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民国大人物们的雅号与绰号

揭秘民国大人物们的雅号与绰号
揭秘民国大人物们的雅号与绰号

揭秘民国大人物们的雅号与绰号

⊙冯玉祥主持河南期间,不但关闭了所有的烟馆、妓院、寺庙,强令和尚同妓女结婚,而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并在树上挂上纸条: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你砍我的树,我砍你的头!

因而得到“植树将军”的美誉。

⊙张勋复辟后,曾经得意地说:

?他们推翻清室的人,被称为革命伟人。现在老夫

推翻民国,难道不该称为复辟伟人吗??

于是“伟人”名号不胫而走。

⊙陆徵祥上私塾时,常在艳阳高照的情况下带雨具上学,惹来同学笑话。及至放学,天降大雨,所有人衣服都湿透,唯陆徵祥无事。后来同学们问他怎么会想到要带雨具,他神秘地说,他的鼻子能测天气阴晴,故先准备。大家因此称他为“晴雨表”。

⊙刘海粟与胡适之,当年一个被谴为“艺术叛徒”,一个被责为“文学叛徒”。有位钱化佛君,别出心裁地取一柄折扇,求刘画上山水,又请胡题几行诗,当时人们戏称此扇为“叛徒扇”。

⊙张宗昌嗜赌成癖,终日与骨牌为伍。其家乡人称玩牌九叫“吃狗肉”,故张宗昌遂得“狗肉将军”的绰号。杨度曾在张宗昌处做参赞,张戏呼其为“羊肚参赞”。二人堪称绝配。

⊙谭延闿雅号“水晶球”,其座右铭为:

?鱼龙混杂是混,仙女游戏也是混,混之为用大矣哉!?

谭死后,有人送一挽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领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刘文典以“二云居士”闻名,原因是他爱食云南烟土和云南火腿。1943年,刘文典应普洱大豪绅、盐商张孟希之邀,为其母撰

写墓志,张孟希赠他“云土”50两。此举引来联大同事非议,认为他不堪为人师表,校方遂将其解聘。

⊙梅贻琦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故时人称其为“寡言君子”。学生曾戏作打油诗一首,描述梅校长说话谦逊含蓄的情形: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时人当面称陈诚为“四干将军”,赞其能苦干、强干、硬干、快干;背地里则称他“三昌将军”,揶揄其连丢南昌、武昌、宜昌三地。

⊙段祺瑞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三事,亦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孙中山有“孙博士”之称,且在国际上甚是流行。有人说,孙中山一生从未得过博士或荣誉博士学位,说他是博士纯属以讹传讹,因为孙是医学院毕业,也行过医,博士一说可能是Dr.(医生)一词的误译。

⊙刘师培生有异相,尻部有一根长不及寸的无骨肉尾,左足正中有一块龙眼大小的鲜红胎记,故被称为“老猿再世”。

⊙苏曼殊才华横溢,因遁世出家,被人称为“革命诗僧”。他有《本事诗》一首云: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此诗流传海内外,号称凡有井水处,均能歌“尺八箫”。

⊙1939年3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右腿被日军机枪射中两弹,受伤极重,然而他只草草进行了包扎,便又再度投入战斗。上高会战时,张的腿部又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其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其诊治。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有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医生劝阻,伤未痊愈便提前归队,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来一跛一拐,人送外号“跛腿将军”。

⊙张发奎绰号“大王”,来历有两种说法。

其一,他曾在老家做过土匪,又叫“土匪张”;

其二,他签名时“奎”字上下过于分开,且把“圭”写得潦草如王,乍眼看去,很像“大王”。

⊙谷正伦曾任南京卫戍司令、国民政府宪兵司令,有“宪兵之父”的称谓。

⊙余汉谋因排行第九,脑袋又大,被小学同学梁寒操(高要才子,国民党宣传部长)戏称为“大头狗(九)”或“大头鱼(余)”。

⊙薛岳绰号“老虎崽”,原名薛仰岳(仰慕岳飞,抗日战争中,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抗战期间,因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日军称其为“中国战神”、“长沙之虎”。)

⊙陈诚因身材短小,被其他派系嗤之为“陈小鬼”,他早年以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起家,所以又被称为“土木系”。(按:十一为土,十八为木)

⊙在蒙自时,闻一多一直致力于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郑天挺回忆说:

?我和闻先生是邻屋,闻先生十分用功,除上课外轻易不出门。饭后大家去散步,闻先生总不

去,我劝他说何妨一下楼呢,大家笑了起来,于是

成了闻先生一个典故,一个雅号——‘何妨一下楼

主人’,犹之古人不窥园。?

⊙袁世凯背地里管孙中山叫“孙大炮”,揶揄其夸口欲建二十万里铁路的言辞夸大不实。

⊙张自忠对违反军纪的官兵常说一句口头禅:“看我扒不了你的皮!”于是官兵们冠以“张扒皮”的诨号。有一首顺口溜说:石友三的鞭子,韩复榘的绳,

梁冠英的扁担赛如龙,

张自忠扒皮真无情!

⊙黎元洪面目慈善,时人称之为“黎菩萨”。

⊙刘湘打仗勇猛,绰号“刘莽子”。又因其当年据有重庆、巴县、壁山等地,人又送外号“巴壁虎”。

⊙赵登禹将军身高一米九,勇猛异常,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他“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其所率二十九军大刀队所向披靡,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他还曾只身打死一只猛虎,被誉为“民国武松”。

⊙白崇禧有勇有谋,人称“小诸葛”。军事家杨杰说他是国民党内三个半军事家之一,日本人称其为“战神”。

⊙唐生智对佛教着迷,故人称“唐僧”。李济深也信佛,绰号“李和尚”。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曾请一德国军官观操。德国军官用马鞭指着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说:“你手下的这三员大将,均为杰出人才。”于是这三人便有了“北洋三杰”的名号。后来军中更进一步将他们形象化,叫——

