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三讲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管理史完整的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完整的复习资料

中国部分第一章先秦时期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商朝除继承已有的(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

射和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

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

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

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受理,教学所用之“书”“器”(教具)则为官师占有。

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而世卿世禄制度又使这种垄断得到世袭,官师代代相传。

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

加之,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再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根本原因。

1、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2、教育体制: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完整得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得学校,名称有(序)与(校)商朝除继承已有得(庠)与(序)外,有创设了(瞽宗)与(学)又称学术官守,就是夏、商与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得共同特点。

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能力兼求得特点。

,尤其要重视仁得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得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得人以受教育得机会与权利。

就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得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得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再由她们分别去教其她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西周继承与发展了夏、商得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得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与宗教礼仪等。

乐就是与礼得教育密切配合得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得作用。

射与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与科学文化知识得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得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与能力兼求,这就是西周政治、经济与文化得发展在教育上得体现,也就是对教育得要求。

视学包括两种,一就是天子象征性得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就是督导性得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得内容都包括德行与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得原则,逐渐提高考查得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得学习。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得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与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

这就是我国最早实行得人才选拔制度。

学在官府得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得产物。

中外教育管理史-简答(有答案)

中外教育管理史-简答(有答案)

五、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提出的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

答: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提出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这一时期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学记》等对儒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

这些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教政策思想。

《学记》明确概括了儒家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必由其学”的精神论断。

(2)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3)关于学制的构想。

《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构想了一个按行政建制设置学校的蓝图:“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并提出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

(4)关于视学制度。

《学记》中,高度重视实学对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并对视学制度做了详尽的描述。

(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并提出教育教学内容要与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为教材。

儒家还提出了教学的常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

(6)教师管理思想。

孔子提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

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是否尊师提高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的高度。

2、春秋战国,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答:儒家在其具体的私学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主要表现如下:(1)招生原则。

儒家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对投师门下者,不论贵贱、贫富,不论地域、族类,来者不拒,都给予同样的教育。

(2)教学管理。

孔子根据“志于到,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删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作为教材,重视道德教育。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讲场质疑问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研讨、切磋,并注意记录、整理研讨成果。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有答案)

论述题1试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教育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分析表明,这一变革有其历史必然性。

首先,就官学衰败而言,其具体表现就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器”随之也散落于诸侯和民问;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弃学。

这些表明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其衰落是必然的。

其次,就私学的兴起而言,其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使“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的“官师”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官府的“书”、“器”也流散到民间,为私学的教学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社会变革使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争相养士用士,或委以重任,或给以优厚的待遇让其充当智囊,士人受到举世青睐。

于是社会上人人争相从学,使私学有了广泛的生源,极大地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人们逐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都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创办学校,授徒讲学,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官学衰败、私学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借鉴的经验教训?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封建专制帝国。

为了巩固统一,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

中外教育管理史,讲义 第三章

中外教育管理史,讲义 第三章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第一节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发展
一、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西晋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个贵族阶层一一门阀世族。

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又设立国子学。

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是在北魏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北魏统治者又重视经学,不仅设立了国子学和太学,还普遍设置了州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

三、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

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单科性的“四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第二节“九品中正制”选土制度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九品中正”选土制度
“九品中正”选土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土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土制度。

二、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一)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
(-)促进了选土制度的发展。

