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章25页PPT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章

漳南书院 在直隶(河北),康熙十九年,(1680年) 聘请著名教育家颜元主院,颜元深刻地批判了科举取 士害人误国和理学教育的空疏无用,提出“宁粗而实, 勿忘而虚”的办学宗旨。 书院斋有长,科有领,由学生来担任。书院主要教学 “六德”,“六行”,“六艺”。 诂经精舍 在杭州,嘉庆初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建,书院 以“专励品学,非以弋功名”为宗旨。 学海堂 在广州,是阮元于道光初任总督时创建的,是 继诂经精舍后又一所讲求实学的书院。 (三)官学化书院的官理 书院发展到明清,虽然有不少的倡导实学的书院,但 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已被纳入官学体系,即官学化。 官学化书院的管理与官学几乎没有区别,书院的教学 以应举为目的,有些主张自由讲学的书院,也是讲学 与应举兼顾。
二网罗士人,禁锢思想 朱元璋很重视网罗士人,在率军起义过程中就罗致了 一批文士。明王朝建立以后,更加重视人才的选拔。 为了禁锢士人的思想,加强文化专制统治,朱元璋还 创设了八股取士,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 必须以固定的格式“八股文”作文,而且不能发挥己 意,必须以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以朱熹的《四书 集注》为标准答案。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颁布《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作为钦定教本,这也是 禁锢士人思想的重要步骤,明朝还采取一系列的专制 措施来禁止不同思想的传播,使人们只能遵从信服孔 孟之道,程朱理学。 如国子学和地方官学都制定了严密的学规。 同时,明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用血腥的屠杀来扼杀 知识分子的不同思想,使其臣服于明朝的统治。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 和学校管理
一,教育行政体制
(一)学校系统 明清时期,官学,私学和书院都有很大发展。官学仍 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所组成,大致有国子监,地方 府,州县学和社学,清代还有义学,此外还设有武学, 医学,阴阳学等专科学校。清朝很重视本民族的教育, 在明制基础上,又为宗室或旗籍子弟设立了学校。 明清的私学教育也很兴旺,不过,这个时期的私学主 要承担蒙养教育的任务,高层次的私学和一般的读经 教育多被书院所取代。 书院在明清虽几经波折,仍有很大发展,官学化是这 一时期书院管理的主要特点。
自考教育管理专业中外教育管理史

整理自考教育管理专业中外教育管理史来源:田无水——思想者的家填空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史载五帝时期有成均之学, 虞舜有痒3夏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的名称有“序”和“校”4学校发展到商代又创设了瞽宗和学5.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还有就是督导性的视学6《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7教育教学管理思想《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8.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原则9.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管子》中的《弟子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10.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 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11. 太学的办学目标是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导向作用12.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13. 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颜之推《颜氏家训》是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14.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15《五经正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其考试方法是贴经,墨义,对策,诗赋16.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7.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讲堂斋舍,创办书院18.元代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制实行“分斋升等”和考试积分制19.洋务派最早创立也最为重视的新式学堂是外国语学堂。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近代学校的产生20.湖南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总教习,教育通晓古今中外的广博知识和治理国家的专门人才21.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设立中学的先声。
跨国课件 第七章

Fifth Edition EUN / RESNICK
McGraw-Hill/Irwin
Copyright © 2009 b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f the price goes down, the long pays the short if the price goes up, the short py resettlement, each party has a new contract at the new price with one-dayshorter maturity.
7-12
Daily Resettlement: An Example
Settle Gain/Loss Account Balance $1.30 –$– $6,500 $1.31 $1,250 $7,750 $1.30 –$1,250 $6,500 $1.27 –$3,750 $2,750 + $3,750 $1.26 $5,250 –$1,250 $1.24 –$2,500 $2,750 Total loss = – $7,500 = ($1.24 – $1.30) × 125,000 = $2,750 – ($6,500 + $3,750)
Futures and Options on Foreign Exchange
Chapter Objective:
Chapter Seven
7
This chapter discusses exchange-traded currency futures contracts, options contracts, and options on currency futures.