王士珍为?王龙?,

段祺瑞为?段虎?,

冯国璋为?冯狗?。

揭秘民国大人物们的雅号与绰号

揭秘民国大人物们的雅号与绰号 ⊙冯玉祥主持河南期间,不但关闭了所有的烟馆、妓院、寺庙,强令和尚同妓女结婚,而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并在树上挂上纸条: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你砍我的树,我砍你的头! 因而得到“植树将军”的美誉。 ⊙张勋复辟后,曾经得意地说: ?他们推翻清室的人,被称为革命伟人。现在老夫 推翻民国,难道不该称为复辟伟人吗?? 于是“伟人”名号不胫而走。 ⊙陆徵祥上私塾时,常在艳阳高照的情况下带雨具上学,惹来同学笑话。及至放学,天降大雨,所有人衣服都湿透,唯陆徵祥无事。后来同学们问他怎么会想到要带雨具,他神秘地说,他的鼻子能测天气阴晴,故先准备。大家因此称他为“晴雨表”。 ⊙刘海粟与胡适之,当年一个被谴为“艺术叛徒”,一个被责为“文学叛徒”。有位钱化佛君,别出心裁地取一柄折扇,求刘画上山水,又请胡题几行诗,当时人们戏称此扇为“叛徒扇”。 ⊙张宗昌嗜赌成癖,终日与骨牌为伍。其家乡人称玩牌九叫“吃狗肉”,故张宗昌遂得“狗肉将军”的绰号。杨度曾在张宗昌处做参赞,张戏呼其为“羊肚参赞”。二人堪称绝配。 ⊙谭延闿雅号“水晶球”,其座右铭为: ?鱼龙混杂是混,仙女游戏也是混,混之为用大矣哉!? 谭死后,有人送一挽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领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刘文典以“二云居士”闻名,原因是他爱食云南烟土和云南火腿。1943年,刘文典应普洱大豪绅、盐商张孟希之邀,为其母撰

写墓志,张孟希赠他“云土”50两。此举引来联大同事非议,认为他不堪为人师表,校方遂将其解聘。 ⊙梅贻琦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故时人称其为“寡言君子”。学生曾戏作打油诗一首,描述梅校长说话谦逊含蓄的情形: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时人当面称陈诚为“四干将军”,赞其能苦干、强干、硬干、快干;背地里则称他“三昌将军”,揶揄其连丢南昌、武昌、宜昌三地。 ⊙段祺瑞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因致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三事,亦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孙中山有“孙博士”之称,且在国际上甚是流行。有人说,孙中山一生从未得过博士或荣誉博士学位,说他是博士纯属以讹传讹,因为孙是医学院毕业,也行过医,博士一说可能是Dr.(医生)一词的误译。 ⊙刘师培生有异相,尻部有一根长不及寸的无骨肉尾,左足正中有一块龙眼大小的鲜红胎记,故被称为“老猿再世”。 ⊙苏曼殊才华横溢,因遁世出家,被人称为“革命诗僧”。他有《本事诗》一首云: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此诗流传海内外,号称凡有井水处,均能歌“尺八箫”。 ⊙1939年3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右腿被日军机枪射中两弹,受伤极重,然而他只草草进行了包扎,便又再度投入战斗。上高会战时,张的腿部又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其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其诊治。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有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医生劝阻,伤未痊愈便提前归队,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来一跛一拐,人送外号“跛腿将军”。

尽了本分的小人物,就是英雄!

尽了本分的小人物,就是英雄! 展开全文 尽了本分的小人物,就是英雄! 我对“大人物”的崇拜,始于儿时凑在人堆儿里看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戏说乾隆》。帅气的“皇上”举手投足尽显风流潇洒和威严,真心酷毙了帅呆了! 可长大后遍阅历史才发现,敢情当皇上是绝对的“高危职业”。不论东汉那些比走马灯换得还勤的小皇上,还是五代十国那些动不动就身首异处的武人陛下们,哪堪一个“惨”字了得?!真真是“大Boss宝座人人爱做、大Boss倒霉人人爱看”。 人物,人生而平等,人人都需待人接物。但在这个“人物”前

面非要冠以大和小,无非就是为了区别一个人拥有的成就与名望,打上一个标签。不过话说回来,标签既然能贴上,也能被扯下来。大人物脑子拎不清就会被打回小人物,小人物奋发向上再配上点儿运气,说不定就能成为大人物。 既然“大”和“小”之间可以自由转换,那坦诚自己是个小人物就不丢脸,起码是在社会这个牌局里找到了自己的椅子。但如果连初级阶段的“小人物”都当不好,那就别去奢望当什么“大人物”。只要能保存希望持续努力,就等于为自己留下了种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小人物不可悲,小人物需要尽本分,尽了本分就是英雄。 01 如果小人物天天沉溺在成为“大人物”或者“大Boss”的虚幻愿望中,总梦想着一步登天,总想着攀龙附凤,那就真的可能连起步阶段都过不踏实,把自己搞成笑料。 我曾经交过一位年龄相仿的朋友。他出身显赫的干部家庭,耳濡目染父母兄长的为官之道,自然对自己未来的仕途也充满了勃勃雄心,时时憧憬自己成为大人物的场景。 于是,朋友不由自主把自己学到的官场皮毛潜移默化,运用到实际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虽然只是一个基层的副科级干部,却总是说话嗯嗯啊啊,动辄就是“研究研究”,以高干心态自居,喜欢指点议论不喜欢实干。大家碍于他的“背景”,虽有微词虽觉可笑却都缄口不言。