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管理史考试大纲

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管理史考试大纲

中外教育管理史上编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1识记:1夏,商学校的名称;西周学校系统;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学在官府的含义2理解: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教育管理功能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1识记: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稷下学官的学生守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2理解: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官学衰败和私学兴起的原因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墨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官的管理特色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一秦汉的文教政策1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2理解: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建议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3应用: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二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识记: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官学的名称和性质汉代地方官学职能及其管理的特点汉代私学的类型及管理的特点2理解:以儒术取士的教育管理意义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3应用:汉代太学和管理经验三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1识记:察举制度的含义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的含义察举的主要科目及其标准策问与对策的含义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2理解: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1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教的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2理解:魏晋南北朝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1识记:九品中正制度的含义实施九品中正制度的条件人物志的作者及该书的历史价值2理解: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1识记: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2理解:隋唐采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的背景师说问世的背景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1识记: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科举报考的程序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2理解:科举制主生的原因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三隋唐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识记: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隋唐学校系统的特点隋唐官学管理完备的主要标志2应用:唐代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经验第五章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一两宋时期的文教政策1识记:两宋文教政策的内容2理解:宋代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两宋时期官学管理的改革1识记:苏湖教法与分斋教学法的含义太学三舍法和积分制宋代官学管理发展的主要标志2理解: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特点胡瑗“明体达用”办学思想的内容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3应用:宋代的官学管理的经验三两宋时期书院的管理1识记:书院产生的时间书院的特质宋代着名书院的名称2理解:书院产生的原因3应用:书院和管理特点和经验第六章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管理一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理解:辽金元时期文教政策的特点二辽金元时期官学与书院的管理1识记:辽金元官学的特点辽金元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辽金元书院官学化的主要表现2理解:辽金元书院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3应用:辽金元官学管理的制度或经验第七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一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1识记:明清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2理解:明清时期文教政策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1识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密的表现2理解:八股文取士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三明清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识记:明清时期教育行政机构或官员的名称明清官学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书院蜕变的主要表现倡导实学的着名书院明清私学的特点明清蒙学的类型蒙学教材发展的表现2理解:明清加强官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书院性质发生蜕变的原因倡导实学书院的管理特点第八章晚清的教育管理一晚清的文教政策1识记:晚清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中体西用”思想在晚清的演进过程2理解: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二近代学制的建立1识记:学制的含义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类型和主要学堂的名称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种类癸卯学制规定的学校系统科举制度刻除的时间2理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及其管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洋务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管理发展的意义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在管理上的特点私立学堂的创建对近代教育发展的意义近代学制建立的背景和条件晚清教育宗旨的内容癸卯学制的半殖民地产封建性质科举制度废除的主要原因三晚清的教育行政1识记:晚清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和主要职能2理解:晚清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晚清创设视导制度的意义四近代学制颁布后的学堂管理1识记:癸卯学制对各级各类学堂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的规定2理解:有关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第九章民国初年的教育管理一民国初年的教育行政体制1识记:教育部成立的时间2理解:教育部建制的时间二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学制改革1识记: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的内容2理解: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壬子—癸丑学制较癸卯学制的进步性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宗旨的规定三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1识记: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办学体制关于中小学教员职称的规定大学评议会和教授会的职能2理解:小学教师检定制度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较晚清教育管理的进步性第十章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管理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完善1识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行政体制完善的标志2理解:完善教育行政体制的意义二教育宗旨的演变和学制的进一步改革2识记:六三三学制对学校系统的规定2理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宗旨的演变过程教育界人士和教育社团在学制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3应用:正确评价六三三学制三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发展1识记:教授治校的内容大学管理体制进步的表现新学制对师范大学任务的规定2理解:普通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推行学生自治的意义北京大学的改革及其对近代高等学校管理规范化的所起的作用和师范学校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统区的教育管理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变革与重建1识记:教育独立运动的主要内容大学院制的内容重建的教育部较前有所进步的主要标志2理解:实行大学院制的背景和契机大学院制失败的原因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定和对新学制的修订1识记: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内容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内容国民政府对新学制进行修订的主要内容2理解:国民政府修订新学制的意义三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1识记:普通学校领导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普通学校校长的任用制度2理解:对各级各类学校校长资格的要求保证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的制度和措施推选导师制的目的实行中学和师范学校毕业生毕业会考制度的背景和动机普通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职业和师范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防止普通学校乱收费的规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3应用:正确评价国统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措施合理吸收及其管理经验第十二章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管理一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管理1识记: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名称苏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及内部机构,职能苏区教育行政管理的制度和措施、2理解: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和具体政策3应用:苏区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和干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管理1识记:抗战时期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过程各边区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2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内容各边区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学校管理的制度的措施3应用: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基本经验三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教育管理1识记:解放区的教育行政机构较抗战时期变化发展的表现2理解:解放区教育总方针和各解放区的具体政策解放区学校的管理制度3应用:解放区的基本经验下编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古代的教育管理一文明古国的学校及管理1识记:最早学校的产生的年代、最早的学校类型2理解:学校产生的条件3应用:学校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管理1识记:哲学王,自由教育,雄辩术原理2理