中外教育管理史,讲义 第七章

第七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第一节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尊孔崇儒,推崇理学明清两代都尊孔从儒,推崇程朱理学。
二、网罗士人,禁锢思想明王朝建立以后,重视人才的选拔。
明代文教政策的精神均为清朝所承袭。
清朝不仅普遍发展经学教育,还大力开科取士,扩充科举名额。
甚至对那些不愿参加科举、隐逸山林的学者,也想方设法搜罗出来,授予官职。
清统治者在笼络士人的同时,也极力加强思想统治。
第二节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一、明清科举概况明清两代都很重视并大力提倡科举制度,取士和任官多通过科举,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也更加完备了。
明朝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
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清代沿袭此制。
二、八股文取士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
考试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
作文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作任何发挥。
考生作文一律采用八股文。
第三节明清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一、教育行政体制(一)学校系统明清时期,官学、私学和书院都有很大发展。
官学仍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所组成,大致有国子监,地方府、州、县和社学,清代还有义学。
此外还设有武学、医学、阴阳学等专科学校。
(二)教育行政机构明清时期,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仍是礼部,其职能与隋唐时期的礼部基本一致,即管理全国学校、贡举等事项。
明清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全权负责领导,强调地方行政长官“不许侵伊职掌行事”。
二、官学的管理(一)学校管理体制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任然是国子监。
明清国子监既是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也是全国最高学府。
国子监的行政和教学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国子监设有国子祭酒一人,为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设国子司业一人,为祭酒之副职;祭酒、司业之下,设有“五厅”、“六堂”。
明清地方官学则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一人,作为正教官,各学皆设训导;作为副教官,府学四人,州学三人,县学二人。
(二)教师管理1.对教师的要求与监督明清教育的目的仍然是要培养“忠君”的官僚,因此,对教师道德、学问和言行的要求很高,监督也很严格。
中外教育史PPT课件

.
27
.
28
二、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1、明确大学的宗旨,扭转校风
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
学方针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体制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
29
▪ 1 .突出文理学科,改变“轻学重术”的 思想
▪ 2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 3、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 乐业”;
▪ 4、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
▪ 5、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 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等;
▪ 6、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敬业乐群”。
.
41
▪ 陈鹤琴(18921982):
▪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理论的开创者。创办 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 稚园(南京鼓楼幼稚 园),1941年创办 《活教育》杂志,标 志着“活教育”理论 的形成。
梁漱溟1920年任教于北大时留影
.
39
▪ 4、黄炎培(18781965):
▪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 义教育家,近代职业 教育的创始人。
黄炎培(1878—1965)
.
40
▪ 1、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 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等;
▪ 2、职业教育的地位:它在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地位 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
16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 1、自然教育目的 ▪ 2、自然教育内容 ▪ 2、自然教育原则 ▪ 3、自然教育方法
.
17
.