大人物与小人物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霍力格的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习得的方法分析马海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接着评讲我们的半期考试卷子。之前我们把试卷的其他部分都评讲了,留下了一道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题——《小人物遇到大人物》。为什么说我们熟悉这道题呢?是因为它的体裁我们熟悉,是一篇小说。为什么又说我们对这道题陌生呢?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全国卷的这种考法,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分列出来二选一来考查,从同学们的选择来看,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选择了这道题,而在这百分之七十的同学中又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得分在15分以下。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说明很多学生没有触摸到解决这类题的门径,今天我们就通过评讲这篇《小人物遇到大人物》来了解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我们刚才提到了这篇文章的体裁——小说。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下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在这三要素里面最重要的是哪个呢? 生:情节 生:人物 那到底是情节还是人物呢?我们来看看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很显然,小说的中心要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解决一下第2题,来一起分析一下霍力格这个人物。 我们看这篇小说的题目“小人物遇到大人物”,我想听一下在大家的印象里,或者在大家看来,什么样的人物是小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是大人物呢? 学生讨论并发言。 看来同学们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就是我们在坐的都是小人物。那我想采访一下大家了,如果正在我们讲课的间隙,习总书记进来了,并且走到一位同学跟前给你握了握手,问了下你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并且给你合影留念,你这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激动。 我想问问,这个时候是不是会特别盼望周末的到来,第一时间拿到手机发说说,发微博,发朋友圈,来把这件事昭告天下呢? 生:会。 那假设你和主席的交流过程当中不小心说错了话,而当时却没有意识到,当你过后突然回忆起来的时候,你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生:忐忑,不安,焦灼。 好,那么在这篇小说中当小人物霍力格遇到大人物马海后他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霍力格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下面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迅速地在原文当中用勾画圈点的方法把描写霍力格的句子给找出来。 …… 卑微而又势利。霍力格两次看见马海都表现出对他的尽力讨好。 虚荣心强。霍力格非常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和这位大人物说话,并表现出“随意的姿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份。 善于自我安慰(逃避现实)。明明因为不专心叫错了马海,却又反复安慰自己马海没有

民国人物之潘复

民国人物之潘复 潘复(1883――1936),原名贞复,字馨航,济宁东门大街人,清末举人,生于累世为官的名门望族。 崭露头角 潘复幼时,倜傥不羁,然机弩颖悟颇有才华。早年为江苏布政使幕僚。辛亥革命后,潘复跻身政坛,加入进步党,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但无所成就。后到关外供职于张作霖幕府中,得与奉系发生渊源。其崭露头角,始于“争路”。清光绪末年,原拟修筑天津至镇江的铁路,途经济宁,后改为天津至浦口,不经济宁。济宁各界人士闻讯后,当即推举潘复等人赴京请愿,经据理力争,邮传部会商决定,干线不动,另修兖济支线。该支线于1912年通车,时潘曾撰有《争路小记》。1913年,被委任为山东实业司司长。潘复在山东期间,举办了一次物业博览会,当时玉堂酱园产品曾参展获11项奖牌。同年11月又改任山东运河疏浚局筹备主任。1914年6月,靳云鹏被加封“泰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潘复利用实业司司长(后又改实业厅厅长)之便,为靳筹办济宁鲁丰纱厂。1916年5月潘复出任全国水利局副总裁、署理总裁。1920年8月改任运河疏浚局副总裁、任北洋政府财政次长、兼盐务署署长、山东省筹账会会长。期间,在济宁开办慈善院,与其父潘守廉捐款多次,累计达1万元,收容施助老弱

病残和孤儿百余人。 仕途高峰 1921年,潘复利用靳任总理之机,妄图操纵山东议会选举,攫取省长之职,因舞弊丑行被戳穿而罢手。同年底靳云鹏内阁倒台,潘随之去职,移居天津。1925年张宗昌任山东军务督办时,委其为督署总参议。1926年,张作霖入京主政,9月潘复任财政总长。次年,张作霖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任命潘复为国务总理,并兼任交通总长。至此,潘复终于爬上了他仕途的最高峰,当上了北洋政府第32任总理,即末任总理。1928年初夏,北伐军节节胜利直趋北平。北洋军阀政府日暮途穷,张作霖下总退却令。6月2日通电全国,潘复内阁也随之土崩瓦解。潘复当总理屈指算来只有350天,被张学良聘为高级顾问。后居津门,从此过起寓公生活。1936年9月12口在北京病逝,终年54岁。 潘复的出名,不在于他曾做过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国务总理,而是因为其借助军阀、狗肉将军张宗昌之手,杀了民国著名报人林白水。 潘复,山东济宁人,其父潘守廉为清进士,当过知县。家境殷实,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尤其在理财方面有着天然的小聪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程德全出任江苏都督,潘为其秘书。世人评说,潘的一大本领就是广为结交政坛强人,这为其日后在政坛的崛起铺了一条路。潘复为结交当朝权贵,很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作者:刘天时 更多阅读,尽在主题阅读网! 李希凡称自己一贯的态度是:对“四人帮”深恶痛绝,对“文革”深恶痛绝,对“文革”结束以来出现的“反毛”、“非毛”言论更是深恶痛绝—— 酷热的7月。78岁的李希凡迟缓地从漫长的午睡中醒来,迟缓地挪腾到窗边的椅子上坐下来。手里的扇子摇得有一搭无一搭,对面的电风扇嗡嗡地旋转。李老人家的老头背心汗滋滋的,棉布大短裤皱巴巴的。家里没有别人,只有另一个屋子里还睡着的老伴,3个女儿早已成家立业不在身边,他们的保姆刚刚辞职。天热,他的糖尿病复发并在加剧,早上吸过氧可是还是觉得憋闷,老伴的腿出了毛病不能动了,屋子里都是红花油味,房子要拆迁了,他要去医院买药,还要去菜场,……在李希凡典型的老年生活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他乱糟糟的书房里,乱糟糟的书桌上,挂满茶垢的保温杯下面压着几页竖排稿纸,写的什么呢?哦,《红楼梦人物论系列之贾探春》……

