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九讲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管理史习题

中外教育管理史习题

中外教育管理史习题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填空1、史载五帝时期有(成均)之学,虞舜有(痒)。

2、夏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以军事教育为重点。

3、商代学校有:(瞽宗)和(学),是世界上最早创办大学的。

重视神学教育。

4、视学包括两种:一种是(天子象征性)视学,另一种是(督导性)的视学。

5、(《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6、(选贤贡士制度)是西周实行人才选拔制度,也是我国最早实行人才选拔制度的。

7、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

8、西周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9、西周教育内容的特点(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

二、简答1、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1)政治上,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也为其所垄断。

(2)经济上,生产国民展水平很低,无力休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

2、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名称和主要内容?名称是《弟子职》(1)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的习惯,要有修养。

(3)规定了学习的规则。

3、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1)文教政策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4)关于学制的构想。

(4)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

(5)教师管理思想。

4、私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1)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填空1、(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生事扰民,一切活动都要顺应事物自身的规律来进行。

2、(鸿都门学)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3、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

4、汉代学校系统特点是(官学和私学并举)。

外国教育管理史

外国教育管理史

第三节 卢梭和马里坦的办学思想
卢梭否认人有所谓的原始罪恶
代表作:《爱弥儿》 卢梭
第一节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管理

西欧中世纪后期(11—14世纪)的教育管理的变革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城市学校的出现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后期
教育管理的重大变革,不仅标志着西欧教育行政的新时代的 开始,而且也为近代学校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大学的管理
研究学问的地方 入学时间和学习期限没有严格的规定,教学方法主要是演讲和辩论。
学前准备及学习方法

本课程作为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求以教 育学专业的一些基础课程为基本的知识准备,所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教育原理》、《外国教育 史》、《中国教育史》、《教育管理》等等。本课 程第一至第二章为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教育 管理部分,主要是了解、掌握古希腊、罗马至中世 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管理概况;第三章至第八 章是国别教育管理,主要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 管理制度,政策法规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九章 介绍了外国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使学生了解当代在 教育管理方面几种主要的教育思想流派。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管理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管理改革措施 重视初等教育—全国儿童均要入学,4R 对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非常重视
助手梅兰克顿的贡献
斯图谟
第三节 奥古斯丁和夸美纽斯的办学 思想
奥古斯丁的办学思想:
代表作:忏悔录 奥古斯丁欧洲中世纪的影响非常之大 主张: 进一步明确提出教育应为神学和教会服务的思想 主张教会教育应该以伦理道德教育为基础。 主张将古代欧洲传统文化与信仰至上的教会融为一体 以服从,体罚为主要教育教学方法,影响了欧洲各国 的教育达千余年之久。————黑暗的
的教育法令。该法案旨在谋求初等教育与中等教 育的衔接,克服双轨学制的负面影响;调整教育 领导体制,加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控制。 制度请看书48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__详细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__详细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

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

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

4.稷下学宫的学生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

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

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的管理。

2、学在官府:是在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有教无类:针对奴隶制教育的等级制度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不分富贫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5、察举制度:是汉代采用最多的最经常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举制度6、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学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7、九品中正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德才表现家世,据此将士人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8、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理论上更加精致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又称为新儒学9、三舍法:是按学生学业水平实行分舍教学,按学生平时操行及月岁等考试成绩决定升舍的教学管理办法。

10、八股文:通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等几个部分。

11坐监:教官在监内教书,学生在监内读书12、监生历事: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举措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要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14、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15、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16、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关,提学历是省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

设有六课,总务普通实业会计图书等17、劝学所: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18、五育并举: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是民国初年的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19、三位一体:指所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20、古希腊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1、宫廷教育:是指在王室中对世俗贵族子弟施行的教育22、骑士教育:是集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23、骑士七艺: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24、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他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媒体搞资产阶级的地位。

