借东风之力火烧赤壁,以少胜多,粉碎曹操的强大舰队,为刘备建立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解析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解析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解析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赞誉为智者、伟人和典型的政治家。

他才学出众、智谋过人,在乱世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以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诸葛亮的才智与智谋、他的治国理政和对敌手的分析。

一、诸葛亮的才智与智谋诸葛亮以聪明才智闻名于世,被誉为“卧龙”,扮演了三国时期的智囊、谋士。

他的智谋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他在对付张鲁时,出奇制胜,运筹帷幄,最后成功收降了张鲁。

在对付张杰时,他借用空城计,成功瞒过敌军。

诸葛亮还以借箭计战败魏国将领司马懿而声名大噪。

这些都展现了他出类拔萃的才智和智谋。

二、诸葛亮的治国理政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展现了出色的治国理政才能。

他提出了许多务实的政策,如实行农田水利、推行节约有度的政策、开展教育普及等,有效地改善了民生和发展了经济。

他还致力于加强政府机构建设,打造了一支忠诚而高效的政府团队,为蜀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诸葛亮对敌手的分析诸葛亮在面对强敌时,善于分析对手的实力和弱点,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

例如,在与司马懿的较量中,诸葛亮准确判断到司马懿的谨慎和防备心态,因此制定了借箭计,诱使司马懿轻敌,最终成功破坏了敌方的计划。

他还善于利用敌方内部矛盾,比如在消灭南蛮叛乱时,他巧妙地利用了叛军内部的分化矛盾,最终使叛乱势力瓦解。

这些分析敌手并制定相应策略的能力,使他在战略上占尽上风。

综上所述,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一位杰出的角色,以其卓越的才智、智谋和政治手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才智与智谋在战争和治国理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他对敌手的精准分析更是展现了他的智慧和严密的思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其一、诸葛亮的智慧1.深谋远虑诸葛亮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常高超的智慧。

他早早地就预见到了曹操的野心,为此曾经多方奉劝刘备,劝其不要与曹操联盟,以免落入他的陷阱之中。

而事实也证明,曹操的确最终出卖了刘备。

此外,诸葛亮在战争中也制定了很多出奇制胜的计策,如火攻赤壁、空城计、锦囊计等,都取得了极为成功的战果。

2.善于利用和调遣人才诸葛亮善于观察和分析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对各种人才都能恰如其分地调遣和利用。

他拉拢了一些重要的臣子,如黄月英、赵云等,使他们为自己所用。

同时,他也将自己的委托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自己的军队在战争中的战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3.机智应变正如以上所述,诸葛亮在许多战争中都制定了一些出奇制胜的计策。

而这些计策的制定并不是照本宣科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对敌方军队的研究而进行的。

这种机智应变的能力在没有充分准备和信息的情况下,能使诸葛亮在战争中取得很大的代价。

1.对主君的绝对忠诚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无以复加的。

他始终将刘备当作自己的唯一主君,并为了刘备的事业不惜离开自己的家人,独自驰骋沙场。

在江陵之战中,当刘备在前线遭受重创时,诸葛亮不遗余力打造八阵图,以挽救刘备的败局。

而当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获胜时,诸葛亮也毫不吝啬地为其立功恩。

2.尽职尽责诸葛亮做事非常认真和负责;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他总是竭力做到最好。

他在管理国家时严格节省开支,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的生活。

而在战争中,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减少伤亡,维持士气,最大程度地发挥军队的作战能力。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是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的重要基石。

他在战争和治国过程中体现出的出色的智慧和忠诚,为他的主君和整个国家带来了许多益处。

同时,由于他所展现的品质和能力,他也成为了后代不朽的英雄和榜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其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诸葛亮,他以其高超的智慧和忠诚的品质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进行深入探析。

诸葛亮以其高超的智慧为人们所瞩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述为机智过人、博学多才、出谋划策、治国安邦的军事奇才。