“平凡”、“安稳”、“默默”,这一类的形容词,在李希凡早前的人生历程里,是不曾有过的,相反的,“李希凡”这个名字,在建国以来我们主流的政治风景和意识形态脉动里,一直是跳跃闪烁的:1954年因为一篇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得到毛泽东嘉许,火速蹿红,星火燎原——由俞平伯而胡适,由文艺批评而判决剿灭自由主义,作为一个敢于向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点燃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新一轮高潮;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作为《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员的李希凡,激昂指点,参与到大大小小的文化运动中来,所谓“南姚(文元)北李(希凡)”,李希凡是风光显著的红人…… 贫寒少年爱好上马克思主义 在作为被钦点过的“小人物”登上时代舞台之前,李希凡的故事是从演绎一个贫苦少年为生存挣扎而开始的。 上个世纪40年代,北京郊县通州,李希凡是一个普通人家6个孩子中的一个,父亲失业重病,家境衰落,13岁开始,他先在洋服店当学徒,继而是印刷厂的童工。逃难、遭师兄欺侮、半饥半饱、投亲靠友……经历着一般旧社会穷孩子生活的辛酸和粗砺。 20岁时,他寄居在山东姐姐姐夫家,工作是早晚接送外甥上下学,晚上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姐夫赵纪彬做笔录。 “姐夫说马克思不说马克思,说卡尔;斯大林呢,是约瑟夫。我就想这卡尔是谁?约瑟夫是谁?”于是白天,李希凡在做完家务后开始在书架旁逡巡。马列选集、鲁迅小说、苏联文学,开始了他的启蒙。 没有什么意外的,贫寒少年李希凡爱上了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由山东大学文史系旁听生,经华东大学干部培训班,后入山大中文系正式读大学,再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李希凡几番努力,终是踏上了一个文化人旅途。这期间,我们的祖国,也经历着改天换地的变化…… “小人物”打响“可贵的第一枪” 转折就发生在1954年的春假。这个转折,既是李希凡本人的脱颖而出、“人生从此不同”,也牵扯出5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一轮文化批判,涉及了更多人命运的变故。 4月的北京,假期中百无聊赖的李希凡,有朋友蓝翎来访,两人聊着聊着,说起最近《光明日报》上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观点,都感到“不对头”,于是商量着写个文章。这篇题为《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发在《文史哲》杂志1954年第9期上。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对俞平伯提出挑战——“俞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一) 寓言:在森林旁边有一个池塘,到处都是蝴蝶、花朵、青蛙还有小鱼。这里有一条活泼可爱的小鱼,它总是活蹦乱跳,游来游去,追赶着蜻蜓。 有一条叫胖先生的大鱼,它来自一个凶狠好动的大家族,每天大鱼总是要袭击小鱼两三次,以显示自己的力量。 有一个渔夫每天都来池塘钓鱼,可总是收获不大。有一天他决定买一张网,以节省时间。天亮时,他悄悄地来到池塘,然后小心地把渔网撒下了池塘。两条鱼都从来没有见过渔网,所以当渔夫收网时,它们都被渔网给网住了。小鱼挣扎着从网眼中逃出来,胖先生这时候才觉得,自己宁可是一条小鱼。 寓意: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小人物容易得救,而那些名声大的却难以躲过危险。 点评: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还有一句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为什么有这么多成语与俗话说明名人与大人物如果不谨言慎行,如果不谦虚谨慎,会招人嫉妒与眼红、会招人非议与打击、会招人侮辱与诽谤?因为人有一种心理叫嫉妒。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关于名人新闻方面的匿名评论,这些评论有好有坏,有褒有贬。讲名人坏话与贬低名人的评论有污言秽语、侮辱诽谤,恣意践踏名人的人格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规定: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为什么有些人要这样贬损名人?真相是嫉妒心理在作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而以。作为企业的高管,是企业里的大人物与名人。有些员工当着高管的面对其阿谀奉承、拍马巴结、奴颜媚骨;只要高管不在场,背后就中伤诽谤的话一大些。还有些员工看到高管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什么意见都不敢提;背后却牢骚怪话一大些。所以,高管们要低调、要谦卑,免得一些人眼红嫉妒。看到高管有权力、社会地位高、待遇优厚,有些心理不平衡的人,就会有种挫折感与失落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对高管言语攻击,行为挑衅,通过贬低高管与挑战高管的权威而获得心理平衡。员工虽说地位低,但是如果工作不满意,可以消极怠工,甚至于跳槽。但高管却不能对工作不满意而懒惰,如果高管工作不努力,企业就难以有发展。企业搞垮了,员工可以一走了之。但企业搞垮了,高管的职业生涯就变得困

老照片 16张图片告诉你哪些民国大人物跟清末新军有扯不清的关系

老照片16张图片告诉你哪些民国大人物跟清末新军有扯 不清的关系 清末新军将领,人物待考。 文丨Ms Ma 转自有一张老照片,微信ID:oldphotostory 本文已取得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清末新军是大清的最新型军队,也是这个在历史上存在了300年王朝的最后一支军队。自1894年甲午战后到1911 年辛亥革命,晚清新军在历史上存在了17年(辛亥革命后,有些省份的军队仍叫新军)。这17年里,清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来培养新军,各地军费总计至少花费了5400多万两白银。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总共编练14个镇、8 个混成协、4个标以及一支由满族人为主体的禁卫军,总兵力不过13.18万人。但是这支军队并没有用来对抗外敌侵略,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把大清王朝送进坟墓的,正是这支新军队伍。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此后各省新军相继发起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而在此之前的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可以说,新军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方新军中多读书人,很多新军本人就是

革命党。他们信仰革命,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推翻腐朽帝国的统治。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大清倒下了。然而,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民主共和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手中并无兵权,他不得不将大总统之位让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于是,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时代。袁世凯死后,北洋新军师旅长随逐渐演变成直、皖等系,操控、影响中国政治直至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军阀混战 时代,各军阀首领很多是新军出身,或者跟新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高官,很多都跟新军有扯不清的干系。在这个意义上,新军真的不只在辛亥那一年改变了中国历史,在整个民国时代,它都默默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今天,我们来看看,跟新军扯不清关系的,到底都是哪些民国大人物? 1袁世凯 Number 1 袁世凯 为什么是袁世凯?因为他一手缔造了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在形式上乃清政府的中央军,但事实上却是袁世凯的嫡系部队。清末新军总兵力13.18万人,北洋六镇就占了7.45万! 从建军之初,袁世凯便开始向新军灌输绝对忠诚的治军理念,不过忠诚的对象是他自己。西方人在参观北洋军军营时,发

