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湖南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合集下载

湖南省水资源及开发概况讲座

湖南省水资源及开发概况讲座

湖南省水资源及开发概况讲座前言应学院的邀请,来给大家讲水资源及地下水开发情况,今天给大家讲的主要是关于水资源及开发方面的一些概况和湖南省地下水资源特征及其勘察评价和开发利用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在学习、工作中参考。

由于本人离开工作岗位已有10多年,因此给大家介绍的资料有的可能较陈旧,仅供参考。

“水是农业的命脉,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水。

据了解,生产一吨玉米需水量800m3;一吨钢需水量6.7 m3,一吨谷物需水量1400 m3,一吨纸需水量500 m3,、、。

可见工农业生产没有水是不行。

地下水(包括矿泉水、地下热水)不仅为人们生活、人体健康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农田供水、城镇、厂矿、企事业单位供水等都有重要作用。

但开发地下水往往又带来地质环境负面影响问题,因此也给大家讲讲地下水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变化和地质灾害的一些情况。

一、水资源概况(一)、全球水资源概况地球总面积为5.1亿km2,有3.61亿km2为冰复盖,(占地球面积71%);全球水资源量为13.8—14亿km3, 但其中不能直接使用的海洋占96.5%,余下的3.5%陆地淡水绝大部分被冰川、雪山、地下水、土壤水所占。

可供人类采用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总储量仅占淡水总量的0.35%.可见地球上水虽较多,但可供利用的淡水数量却是很少。

(二)、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水资源量为28000亿m3,,总量居世界水资源的第六位,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但按中国12亿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333 m3 ,居世界第88位;华北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又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3;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11000 m3。

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加拿大的2.5%,为俄罗斯的1/7;为美国的1/5;。

按国际上划分贫水国家标准(人均占有量5000 m3以下属贫水国家),我国实际为一个贫水的国家。

全世界共有50多个贫水国家;按耕地占有水资源量,我国平均每亩只有1755 m3。

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矿田水文地质构架分析

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矿田水文地质构架分析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矿田水文地质构架分析李 培(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一七队,湖南 衡阳 421000)摘 要:水口山矿田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43km、常宁市东北34km 处,其专门水文地质工作起始于五十年代,其后随着找矿勘探的进一步深入,新的矿床不断被发现,再加上矿山疏干,为矿田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地质资料。

目前矿田内的找矿勘探主要是向深部拓展,但以往深部水文地质资料缺乏。

本文根据大量的资料对水口山矿田水文地质构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在水口山矿田进行深部找矿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水口山矿田;浅部盖层水;褶皱构造水;水文地质构架;控水因素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04-0178-3收稿日期:2020-02作者简介:李培,生于1987年,男,汉,湖南汉寿人,本科,水工环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工环地质。

1 地质背景1.1 地层矿田内出露地层自古生界上泥盆统至新生界第四系,沉积总厚度达3000多米。

上泥盆统锡矿山组至中生界三叠系大冶群由一套上千米厚的浅海相碳酸盐岩夹滨海相含煤砂页岩组成,呈北北东向展布于矿田南部,中生界侏罗系高家田组、白垩系下统东井组地层,为陆相碎屑岩建造,厚度愈千米,呈东西向展布于矿田北部,新生界第四系为近代冲积层,主要由蠕虫状亚粘土和砂砾组成,厚几米至数十米,沿湘江和舂陵水近代河床及山谷洼地分布[1]。

1.2 构造水口山矿田处于南岭成矿带中部,邵阳一郴州北西向深断裂带北侧,株洲—江永北东向深断裂与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交汇部位,上地幔隆起区(衡阳断陷盆地)南缘。

