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 课程简介 • 学科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
• 时间概念:发端于1917年1月《新青年》第 2卷第5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 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 代表大会的召开。
• “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 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和发展。所 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与 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心理的文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完成,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历了 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这就更有条件从整体 上来考察和研究它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特点了。 50 年代初期,全国高校新设“中国现代文 学史”这一课程。
教学目标:
• 掌握“五四”以来的主要文学思潮、社团、 流派、创作方法和代表作品。
• 较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无论是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 年),还是 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28 年),或是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源流》 (1932年),都是着眼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学、 特别是与近代文学的历史变迁关系的梳理。
• 这固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文学的一 个特定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显示了现代文 学尚未从中国文学整体研究中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学科。
• 小说:创作上可以大致分为清末和民初两 个时期。清末的倾向以理想与谴责并存, 民初倾向以消遣游戏为主。
• 前期的刊物阵地以四大小说杂志(《新小 说》《绣像小说》《小说林》《月月小 说》)为主,后期以改革前的《小说月报》 与《礼拜六》等杂志为主。
• 清末的小说有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两类。
• 梁启超的政治小说基本上是一批主题先行、理 想化、概念化的作品。
• 第四,新式读者的出现。
• 在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和自由的 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的基础上,文学的接 受机制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朱栋霖)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朱栋霖)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现代文学”部分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

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1917—1927)第一个十年,也称为 二十年代文学、“五四”时期文学。 第二阶段(1928—1937)第二个十年,也称为 三十年代文学、“左联”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1937—1949)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 三个十年,也被称为四十年代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
导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讫、 对象、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讫 从1917年初文学革命发端,到1949年7月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召开,这段文学史,习称中国现代文学史。 它上承中国近代文学,下启中国当代文学。
(二)研究对象和意义
对象:中国现代文学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的文学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历史进 行研究总结的一门学科。 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 中国旧文学,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空 前伟大的转变,为一个新的文学世纪拉开 了序幕。所以人们最初也把它称作中国新 文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 1、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学。 2、中国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 3、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二)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 的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 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 的文学’”。 “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 治、经济、教育、思想等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 程相适应, 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 与改造。 它所发生念与品格的变革。
四.文学观念的变文体叙述的创新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共54页PPT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共54页PPT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教案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 年》(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 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1917年 迁至北京。 )为主要阵地,兴起 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 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学,提倡新文学。
小 结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破旧 立新
如何 “破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从“八事”入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1918年3月 假借“王敬轩”之名来扩大事态 …… ……