最新68个经典管理小故事资料

68个经典管理小故事(博维咨询编著) 战略管理篇 1、袋鼠与笼子 袋鼠从笼中跑出,管理员一味的加高笼子高度,却没有发现是忘了关门的原因。 心得:是关门还是加高笼子高度,这好比战略方向的选择。战略是保证做对的事,战术是保证把事做对。战略无效,战术有效。也就是说以高效的方式做完全错误的事情,或者说在错误的道路上快速前进,结果一定是快速彻底地走向灭亡。 2、抉择 一农夫从洪水中救起了妻子,孩子却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救妻子对,有人说应该救孩子。到底应先救哪个?我去问农夫怎么想,农夫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来了,妻子就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坡上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归途中,我琢磨着农夫的话,对自己说,所谓人生的抉择不少便是如此吧。 心得:大道至简。战略在于取舍,取舍的原则在于简单明了。企业的战略管理真谛就在于此。 3、饺子皮尖 心得:好时不忘难时苦,企业要及早地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因此企业变革的最佳时期是企业发展最顺利的时期。这时候变革,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变革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4、 5、爱斯基摩人捕狼 心得:机遇与危机同在,不能只见其利不见其弊。企业为了短暂的利益,可能会葬送长远发展,这样的做法,如同饮鸩止渴。 7、刻舟求剑 心得:古语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战略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作出评估和调整。如果企业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发生了变化,而企业的战略没有对此作出应变或者应变不当,那么企业就无法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这就产生了战略危机。 8、猫和老鼠 心得: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企业战略危机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逐步累积的产物。一般来讲,企业对战略危机的防止和控制越早就越容易,损失也就越小,对企业的影响也就越小。因此,企业管理要做到防微杜渐,超前决策,争取主动,尽可能将企业战略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9、想过沙漠的骡子和马 心得:战略不可复制。企业战略制定,必须立足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己拥有的资源,这样,战略才有成功执行的可能。

中长篇的哲理励志小故事

中长篇的哲理励志小故事 中长篇哲理励志小故事:不要相信“可以复制的成功”不知这算不算是福气,因为我从小就是看着励志故事长大的。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当年在绍兴兰亭这个地方“临池学书”,把池水都染成了黑色,于是成为震铄古今的一代宗师。一次,他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十八口大水缸说:“盖学字之秘诀,皆在这十八口缸里。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都写完,自然就知道了。”也不知是不是绍兴那个地方从不下雨,反正故事里说,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里的水都写完了,因而他也成了一代书法大家。 那时候我刚上小学,在南京市郑和公园里的少年宫学书法,没有大缸,不过正好公园里有一个大池塘。于是,我每次上完课都去公园,撅着屁股趴在池塘边上洗毛笔,过几天就用完一瓶墨汁,指望把池子染黑。直到有一天被公园管理人员制止,他从背后一把揪住我的领子:“小孩,不要命啦!以后到自来水龙头那儿洗去!”想到以后再也不能在池子里洗毛笔,当时我为长时间的努力即将前功尽弃而感到极为悲怆。不用说我书法自然也没有练成。 后来我大了一点,到了“厌死狗”的年纪,经常和院子

里的小孩发生肢体冲突,苦于是独子,常被别的小孩喊来大哥助拳而挨揍。遂发誓一定要练成一门神功。去少林寺学艺没有路费,要练铁砂掌在家里没找到适合的装沙的大铁锅。 不过有一本小人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英雄少年自小是个孤儿,忍气吞声给打骂他的地主放牛。每天把一只小牛犊抱上山吃草,牛吃草的时候,他就拿山顶的一棵小树练脚,牛吃完草再抱下山。后来牛长到八百斤,他的力气也长到八百斤;小树渐渐地长成环抱大树,他的脚力也奇大无比,一身本领。 当时,让我苦恼的是,大学的家属院里,唯一的家养哺乳动物就是猫,我天天抱,估计也长不到八百斤。不过小树倒是找到了几棵,于是我选了一棵茶杯口粗的小树天天去踢几脚,可惜不到一年我就发现这棵小树和其他几棵相比,枝叶稀疏而且枯黄。最后神功计划也只有半途而废了。 还有一个德国大叔过去一直是我的偶像,我小时候读书,至少听到十个不同的人告诉我,他之所以能写出《资本论》这样不朽的作品,主要在于他总是长年累月坐在大英图书馆的某个固定座位上,以致脚下水门汀地板上都磨出了两个明显的脚印。 后来到西安上大学,在最豪情万丈而且相信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岁月里,我效法先贤,几乎天天去图书馆阅览室靠窗的位置读书、自习。

蔡克勇:大人物与小人物交往的故事

蔡克勇:大人物与小人物交往的故事 ——写在得知蔡克勇先生去世消息之时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引子】有些人你天天与他交往,未必会留下印象;有些人你与他打交道不多,但几次足矣,且终生难忘,蔡克勇先生就是属于这样的人。蔡克勇先 生是我的硕士第二导师,由于他常年在原国家教委工作,所以我与他打交道 并不多。前几天,一位朋友告诉我:“蔡老师去世了。”我感到非常吃惊,回 到家里在百度上搜索:“蔡克勇去世”,看到一位叫欧阳河的老师写的一篇博 客《最后的讲演》,讲述了蔡老师2008年6日14日上午在湖南大学做完报告 返回北京后,于6月17日在家中去世,21日遗体火化。估计是蔡老师走得匆 匆,所以没有通知更多的人。但是,当我知道了这个消息,还是难受了几天, 寝食不安,翻阅了当年我的日记,与蔡老师交往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有些话 想对蔡老师说。 蔡老师,您是我在学校见到的最有才气和最有风度的先生,您谈吐儒雅,风度翩翩。在我留校几年后调入《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您作为党委宣传部部长,也是高等教育研究室负责人之一,成为了我的领导。虽然,您与我的资历和地位相差如此之大,但每每见到我们这些小字辈您总是那么的和气,循循善诱。一日,您对我说:“海春,你要学会做研究,还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学会写文章,并且要敢于向杂志投稿。”在您的启发下,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我国高等工科学校发展趋势的思考》,给您审查时,您除了认真修改之外,最让我感动的是,您将署名的次序从“蔡克勇、陈海春”改为“陈海春、蔡克勇”。

