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完美版)

合集下载

《长城》教学设计13篇

《长城》教学设计13篇

《长城》教学设计13篇《长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4、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难点: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介绍景点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城》这篇课文,说到长城,你首先想到了什么?你对长城的了解有多少。

2、板出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意思;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3、观看教学录像(课件出示)。

教师现场配上文字介绍,学生认真欣赏并谈感受,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1) 文字介绍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不到长城非好汉”,无数中外游人远道而来,均以能登上长城、目睹这一天下奇观为快慰。

登临长城不但可以饱览长城的宏伟雄姿,古战场的壮丽图景等,同时,还可深切体察与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去为振兴中华、谋求全人类的和平幸福事业而努力奋斗。

登上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山岭上翻滚爬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令人叹止。

望关山,无限古今情,却不解,今古何所别。

万里长城万里长,两千历史不尽言;欲要看尽数千古,长城不登好汉无。

(2) 教师读完,学生谈感受,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如何。

教师适当引导其说出“骄傲、自豪”等感受。

(3) 顺势提问: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自豪?请你带着这种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要注意把这种自豪感表现在脸上。

《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

《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

《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长城范读录象,长城近景录象,长城谣乐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03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么?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请同学们看录象(播放长城配乐范读的录象),谁来说说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⑵什么是蜿蜒盘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雄伟气势)⑶指导朗读。

⑷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⑸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⑹指名读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⑴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⑵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⑶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长城》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长城》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长城》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城》的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1、认识13个字。

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资料,导入课题1、导入: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5篇)《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重点)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难点)4、熟读成诵。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文中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2、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

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

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__——《长城赞》。

(板书课题)从课文内容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__?(生:对联)师: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副对联是一幅长联。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文,做到读通读顺。

检查,疏通。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

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用同样的方法研读下联,学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诵读,读出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不少赞美古迹的对联,课后大家搜集一些,下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

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5篇)《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长城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原因,抓住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领悟长城的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告诉学生要爱护长城,保护长城文化。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长、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认识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回忆旧知: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课文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以课文内容为线索的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

以课文结构为线索的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2、引入新课: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

二、图文结合,感受“奇迹”(一)出示学法:读思: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长城什么特点?读画:用——画出表现长城特点的词句读情:体会长城特点,读出感受(二)自主学习(三)汇报交流特点一:长城“长”读画:句一: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读中品悟:(指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1、品修辞:这是一个比喻句,______比作______,突出了长城______的特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______写作方法)2、品词语:我们先看这个词“崇山峻岭”,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那“蜿蜒盘旋”又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形态?3、师引:看,这就是崇山峻岭,这就是蜿蜒盘旋,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课件展示长城图)4、齐读这两个词语。

师结:所以作者把这弯弯曲曲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比作______一条长龙。

5、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突出对长城的赞美。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句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就有一万三千多里。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长城》教案篇一内容摘要本课例是在互联网开放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课。

本课以《万里长城》一文为基点,引发出开展以“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站,通过便捷、资源丰富的网络,让学生扮演导游、游客或其他主体参与型的社会角色,通过收集阅读有关某一世界名胜的大量资料,了解并体验那里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并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阐述,以求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例属于情境回归性质的拓展阅读学习,包含着课例提出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设计思路、探究过程五大部分,并后附教学总结反思一则。

一、课例提出背景互联网以其全新的技术特质介入教学,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乃至对整个课程与教育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龙游西门小学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四个多媒体实验教室,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添设一个计算机教室,全都已加入广电网。

次年学校又建立了局域网,完成完善好学校自己的网页。

今年学校又添置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较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配置。

鉴于此,我们也应时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实践探究活动,并取得了些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效。

本课例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

《万里长城》(六年制义教版第9册第11课)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的说明文。

全文按“总—分—总”的写作思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重点介绍长城的三大特点:(1)气魄雄伟。

(2)年代久远。

(3)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最后部分由物联想到人,写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因此本文是一则进行热爱祖国、激发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好材料。

学生们在学习本篇课文过程中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想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名胜古迹的愿望。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课,应用网络,开展了一次十分有趣的'“世界之旅”。

长城课文教案(精选5篇)

长城课文教案(精选5篇)

长城课文教案长城课文教案(精选5篇)长城课文教案1教材简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要求: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能力要求:在学习中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我们刚刚欣赏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的美景,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今天我们又将一起登上长城。

那些同学去过长城?2、请几位同学说说长城是什么样的。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长城》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整体阅读本单元:1、这一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2、交流:主题是《我国的世界历史遗产》3、你所知道的我国的世界历史遗产有哪些?4、走进《长城》课后的阅读资料袋。

5、这一单元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其中的三个世界历史遗产,分别是: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进伟大的长城。

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1、说说你对长城的了解: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文物保护遗产之列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长城,对长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温馨提醒:这课书的生字挺难的,同学们一定要想办法读准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蜿蜒盘旋、崇山峻岭(读准音、看课文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垛子、瞭望口、城堡、射口(看图指导他们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屯兵、嘉峪关(简单的介绍一下)气魄雄伟(放在阅读教学是理解)3、指名分读课文,读完一段,简单的说说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学了些什么?)三、书写生字,1、同桌检查,互帮互助2、重点指导:旋、隔、嘉四、课堂练习:作业本:1、2、3题第二课时一、导入: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国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口:长城吧。