印支—燕山早、中期构造在本矿田表现明显。

由于受印支运动东西向区域应力挤压作用,使矿田自泥盆—三叠系地层形成一系列大小不一的褶皱和与褶皱相配套的断裂,称为南北向褶断束。

燕山晚期则继承、发展了印支—燕山早、中期构造,使早期产生的褶皱进一步倒转,同时形成规模较大的叠瓦式双层结构推覆断层[2]。

湖南的地形、天气气候特点

湖南的地形、天气气候特点

气候资源
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省境东南边境距海 400km,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显著。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 、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湖南4~10月,总辐射 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0%~76%,降水量则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8%~ 84%。第二,气候年内与年际的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 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极大 值与极小值的地区差值比平均值的地区差值大1.29倍,雨量最多年份 与最少年份相差1460mm,最多年几乎为最少年的3倍。第三,气候 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 显著。湖南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h,以洞庭湖为最多,岳阳可达 1840h。湖南热量丰富,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湖 南冬季处在冬季风控制下,而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开的地貌特性 ,有利于冷空气的长驱直入,故1月平均气温多在4~7℃之间,湖南 无霜期长达260~310d,大部份地区都在280~300d之间。年平均降 水量在1200~1700mm之间,雨量充沛,为我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 一。
旅游资源
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湖南具有独特的旅 游资源。全省共有10大旅游区和100多处旅游点,其中桃源 县的桃花源,宁远县的九嶷山,郴州市的苏仙岭,衡阳市的 回雁峰,炎陵县的炎帝陵,汨罗的屈子寺,特别是湘潭韶山 冲上毛泽东同志故居和宁乡县花明楼刘少奇同志故居等久负 盛名、令人向往。“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是著名的佛教 圣地和避署胜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以其悠久的 历史、美妙的传说和雄伟的气势蜚声中外。自然风景明珠武 陵源风景区(包括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和猛洞河等风景 区),地貌奇特,古木参天,珍禽出没,深谷幽遂,清溪明 澈,溶洞温泉融为一体,奇峰怪石错落相间。张家界已辟为 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省会长沙,是历史文化名城,集古扬 今。马王堆汉墓,岳麓山、爱晚亭、桔子洲和烈士公园的秀 美景色,天心阁、开福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共湘区 委员会旧址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湖南水文地质条件概况共10页

湖南水文地质条件概况共10页

湖南水文地质条件概况湖南省域处于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西北部为杨子地体的冻缘,东部则为华南褶皱带的主体.两大单元由于地质发育条件的差异,所形成的构造单元,无论以构造形态,抑或是演化方式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杨子地体其构造活动是以较均衡的升降运动为主,因此其构造形态多以连续、完整的褶曲形式出现,断裂不发育,极少岩浆岩活动.而在华南褶皱带内部由于构造活动是以均衡性较次的差异性运动,构造形态以非连续性的褶曲为多,常伴以断裂活动,岩浆活动也比较频繁.因此,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连续性较差的和多样的形态特征。

地貌发育史表明,省境内现代地貌地势形式,大体继承上述的构造格局,在此基础上由内外动力所塑造的地貌形态成因,无不与此相关,而控制地下水运移过程及活动方式的首要控制因素为大地构造的一级或二级单元,该单元构成相对完整的地下水系统。

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2019年编制的《湖南省地下水资源评价》,以大地构造单元作为划分依据,全省划分为6个一级系统.分别为:湘西北褶皱山地水文地质系统、湘西褶皱隆起中低山裂隙水系统、湘中褶皱丘陵盆地地下水系统、湘南褶皱山地丘陵地下水系统、湘东断褶山地丘陵水文地质系统和湘北拗陷平原地下水系统。

6大地下水系统初步情况如下:⑴、湘西北褶皱山地水文地质系统(Ⅰ)湖南境内西北、北、西南面以桑植~石门新华夏系褶断带的边缘为界,为澧水分水岭与湖北省、重庆市相邻,南部边界为新生代白垩~第三系内陆盆地,东临新生代断陷盆地~洞庭湖平原相邻,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一级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组成湘西北弧型构造,一系列呈北北东走向的较连续的二级及三级构造带的褶皱构成,为一强烈隆起升地块,地形高凸,起伏大,组成复式褶曲的地层,由上元古代板溪群的浅变质岩系列新生代第四系的松散堆积物都有存在,其中在奥陶~寒武、石炭~三迭系地层中的碳酸盐发育最为广泛,岩溶发育条件优越,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最为发育。