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制度的特征和区别;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及本质特征教育立法,自由教育提出的思想和历史基础亚里斯多德教育管理思想与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本质上的异同3应用:教育行政及其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三中世纪教育管理1识记:教会学校的类型世俗教育的类型学生大学、先生大学2理解:基督教教育的产生,特点及影响城市学校的兴起特征,管理及意义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意义第二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管理一文艺复兴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识记:人文主义教育“快乐之家”2理解:人文主义教育的性质,特征及影响二宗教改革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识记:教育民族化2理解:宗教改革运动在教育管理民族化,近代化中的贡献三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思想1识记:大教学论教学三原则2理解:夸美纽斯关于学校制度思想的内容及意义夸美纽斯教学管理思想的内容及意义夸美纽斯是近化教育管理思想的奠基者3应用:分析小教学和大教学分析班级授课制的利弊试析夸美纽斯“学校即智慧的工场”的历史内涵及意义第三章近化国民教育运动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一英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兰卡斯特—贝尔导生制;1983年工厂法2理解:英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意义;二法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法;基佐教育法费里法令2理解:法国近代教育运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意义三德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德国是世界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洪堡德教育改革2理解:德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与民族复兴运动的关系四美国公立学校运动1识记:公立学校运动2理解:公立学校运动的内容;性质;及意义五俄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1786年制订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国民教育法令;1864年初等国民学校章程2理解:俄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的发展特征师范教育与国民教育运动发展的关系六日本近代国民教育运动1识记:明治维新的主要教育政策,1872年学制令2理解:日本国民教育运动发展较快的原因七国民教育思想1识记:要素教育论;告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普通教育学;教学的教育性;四段教学法;2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学在普及和发展教育中的作用第四章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延伸一近代中等教育及其管理1识记:公学国立学校实科中学高级国民教育寻常中学2理解:1868年英国提出的三类中学体现了教育的双轨制1898年英国“教育署”成立是中等教育发展的结果国立中学被称为“拿破仑式的中学”文实之争的意义德国近代文科中学的变迁洪堡德时期的改革3应用:中等教育发展的条件与时机二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1识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伦敦大学1806rh 帝国大学令柏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事件莫斯科大学东京大学2理解: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内涵学位及考试制度在近代的主要发展柏林大学的主要特征3应用:试析两个国家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的发展特征第五章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革一欧洲新教育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革1识记:阿波茨霍姆学校乡村寄宿制学校劳动学校夏山学校新教育运动新教育原则2理解:欧洲新教育的本质特征儿童自由发展的内涵是什么欧洲新教育运动中新式学校是如何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新教育运动对各国现代教育体制建立的推动作用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教育管理的变化1识记:综合中学中等教育七项基本原则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步教育的七条原则昆西学校有机学校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表现主义游戏学校心理分析学校埃里奥特与哈佛大学的选修制葛雷学校林肯学校2理解: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普通教育职业化对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出现的新式学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三杜威的教育管理思想1识记:民本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即生长纯粹性原则兴趣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芝加哥实验学校2理解:杜威发学校浪费杜威的教育观和学校现教育管理发展中的地位第六章现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美,法,德一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趋向1识记:社会化,终生化,民主化,理性化,专业化2理解: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对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工业革命是现代教育本质特征的根本决定者3应用:试析义务教育制度的变化二英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巴尔福法巴特勒法案1988年教育改革法3A为基础的学制独立学校2理解:英国:“中央与地方结合“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内涵及其形成确立和发展三法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六条改革原则郎之万—华伦法案高尔法案“方向指导原则”2理解:法国“中央集权”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四德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汉堡协定“文化部长会议”“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大学校长会议”“学校主权”“教师会议”2理解:国家精神与德国联邦制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形成帮助代替挑选的意义3应用:试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合理性第七章现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二美、日、俄一美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学区贺拉斯;曼史密斯—休士法案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今日美国中学克林顿提出的教育的七大首要任务2理解:美国现代“地方分权”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历史社会团体尤其是工商企业界在教育管理中的特征作用二日本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日本三次教育改革文部省临时教育审议会双重学校现象2理解:日本中央与地方合作的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历史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日本教育及教育管理发生的本质变化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模仿中走向成熟重视个性化原则三俄罗斯现代教育管理制度1识记:1804大学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第一个高等学校规程新的组织—经济机制2理解:俄罗斯是如何摘掉教育落后的帽子的俄罗斯目前正处于一场重要教育变革中;。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三讲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三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主讲教师:王建军 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讲 法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一、人性认知观念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 三、领导行为模式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三讲 法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一、人性认知观念——趋利避害 人性认知观念 趋利避害
韩非: 主利在有能而任官, 韩非 : “ 主利在有能而任官 , 臣利在无能 而得事; 主利在有劳而爵禄, 而得事 ; 主利在有劳而爵禄 , 臣利在无功 而富贵; 主利在豪杰使能, 而富贵 ; 主利在豪杰使能 , 臣利在朋党用 私。” 父母之于子也, 产男则相贺, “ 父母之于子也 , 产男则相贺 , 产女则杀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 然男子受贺, 之 。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 , 然男子受贺 , 女 子杀之者, 虑其后便, 计之长利也。 故父 子杀之者 , 虑其后便 , 计之长利也 。 母之于子也, 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 母之于子也 , 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 , 而 况无父子之泽乎! 况无父子之泽乎!” 舆人成舆, 则欲人之富贵, 匠人成棺, “ 舆人成舆 , 则欲人之富贵 , 匠人成棺 , 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则欲人之夭死也 。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 ”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三讲 法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第三讲结束 谢谢!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三讲 法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去私心 组织目标价值取向 去私心 行公义”,“以法治国” 行公义” 以法治国” 以法治国
(三)“去私心行公义” 去私心行公义”
难一》 夫仁义者, 《韩非子·难一》说:“夫仁义者,忧天 韩非子 难一 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 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 又说: 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 义。”又说:“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 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 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 在这个基础上,韩非提出了新的伦理规范。 在这个基础上,韩非提出了新的伦理规范。 韩非子.忠孝》中说: 臣事君, 《韩非子.忠孝》中说:“臣事君,子事 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 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 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法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一、人性认知观念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 三、领导行为模式
一、人性认知观念——趋利避害
韩非:“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 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 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 私。”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 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 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 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 况无父子之泽乎!” “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 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第三讲结束 谢谢!