他几乎为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战争中,他善于用计谋,经常借助假意的手段来达到胜利的目的。

比如在赤壁之战中,他通过借东风之势,以火攻成功击败曹操的船队。

在长坂坡之战中,他设计了连环计,使得曹操兵败如山倒。

这些战略谋略都展现了诸葛亮的深厚智慧和过人智谋。

除了战争中的谋略,诸葛亮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曾提出了“平分土地、重视农桑、缓交租税、安抚百姓”的治国方针,使得蜀汉国力大增。

而在外交方面,他又与东吴结盟,共同抵御了曹魏的侵略,使得蜀汉与东吴形成了良好的联盟。

这些政治谋略不但使得蜀汉国力愈加雄厚,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诸葛亮的忠诚也是他备受人们赞誉的品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始终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效力,对刘备忠诚不渝。

即使在刘备去世后,他依旧秉承着对刘备的忠诚,为刘备的儿子刘禅辅政。

即使在王朝更替之际,他也力保刘姓皇室的尊严和地位,充分体现了他对刘备一腔热忱的无私奉献。

而在与同僚的相处中,他也始终秉持忠诚之心,与诸葛亮合作的人都对他深表敬意。

这种忠诚之情不但使得他在三国群雄中独树一帜,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忠诚的楷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是其最为突出的品质。

他以其高超的智谋成功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同时又以其忠诚的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这些品质打动了许多人,成为了后人口中的楷模和榜样。

相信在后人的心中,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的智者和忠臣将会永远熠熠生辉。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名:**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9级层次:业余专升本学习中心:贵州盘县完成时间:2013年10月27 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摘要]《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体恤人民,以积极的态度为建立蜀汉霸业奋斗终生,深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尽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缺失并存,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永远吸引着后人,指引着后人。

[关键词]诸葛亮核心人物儒学之士优缺并存激励后人一、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人中之龙、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是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至始至终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他的高风亮节,矢志不悔的高雅品质;他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才谋略,忠贞不二,造福蜀汉百姓的高尚情操,将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他是《三国演义》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优点〈一〉知识分子的化身,积极入世的儒学之士诸葛亮是一个关心时事,积极入世的勤学上进的儒学之士。

中国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多怀着积极入世的心态,想要有一番作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千百年来,那些儒士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报效国家,更希望能够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实现辅佐君王的梦想。

诸葛亮亦如此,隐居襄阳,博览群书,并且广交名士,谈古论今,谈论天下大事,为日后走上仕途做积极准备。

诸葛亮隐居隆中,常常拿自己和乐毅、管仲相比,暗示建功立业才是他真正的价值观。

诸葛亮长期隐居,积极准备,为他日后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与刘备在隆中的谈话,便体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分析透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为刘备制定了一套日后称霸天下的战略步骤,经过验证和证实,这是唯一的、正确的战略步骤。

诸葛亮二十七岁时被刘备真诚打动,出山竭力辅佐刘备,开始了他忙碌、奔波的政治生涯。

他做事兢兢业业,凭借自己过人的才智为蜀汉臣民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出将入相,衷心辅佐刘备父子;为复兴汉室,成就蜀汉霸业,他立法施度,选贤与能,务农植谷,发展生产,联吴抗魏,南征和夷,六出祁山,直到病逝于伐魏前线五丈原。

诸葛亮奋斗了一生,他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为了成就蜀汉霸业,耗尽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二〉忠实诚信,尽忠蜀汉统一大业受儒家思想熏陶,诸葛亮具备至诚至善的道德品质,对蜀汉事业一心一意,对刘氏父子忠贞不二,鞠躬尽瘁。

成就蜀汉大业是诸葛亮一生的奋斗目标。

在辅佐刘备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竭尽全力忠于蜀汉政权。

他从走出隆中开始,占荆州、攻长沙、克南郡、取西川,帮助刘备在成都称帝,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刘备听取张松之言,与庞统攻取西川之时,留军师孔明留守荆州,对诸葛亮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

