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验报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验报告一、引言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是研究地质现象与工程问题相互关系的重要学科。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深入了解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影响。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研究,探讨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影响。
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2.研究地下水对地下工程的影响;3.分析地质条件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实验采用了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实地考察: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山区、平原和沿海地区,以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和水文地质特点。
2.采集样本:在实地考察中采集了地质样本和水样,用于后续的实验室分析。
3.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地质样本进行地质力学性质测试,分析地下水的特性和含量,以及水质的相关指标。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地震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工程建设需要更加谨慎和精确的设计。
2.地下水对地下工程有重要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地下结构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地质条件对水资源管理有重要影响:地下水的含量和水质会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需要根据地质特点合理开发和管理水资源。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重要性及其与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关系。
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都有重要影响,需要在实际工程和管理中加以考虑和应用。
六、致谢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帮助和支持。
特此致谢实验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
七、参考文献本实验报告所涉及的理论和数据来源,均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以供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以上是本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验的报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我们对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武汉地大华睿地学技术有限公司一、简介水文地质调查: 是指为查明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对地下水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水文地质填图、勘查、试验、水质分析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分为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
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是为掌握区域性或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是为解决生产上某项与地下水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调查,如供水水文地质调查、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及土壤改良水文地质调查等。
工程地质调查:是指为查明一个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而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天然应力状态、水文地质条件、各种自然地质现象、岩土物理力学特征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工程地质填图、工程地质勘查、现场实验、室内分析试验和长期观测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分为综合性工程地质调查和专门性工程地质调查。
综合性工程地质调查是为掌握区域性或地区的工程地质情况,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专门性工程地质调查是为解决生产上某项与工程地质条件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调查,如岩溶工程地质调查、采空区工程地质调查、库区工程地质调查及路基工程地质调查等。
环境地质调查:是指为查明一个地区的环境地质条件而对基本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价等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环境地质填图、环境地质勘查、现场实验、室内分析试验和长期观测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分为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门性环境地质调查。