18
维腾贝格的. 卢梭纪念馆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管理一般是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
2、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名称有“序”和“校”。
3、商朝创设的学校有“瞽宗”和“学”。
4、西周学校系统包括国学、乡学两类,大学、小学两级。
大学分别为天子设立的(五学有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序)、诸侯设立的(一学是頖宫);乡学分为闾、党、州、乡四类。
5、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以“六艺”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学内容,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
6、“学在官府”的含义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7、“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手中,教学所用之“书”、“器”则为官师所占有。
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所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
同时,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8、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视学包括两种:一种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尊老敬德,重视教育;另一种是督导性的视。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
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体制变革(历史必然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其原因: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就在西周官学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私人办学悄然兴起,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

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4.稷下学宫的学生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7.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原则设置课程,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而且重视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经费管理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所得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和师生的生活开支,也常资助出使学生的父母或赡养去世学生的老人.墨家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在政治上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实现这一政治理想最重要的途径是教育,墨家主张积极主动的说教;教育内容,不仅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私学的管理:以培养“贤士”为目标;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对象,墨家授徒仍沿用手工技师的收徒方法.8.教学管理: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9.组织管理制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纪律严明.稷下学宫的管理特色: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10.教育体制:统治者对各家讲学的内容采取择善而从的原则,从不加以干涉和限制,各家在教学上仍保持着私学的传统按自家的管理制度管理学生,按自家的学法去讲学和进行学术研讨;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学生管理: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但也有规矩,其弟子职是最早的学生守则.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1.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依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而采取的措施: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严格的视学制度;汉武帝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2.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内在联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重选举以选贤才.兴学养士、推行教化和选用贤才是为了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得以落实,兴学养士、推行教化不仅可以培养推行儒家思想的各级官吏,而且可以使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选举贤才以儒生为标准,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具有导向作用,会有效的促进儒家思想的贯彻和实施.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政策,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以儒术取士的管理意义: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官学有规模,私学较兴盛,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格局.5.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属官,太学博士的选任,以及太学生的选送、考试推荐任用都归太常管辖,此外皇帝也经常去往太学视察,或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差距等环节,对地方官学和私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汉代官学的名称和性质: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地方官学郡国一学、县道邑一校、乡一庠、聚一序.6.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汉初统治者无暇兴学设教,而各级官僚机构又需要大批的人才,便大力网络民间隐逸人才,一批从事私人讲学的人才及其弟子因而得到仕进,从而大大激发了中小地主求学和私人讲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中央官学院在京师,而地方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私学更加兴盛.7.地方官学的职能及管理特点:职能一是传播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管理特点是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8.汉代私学的类型及其管理特点:类型由初级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蒙学有较合适的教材,乡孰主要教学孝经和论语,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巩固书馆的识字成果,同时为专经研习作准备,并让学童学会做人.高级程度的研习专经的私学采用“此相授受”的教学方法,大大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9.察举制度的含义: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10.策问与对策: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令被荐举者进行作答.答者是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为对策.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临时制定选士的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左11.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1统一经学标准,西汉甘露三年,汉宣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后宣帝最后作出定论;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由班固撰成百虎观一书,从此经学有了统一的标准.2刊刻石经,由灵帝批准将经文刻于石碑之上,为学校和自学者提供了标准的教科书.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这样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12.