全区划分为121个计算单元,其中岩溶水57段,裂隙水43段,红层裂隙水~裂隙孔隙水18段,孔隙水3段。

湖南水系情况

湖南水系情况

湖南水系情况因湖南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

水流沿着山谷汇入四水,从南向北流注洞庭湖进入长江。

这是湖南的地理特征。

湖南的河流属雨源河流,一遇暴雨,水位陡涨陡落。

四水一般自4月开始涨水,7、8月以后,水位低落。

但有些年份也出现冬汛。

一般以4至9月为汛期,10月至翌年3月为非汛期。

湖南地表水资源极为丰富,全省平均径流深一般在500~1500毫米之间。

但湖南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水土资源的组合不相适应,35%的水资源属于洪水径流,难以很好利用,容易导致水灾。

湖南河流所夹带的泥沙甚少,年平均含沙量在0.1~0.5公斤/立方米。

冬季河水清澈见底,不结冰。

一、湘江湘江发源于广西省临桂县海洋圩的海洋坪,称海洋河,北流入湖南省,经零陵纳潇水,茭河口纳舂陵水,衡阳汇蒸水和耒水,衡山纳洣水,渌口汇入渌水,湘潭汇入涟水,长沙汇入浏阳河,新康纳沩水,至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汇入洞庭湖,全长856公里,是湖南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之北,东以罗霄山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

湘江主要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氵米水、渌水和浏阳河由右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左岸汇入。

湘江流域大都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河谷平原和盆地,长沙以下的冲积平原范围较大,与资、沅、澧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成为全省最大的滨湖平原。

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游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

各支流的上游多曲行于山地之中,表现着山溪河流的特征。

湘江在零陵以上称为上游,水流湍急,河水有时穿切岩层而过,形成峡谷,流域内石灰岩分布很广,岩洞较多,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量较大。

湘江在零陵至衡阳之间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错落其间,亦有峡谷。

湘江在衡阳以下进入下游,衡山以下,地势平坦,河水平稳,沿河沙洲断续可见。

湘江河口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遗迹。

湘江水系有通航河流31条。

湘江主干流通航660公里。

湘江流域降水量比较丰沛。

湘江流域湘潭段的水文资料

湘江流域湘潭段的水文资料

湘江为湖南四大水系中的最大河流,位于东经11030~114、北纬2431~29之间,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海洋山龙门界,始称海洋河,经广西兴安、全洲县先后纳漠川水、灌江、万乡河后由叉江进入湖南省东安县,至永州与潇水汇合后,经祁阳、常宁、衡阳先后汇入舂陵水、蒸水、耒水诸大支流,北汇洣水、渌水,至株洲后西折形成大弯汇涓水、涟水,经湘潭纳靳江,至长沙先后纳浏阳河、捞刀河、沩水,北行至湘阴县濠河口入洞庭湖。

湘江干流全长流域856km,流域面积94660km2,河道平均坡降0.134‰。

湘江在永州芝山以上,河宽自100m至700m不等,河床坡降为0.607‰,表现为山溪河流的特性。

至萍岛纳潇水后,水势大增,河道加宽,进入中游。

芝山芝衡阳间河道最宽至1000m,而最窄处约230m,是峡谷与盆地交错段,河床平均坡降为0.129‰,河床多为泥砂卵石;至衡阳以后在流程不到5km河段先后纳入蒸水、耒水,在雨季,如蒸、耒两水与湘江干流同时并涨,则水流相互干扰,渲泄不畅。

衡阳以下,湘江进入下游阶段,衡阳至衡山间河宽平均约700m,平均坡降0.073‰,河床尚属稳定。

衡山以下,河水愈丰;河床平均坡降越小,衡山至长沙段平均0.038‰左右;其中株洲以下常受洞庭湖洪水顶托,而株洲还受涟水的影响。

湘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水集中、夏秋多旱、暑热期长的特点。

受季风影响,湘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mm/a左右,全年降雨量集中在3~7月,梅雨季节4~6月三个月降雨占全年降雨的40%以上。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在1500mm/a左右,最多的湘东北个别地区年降雨量可达1700mm以上,而湘中衡邵丘陵区则小于1300mm。

流域暴雨中心有两个,分别在湘东南的桂东一带、湘东北的浏阳一带。

根据评估区上游株洲水文站的水文资料,在湘潭河段累年各月洪水特征值见表2.2-1。

表2.2-1 累年各月洪水特征值表月份一二三四五六最大流量(m3/s)7940 9410 17500 16900 20600 20700最高水位(m)35.07 36.29 40.04 39.97 41.31 41.53月份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最大流量(m3/s)21200 16600 12700 12400 12500 6220最高水位(m)41.32 39.39 38.00 36.90 37.20 33.93 1924年7月、1994年6月湘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株洲水文站最大流量分别达21200m3/s(调查)、20700m3/s(实测值),为该站1906年以来第一、第二洪水。