中外教育管理史分章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分章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分章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单选题1.夏朝教育内容的重点是()1-2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A.军事教育 B.宗教教育 C.文学教育 D.艺术教育2.西周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六艺”,这儿的艺是指()1-5A.艺术 B.手艺 C.艺能 D.文艺3.在先秦诸子中,主张“强说人”,要求主动施教的学派是()1-14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4.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巅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

其中天子的大学设立为中心的是【】1-3A.东序 B.成均 C.瞽宗 D.辟雍5.《大学》明确提出,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1-10A.修己治人 B.格物致知 C.止于至善 D.修齐治平6.以培养“兼士”为目标的先秦时期的学派是【】1-15A.儒家B.墨家 C.道家 D.法家7.苟子在稷下学宫因“最为老师”,曾多次被推为祭酒。

这儿的“祭酒”是指【】1-16A.祭祀时的主祭B.教师领袖 C.祭祀的操办者 D.行政官员8.西周时期诸侯设立的大学名称为【】1-3A.上庠B.頖宫 C.乡学 D.辟雍9.在教育对象方面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1-11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10.稷下学宫创办的时期是【】1-16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11.据历史记载,我国虞舜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名称是【】1-2A.庠 B.序 C.学 D.校12.“学在官府”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而“学在官府”又主要表现为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和【】1-3A.官师合一 B.政教一体 C.学术官守 D.学校与官府合一13.孔子提出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和【】1-12A.游于艺 B.践于行 C.立于志 D.形于义14.据郭沫若、闻一多等先生考证,齐国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是【】1-17 A.《弟子职》 B.《学记》 C.《士礼》 D.《仪礼》15.夏、商、西周时期学校在性质上【】1-3A.都是官学 B.都是私学 C.官私并举 D.官学为主,私学为辅16.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的名称有序和【】1-2A.庠 B.塾 C.学D.校17.西周时期既是乡民政官员之首,也是各级乡学的最高行政长官,并负有向乡民宣教之责的是【】1-3A.大司乐B.大司徒 C.乡大夫 D.乡师18.孔子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是【】1-9A.六经教育 B.道德教育 C.六艺教育 D.技能教育19.在先秦诸子各教育派别中,重视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是【】1-15A.儒家B.墨家 C.道家 D.法家20.下面哪本书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1-11A.大学B.学记C.诗经D.论语21.目前所知,我国古代最早的学生守则是【】A.弟子职 B.学记 C.白鹿洞书院学规 D.东林会约22.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是( B )A.老子B.孔子 C.孟子D.荀子23.在先秦诸子中,被后世称为“亚圣”的人是谁?( )A.荀子B.孟子C.老子D.韩非24.我国最早的学校创立于【C】A.五帝时期 B.虞舜时期C.夏朝 D.商朝25.“瞽宗”是哪一时期的学校名称【C】A.虞舜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26.西周时期诸侯设立的学校称【B】A.成均B.频宫 C.辟雍 D.校27.下面哪一项最为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D】A.军事教育 B.宗教教育 C.知识教育 D.“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28.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A】A.选贤贡士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9.“有教无类”是哪一位思想家提出的教育管理思想【A】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30.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学派是【B】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1.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的名称是【C】A.《大学》 D.《学记》 C.《弟子职》 D.《劝学》32.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A】A.成均 B.序 C.学 D.校33.夏朝创立的我国最早的学校有【C】A.庠 B.学 C.校 D.成均34.西周时期天子设立的大学不包括的组成部分是【C】A.辟雍 B.东序 C.学校 D.瞽宗35.西周时期,国家为了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而建立的制度包括【B】A.养士制度 B.选贤贡士制度 C.用士制度 D.察举制度36.关于墨家私学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以培养“兼士”或“贤士”为目标B.以“农与工肆之人”为主要教育对象C.不重视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D.具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纪律十分严明37.以培养“兼士”为目标的先秦学派是【】A.儒家B.墨家 C.法家 D.道家38.我国最早的学校创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39.西周的教育内容主要是【】A.“三艺” B.“四艺”C.“六艺” D.“七艺”40.中国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是【】A.《大学》 B.《中庸》 C.《论语》D.《学记》二、判断题1.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管理一般是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

