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端午节有关的民俗活动有那些呢

端午节有关的民俗活动有那些呢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而与该节日相关的民俗活动也十分丰富多彩,其中包括龙舟比赛、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习俗。
下面我将一一为大家介绍。
1. 龙舟比赛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屈原投水。
龙舟比赛最初是为了模拟救援屈原的情景,以纪念他的忠诚和英勇。
在比赛中,参赛队员分别乘坐龙舟,在固定距离的赛道上划桨竞速,争夺胜利。
此外,龙舟上的队员会佩戴五彩缤纷的衣服,并欢快地唱着船歌,使比赛更加热闹、喜庆。
2. 吃粽子在端午节当天,吃粽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据传,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寄托着人们的怀念和哀思。
当然,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和做法也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在南方地区,粽子的馅料通常包括糯米、肉、蛋黄等,而在北方地区,粽子的馅料则常常是甜枣、豆沙等。
无论如何,人们在吃粽子的同时也享受着家庭团圆的美好时刻。
3. 挂艾草端午节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挂艾草。
挂艾草同样也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是一位有着卓越才华和有志向的诗人,他曾经成为贤臣但最终因为与政敌的争斗而自尽。
为了纪念他,人们将艾草捆绑成小束,挂在门上或放在床头上,以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4. 赛龙舟赛龙舟与龙舟比赛虽然很相似,但是它们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赛龙舟源于中国古代的龙图腾崇拜,人们认为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能保佑人民平安健康,因此赛龙舟也寓意着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和睦、国泰民安。
通常,赛龙舟是由少年儿童参与的,他们手持竹竿,拼力划动龙舟,欢呼声此起彼落,场面非常热闹。
5. 其他民俗活动除了以上几种民俗活动,端午节期间的其他活动也十分丰富多彩。
比如,在江南地区的城市里,人们还经常会在端午节期间举办传统的水陆游行活动,围观者可以在街头上目睹巨大的龙舟、装饰华丽的花车进行游行表演;同时,在一些山区地区,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期间进行爬山和打算的活动,以锻炼身体和增强体力。
端午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端午的民俗活动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也称为“重五节”、“端阳节”、“午日节”等。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的民俗活动更是多种多样,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1、包粽子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就是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年节美食,用糯米、猪肉、豆沙、蛋黄等填充,以芦苇叶或者粽叶包裹起来,蒸煮6-8小时,食用时配上刚煮好的菜,在家庭聚会中,大家一起制作,十分热闹。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不少地方都会举办这种传统的竞技体育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许多人手持竹桨,在龙舟里向前划,竞争速度和耐力。
这个活动和中国的古老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传说,古代中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被放逐后,跳江自尽。
听闻这个消息的百姓们就在江里划船拯救屈原,敲鼓打响来吸引鱼群,不让鱼儿啃食屈原的身体,这就是赛龙舟的由来。
3、挂艾叶和菖蒲在端午节,人们习惯将艾叶和菖蒲挂在门上或者屋内,以驱邪和防疫。
据传艾叶和菖蒲在民间认为有毒驱蛇的作用。
这个习俗在中国各地都有,比如南方的福建省还有在端午结束后将菖蒲放到河里灭夏的习俗。
4、穿五彩绸带端午节的时候,很多女孩子会用五颜六色的丝绸带绑在自己的腰间上,甚至还会绑在衣角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健康和幸福。
五彩丝带神秘、美丽,在当前社会中也成为时尚的代言物之一。
5、玩健身游戏端午节还有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是玩健身游戏。
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各种游戏,比如踢毽子、跳绳、打陀螺、靠线,等等。
这些游戏不仅可以培养个人从事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识,还可以促进团结和交流,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社交活动。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有很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促进民间文化的沉淀、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今天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我们也应该珍惜、继承和发扬这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民俗活动。
端午节传统民俗文化

端午节传统民俗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并且在这一天会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许多方面。
以下是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1. 包粽子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肉、豆沙等馅料包裹而成的食物。
在端午节前,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粽子的材料,然后将它们包起来。
这项活动一般是由家里的女性来完成,她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制作粽子。
包粽子是一个家庭活动,家人们一起参与其中,这也是一次团聚的好机会。
2.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
龙舟是一种长木船,通常被装饰成非常漂亮的样子。
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办龙舟竞赛,比赛距离一般为500米到1000米不等。
龙舟上会有18至22名划手,一名鼓手和一名舵手。
这项活动既是一项体育竞赛,同时也是一种民间文化活动。
赛龙舟已经被列为国家体育运动,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有竞赛活动。
3. 端午节祭屈原另外一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活动是祭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自杀身亡后,人们就开始在他去世的那一天为他祭奠。
端午节祭屈原的活动通常是由地方政府或者是社区组织主导。
当天,人们会在屈原的雕像前敬献花篮,而且还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舞蹈表演。