06.3.29湖南水情简介(长委)

06.3.29湖南水情简介(长委)

湖南省水情基本情况简介一、湖南省洪水预报任务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水系发达,雨水充沛,洪涝灾害频繁。

所属洞庭湖水系总流域面积26.28万km2,其中湘、资、沅、澧四水面积分别为94660、28142、89163、18496 km2。

重要的预报断面有54个,其中湘水17个,资水9个,沅水13个,澧水8个,洞庭湖区7个。

二、报汛站网分布目前全省报汛站共311处,其中属长委或外省的站62处,本省249处。

平均每站控制面积845km2。

按站网优化原则对全省站网布设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为全省须设置雨水情站346外(不含外省及长委所属站),其中湘水140处,资水80处,沅水127处,澧水41处。

但现有站网除澧水处,其它水系报汛站偏稀,特别是沅水上游站网偏少明显。

三、数据采集与传输由法国政府贷款的湘江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已基本建成,全流域实现超短波水情信息自动采集的站点达120站。

其他流域191站均采用人工报汛方式,根据我省水文的特点及为适应水利部新水情编码需要,开发了适用新标准的语音电话报汛系统、基于网络的测站计算机实时发报系统及GSM/GPRS/CDMA手机短信报汛系统,实现了语音电话、计算机、手机短信三种人工报汛方式互为备份,可以在30分钟之内完成全省雨水情信息收集。

利用基于互联网VPN信道,省水文局实现了与全省十大水库遥测自动的互连互通,共有412个水库遥测站信息进入省水文局数据库。

全省雨水情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基本实现计算机化,省水文局与水利部及外省相关单位均已经采用2M SDH 电路相连接,信道可靠快速。

四、洪水预报手段1、洪水预报系统目前洪水预报已摆脱了过去单一靠经验预报方法的局面,预报方法多样化,既有水文学模型预报,又有水力学模型方法,既有经验预报方案,又有计算机预报系统,各预报系统之间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全省四水和洞庭湖区的河系联机预报。

现已开发运用的洪水预报模型有:1、世行贷款的“洞庭湖水力学模型”项目,已于2002年12月7日通过了专家验收;2、由世行赠款,河海大学和省局共同开发的“资水预报调度系统”;3、由省局自行研制开发的“沅水流域实时洪水预报与调度系统”,并已移植推广到四水流域,取得了很好效果。

王家岭煤矿水文地质特征

王家岭煤矿水文地质特征

王家岭煤矿水文地质特征王家岭煤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5°,北纬25.66°。

该煤矿地处于湖南西南部地区,属于湘江流域,矿区内主要水文地质特征如下:一、地质特征王家岭煤矿位于湖南省中央山地山前残留丘陵带上,矿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代表着震旦系、下寒武统、上寒武统、奥陶系、志留系等不同地质年代的不同岩性。

矿区内煤层发育,煤储量丰富,主要为烟煤和无烟煤。

煤矿地层主要为寒武系,由上寒武统至志留系组成,厚度约为1000米至1700米。

二、水文特征1. 雨量特征矿区内年平均雨量约为1600毫米,主要降雨期为4月至9月,其余时间比较干燥。

2. 水文地质特征(1)矿区内地下水以含沙泉水为主,沉积层、火山岩层和岩溶地层的岩体中含水量相对比较高。

在不同季节和降雨量的影响下,地下水位波动范围在2米以内。

(2)矿区内地表水主要由小溪、水沟和补给于地表的雨水组成。

在降雨季节,地表水位和流量较大,如果降雨量较大,可能会出现地面积水和山洪灾害。

(3)矿坑降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煤层裂隙中透水通道的发育程度影响着煤坑降水的大小和稳定性。

在开采过程中采用防渗、加固和排水等措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矿区内地下水中总硬度为85mg/L,主要元素有Na、Ca、Mg、Fe、Si等。