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是为掌握区域性或地区的环境地质情况,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专门性环境地质调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或用途,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进行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
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4.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4.1.1地形及地貌保德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浅沟、冲沟、宽谷等黄土地貌发育,有梁、峁、塔、小台坪等黄土沟间地貌,有陷穴、漏斗、黄土桥等黄土溶洞地貌,还有崩塌、滑坡、错落等黄土重力地貌。
地表千沟万壑,梁峁交错,支离破碎,属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
4.1.2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和钻孔、探井揭露,堆场区地层从新到老依次为全新统卵砾石、新近堆积黄土、上更新统马兰黄土,中更新统砾石黄土,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砂岩夹泥岩、页岩。
考虑到地基土时代、堆积成因、类别、岩性及力学性质,将堆场场区出露地层从上至下划分为四层,现分述如下:第Ⅰ层根据岩性和力学性质分为两个亚层第Ⅰ1层卵砾石(Q42):灰、灰褐色,主要分布在大井沟沟谷底部,主要为冲洪积堆积物,散粒结构,分选较好,磨圆度较差,母岩以砂岩、泥质砂岩、灰岩等为主,卵石含量约30%,粒径一般5cm 左右,砾石含量约40%,粒径一般5mm左右,充填物主要为中粗砂。
从沟头至沟口厚度由薄逐渐变厚,在赤泥堆场坝址部位层厚1-2.5m。
第Ⅰ2层黄土状土(Q42):浅黄色,干,稍密,以粉土为主,砂粒含量较高,局部相变为粉砂,结构松散,具大孔隙,具湿陷,中压缩性,顶部含大量植物根系,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主要分布在沟谷坡顶处,厚度较小,一般0-3m。
第Ⅱ层马兰黄土(Q3):浅黄、土黄色,成分为粉土,堆积成因主要为风积,稍湿,稍密,具大孔隙,垂直节理较发育,砂粒含量稍高,局部相变为粉砂,具湿陷,中压缩性,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主要分布在沟谷坡顶处,多处直接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厚度不等,从坡顶到坡头厚度逐渐变薄。
第Ⅲ层砾石黄土(Q2):红黄、红褐色,成分为粉土,稍湿,中密,低压缩性,含大量钙质结核,无湿陷,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较高,韧性较高,分布不均匀,只在局部出露,厚度不大,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1)HP2中间风井从上至下地层依次为:素填土、淤泥质砂、淤泥质土、粉质黏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微风化花岗岩。
其中土方占62%,全风化花岗岩占3%,强风化花岗岩占4%,中风化花岗岩占16%,微风化花岗岩占15%。
1)人工填土层杂填土<1-1>呈杂色,主要成分为中粗砂及砖块、碎石、砼块等建筑垃圾,顶部0.10~0.30m多为砼,松散~欠压实,为近代人工填土,未完成自重固结。
层厚0.50~3.80m,平均厚度1.34m;耕植土<1-3>呈黄褐色,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含植物根系,为近代人工填土,未完成自重固结。
层厚0.30~4.00m,平均厚度1.16m。
2)淤泥<2-1A>深灰色,流塑,主要成分为黏粒、粉粒及有机质,土质黏滑,局部含砂粒,略有腥味,为高压缩性土,层厚0.80~6.60m,平均厚度2.2m。
3)淤泥质土<2-1B>深灰色,流塑~软塑,主要由黏粒、粉粒组成,土质均匀,黏滑,含有机质,局部含砂粒,为高压缩性土,层厚0.80~16.10m,平均厚度6.50m。
4)淤泥质粉细砂、粉细砂层<2-2>深灰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级配良好,成分为石英颗粒,含较多黏粒,局部夹薄层淤泥。
层厚0.6~10m,平均厚度5.31m。
5)可塑状粉质黏土<4N-2>黄褐色,可塑,黏性好,土质不均,含较多石英砂粒,韧性干强度高,压缩性中等。
该层在本场地局部分布,共12孔揭露,揭露到层厚0.80~10.90m,平均厚度3.62m。
6)残积土层(Qel/)残积土层由侵入花岗岩风化作用形成的砂质粘性土和粘性土,根据塑性状态,本层分为两个亚层:可塑状砂质黏性土层,硬塑状砂质黏性土层。
①可塑状砂质黏性土层<5H-1>红褐、棕褐、灰黄等色,可塑,土质较均匀,含较多石英,干强度韧性低,遇水易软化崩解,压缩性中等。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编录

RQD(%)=Lp/Lt×100
式中:Lp—某岩组大于10cm完整岩心长度之和,单位m;Lt—某岩组钻探总进尺,单位m;
注:小于10cm岩心为钻进过程中机械破碎,则上、下对接,其长度大于10cm时应参与计算;当钻头内径小于54.1mm时,RQD值作适当降低,根据经验降20~50%。
工程地质应着重对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轻弱夹层、岩溶发育带、蚀变带的发育特征,矿层顶、底板岩层的稳固性等进行描述。
岩石刀刻硬度的鉴定:
很软级:刀可划入深度大于1mm至能用刀尖插入,用手指可弄碎,属软弱层。
软级:刀可划入深度大于0.2-0.5mm。
用手指较费力才可弄碎,或仅能掰成小块;
硬级:用刀在岩石边缘可切成小片;
很硬级:刀可划出条痕,敲击时有清脆的声音。
岩石坚硬程度的确定见下表:
含水岩组:是指含水特征相同或相近的岩层,归为同一含水岩组,多属于含水岩层的集合体,反映了地下水赋存的空间条件。
富水性:是指含水层的出水能力,一般以规定统一口径井孔的最大涌水量表示,它是衡量地下水开采时,含水层出水量的标志。
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水文、工程地质编录一、地层岩性、节理裂隙的性质及发育程度情况,确定岩层的软硬及破碎程度,风化带及风化夹层的位置和深度。
进行RQD值的统计,按回次记录大于10厘米长的岩心长度,按地质分层计算RQD值(%)。
1、岩心块度的划分:大于20厘米为长柱状;10—20厘米为短柱状;小于10厘米为扁柱状;大于5厘米为块状;2---5厘米为碎块状;小于2厘米为碎屑状、粉末状。