4. 佩香囊端午节还有一个小习俗,就是佩香囊。
香囊是一种由布制成的小袋子,内部一般放有香料和草药。
人们佩戴香囊的目的是为了驱邪辟邪,并且能够给人带来好运。
有的香囊还会装有草药,用于避免蚊虫等昆虫的叮咬。
佩香囊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涵盖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参与这些活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活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而端午节也因其独特的风俗活动而备受关注。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活动吗?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
龙舟起源于中国,据传始于春秋时期的楚国,起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龙舟由木材制成,外形呈长条形,头部有龙头,尾部有龙尾,整个龙舟上还会装饰各种图案。
在比赛中,一般有两个人敲锣打鼓、一人教掌舵、一人领船、十数人划桨,队手们在比赛中奋力划桨,带着龙舟在水中翻滚、飞舞,同时各种呐喊声、锣鼓声也十分嘹亮。
赛龙舟是一项充满活力的运动,也是一种展现团队协作与竞技精神的体验。
二、吃粽子吃粽子也是端午节传统的风俗活动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粳米等食材包裹而成的传统中国食品,外形呈三角锥形,馅料种类多样,包括糯米、豆沙、肉类等。
吃粽子的习俗据说始于屈原,他曾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投入汨罗江中,以祭祀自己。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也开始包粽子,并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表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在现代,吃粽子的习俗仍然广泛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口感美食,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形式。
三、挂艾草挂艾草也是端午节传统的风俗活动之一。
艾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据说能够驱邪、辟秽,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艾草捆成一束,挂在门口或者悬挂在室内,以保佑家庭平安。
挂艾草的习俗据说也始于屈原,他曾将艾草散布在自己的住所、村庄和城市的四个角落,以期驱除瘟疫和邪恶。
现代人们也将这种传统习俗延续下来,希望通过挂艾草来祈求健康、平安。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其中的传统风俗活动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
在今天,这些传统风俗活动虽然已经改变了一些形式,但是其内涵仍然在不断传承。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这些传统风俗活动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意义,都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赛艾(艾叶),因为它们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端午节活动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这些传统习俗活动也有着对应的习俗寓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一、竞渡龙舟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活动就是竞渡龙舟了。
龙舟赛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赛金榜”,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举办的。
后来,这项运动渐渐演变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龙舟竞赛,成为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竞渡过程中,人们要紧密配合,把艇划得尽量快和稳,以此表现出团结、协作和勇敢的精神。
而龙舟所寓意的是“归航”,它代表着带领人们驶向彼岸的希望和留住人们心中的信念。
二、吃粽子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美食,由糯米、红枣、肉类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并用线紧紧扎起来,最后用水煮熟。
粽子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因为它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为了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投江自尽。
当时,人们就用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此举可以喂饱鱼虾,让他们不侵害屈原的遗体。
另外,吃粽子也是缅怀祖先,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意。
三、挂艾叶除了吃粽子和竞渡龙舟,还有一个传统的端午习俗就是挂艾叶。
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中国传统药材之一。
端午节期间,人们把艾叶挂在门口或房间里,以驱邪、辟瘟和恶病。
另外,人们还会用艾叶蘸水擦身,以保健身体,并有驱走蚊虫的效果。
而挂艾叶的寓意则是保佑身体健康和驱除邪恶。
四、佩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佩戴香囊。
香囊是一种用香料、草本植物和布料制成的小袋,可以装一些香料,以散发出清香。
佩戴香囊是为了祈求平安和驱逐邪恶,每当人们行走或者活动的时候,香囊中的清香能够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有那些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有那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古老传说“屈原投江”。
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非常丰富多样,颇具民俗特色。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始于中国古代。
赛龙舟,是为纪念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
在端午节这一天,每个城市、乡村都会举办龙舟赛,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龙舟赛场上气氛十分热烈,选手们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毅力和技巧,同时也为屈原这位伟大先贤表示敬意。
二、迎端午每到端午这一天,各地都会举行迎端午的活动。
迎端午是一项非常古老的风俗,主要表现为悬挂艾草和菖蒲。
人们相信,在屈原逝世了之后,鱼虾就会来吃他的身体,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人们就用了菖蒲和艾草来赶走鱼虾,并悬挂起来以求祈福。
因此,端午节菖蒲和艾草的使用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
三、贴艾叶在端午时期,各家各户都会贴上艾叶,因为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驱蚊、去毒、消暑。
贴艾叶的时候可以选择在门口、窗户、炉灶、柜子等地方挂艾条。
同时,人们还会将艾叶煮水,用来洗澡,它能够祛疲劳,还能帮助在这个季节里身体散发出的瘴气。