地表水中总硬度为72mg/L,主要元素有Mg、Ca、Na、K等。

地下水存在一些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的问题,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水资源开发利用特征矿区内水资源丰富,水质多样,但受限于环境和经济等因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目前,煤矿生产和企业用水是矿区内主要的用水需求,接下来应积极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煤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上为王家岭煤矿水文地质特征的简要概述,水资源开发利用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煤矿安全生产和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水文地质条件概况湖南省域处于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西北部为杨子地体的冻缘,东部则为华南褶皱带的主体.两大单元由于地质发育条件的差异,所形成的构造单元,无论以构造形态,抑或是演化方式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杨子地体其构造活动是以较均衡的升降运动为主,因此其构造形态多以连续、完整的褶曲形式出现,断裂不发育,极少岩浆岩活动.而在华南褶皱带内部由于构造活动是以均衡性较次的差异性运动,构造形态以非连续性的褶曲为多,常伴以断裂活动,岩浆活动也比较频繁.因此,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连续性较差的和多样的形态特征.地貌发育史表明,省境内现代地貌地势形式,大体继承上述的构造格局,在此基础上由内外动力所塑造的地貌形态成因,无不与此相关,而控制地下水运移过程及活动方式的首要控制因素为大地构造的一级或二级单元,该单元构成相对完整的地下水系统。

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2002年编制的《湖南省地下水资源评价》,以大地构造单元作为划分依据,全省划分为6个一级系统.分别为:湘西北褶皱山地水文地质系统、湘西褶皱隆起中低山裂隙水系统、湘中褶皱丘陵盆地地下水系统、湘南褶皱山地丘陵地下水系统、湘东断褶山地丘陵水文地质系统和湘北拗陷平原地下水系统。

6大地下水系统初步情况如下:⑴、湘西北褶皱山地水文地质系统(Ⅰ)湖南境内西北、北、西南面以桑植~石门新华夏系褶断带的边缘为界,为澧水分水岭与湖北省、重庆市相邻,南部边界为新生代白垩~第三系内陆盆地,东临新生代断陷盆地~洞庭湖平原相邻,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一级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组成湘西北弧型构造,一系列呈北北东走向的较连续的二级及三级构造带的褶皱构成,为一强烈隆起升地块,地形高凸,起伏大,组成复式褶曲的地层,由上元古代板溪群的浅变质岩系列新生代第四系的松散堆积物都有存在,其中在奥陶~寒武、石炭~三迭系地层中的碳酸盐发育最为广泛,岩溶发育条件优越,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最为发育。

全区划分为121个计算单元,其中岩溶水57段,裂隙水43段,红层裂隙水~裂隙孔隙水18段,孔隙水3段。

地质系统区域内的行政分区主要是湘西自治州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和张家界市的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和慈利县的全境以及自治州古丈县、吉首县、凤凰县等县的部分,总面积28775km2。

本区又分为2个含水层系统,如下:),主要构造为桑植~石门新华夏系摺①武陵山山原岩溶水含水层系统(I1断带及凤凰~古丈新华夏系摺断带北部,二者自东以EW向转为SW向的弧形构造,由一系列的向、背斜及顺向断裂组合成一弧形构造体,地层连续性好,形成数个较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岩溶水多以管状的地下河形式,或树枝状水流系统集中排泄,且规模较大,有的地下河长达几十公里,最大流量可达7300L/s,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的地下河有188条,地表岩溶形态极其发育,岩溶洼地、落水洞、漏斗,分布很普遍,降水通过此补给地下河,形成垂直径流带,侵蚀基准面以上的地下河以河流为主要排泄带。

②和武陵山中山岩溶裂隙水含水层系统(I),以武陵山系为主体,以海拔21000m以上的山岳构成澧水与沅水一级支流酉水的分水岭,北界为澧水谷地,南界为沅陵~麻阳的红层盆地,西界以武陵山支脉与贵州省相连,东界与西洞庭接壤。