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楔块状、菱块状、团块状等。
2、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表1岩石坚硬程度的确定;主要应考虑岩石的成分、结构及其成因,还应考虑岩石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以及岩石受水作用后的软化等情况。
在作定性划分时,应注意作综合评价,在相互检验中确定坚硬程并定名。
3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表24、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表35、按节理裂隙间距发育程度分级表46、现场按以下顺序描述;1)、岩心形态,并说明主次,接回次统计大于10厘米总长,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2)描述裂隙发育程度(表5)、充填胶结情况(结合程度表7)裂面有无风化氧化现象。
7、结构面结合程度的划分表58、岩石硬度划分(表1)重点用击或吸水性区分硬质岩;浸水后用手捏、掰、刻细分软质岩。
9、当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的分类。
二、岩石的工程分类;地质名称+风化程度(表2)+岩块的坚硬程度(表1)+岩体的完整程度表(6)+岩体基本质量等级(表7)。
1、根据RQD值划分岩石质量表6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表7描述举例:234.45----236.72m灰色泥岩;岩芯主呈短柱状,次呈块状,少量碎块状;岩石易风化、破碎;岩块浸水后手可捏成团;岩石遇水易软化、崩解,微具有膨胀性,为极软岩。
岩石质量优,岩体完整。
RQD(%)=1.01/1.1.=92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钻孔水文地质编录内容包括: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密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溶形态、大小、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四、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一)工程地质概况1、地层岩性本车站范围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人工堆积Qml)、第Ⅰ陆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上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43al)、第Ⅰ海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中组浅海相沉积Q42m)、第Ⅱ陆相层(第四系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Q41h及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43al)、第Ⅲ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五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3e al)、第Ⅱ海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四组滨海~潮汐带相沉积Q3d mc)、第Ⅳ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三组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3c al)、第Ⅲ海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二组浅海~滨海相沉积Q3b m)、第Ⅴ陆相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一河床~河漫滩相沉积Q3a al)。
岩各层具体分布详见工程地质断面图及地质柱状图,其岩性特征描述见表1。
表1 岩性特征表2、围岩分级、岩土施工分级及承载力基本值表2 岩性特征表3、场地类别、场地土类型及场地复杂程度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地类别为Ⅳ类;依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土类型为软弱~中软土,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测规范》(GB50307-2012)3.0.8判定为复杂场地。
4、地震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0.1,本工程所在位置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1,本场地为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5、不良地质现象(1)地震液化本明挖区间范围内分布地震液化土层,主要为第Ⅰ海相层⑥3粉土,遍布于已勘探整个站区内,具体为线路右DK31+416~DK31+453范围埋深3.4~11.1m,具体分布详见工程地质断面图,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抗液化指数为0.32~0.98;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液化等级为轻微~中等,液化指数0.18~12.78。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属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世界上任何建(构)筑物,如房屋、厂房、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管道及水利水电工程,都是修建在地壳表层(地表或地表下定深度的地方) 的地质环境之中,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方面表现为地质环境以一定的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性和能否正常使用:另方面,建筑物的兴建又会以各种方式反馈作用于地质环境,使自然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最终又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研究的目的是促使两者之间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实现的。