您告诉我谁执笔谁署名在前,而不是谁地位高谁署名在前,这是您的规矩。结果,这篇文章在《黑龙江高教研究》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上了封面的目录。这是我第一次将手稿变成公开出版的铅字,不仅让我这个学工程出生的人喜出望外,也坚定了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更使得我终生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坚持您定的署名规则。 与您进一步打交道时,您已经奉调到国家教委,但仍然在学校兼职做教授并兼任所长。作为高等教育研究所秘书,一次陪另一位所领导到北京来到您住所探讨“高等教育管理”硕士点的申报问题,您除了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应该如何填写“申报表”外,还问起我想不想在硕士点申报下来后,参加考试。“从参与者变成受益者”,这恰恰是我的想法,也是另一位所领导对我的建议,您的话坚定了我报考的信心。在研究生考试结束后,我的心一直忐忑不安,总的说来成功与否在于外语。好在当年的政策,我的总分和单科都入围了,并顺利通过了复试。1987年4月10日,为了研究生录取工作,我奉命到北京找您做最后的决策,您大笔一挥,同意招收三名研究生,其中第一名就是我的名字。这就让我这个“工农兵大学生”摘了帽子,成为新时期的研究生,为我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式成为您的研究生后,您以自己早年的工科背景后来成为文科教授的经历告诉我,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行当,各有各的特点。一般说来,理工科好学难混,人文社会科学好混难学。数理逻辑往往是最严谨的,只要你坚持下去,顺着走,就能走通;而人

大人物与小人物(DOC)

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提出了一个小人物与大人物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两者之间,他始终把关爱的重点放在小人物这一边。他说:“事情是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阻拦。”在这件具体事件上,大人物是指周扬,小人物是指李希凡。那时周扬是在宣传系统掌握大权的人物。我们且撇开《红楼梦》讨论中的是是非非不谈,就毛泽东个人感情上,他是始终倾向于小人物这一边,倾向于弱者一边的。毛泽东早年在一九二五年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便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那时候,他还是小人物,“粪土当年万户侯”,即是对大人物的藐视。其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统观念。大人物是保守倾向的代表,小人物则是谋求进取的代表。《孟子?尽心下》中有“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那就是对那些巍巍而高峨的大人物要敢于藐视他们,才能看清楚他们虚弱的一面。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写信给田家英,建议他:“如有时间,可以一读班固的《贾谊传》。”他还说:“《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如果我们去读一下《汉书?贾谊传》,可以知道贾谊这个人是典型的小人物。其云: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论大人物与小人物

论大人物与小人物 但凡一个家族、一个组织、一个集团、一个区域,必有大人物与小人物之分。 每个人都想从小人物变成大人物,每个大人物都想往更高的地方爬,层级的高低只是相对而没有绝对。 大人物掌舵,小人物划船;大人物一举一动牵动着团队势态发展,小人物的行为只能影响团队的局部范围。大人物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小人物担负着更多的义务。想成为大人物,决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全凭关系,高超的政治手腕不是人人都能练就;能爬上去当然高兴,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坐得稳。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论如何奋斗,终其一生也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做一个小人物,理想终究只能化作泡影。这的确不公平,但也非常无奈;这不是努力不努力、有没有志气的问题,而是因为智力和运气只会恩宠少数人。 在通常情况下,小人物对大人物只有俯首贴耳、唯命是从,否则只有悲惨的下场;但大人物对小人物的态度可以温和、可以严厉、可以亲切、可以疏远、可以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可以有目的地把事情推到小人物身上去顶罪。 大人物看似居高临下,但做好大人物并不容易,他除了要镇得住手下,更重要的是他也有他的上级,也得应付过去。 小人物虽然劳碌,但一般情况相对安稳,不会遇到各方面的压力,只需要服从他的上级。

在一个集体内,大人物比小人物的经济状况通常会明显高出很多,大人物操劳的是应对四面八方的关系,小人物关心的是怎样提高自己的收入。 大人物的命运主要是由所处环境决定,小人物的命运却是由大人物来掌控;小人物遇到上面一个什么样的人,基本就在一定时间段内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完全不对等关系,在三国时期张飞之死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之前的观点一直是这样认为:张飞该死,一点都不冤枉,他完全是在自掘坟墓;范疆和张达行刺属于正当防卫,没有任何过错,他们被杀才是冤屈。 后来从更深的层面考虑,张飞之所以武功盖世,可以当上将军,根本原因是福报较大,更得上天宠幸,同时他承担的责任也更大;副将范疆和张达的行刺即使从情理上说得过去,但正是这种上下并不对等的关系,导致他们不管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倘若不行刺张飞而后被处决,后世对他们二人的评价也会更高一些。 普遍来看,大人物与小人物相处融洽的单位,内患会较少,发展也会更好一些;很难想象一个官兵不和的军队是怎么打仗的。 综上所述,从大人物的角度,理性的做法是对小人物稍加体恤,这样才能减少团队负面情绪利于整体作战;从小人物的角度,即使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在受到冤屈之时也不应该过多埋怨大人物甚至针锋相对,能主动为团队分忧的人最终获取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The thesis of VIP and Nobody

小故事读后感(共10篇)