如何“立新”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
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 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 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 然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它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 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 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胡适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开创性的重要人物,具 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 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 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 研究哲学,深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 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 命”一词。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扩展阅读
“人”的发现 许志英、倪婷婷:《“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家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意象派→胡适 欧洲文艺复兴、写实主义文学→陈独秀 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白桦派” →周作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 社会进化思想→进化的文学史观念
第二节 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
文学研究会:是最早成立的大型文学社团。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 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 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 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该会刊物有《小 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 并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该会主张 “为人生而艺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忽略了文学的娱乐作用)
小结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破旧 立新
如何 “破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从“八事”入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1918年3月 假借“王敬轩”之名来扩大事态
…… ……
如何“立新”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新文学阵营 VS《甲寅》派
“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 志而得名。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 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章士钊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 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 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 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 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 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文学史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文学史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80年代以来
1. 唐弢主编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
2.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3. 黄修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以及各类评论刊物,各大学学报(社科版)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鲁迅研究》 《郭沫若研究》 《茅盾研究》
怎样学好中国现代文学
1. 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和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进行
实事求是的评价。
2. 掌握各时期文艺的概况,如论争内容,它的特点
及其影响与消长。尤其各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
作。
3. 课前预习
⑴要求面上的广(读) ⑵要求重点篇章的细读 听课笔记:要求做到专心致志、视听并举、手脑并用。 记要点(提纲) 记重点(重点阐述部分) 记疑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不清楚之处)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1902年发表《论小说与
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出。认为“群治”(社
会民众的道德修养)是与小说密切相关的。
中国群治之所以腐败不堪是与旧小说有重要
关系。今天要“新”道德、宗教、政治、风
俗,乃至学艺、人心、人格等,都必须“新”
小说。
戏剧观念革新。 中国戏剧的出路是向西方戏剧学习。
文艺观念更新。 1905年,王国维。 “美”(术)的“独立价值”。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7)中说:
“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 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 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 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
三、晚清文学创作实绩
略。 自学。
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人称“时务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1、1917——1927年。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诞生了象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
郭沫若、叶圣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这 样—批举世闻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
2、1928——1937年。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出现了如《子夜》、 《家》、《骆驼祥子》、《雷雨》等等一批饮誉文坛的杰 作,除了原有的一批作家外,活跃于文坛的又增加了象巴 金、老舍、丁玲、沈从文、曹禺、田汉、夏衍、艾青、林 语堂、梁实秋等大家,以及几位很有文学才华的作家,如 叶紫、萧红等。
教案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基本知识:要求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常识,了 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和基本的历史经验。
作品阅读:要求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 代表性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 位有所了解。 分析能力: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各种历史现象 的分析,要求提高正确地观察和评价其中一些突出的 文学现象的能力;通过对主要作家作品的分析,要求 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五四文学的新的“人”的发现 2、左翼革命文学对人的阶级性的发现 3、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
西方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
易卜生:《玩偶之家》 卢梭:《忏悔录》 尼采:行动哲学、批判哲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系,文学理论课程的许多理论原理将在本 课程中得到运用,而现代文学课程中许多 文学现象,又将成为文学理论课程的重要 例证。
3、外国文学 : 它与外国文学也有很多联系,中国现代
文学是在自身求变的内因和在外国文学影 响下的外因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外国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作 家及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案
3、1937 ——1949年10月。
由于战争的影响,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 大块,文学呈现出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面貌,在国 统区、沦陷区出现了象沙汀、艾芜、张天翼、何其芳、钱 钟书、张爱玲等颇负盛名的作家。在解放区,则出现了赵 树理、柳青、孙犁、李季等作家。其中,赵树理的小说被 认为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典范。
学习要点: 19、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历史背景; 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教案
一.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要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它以一种灾难性事 件的形式,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当我国在接踵而 至的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 甲午战争(1894年) 等历次侵华战争中一再受辱、国家存 亡系乎进退之际,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经济的、政治的、 社会的,等等)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 面对新的现实必然发生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00)
主编简介:
朱栋霖: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朱泉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栋霖
朱晓进
龙泉明
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 授从1917年——2000年中国新文学、发 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成就。
教案
第一节 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
所谓“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
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 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以及人生观、人道 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爱情婚姻观、美 丑观、友谊观等等),人的未来与发展等。 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不断发展、 嬗变,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与人类发展史。 人类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也决定文学的发展。
教案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1、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
学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划分,因此,这 两门内容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现代文 学是在批判继承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因此,是同属中国文学这个大的框 架下同构但不同质的两种文学。
.教 案
2、文学理论课程 : 它与文学理论课程有着互为依托的关
内涵、地位逐渐平等; 内容上,真正属于“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美学心理、审美标准。
现代文学的分期
1. 发生期
(1898年—1917年)
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
(1917年—1949年)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古典文学中的“人”
1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观点“天人合一”。 2 中国人的宗法人伦观念。 3 宋明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天理人欲之辩”。
“天理人欲之辩”
朱熹:“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私欲全无,天 理尽见,即此便是仁”
王阳明:“心即理也。天下安有心外
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是天 理”
李贽:“童心”,“道不离人,人不
离道”,“人道即是天道”、“吃饭 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
朱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裂变, 梁启超倡“新民”说。
所谓“新民”,就是新的 “人”的观念。
这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 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梁启超故居,位于广东 江门市新会茶坑村
20世纪中国文学和“人”的发现
.教 案
参考教材 : 《中国现代文学30年》钱理群、温儒敏、 吴 福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程光炜等主编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郭志刚 孙中 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教案
“现代”的含义
语言上,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文学形式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
教案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898——1917年)
教案
核心问题
“人”的观念与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近代文学变革(非中文专业为泛读内容)
关键词
“人”的观念 梁启超 “新文合一”
谴责小说
鸳鸯蝴蝶派 黄人 林

前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