察举制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如何理解其教育功能答:如何选拔见“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标准.在此规范了教育内容.13.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具体内容见“察举之的含义及差距制度主要科目及标准”2规范经学内容见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教育及其管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出现了许多新事物,选士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隋唐建立完备的官学制度作了准备.2.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只是汉代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地主豪强垄断政权,形成了实力强大的门阀氏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利,这就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3.九品中正制实施的条件:一是中正官的品德和识鉴才能;二是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人物志的作者及该书的历史贡献:刘劭它不仅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高度的论述了善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地阐述了人才的各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征象及优缺点,还论述了在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守的守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才学的巅峰之作.4.九品中正制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次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该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第五章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1两宋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1、兴文教,既是治国方针的一部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2、儒佛道三教并用.2北宋改革教育的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特点:三次兴学都是为了振兴官学,可以培养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为此每次改革都试图整顿学校教育与改革科举双管齐下,以克服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使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材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整顿学校教育方面力图提高学校的地位加强培养人才这一环节的作用,并且尤其重视太学的改革和建议,以及对全国的教育发挥示范作用.在改革科举方面,则努力探索如何才能使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脱颖而出;如何既能考出知识水平,又能考出能力高低,既能考出才学,又能考出品德;如何才能使科举选拔人才与学校育才有机结合,使其对学校教育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3理解“明体达用”办学思想的内容:所谓“明体”就是领会圣贤之遗意,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道理,掌握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所谓“达用”就是在修身、治国、处世过程中,去实践这些精神、道理和内容.简单的说就是学以致用.4理解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整顿太学,实行“三舍法”,颁布太学令;严选学官,实行“教官试”.2、整顿地方官学3、明定教学内容,颁布三经新义为全国学校的教科书.4、增设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5识记“三舍法”和“积分制”:三舍法: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岁一公试,参考簿记纪录的品行、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进行一次舍试,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教官试:地方官学的教师要通过考试决定录用与否.6宋代官学的管理较前代又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官学体系2、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3、创行学田制4、教师管理制度的加强5、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6、教学管理的发展.7书院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机构,宋代有那几所着名的书院书院的管理有什么特点书院是私学,宋代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六大书院.管理特点:1、管理体制是由山长负责,下设管干、斋长等职2、书院管理的制度化:制定了条规加强管理.如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3、书院的组织管理:课程设置以五经为主,后朱熹的四书注集逐渐取缔五经;教学组织形式一般由名师拟题,聚集生徒“升堂讲说”,书院有时还礼聘院外名师来作专题讲座,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考课是书院教学的重要制度,展礼是书院教学的重要形式;4图书与经费管理:图书来源有四一是皇帝赐书二是官绅捐赠三是自行购置四是自行刊刻.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田田租.第六章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管理1、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的特点:尊孔崇儒,兴学设教;维护民族文化传统.2、辽金元时期官学的特点:在学校管理体制与行政体制上吸收汉民族的办学经验,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了以学习儒经为主的各种类型的学校;教学管理,从教学内容上,辽金元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除本民族的语言外,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所用教材也多是唐宋以来的经史,元代在教学管理体制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法,实行分斋升学和考试积分制;教师管理方面辽代官学的教师主要由汉族知识分子充任,到了金代仍以汉人为主,同时契丹族、女真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已占有一席之地,汉代教师则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兼用.从任用方式上元朝中央官学的教师有超体直接任命的,有的是进士被委以教职,地方官学的教师的任用方式有多种样式,集贤院、礼部、儒学提举司、地方政府官员都有权选用教师,元代对教师有严格的纠察制度;学生管理方面入学资格与学额三代官学的入学资格是由严格的等级限制的,元代具有强迫教育的性质.学生的待遇和学规学生在学校期间享受政府拨给的钱粮,并向有一些特殊的待遇.第七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1、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内容:尊孔崇儒、推崇理学;网络人士、禁锢思想.2、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明清两代在文教政策上对知识分子采取又打又拉德、恩威并施、软硬兼施的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实行文化专制,禁锢读书人的头脑,遏制他们的反抗精神.明清的文教专政政策严重的摧残了知识分子的身心,钳制了他们的思想,因此在明清之际就遭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的猛烈抨击.他们在对封建制度和为之服务的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制度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提出了实学教育思想,这一思想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影响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对近代旧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和教育革新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3、明清科举制度严密的表现------是由严格的考试制度.4、八股文取士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考试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考生作文一律采用八股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读书人中日沉溺于八股的套数之中,严重败坏了学风.5、科举制度的僵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6、明清教育行政机构和官员的名称:礼部,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提学官.7、国子监内部设置了哪些机构,其职能是如何划分的国子祭酒1人为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国子司业一人为祭酒之副职;之下设有五厅四堂:五厅包括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和掌馔厅.