力者其国必削。”



“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

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耆老

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

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去私 心行公义”,“以法治国”
(二)法律是道德规范之源
商鞅认为,如果“法令不明,其名不定”, 那么圣人也不免改变节操去做坏事。“所谓 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 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 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 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韩非:“人主使人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 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无劳,虽有忠信不得释 法而不禁,此之谓明法。”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去私 心行公义”,“以法治国”
(三)“去私心行公义”
《韩非子·难一》说:“夫仁义者,忧天 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 义。”又说:“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 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 在这个基础上,韩非提出了新的伦理规范。 《韩非子.忠孝》中说:“臣事君,子事 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 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去私 心行公义”,“以法治国”



国家利益 是仁义之 本
法律是道 德规范之 源
“去私心 行公义”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去私 心行公义”,“以法治国”


商鞅:“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皆不以农战,而

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
三、领导行为模式——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第四,“不务德而务法”的人才管理观 在人才标准上坚持尚法不尚贤。法与贤相比, 法是第一位的。选拔人才,进贤固然必要,但进 贤的目的只是为了明法。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坚持行公义去私心,任公而 不任私,使人才的选拔不受君主和贤者个人的主 观臆断和心血来潮的干扰,一断之于法,以保证 人才政策的准确性、连贯性和政治的稳定性。
三、领导行为模式——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第二,强化法令规章的管理力度 韩非“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 子多善,用严也。”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 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三、领导行为模式——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第三,“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管理原则 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趋利避害”本性,使赏罚建 立在民众觉得确实有利可图的驱策上。才称得上 “因人情”,从而获得得民心的效应。 但“因人情”并不是不加任何限制地放纵私利私 欲,而是要求民众首先要满足公利,努力去为国 家去耕去战,去吃苦去受难,才谈得上对私利的 满足。这就是“反民性”。
三、领导行为模式——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1 以普遍的社会法治教育来确保社会向法治方向发展
2 强化法令规章的管理力度 3 “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管理原则
4 “不务德而务法”的人才管理观
三、领导行为模式——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第一,以普遍的社会法治教育来确保社会向法治 方向发展,使人人都成为“尽力守法”、“循令 而从事”、“明法”、“行法”之人。 《管子》:“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则举错而已。” 韩非:“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 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商鞅:“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 下师,所以定名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