通过勘察和分析研究,阑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并评价存在的问题,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二是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三是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就是分析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过程、影响因素、边界条件,作出定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各种参数和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作出定量评价,明确作用的强度或工程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发生发展的进程,预测出施工过程中和建成以后这种作用会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和结论,提供设计和施工参考,共同制定防治措施方案,以便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消除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工程地质的内涵。
首先从字面拆分,为工程和地质。
工程就是工程建设,土木工程诸如此类的人类行为,地质就是地球的性质特征等一系列的属性。
工程地质就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
水文地质的内涵。
水文地质的重点在于水文,它是研究地下水的。
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设设计部分
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1.1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
1.1.1工程地质
南京地铁珠江路综合楼工程位于中山路吉兆营路路口东南角,占地面积南北长约70m,东西宽约50m。
综合楼主楼26层,高约100m,采用钢结构体系;裙楼高6层,采用框架结构体系。
综合楼设三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分为17.86m。
本工程地质条件与珠江路车站北段基本类似,地面实测标高在10.46m左右。
建址范围内自上向下土层构成分别为:
(1)①杂填土:褐黄色,松散~稍密,由碎砖、碎石及粉质粘土混填;
(2)①-2b2-3素填土:褐黄~褐灰色,软~可塑,主要由粉质粘土填积,夹少量碎砖;
(3)②-1b3粉质粘土:灰黄~褐灰色,软塑,局部夹粉土;
(4)②-2b3-4粉质粘土:灰色,软~流塑,夹淤泥质粘土;
(5)③-1-1b1-2粉质粘土:灰黄~绿灰色,可~硬塑;
(6)③-1-1b2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
(7)③-1-2b3-4粉质粘土:褐黄~褐灰,软~流塑;
(8)③-2-1b2-3粉质粘土:褐黄~褐灰,可~软塑;
(9)③-2-2b3-4粉质粘土:褐灰~灰色,软~流塑,夹薄层粉砂;
(10) ③-3-1b2粉质粘土:褐灰~灰色,可塑;
(11) ③-3-2b2粉质粘土:灰黄~绿灰色,可塑,夹少量粉细砂及卵砾石;
(12)③-3-3d2中粗砂:灰~灰黄色,中密,局部分布;
(13)③-4e粉质粘土混粗砂卵砾石:灰黄色~紫红色,可塑,卵砾石含量一般为5~30%,粒径1~8cm,局部含量达60%,粒径大于10cm。
1.1.2水文地质
场区内地下水主要为浅层孔隙潜水和微承压水。
浅层孔隙潜水直接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渗入补给,地下水位埋深约1.0~1.4米。
我们取地下水位为1米,高程为9.46米。
深层微承压水主要分布在第③-3-3d2层2.0m厚的粗砂混砾石土层中,地下水位埋深约32m左右。
该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径流条件较复杂。
场地内水的渗透性较差,在4.5m 厚的第 ③-1-2b3-4层粉质粘土(夹薄层状粉砂)中,水平渗透系数为12.1×10-7cm/s,垂直渗透系数为59×10-7c m/s,此层降水后可较大幅度提高土体强度,减少基坑位移。
1.2工程周围环境
根据《基坑工程手册》,在大中城市建筑物稠密地区进行基坑工程施工,宜对下述内容进行调查:
(1)周围建(构)筑物的分布,及其与基坑边线的距离,
(2)周围建(构)筑物的上部结构型式、基础结构及埋深、有无桩基和对沉降差异的敏感程度,需要时要收集和参阅有关的设计图纸,
(3)周围建筑物是否属于历史文物或近代优秀建筑,或对使用有待殊严格的要求;
(4)如周围建(构)筑物在基坑开挖之前已经存在倾斜、裂缝、使用不正常等情况通过拍片、绘图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
必要时要请有资质的单位事先进行分析鉴定。
本工程建址为一块已拆迁的空地,南侧为同仁大厦的附属建筑,该建筑结构为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地下室边墙距离车站东边墙约8m ,基础为30m 深的450×450静压预制桩。
东侧为同仁宾馆,该建筑为7层框架结构,片筏基础,柱下450×450静压预制桩,深度24m 。
在吉兆营路的北侧,有二幢省电力建设公司的砖混结构多层房屋,其中一幢为7层,1幢为4层,均为条形基础,结构较差。
两幢建筑距基坑北边线12.5m 。
中山路下有若干地下市政管线,与本工程关系密切的是下水1050、电力380V和电信排管,这些管线由于地铁施工的需要目前正在搬迁中。
吉兆营路目前正在拓宽,拟作为中山路翻交后的非机动车绕行道路。
因此,地面超载取为202/KN m 。
2 设计依据和设计标准
2.1基坑工程设计依据
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 J120-99)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3)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J202-83)
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