五厅为管理机构,分别设有监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馔等职,负责监督、教学和服务.六厅指帅星、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六堂,有初中高三级.六堂为教学单位.8、明清时期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管理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对教师的道德、学问和言行的要求很高;对教师的考核既有和其他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之法,也有特殊的“学官考课法”,还有平时的考核.教师的薪俸分等.教育对象的范围放宽,对监生以优厚的待遇,有严厉的学规,课程安排得当,教学和考核制度严格严密,并要求监生历事,地方官学的生员入学有严格的考试.9、书院蜕变的主要表现:明初重官学、倡科举,书院受到冷落,嘉靖以后科举僵化,官学有名无实,书院又纷纷建立,明中期以后由于文化专制书院受到了一些影响,清初统治者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态度,但仍有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在坚持讲学.后清又采取加以提倡加强管理的措施,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所以书院大致分两类:一是继承宋代自由讲学的传统,倡导实学为宗的书院;二是官学化了的书院.10、明清私学的特点:第八章晚清的教育管理1、晚清的文教政策的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的提出;张之洞发表劝学说,“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确立.2、中体西用思想在晚清的演进过程:魏源的师夷长以制夷的主张就有了西学为用的思想,1861年冯桂芬在校办庐抗议中进一步发展了魏源的思想,其后无论是洋务派,还是早期的改良派,以至资产阶级维新派,对阐述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作为清政府文教的确立缘于张之洞的劝学篇.3、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4、中体西用对文教政策的影响: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是学习西方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5、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衔接的关系.6、洋务派创建新式学堂的类型及主要学堂名称: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技术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7、维新派创建新式学堂的种类:兴办职业教育并扩大到农桑学校,大力兴办新式中小学,发展普通教育,建立综合性的大学堂.陆续创办一些师范学堂.万木草堂、湖南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8、癸卯学制规定的学校系统:直系为普通教育分三级七段,旁系为实业和师范教育.9、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10、晚清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构,提学史是省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劝学所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视导制度的创设,设置了中央视学、省视学、县视学.11、晚清创设视导制度的意义:视导制度的创设可以及时地掌握各地的办学情形,并予以积极引导和严格规范.12、如何理解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和意义: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没落,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客居完全成了文化专制的工具,其历史的进步性与存在的合理性逐渐丧失,要求改革科举、废除科举的呼声日益高涨.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富国强兵的需要,所以许多人建立了许多新式学堂,许多人平时在新式学堂学习,而在科举考试是为了取得功名请假去参加考试,二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严重阻碍了新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宣告了封建的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为我国新教育的发展清除了一大障碍,这也标志着封建教育管理体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13、洋务派和维新派为近代学制的建立作了怎样的贡献洋务派勇于实践,率先在中国创建新式学堂,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又进一步促进了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在中国的传播,并且撰文介绍西方的学校制度提出变更学制的意见;1898年康有为的请开学校折中也提出关于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近代学制的主张和设想,并且拟定新的教育体系.以上建议和改革措施的提出,为清代建立近代学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第九章民国初年的教育管理1、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的时间是2、教育部建制的特点:重视成人教育;注重初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总长的地位、权限有所提高;开始建立近代教育行政视导制度,总之民国初年的教育不的建制,比清代末年的学部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不同于封建官制,拥有一定的教育立法权利,其设置也有近代倡导的组织法作为依据,因此,可以称作是近代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3、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军国民教育,实利注意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成为民国初年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依据基础.4、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内容: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共道德.5、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办学体制:民国初年,初步建立了普通学校分级管理制.6、教员职称的规定:民国初年,对于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资格、任命和待遇等,都逐步地做了法规规定.如民初小学教员有正教员副教员之分,正教员有由本科正教员和专科正教员之分.凡是能够担任一个年级各。
外国教育史课件8-第七章

三、天主教教派教育实践
(一)冉森教派的教育实践
皮特· 诺亚尔小学校
(二)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教育实践
拉萨尔与《学校管理》 创办师范学校
(三)耶稣会的教育实践
1、耶稣会概况
(1)创办人:罗耀拉
(2)创办时间:1534年
(3)性质:天主教反宗教
改革运动中坚和先锋
(4)特点
第七章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起源
【学习目标】
1.了解宗教改革过程、意义和对教育影响。
2.理解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国民教育代表
人物及其思想。
3.识记宗教改革时期各教派教育改革实践
活动。
第一节 宗教改革运动概述
一、背景:
1)文艺复兴的影响 2)教会的腐朽没落和早期宗教革新 3)民族主义出现 4)君主们对权力的要求
3、民众识字运动
二、新教加尔文宗教育实践
(一)日内瓦教育实践
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1、初级学校
2、七年级文科中学(日内瓦学校法律) 3、日内瓦学院
(二)苏格兰长老会教育实践
普及初等教育
创办爱丁堡大学
(三)法国胡格诺派教育实践
普及初等教育
(四)美国清教徒的教育实践
普及初等教育
二、历程 (一)发端 马丁· 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二)发展
加尔文与瑞士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与英国国教会 (三)对立 特拉托会议、反宗教改革与耶稣会 (四)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