小故事读后感(共10篇) 导读:本文是关于小故事读后感(共10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生读后感作文:牛顿的小故事读后感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牛顿的小故事》,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牛顿是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61年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剑桥的数学教授。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实验室的酒肉》这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他在实验室外面等了好久,肚子饿了把桌子上的鸡吃了,不辞而别。过了好长时间,牛顿的实验告一段落,肚子突然饿了,赶快跑出来吃鸡。他看到盘子里啃剩下的鸡骨头,居然对助手说:“哈哈,我还以为没吃饭哩,原来已经吃过了呀!” 从这个故事说明牛顿非常酷爱科学,他废寝忘食地做实验,为我们人类做出贡献。 可是我学习态度不好,叫我多写个字就发脾气,多写一页口算就把自己关到房间…… 有一次,我下了一盘围棋,妈妈叫我再下一盘,“凭什么?”我不耐烦地大叫道。马上就把自己关到房间里,一来到房间,突然有两只精灵在我头上飞来飞去,一只说:“赶快出去向妈妈承认错误!”另一只精灵说:“呸呸呸,笨蛋!曾妈妈不注意你赶快冲到电脑房玩游戏!” 我选了第一只精灵的话,出去向妈妈道歉,认真地再下了一盘棋。 所以,我从现在开始做事要认真,学习态度端正,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作文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读后感作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小故事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十分精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木桥走过去》的故事,内容写得非常详细,一位科学家为了专研人们的心态,设计了种种机关,想让人们大胆地走过去。主编收集的文章很好,让人百看不厌。名言也收集得比较多,如: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的结果——达尔文。 我会好好学习,相信我长大了能成为有名的故事大王。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书,可以滋养无数的心灵。 《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吃鱼补脑》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大作家马克·吐温收到读者来信,信上说:“听说吃鱼补脑,如果想成为您那样的大作家,是不是要吃很多鱼,那么您吃的是哪种鱼呢?”马克·吐温回答他:“依我看,您必须吃一对鲸鱼!” 看到马克·吐温的回答,你是否捧腹大笑了。是的,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成功的背后一定是辛勤的付出,没有人能够不劳而获,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吃鱼就能成为大作家,很显然是痴心妄想。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希望天上掉馅饼,梦想着好运、地位、金钱突然来到自己面前,可最后全是白日做梦。只有那些勤劳的人,才会不断努力奋斗,最终获得成功。我们不也是这样吗?在每次考试前总不能躺在床上空想,请求上帝、观音菩萨保佑自己考100分吧?平时就应该勤练习,常思考,多复习……这样,好成绩才会送上门来。 《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还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有趣的故事。读一读它,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英语表达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英语表达 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VIP,这个缩写已经在国内广泛使用,它是指“A person of great importance, or influence, especially a dignitary who commands special treatment. 重要的或有影响的人物,尤指需要特殊对待的高官显贵”。这可能是所有表示“大人物”的词里面最尊贵的了吧。 除此之外,big cheese,big shot,big gun,big wheel,big enchilada 也都可以表示“An important, powerful person; the boss 大人物”,比如: She loves being the big cheese of her company. 她喜欢做公司里的大人物。 Big cheese 据说来源于 big chief。 The big guns in Congress are bound to change the President's bill. 议会里的要员决定修改总统的提案。 这个表达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You'd better not act like a big shot among your old friends. 在老朋友中间,你最好不要充大亨。 Harry was the big wheel in his class. 哈利是他们班上的大人物。 Big wheel是“大轮子”,是在二战后流行起来的,指“公司的头头,政治领袖,有名的博士”,之所以称他们是“大轮子”,是因为他们动力大,所作所为会影响许多人,他们发号施令,别人就得听他们的,就像机器里大轮子带动小轮子一样。 You'll have to get permission from the big enchilada. 你得从老板那儿得到许可。 Enchilada 本意是指“玉米卷饼”,俚语里指“老板,有影响力的人”。 你听说过big wig么?wig本来指“假发套”,以前欧洲人习惯戴假发,地位越高,假发也就越大,所以 big wig自然指“要人,大亨,尤指显赫有权势的官员”。 还有一个 big fish,大家都听过“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小池塘里的大鱼”这个谚语吧,big fish 就是指“大人物”啦。 电影《贝隆夫人》(Evita)里面出生贫贱的主人公Eva,怀着“我要当阿根廷的大人物”的憧憬,离开了她生活的小镇,抵达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彼时,她已是举目无亲、身无分文。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艾薇塔不择手段。她的足迹踏遍酒吧、剧院、宾馆,后来遇到了上校军官贝隆,她才脱颖而出,成为当时阿根廷炙手可热的人物(person of the hour)。Eva有句话是:“I wanna

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

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 CHINA 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 大人物是叱咤风云的世界名人,而小人物是深怀一技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关系,简单而又微妙,一句话,大人物也要吃喝拉撒,因此,他们离不开小人物。 让布什着急的裁缝 繁华的华盛顿19街上,有一个不起眼的西装店,但是它的主人却是大名鼎鼎的西装修改师傅乔?苏洛。苏洛,意大利人,从小家境贫穷,很早就退学学习裁缝。14岁时,苏洛来到美国闯荡天下,凭着聪明和勤奋,很快就站稳了脚跟。他在华盛顿从业40余年,开始主要帮人量身定制西装,后来开始专门修改西装,华盛顿的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前总统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副总统切尼、前副总统戈尔、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奥巴马等人都是他的老顾客。 苏洛和布什家族交情甚笃,苏洛店内的墙壁上,挂了一张他们全家人和老主顾布什总统在白宫合影的照片。在过去6年里,他至少10次应邀到白宫做客,为布什的衣着提出意见。他说:“他(布什)的身材保持得非常好,他很在乎自己的外形,特别注重西装衣领,他喜欢衣领剪裁得紧贴有劲,不喜欢松松垮垮。”苏洛对布什的喜好了如指掌,因此修改出来的西装样式特别符合布什的心意。 2007年7月的时候,苏洛宣布年底即将退休,不再作裁缝了。这消息一传出来,让华盛顿上流社会诸多早已对他的服务产生严重依赖的达官贵人们很着急,其中也包括布什总统。布什立刻邀请苏洛全家再次访问白宫,苏洛对布什说:“总统先生,我们整个家族人很多喔~”布什幽默地答道:“没关系,白宫很大的~”在布什总统的游说下,他总算决定暂时不退休,勉强同意改成半退休。