区内主要含水层系统形成是以古老浅变质岩系为主的背斜构造组成的峰峦为边界,上复的寒武奥陶系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层组成汇水盆地,主要构造形迹为凤凰、古丈复背斜、慈利~张家界~保靖断裂带及金塌~四都坪断裂带;凤凰、古丈复背斜核部为冷家溪、板溪群,向北东延伸与金塌~四都坪断裂带北部构成武陵山系主脉,山脉的斜坡及谷地是由下古生界的奥陶系、寒武系及震旦系上统灰岩,其中寒武系上统~奥陶系下统灰岩质纯,分布广泛,岩溶最为发育,岩溶水分布面积在70%以上.⑵、湘西褶皱隆起中低山裂隙水系统(Ⅱ)该系统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其南与西两面与广西自治区和贵州省接壤,北以沅麻盆地与武陵山相连,东与湘中和湘南的丘陵区毗邻.行政区域包括怀化市辖的沅陵、辰溪、怀化、中方、麻阳、芷江、新晃、洪江、会同、靖县、通道等县(市)全境以及张家界市所辖的永定区、湘西自治州所辖的古丈、吉首、凤凰、常德市辖的桃源县、益阳市辖的桃江、赫山、安化、邵阳市辖的洞口、绥宁、城步等县(区)的大部或者一部.全区面积50752 km2。

,占全省面积24%。

本区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南翼,主要由沅陵~麻阳~芷江拗褶皱带和雪峰山断褶带两个呈北东或北北东东次级构造单元组成,前者主要构造形迹为沅陵、麻阳-芷江这两列,北东30°~35°走向的盆地呈多字形排列,盆地组成为中、新生界的白垩~下第三系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盆地周缘基底岩层主要为前泥盆系的浅变质岩系,仅在辰溪~怀化一线看石炭系~保罗地层.主要形迹以规模巨大的断裂为主,褶皱及红层盆地次之;断裂带彼此平行,多字形排列.断裂带北缘、溆浦~新化一带有规模的岩浆岩侵入,本区地下水系统的结构受地质构造控制十分明显,大片分布的浅变岩及碎屑岩系构造基岩裂隙水,仅在辰溪~怀化一带局部地带碳酸盐岩赋存较丰富岩溶水,本区据含水层的组合分为三个含水层系统.分别为:),该盆地界于①沅陵~麻阳红层盆地裂隙孔隙~裂隙含水层系统(Ⅱ1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间,为湘西山区最大的山间盆地,盆地由相互连接的大河滩~沅陵和麻阳~芷江盆地及其它小型盆地组成的复合盆地群,区内地下水类型较单一,红层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分布面积占93.8%,只有局部地段分布有零星的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

),位于沅麻盆地东南,为②辰溪~怀化低山丘陵岩溶水含水层系统(Ⅱ2一东部高向西逐渐降低的盆地,碳酸盐裂隙岩溶水在本区分布最为广泛,其中石炭系中上统和二叠系灰岩、白云岩及少量硅质岩系含水中等,地下河及岩溶大泉发育较广,而寒武系中上统及三叠系下统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夹页岩层含水贫乏,区域边缘地带为元古宇及下古生界浅变质岩及中生界碎屑岩层,含中等水量的基岩裂隙水。

③雪峰山中低山裂隙水含水层系统(Ⅱ),雪峰山脉是本区的主体,南3段以绥宁的巫水峡谷为界,南连南岭山脉的南山山体,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西部和北部属安化—会同华夏断褶带;东部为雪峰山新华夏系断裂带;北部为EW向构造与华夏系构造及EW向构造复合的弧形构造;南部尚有中华山~五团SN 向构造,构成多种形式的复合构造全境地层发育以元古宇冷家系、板溪群和下古生界的浅变质岩最为广泛,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局部地带尚有岩溶水和红层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分布,基岩裂隙水中以构造裂隙水为主,一般含水贫乏到中等,泉水流量一般小于1.0L/s;局部地段尤其是构造破碎带存在着相对富集地段,泉水流量可达8.5L/s.以上三个区域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42段,基岩裂隙水57段,红层裂隙孔隙~裂隙水36段,松散岩类孔隙水12段。

⑶、湘中褶皱丘陵盆地地下水系统(Ⅲ)雪峰山以东、沩山以南,衡阳盆地以西及阳明山以北广大范围,行政区域包括邵阳、永州、娄底三市及新化、涟源、双峰、新邵、邵东、祁阳、芝山、冷水滩、东安、隆回、洞口、武冈、城步、衡阳、常宁、冷水江等十七个县(市区)的大部或者一部,总面积29228km2。