二、细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1、自由读全文,画出最能高度概括长城的一句话。

2、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屯兵、堡垒、打仗、呼应、
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
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同学们,据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说,他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只能看到一个建
筑物,你们猜猜会是什么?(长城)是的,大家说对了,这就是中国的长城。

长城雄伟的姿态和壮丽的景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慕名而来。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必须认识长城,了解长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长城。

(板书:长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检查阅读情况,出示本文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盘旋嘉峪关城砖相隔
屯兵堡垒打仗扶着
智慧凝结垛子陡峭
蜿蜒盘旋崇山峻岭气魄雄伟
字音难点:嘉jiā峪yù屯tún 垛duǒ蜿蜒wān yán 旋:多音字
字形难点:嘉崇隔(要不要示范?)
字义难点: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屯兵:聚集的军队
堡垒:用于防守的坚固建筑物
3、全班齐读生字词
三、课文学习
1、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建筑,古今中外许多名人见到长城啊,也纷纷发出了赞叹。

(出示对
长城的赞誉之词指名读)课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伟大奇迹)
预设:如果学生说得准确就直接问有多少同学找的是这句话学生举手反馈,如果说的不准确,教师引导。

2、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去去读一读1-3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三段分别
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长城的。

(板书:远看、近看、联想)
3、学习第1自然段
(1)远看长城是什么模样的?
出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①它的特点是什么?(长: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板书:长)
②这是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长城比作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把长城比作长龙,这个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作者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城和巨龙的相同点:都很长,蜿蜒曲折,年代久远,都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而且我们是龙的传人,一提到龙,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样比喻,更显示了长城的雄伟气魄。


③“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是抓住长城“长”这一特点来写,请问同学们谁可以用具体数字又快又准地告诉老师长城到底有多长呢?
一万三千里(板书):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

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所以长城它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共13000里啊,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来,读出你们的惊叹。

可见长城实在是长,气势大。

④除了长,还有什么特点?作者还使用了两个成语: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位置
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你们看,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它就直上云霄,遇到峡谷,它就俯冲直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非常正确,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美啊,多有气势了,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
④齐读,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3)长城独特的壮美气势令人折服,令世界惊叹为奇迹!(齐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讲了长城的特点是什么?介绍了长城的那些建筑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特点是高大坚固,介绍了长城的城墙、垛子、瞭望口和射口、城台
(板书:高大坚固城墙、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2)学生再读第二段,图文对照,请同学们找找他们的位置分别在哪,看看长城各建筑的特点、作用
城墙顶上: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宽
垛子:两米多高——高大
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台:是屯兵的堡垒——坚固
(3)讨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长城的构造的?(先整体后部分)
(4)让学生就这一段内容发表感想,体会长城的特点。

(1、城台是屯兵的堡垒,而且长城经过近千年的风吹雨打,战争清晰,长城依旧,可见长城的坚固;2、军事设施设计巧妙,构造科学,利于防守,感悟智慧)
预设:如果学生感受不到长城构造体现的智慧
一天,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又杀到了长城脚下,一场战争迫在眉睫。

在长城上保卫国家的官兵都会做些什么?(从瞭望口观察敌情,城台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士兵还可以从射口有力地射击敌人)你看有长城在,敌人能打得进来吗?长城这样的设计你体会到什么?(5)同学们,长城就是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像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体会到长城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各有千秋。

当作者见到这雄伟、气势磅礴的长城,他思绪万千。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想了什么,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巩固知识
1、生词复习
2、请学生说说上节课我们学了长城的哪几个方面
二、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我们知道了1、2段是写长城的样子,第三段写的是作者产生的联想,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两部分连接起来的呢?
出示:()在长城上,()着脚下的方砖,()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想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作者联想到还有什么比长城更伟大呢?(古代劳动人民)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三段,想想为什么说古代劳动人民比雄伟的万里长城还要伟大?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没有……没有……一步一步……陡峭的山岭。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①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②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科技非常不发达?
③同学们知道两三千斤有多重吗?你们的体重是多少?(50斤左右)那么一块条石就相当于我们四年级60个孩子的重量的总和。

在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把这些数不清的巨大的条石,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要流多少汗水,多少鲜血,甚至多少生命啊!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的感觉吗?
4、尽管困难重重,可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出示资料)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段话,边听边想象。

师范读:
一群衣衫破烂的劳动人民,扛着巨大的条石,在皮鞭狠毒的抽打下,顶着毒花花的日头,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

他们喊着号子抬石头,累得满头大汗,他们被石头砸伤了脚,血流不止,痛得直呻吟。

一些年老体衰的人实在支撑不住,就倒下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一些步履蹒跚的人则因为速度慢而早到了更恶毒的抽打,许多劳动人民因为苦役而惨死在长城脚下。

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这样的工程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

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

这样的城墙举
世无双,这样雄伟的建筑世界少有,这样艰巨工程靠人力完成,这样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绝无仅有,这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5、大家感受到什么?
6、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的?
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它修建非常不容易,非常艰难)那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修建长城的不容易呢?(多少)多少表示什么?(无数)是的,正是多少我们感受到,长城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修建的,而是数不清的劳动人民在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还有哪个字让你感受到了长城的不容易呢?(才)是啊,一个“才”字,表现出长城的修建是多么不容易。

②谁能来赞叹赞叹这伟大的劳动人民呢?
三、课后总结
1、梳理全文
1、如今“不到长城非好汉”已经成了中外游人的一句豪言壮语,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万里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长城的敬仰之情,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放声高歌:(出示朗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