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一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外管理思想史》课件

《中外管理思想史》课件
古代管理思想
古代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如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以 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和政治家的观点。
近代管理思想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近代管理思想逐渐形成,以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行政 组织理论等为代表。
现代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思想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创新与 创业管理等,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指导。
中外管理思想的重要性
指导管理实践
管理思想是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 ,为管理者提供指导思想和行动 指南,帮助组织实现高效运营和 发展。
推动组织变革
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变革是组织变 革的重要推动力,引导组织适应 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升竞争力。
培养管理人才
学习和研究管理思想有助于培养 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管理 人才,为组织的未来发展提供人 才保障。
中外管理思想的异同点
认为激励和奖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关键。 重视战略规划和目标设定。 不同点
中外管理思想的异同点
中国
强调集体主义、和谐与稳定,注重人情 和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VS
西方
强调个人主义、竞争与变革,注重理性和 效率,强调科学和制度化管理。
中外管理思想的融合方式
相互借鉴
行为科学管理思想
总结词 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强调人际 关系和员工激励。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人们在工作中的动机取决于期望 、工具性和效价三个因素,通过 合理设置目标和工作条件可以激 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 、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满 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能激发员工的 积极性。
医疗管理
中外管理思想在医疗管理中也有应用。例如 ,中国古代的“整体观念”和西方的全面质 量管理理论都强调了医疗管理的系统性和全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书院的组织管理特点:
–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 –课程设置‍灵活,学生自学讨论,重平时考核; –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 –经费自主; –重视自己‍的特色。
•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允许不同学‍派讲学; –入学不受地域限制;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 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 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 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 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 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早期的教会教育主要是为 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 势力。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 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0.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 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8.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经历多个朝代1300余年的 发展变化。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 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 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
–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外教育管理史,讲义 第十六章

中外教育管理史,讲义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延伸第一节近代中等教育及管理欧美中等教育主要是从中世纪的职业教育即艺徒制和大学预科发展而来的。

艺徒制大约从13世纪开始。

这是有条件的男孩大约从14岁起,根据他今后将从事的行业学习行业的基本技艺,并同时学习宗教的和社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想成为骑士的接受骑士教育;志愿从事圣职工作的将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想成为演说家的就必须进文法学校学习。

这些教育是由各种组织如行会、教会等主办。

不过,在教育内容上,都重视宗教教育和宗教活动,受到教会的控制。

在欧美中等教育中,文法学校是最典型的。

文法学校最初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而来的,主要满足上层社会职业以及一般绅士、秘书对拉丁语和文学知识的需要。

同时,其中一部分学校也是为王室贵族子弟升入大学而办的学校。

因而文法学校毕业生一部分成为一般的官吏、医师、法官和教师等,一部分升入牛津和剑桥大学。

这些学校由于在内容上强调拉丁语及希腊语等古典语言的文法学习,因而被称为“文法学校”,于1387年定名。

文法学校主要由教会和传教士建立,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一般的老百姓是很难进入这些学校的。

因此,文法学校是近代双轨制学校中贵族一轨的主体部分。

在近代,由于贵族子弟的初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因而,文法学校往往实际上是贵族一轨教育的起点。

近代欧美各国的中等教育主要是从这种教育演变而来,如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法国的国立中学、德国的文实中学、俄国的古典中学等。

这些中学要求严格,质量较高,但古典色彩浓厚,比较保守。

文法学校历经改革,保留至今,大都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随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工业革命的产生,社会对工业、技术等各种实践知识和实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应的对教育就提出了挑战。

这是近代中等教育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是在文法中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了实科中学,这种中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或职业性质,实用性很强,但水平和地位与文法学校相比都不高。

中外教育史PPT课件

中外教育史PPT课件

.
27
.
28
二、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1、明确大学的宗旨,扭转校风
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
学方针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体制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
29
▪ 1 .突出文理学科,改变“轻学重术”的 思想
▪ 2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 3、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 乐业”;
▪ 4、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
▪ 5、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 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等;
▪ 6、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敬业乐群”。
.
41
▪ 陈鹤琴(18921982):
▪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理论的开创者。创办 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 稚园(南京鼓楼幼稚 园),1941年创办 《活教育》杂志,标 志着“活教育”理论 的形成。
梁漱溟1920年任教于北大时留影
.
39
▪ 4、黄炎培(18781965):
▪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 义教育家,近代职业 教育的创始人。
黄炎培(1878—1965)
.
40
▪ 1、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 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等;
▪ 2、职业教育的地位:它在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地位 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
16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 1、自然教育目的 ▪ 2、自然教育内容 ▪ 2、自然教育原则 ▪ 3、自然教育方法
.
17
.
18
维腾贝格的. 卢梭纪念馆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外教育管理史,讲义 第十一章

中外教育管理史,讲义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统区的教育管理第一节教育行政体制的变革与重建一、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在教育行政体制上,蔡元培力主实行法国创行的大学院制。

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等人的建议,实行大学院制。

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

蔡元培创立大学院制,目的是要变“教育官僚化”为“教育学术化”,但是,由于教育独立是不科学的幻想,加上大学院要推行的是“独立型”的教育行政体制,与中国几千年实行的中央制相悖,与当时的政体不合,在实行中,学术化未见成效,而官僚化却难以铲除。

因此,大学院制实行之初就受到一些人的责难和非议,实行年余即被取消。

二、重建教育部、教育厅和教育局1928年12月11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法》,规定教育部负责全国学术和教育事业的行政事务,从而取消了大学院制,恢复了教育部的建制。