,占全省面积的13.8%.本区总地势为一东、西、南三面环山的向北敞开的丘陵盆地景观,其中丘陵面积占80%以上,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约占整个地域面积的10%.北部的龙山和南部的何伯岭、四明山地、大云山海拔高程都在1000m以上.区域又可分成四个有差异的次级盆地,即:北部的涟源盆地,西部的雪峰山山前盆地,中部的邵阳盆地何东部的祁零盆地。

本区地质构造条件相当复杂,主要构造形迹包括: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新宁南北构造、牛头寨~越岭北东向构造,形成复杂的构造格局,地层出露齐全,从元古代冷家溪群至新生代第四系都有发育,其中尤以上古生代石炭系~二迭系最为广泛,构成一系列疏密相间大致平行的褶皱。

根据各类地下水含水层的成分、结构条件,本区分为两个次级含水层系统,分别为①新化-涟源岩溶丘陵裂隙岩溶水含水层系统(Ⅲ),区域构造条件为由一1系列呈北东向展布的褶曲,其中向斜核部均由上二叠统或三叠系下统组成的含煤盆地,盆地两翼的二叠系下统或石炭系的灰岩,岩溶发育深度最深海拔高程为-886。

11m.可见一些流程不长的地下河,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龙山山地地带,以浅变质岩构造裂隙水为主,全区岩溶水分布面积达76.6%。

②洞口~祁阳低山丘陵岩溶水含水层系统(Ⅲ2),位于龙山~白马山一线以南的湘中丘陵地带的南部,地势呈一由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丘陵盆地群,自西向东近似平行分布,雪峰山山前盆地,邵阳盆地和祁阳~永州盆地3个长条形盆地,3个盆地组成相对独立的地下水盆地,西部洞口~城步地段主要是泥盆系~石炭系地层组成的复式向斜构造,向斜核部为石炭系中~上统或泥盆系上统灰岩层,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含水层系统由泥盆~石炭系夹层状碳酸盐岩构成岩溶不甚发育,一般含水中等-贫乏,仅在向斜核部出露的石炭系中~上统白云质灰岩,有较强的岩溶发育,使含水丰富;中部邵阳市~隆回~武冈~线以三叠系下统或二叠系上统为轴的紧密线状向斜,向斜两翼及期间的背斜部分,主要是石炭系下统或中、上统灰岩,白云岩组成,受大致与褶皱平行的弧形冲断裂改造,使得不同层位的灰岩白云岩相互沟通形成有水力联系的大片可溶岩层出露,为岩溶作用创造条件,因此岩溶强烈发育,形成多种岩溶形态,尤以地表溶洞,露斗、落水洞、洼地呈有规律的线性分布,地下水多为管道运动,连通较好,成为有远景的岩溶水分布区;东部双峰~东安一带,以泥盆~石炭的夹层或互层状岩溶水分布,多数为丰富岩溶水地带,地下河发育多与断裂带相关;基岩裂隙水主要发育在关帝庙岩浆岩岩体及其周围的浅变质岩系,主要以浅层的风化裂隙水为主,含水贫乏,断裂带附近可存在地下水富集带.以上2个次级含水层系统,划分为116个含水层单元,其中碳酸盐岩岩溶水53段,基岩裂隙水47段,红层裂隙孔隙~裂隙水19段,松散岩类孔隙水5段.⑷、湘南褶皱山地丘陵地下水系统(Ⅳ)该区域位于湖南省南部,为南岭山地北麓,行政区包括郴州市和永州市所辖的桂东、汝城、苏仙区、桂阳、宜章、临武、嘉禾、新田、宁远、兰山、道县、江华、江永等县以及双牌、祁阳、常宁、耒阳、安仁、资兴、炎陵等县大部或一部,全区总面积39307 km2。

,占省境面积的18.6%。

本区地势总的是南高北低,南岭山脉自西向东有都庞岭、九嶷山、香花岭、骑田岭等海拔在1500m左右的中山,东缘则为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这些山地构成湘江及其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均为湘江河流域的上游河段,中部至阳明山之间为南岭山脉北坡及其所形成的岭间丘陵盆地,海拔在500m左右,潇水、春陵江、耒水、郴江等河谷地区往往形成较低的垄状低丘,海拔在200m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