诸葛亮感恩戴德,安心治理荆州,为刘备夺取西川排除了后顾之忧。

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竭尽全力安定民生,发展生产,为统一中原做积极准备。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对刘备忠贞不二。

在他的思想中,作为一名儒家知识分子,可以辅佐帝王,为“王者师”,但绝对不可以篡位为王。

“叩头流血”足以见其忠诚之极。

在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对幼主刘禅一如既往地忠诚。

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祁山,竭尽全力帮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

在孔明病逝之前,作者借一小卒说出了孔明为蜀汉事业用心之至:“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阅览。

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诸葛亮赤胆忠心,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他去世前夕,作者饱含深情的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观遍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一百零四回)诸葛亮直到逝世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刘氏政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他安排好自己的继承人以及军队的退敌之策,方才安静的离去。

毛宗岗评价说他是“古今贤相第一奇人”。

《黑河学刊》2009年09期〈三〉积极入世,坦然面对人生积极入世,积极面对人生是儒家思想倡导的。

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在最初选择自己要辅佐的帝王时,对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实力谁强谁弱非常清楚,但他认为曹操为人奸诈,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最终选择了势单力薄的刘备。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博望初战,火烧新野,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

之后,诸葛亮劝说刘备夺取荆州,课刘备没有采纳,导致荆州被曹占领,刘备只好携民渡江,惨不忍睹,处境十分危险。

诸葛亮没有泄气,一如既往的为刘备献计献策。

他只身赴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与东吴结成联盟一起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帮助刘备与曹操、孙权形成对峙,三足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后来,心高气傲的关羽败走麦城,丢了性命。

刘备意气用事,不听劝谏,执意伐吴。

彝陵之战中败于东吴,使蜀军元气大伤。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依然积极准备,为蜀汉霸业尽职尽责。

刘备死后,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也为实现自己在隆中定下的远大目标,他数次北伐。

尽管战前做了种种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期间,诸葛亮每次都积极备战,屡战屡败,即使对战争能否胜利没有把握,他也要努力去做。

直到最后“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亮与天命做了最后一搏,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

〈四〉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具有人民所希望的旷世绝俗的超人才智。

作者通过众多的战争来塑造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在我国历史上,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相比,无论是参战人数之多还是波及范围之广,赤壁之战都不及官渡之战。

但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影响力却远远高于官渡之战。

作品用八个回目来描写赤壁之战,三倍于官渡之战。

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目的在于通过大笔渲染突出诸葛亮的旷世奇才。

赤壁之战的对峙双方主要是东吴周瑜和魏国曹操,诸葛亮只是穿插在东吴的一个说客而已。

但纵观全局,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中,战争的每一个环节缺少了诸葛亮的参与都不能继续下去。

开战之前,诸葛亮只有说服东吴,使得吴蜀联盟共同迎曹,才会有赤壁之战的爆发。

诸葛亮刚到柴桑,就受到东吴主降派的干预。

东吴智者包括张昭、顾雍等二十余人全部登场,企图难倒诸葛亮。

诸葛亮羽扇纶巾,风度翩翩,舌战群儒、各个击破,说得东吴众人哑口无言,充分体现了他能言善辩、博闻强识,满腹经纶的雄才大略。

之后,他又说服孙权,最后又用激将法,使周瑜积极抗曹。

他利用曹操的《铜雀台赋》借题发挥,巧妙地篡改了原文。

原文是:“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乔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螮蝀”。

为激怒周瑜,诸葛亮将其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赋中之“桥”本为连接“玉龙”、“金凤”的桥,诸葛亮将其改为“二乔”指代美女“大乔”和“小乔”。