与女王共话珠宝的小助理 这个不一般的助理,出身利物浦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吊车司机,母亲是护士。她从1993年起开始为白金汉宫效力。十几年来,她与高高在上的伊丽莎白女王建立起了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在她的眼里,高贵的女王也同普通的女人一样。她,就是女王的私人秘书、顾问以及女王珠宝、徽章和服饰监护人,名叫凯丽,被人们称为女王的“看门人”。 女王曾经亲切地对她说:“你和我在一起合作很好,我觉得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团队。”而她在获得女王的准许之后,告诉外界:“女王陛下是典型的女人,我们经常谈论服装、化妆品和珠宝首饰。我们会说:‘这件首饰配那件衣服会不会很好看,诸如此类。’” CHINA 女王和凯丽的关系亲密而又默契,但是凯丽严守自己的本分,她谦虚地 说:“我只希望女王生活得更轻松,因为她太忙了。我的工作就是确保女王在会见宾客时着装得体。”她声称自己既不可能与女王谈论心事,也绝不会讨论国事。尤其是后者。她说:“我知道自己的身份,我从不与女王讨论国家大事,那是菲利普亲王、女王的私人秘书和高级顾问们的事。” 征服普京味蕾的大厨子 这位大厨子叫做迈克?汤姆逊,是一名美国厨师,曾在阿联酋几家旅游宾馆工作过,后来到了俄罗斯,在索契一家高级宾馆当厨师。他厨艺精湛,很快在当地打响名气,还多次受邀到“博恰罗沃小溪”总统官邸参与准备普京招待外宾的“御宴”。就在一次规模很大的宴会上,迈克?汤姆逊到总统官邸帮忙。 心思巧妙的汤姆逊了解到普京最喜欢吃的是鱼,就决定做一盘鱼肉卷。他简单地给这道菜起了个名字,就叫“鱼肉卷”。没想到,宴会结束之后,普京破天荒地

历史小故事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就说过,“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1]。但是目前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比较重视,对吕思勉先生则相对冷落,这与他在学术界应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不相称的。加强对吕思勉先生学术的研究,对于科学地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和推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白话本国史》的开创之功 在吕思勉先生众多的学术著作中,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本国史》是他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曾长期被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吕思勉先生曾在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任过编审历史教科书、参考书的编辑,又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实践,对当时流行的通史教材状况有很深的了解。他认为,“中国历史是很繁的。要想博览,很不容易。专看其一部分,则知识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简要,钞出的书,亦都偏于一方面。如《通鉴》专记理乱兴衰,《通考》专详典章经制等。且其去取的眼光,多和现在不同。近来所出的书,简是很简的了。但又有两种毛病: (1)其所谓简,是在全部历史里头,随意摘取几条。并不是真有研究,知道所摘出的事情,都是有关紧要的。 (2)措词的时候,随意下笔,不但把自己主观羼入,失掉古代事实的真相;甚至错误到全不可据”,这样的著述既不能适应历史教学,又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鉴于此,吕思勉先生本着“把中国的历史,就个人眼光所及,认认真真的,将他紧要之处摘出来;而有用极严谨的法子,都把原文钞录,有删节而无改易。自己的意见,只注明于后”[2]的原则撰写了《白话本国史》。该书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分4册,约60万字。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编构成,在每一编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具有世界史的眼光。全书按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为六个不同的时期,即:上古(秦以前);中古(秦汉至唐朝全盛);近古(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近世(元朝至清朝中期);最近世(西力东渐至清朝灭亡);现代(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以往的史书,对时人和以后的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白话本国史》出版以前,严格地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一部真正的新式通史。1902年出版的柳诒徵的《历代史略》是在日本学者那珂通世著的《支那通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由于《支那通史》是专为日本人而写,虽经柳诒徵改编,从总体上看仍然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的历史;1904年出版的夏曾佑的《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都是未完成之作,夏曾佑的书下限只到隋朝,刘师培的书下限只到西周末年。而《白话本国史》则是从远古时代写到了民国初年,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通史。

“大人物”与“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前不久,我的母校———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张罗着校庆,并邀请我参 加。 一位老同学悄悄告诉我,这次校庆请的可都是大人物———行政级别 要求在科级以上。 我无职无权,本不在受邀之列,但因为沾了在北京工作的光,一不留 神也享受到了大人物的礼遇。 一所农村中学的校庆也搞起了准入制,联想起蜂拥而起的一些所庆、 院庆,又不知道评出了多少大人物,筛掉了多少小人物。 大人物高看、小人物小看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具体到科技界,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一些占名气之先的大人物在科 研资源的分配中占尽了风头,而一些有创新火花、具有科研价值的研究因 为研究者是小人物而不得不胎死腹中。 大人物得大利,小人物得小利甚至不得利在科研资源的分配中成为不 争的事实。 翻看一些单位的招聘广告,经常可以感受到他们求贤若渴的决心。 贤的本意是有德行有才能,求贤固然是求有德行有才能之人。 但在一些单位,求贤演变成了求名。 名气越大,价码越高。

与价码直接相关的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而这些都是大人物的 强项,自然又被奉为座上宾。 何谓大人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大人物的注解是有地位有名 望的人。 与之相对应,小人物则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 细细品味这两个人物的原意发现, 大人物之所以大, 是因为其地位高、 名气大。 小人物之所以小,是因为其地位低、名气小。 而所有这些与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并无直接关系。 于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出来了大人物的贡献并不一定大,小人物的贡 献并不一定小,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挥并不完全与人物的大或小画上等号。 但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上述画等号的例子屡见不鲜。 欣慰于大人物受到的礼遇,但是,对于科技界绝大多数小人物的命运 不能不引起关注。 如何正确对待科技界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考验着决策者的胆识和智 慧。 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提出要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 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希望我们提供一种土壤,这种土壤滋养的不仅是大 人物,更是千千万万在困境中奋勇登攀的小人物。 事实上,正是科技界无数个小人物在推动着科技进步的一日千里。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给出了一组数据 20 世纪中后期,美国基础研究 中的重大科学成就,75%来自于不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小项目’,诺贝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