经过大学院制的实验,新建的教育部比民国初年有了很大进步。

《修正教育部组织法》规定,教育部直辖于国民政府的行政院,它对各地最高行政长官执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有指示和监督的权力,但没有管辖的权力.教育部设部长1人,为特任官。

在实施教育部制的同时,省级的教育行政机构也恢复了教育厅制。

教育厅是省政府的组成部分,与秘书处、民政厅、建设厅和财政厅平级.教育厅设厅长1人,由行政院于省政府委员中提请国民政府任命。

1929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有关教育行政的组织法,规定县政府设立教育局,负责本县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体育场、公园等事项和其他社会文化事业。

县教育局设局长1人,由县长从考试合格人员中遴选并呈请省政府核准委任。

第二节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定和对新学制的修订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定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定,经历了一个酝酿的过程。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三民主义教育的涵义。

明确提出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最新中外教育史第一讲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外教育史第一讲教学讲义ppt
出现了把天象和人世分离的观念。
《尚书》
“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 民听”
《礼记》
“人者,天地 之心也”
《荀子》
“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 人是自然万物 的主体
人本主义思想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天 人合一”说
(1)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 《序卦》说:“有天 地,然后有万物;有 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 子。”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二)传统整体观是以血缘关系的纽带维系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建 立在血缘宗法制之上的。
家国同构
国家权力以祖先崇拜来维系血缘,以 血缘的亲疏来划分等级,以等级的高 低来分割权力。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三)传统的整体观是以家长制为支撑的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一 传统的天道观
自然的文化意义 文化,是一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特定 的人类群体为适应自然求得生存的一 种设置。
相异的自然条件向人的内部素质 的转化,使特定人群和特定的自 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形 成了特定的文化丛。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 3、先学包括三种: • (1)自由式先学 • (2)互动式先学 • (3)引领式先学 • 4、先学应注意的几点: • (1)先学不是课前预习,而是在课堂上进行。 • 只有抓住课堂,减负才有可能。 • 现在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三座大山: • 课前预习过多;课堂练习滞后;课后作业太多 • (2)先学要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 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由教师制定,并在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2019/6/27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 “天人合一”说
《易传》认为,自然是 宇宙普遍生命大化流行 的境域。“天地之大德 曰生”。一个“生”字, 概括了宇宙的根本法则。 因此人类要自强不息有 所作为:“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
(五)传统的整体观以“明人伦”为文化秩序
所谓“人伦”,就是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这 些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 范。 《尚书·尧典》,舜说: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 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在宽。”指“父义、母慈、 兄友、弟恭、子孝”。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五)传统的整体观以“明人伦”为文化秩序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四)传统的整体观以天命论为精神支柱
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剥夺了个人发展的余 地,人们自然缺少属于个人的命运感,而 生长了一种天意如此的天命观,人唯有修 德以待天命。 于是,德与道便成为古代社会克敌制胜的 一面旗帜。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一 传统的天道观
自然的文化意义 文化,是一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特定的 人类群体为适应自然求得生存的一种设 置。
相异的自然条件向人的内部素质 的转化,使特定人群和特定的自 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形 成了特定的文化丛。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讲主要内容
前 言
一、传统的天道观 二、传统的整体观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前言:天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必以“天与人归”为政权转移的根 据; 讲法律,则不外“天理人情”; 讲伦理则“尊亲配天”; 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学习由“知心”、“知性”而达“知天”。
(一)人兽杂糅的自然观——老子的“见素抱 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
图腾崇拜、敬神祭天都是这种自然观的反映。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体现了人 类战胜自然、把握自然的决心和信心。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二)天人分离的自然观——荀子的“制天命 而用之”的“制天说”
出现了把天象和人世分离的观念。
《尚书》
“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 民听”
《礼记》
“人者,天地 之心也”
《荀子》
“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 人是自然万物 的主体
人本主义思想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 “天人合一”说
(1)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 《序卦》说:“有天 地,然后有万物;有 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 子。”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三)传统的整体观是以家长制为支撑的
古代的政治王朝以父家长制方式构建,财 富仍在权力的支配之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享有绝对 的土地处置权,造成了社会的等级制,形 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伴随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个人独 占制,产生的便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普遍的人身奴役。
战国时期构成新“五伦”。由单纯的血缘关系扩大为 血缘与政治两大组成部分。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朋友有信
新五伦
长幼有序
夫妇有别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7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二 传统的整体观
古代中国人从自然 法则上认识了人类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 要性,同时也从人 类群体生活的实践 中认识到了“群” 的重要性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一)传统整体观首先产生于公共权力的需要
原始时代人类按氏族、部落分地而居 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治理洪水的 需要。艰难的环境,惟有结群才能自保自存, 从小群向大群跨进。由于战胜大自然的共同 利益而极需要公共权力的产生,以利统一指 挥。
《吕氏春秋·荡兵篇》:“胜者为长, 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 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 长之立也出于争。”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二)传统整体观是以血缘关系的纽带维系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建 立在血缘宗法制之上的。
家国同构
国家权力以祖先崇拜来维系血缘,以 血缘的亲疏来划分等级,以等级的高 低来分割权力。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 “天人合一”说
(2)人要服从自然界普遍规 律 .“ 天 生 神 物 , 圣 人 则 之 ; 天 地变化,圣人效之。”
(3)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调谐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SUCC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