四、食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相传,粽子的起源是为了纪念辕门之战中刘秀把粮食用竹筒包裹着给士兵充饥。
由此,人们便将糯米包裹肉、豆沙、咸蛋黄、鲜果等馅料,制作成了各式各样的粽子。
每当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有的人将粽子赠与朋友亲戚,有的人则将其放到家族的祖坟前,为去世的亲人祭奠。
五、荡秋千端午节还有一项古老的民间活动游戏,荡秋千。
在端午节荡秋千的民间习俗,与屈原投江有一定关系。
相传,屈原生前就喜欢荡秋千,因此,荡秋千被视为对屈原的一种纪念。
总之,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
通过这些传统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对历史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这些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使得这个传统节日更加有意义、更有趣味。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有那些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有那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节日。
每逢端午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表达对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据传说,赛龙舟起源于中国南方,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周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由于遭到排挤而投身于汨罗江,最终不幸自尽。
为了防止怪兽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决定在江中游船逗兽,从而发扬爱国精神。
赛龙舟现在已经成为一项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竞技活动,并拥有一系列的规则、奖项和传统仪式。
在龙舟比赛中,队员们会扬起划桨,齐声高呼口号,华丽地划向终点。
热闹的气氛和队员们的精神与体力都会让人流连忘返。
二、吃粽子端午节当天,人们通常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包裹着肉、豆子、蛋等多种馅料的食品。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用竹叶将粽子包好,再将其蒸煮或者沉水释放,然后剥去竹叶温热食用。
吃粽子除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外,还具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感召。
粽子,有一种浓烈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一种在中国北方和南方流传已久的传统食品,它是在端午节祭祀屈原时供奉的一种食品。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粽子与屈原故事联系在一起,吃粽子就成为了一种纪念屈原以及悼念英烈的方式。
三、挂艾叶和菖蒲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挂艾草和菖蒲。
艾叶和菖蒲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植物,古人认为能够祛疫驱邪,驱逐疾病,还能够保佑家宅平安。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人们会将艾叶和菖蒲装饰在各个门口,以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和健康。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艾叶放风的活动,就是把工艺精美的艾叶放风。
据说这能够驱邪祛瘟、避邪咒灾,也是一种非常有民俗特色的文化活动。
四、踏青游玩端午节正值五月初五,是春末夏初之际,天气宜人,万物生长,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穿上朱红色的衣服,结伴出游,观赏自然的美景,播撒欢乐与祝福。
端午节踏青游玩不仅能够让人们放松身心、释放压力,还能够提升健康和幸福感。
与此同时,游玩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弘扬,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佩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
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
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
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
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
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
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
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此俗流传较广。
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
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
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草药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
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
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躲端午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
《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
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
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
雨则鬼曝药,人多病。
此闽中谚语。
”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
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
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
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跳钟馗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2.悬挂钟馗画。
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
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
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
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
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
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
(《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
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