将原文“连”字改为“揽”。

将“东西”改为“东南”暗示曹公欲将东南(东吴)之地的美女(大乔、小乔)占为己有,安度晚年。

气急败坏的周瑜马上中计,联刘抗曹。

诸葛亮对《铜雀台赋》的篡改之精细,用心之良苦,使读者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再说“空城计”,街亭失守,诸葛亮无奈退兵,令张翼率军修理剑阁,以备归路;秘传号令,收拾行装,让马岱、姜维断后,差人报于天水、南安、安定三城军民去汉中令人去翼县接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长驱直入,兵临西城,情况万分危急。

诸葛亮身边无将可用,进退维谷,他果敢沉着的设了一场空城计令士兵打扫街道,城门大开,“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九十五回)。

诸葛亮抓住司马懿多疑的心理,沉着果断,出奇制胜,化险为夷。

在这里作者再次展示了他高超的虚构艺术手法。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并没有空城计的记载,而在《魏书·文聘传》和裴松之注中却引用了另一部史书《魏略》的记载,说明当时使用“空城计”的是文聘。

作者把历史本来属于文聘的空城计,移接到诸葛亮身上,对历史进行篡改,表现了诸葛亮神机莫测的智慧和胆略。

但作为一个凡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而诸葛亮却能沉着果断,化险为夷,表现了他无人能及的惊人才智。

《黑河学刊》2009年09期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缺点诸葛亮固然是千古难遇的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

尽管作者把他塑造得尽善尽美,但凡研读《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发现,诸葛亮的一生还是有些许瑕疵。

〈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关羽智勇双全,但目空一切。

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失守,对蜀汉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

如果换一个人,可以从东面联合孙权,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吕蒙袭荆州,至少可以暂缓东吴取荆州的时日。

但是高傲的关羽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东吴,甚至孙权希望与他联姻修好,他都断然回绝。

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的一次重大失误。

挥泪斩马谡是诸葛亮用人的又一次失误。

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人,也不懂得如何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活用兵。

让他去指挥千军万马,实在勉为其难。

街亭失守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马谡被斩确实很冤,这次失败因由诸葛亮负主要责任,是他用人不当,把最关键的地方交给了没有实战经验的人。

〈二〉事必躬亲,影响后续人才发展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严重束缚了刘禅的思想与行动,对刘禅固然是谆谆教诲,却没有任何实践的机会。

在那个战火纷飞、成王败寇的年代,刘禅没有获得任何锻炼的机会,不能上前线磨练,只能待在成都养尊处优。

政事无论大小,都要经过诸葛亮审批,刘禅根本插不上手。

如此这般,刘禅除了在后宫里玩耍,还能干什么呢?天长日久,反而养成一身的臭毛病、坏习惯。

蜀汉江山一朝易主,刘禅面北称臣。

〈三〉因小失大,谨慎过度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建议,不让魏延部队出子午谷。

当时三足鼎立,蜀国最弱,没有能力与曹魏打持久战,应该速战速决,出奇制胜。

诸葛亮为保万全而不用魏延之计,失去了快速进军长安的机会,让魏国有了调动军队的喘息之机。

诸葛亮作为蜀国最高军事统帅,不顾全大局,错失良机,实在是因小失大、谨慎过度。

〈四〉心胸狭窄,审人审事偏于主观诸葛亮喜欢谦虚稳重之人,而不喜欢那些敢说真话的人。

刘备被曹操大军追得入地无门之际,魏延前来投奔,却因经常牢骚满腹招致了诸葛亮的不满。

面对优缺点并存的魏延,诸葛亮没有正面对其进行教育,并有节制地加以引导,而是认为魏延日后必反。

诸葛亮病危之际,将同样作为蜀军高级将领的魏延排除在最后的会议之外,且密瞩马岱:“我死,魏延必反。

”这无疑判了魏延死刑。

诸葛亮对待魏延的态度,暴露出了他心胸狭窄,偏于主观的缺点。

〈五〉战略方针方面的漏洞诸葛亮一生的成就,首推《隆中对》,可以说是“千古一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