2、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名称有“序”和“校”。

3、商朝创设的学校有“瞽宗”和“学”。

4、西周学校系统包括国学、乡学两类,大学、小学两级。

大学分别为天子设立的(五学有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序)、诸侯设立的(一学是頖宫);乡学分为闾、党、州、乡四类。

5、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以“六艺”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学内容,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

6、“学在官府”的含义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7、“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手中,教学所用之“书”、“器”则为官师所占有。

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所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

同时,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8、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视学包括两种:一种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尊老敬德,重视教育;另一种是督导性的视。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

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体制变革(历史必然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其原因: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就在西周官学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私人办学悄然兴起,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化教育” 政策出台
整顿教育的另
为了整顿教育, 一个重要措施

对新文化运动的 国民党政权将教 教育改革持否定 育发展纳入“以
就是努力推行
态度。1929年, 党治国”的轨道, 中国传统的固
国民党三大提出 纳入其“一个党、 “矫正从前教育 一个主义、一个 有道德。
上放任主义之失, 领袖”的统治框
而代之以国家教 架之内。
六、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宗旨
1938年,《边区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草案): “边区教育的宗旨是为争取抗战胜利,建设独立 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培养有民族觉悟、有民主思 想、有现代生活的知识技能,能担负抗战建国之 任务的战士和建设者。”
一、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3.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具体体现。 教育宗旨的核心是国家主义精神,完全以皇权 利益为教育的根本取向 也含有将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国民 素质的提高相联系的意味,其“造就国民”的 宗旨是清末新学制中所不具有的新精神。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1. 宗旨
蔡元培:“君主时代之教育方针,不从受教育者 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 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 国民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 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 始能 具如何能力。” 1912 年9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 军 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育之政策”。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通过:“中华民国 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 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 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 以促进世界大同。”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3.评价
抛弃了孙中山的三 大政策,成为联帝 反共反人民的三民 主义,其目的是要 借此来推行它的 “以党治国”路线。
第九讲 中国近代教育方针的演变
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袁世凯政府的教育宗旨 1922年学制的七项标准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宗旨
一、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1.历史背景
清末新学制颁布,科举制度归于消亡,国家教育 机制的控制功能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 保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的贯彻, 《奏定学堂章程》:“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 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 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 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务适实用,以仰副国家 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四、1922年学制的七项标准
新文化运动以 “个人价值” 为突破口,展 示了新教育发 展的根本方向。 “共和国民之 教育,其应发 挥人权平等之 精神。”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1.历史背景
强化了政党意志, 以变质的三民主义 强加给国家教育, 从而中止了近代以 来追求人格回归的 教育改革潮流。
六、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宗旨
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 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 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 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一、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2.教育宗旨内容
1906年3月16日,清学部上奏:“今中国振兴国务, 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尤以 明定宗旨宣示天下为握要之图”。 “若欲审度宗旨以定趋向,自必深察国势民风强 弱贫富之故,而后能涤除陋习,造就全国之民。 窃谓中国政教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有 二:曰忠君,曰尊孔。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 宜箴砭以图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 实。”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2. 评价
删除了“忠君”、“尊孔”、“尚公”等含有 封建专制主义的内容 其出发点和归宿都聚焦在健全人格的养成上, 从人的素质发展需要这一角度来确定国家教育 方向 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的萌发,开启了中国现代 教育发展的进程。
三、袁世凯政府的教育宗旨
1915年1月,袁世凯在《颁定教育要旨》中以 “矩矱本诸先民,智慧求诸世界”,“以忠 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为总原 则,颁布了“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教育宗旨。 清末教育宗旨的翻版,不仅其指导思想回到 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轨道,而且其 教育精神回到了“国家至上”的专制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