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十六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三、外国教育管理史部分
• (一)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 •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P34-36) • 2.近代欧洲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变化 • 从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开始兴起的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贫民, 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一起 构成了近代欧洲教育的双轨制。 • 近代国民教育运动在教育管理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当教育由“私人”的占有变成公共的事业后,国家及 其政府才开始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管理。国民教 育运动是教育由“私人”的事变成公共事业的重点转折点。
• 5.赫尔巴特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管理的作用 (P121-122)
• 赫尔巴特认为,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 的领导,维持教学和教育的秩序,为给实施教学 与教育创造条件,赫尔巴特写道:“这种管理并 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创造 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 赫尔巴特认定儿童都有“盲目的种子”和“处处 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
• 4.学在官府(P18) • 夏、商、西周时期官学的管理特征。当时的文化 典籍都藏于宫廷、官府之中,由专门的文化官吏 世袭保管,决定了当时的学校完全由宫廷和官府 所垄断。学校既无特定的教师,也无专职的教育 行政管理人员。后人将这种教育机制称之谓“学 术官守”或“学在官府”,其体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政教合一;其二,官师合一。这一特征表 明当时的政治与教育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 5.“壬寅癸卯学制”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本质 区别(P52-53) • 6.1922年学制(P77)
《中外教育管理史》
考前辅导
一、考试题型及要求
• 单项选择题(选择其中的正确选项。)
• 名词解释题(正确阐述该概念的基本内容, 包括定义、基本内容及简要评价。) • 简答题(简要回答问题的要点。) • 论述题(除了回答基本要点外,还要根据 提问展开论述。)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二、中国教育管理史部分(一)中国古近代国家教育机制的演变1.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P9—10)答案:其一,“独尊儒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文教政策,是对“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完全否定,将文化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地位。
自此以后,教育逐渐被封建社会公认为是“为政之首”。
从这一意义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二,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这种政治伦理化的教育,被历代统治者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较充分地发挥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重大作用。
所以说,汉代“独尊儒术”是中国古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文教政策,对封建教育起了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作用。
当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也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的发展,局限了封建教育的功能拓展,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2.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P48—49)答案:“中体西用”思潮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态度。
它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洋务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坚持认为中国的精神文明远远高于西方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过分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的心理。
它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的潮流。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口号,是阻碍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
3.民国元年教育宗旨(P65)4.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的特点(P27)5.1922年学制的新特点(P80—82)6.九品中正制(P29—30)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选士制度。
它是指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人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
由于其品评中注重了对士人家世的考察,在门阀政治占据上风的历史条件下,它保证了门阀士族任官的资格和特权。
中外教育管理史__详细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
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
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
4.稷下学宫的学生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
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
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
中外教育管理史-简答(有答案)

五、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提出的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
答: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提出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这一时期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学记》等对儒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
这些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教政策思想。
《学记》明确概括了儒家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必由其学”的精神论断。
(2)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3)关于学制的构想。
《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构想了一个按行政建制设置学校的蓝图:“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并提出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
(4)关于视学制度。
《学记》中,高度重视实学对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并对视学制度做了详尽的描述。
(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并提出教育教学内容要与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为教材。
儒家还提出了教学的常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
(6)教师管理思想。
孔子提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
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是否尊师提高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的高度。
2、春秋战国,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答:儒家在其具体的私学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主要表现如下:(1)招生原则。
儒家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对投师门下者,不论贵贱、贫富,不论地域、族类,来者不拒,都给予同样的教育。
(2)教学管理。
孔子根据“志于到,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删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作为教材,重视道德教育。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讲场质疑问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研讨、切磋,并注意记录、整理研讨成果。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外教育管理史资料

六艺——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教育。
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次相授受——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壬子一癸丑学制——我国近代的一个教育制度,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也使新学制的创立有了灵魂和理论依据,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办的学校书吏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骑士七艺——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人文主义——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
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双轨制——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
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之为双轨制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在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新教育联合会——新教育联合会是应欧洲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对促进各国新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国际性教育组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主要表现为管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还有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3、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中外教育管理史完整的复习资料

中国部分第一章先秦时期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商朝除继承已有的(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
射和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
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
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
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受理,教学所用之“书”“器”(教具)则为官师占有。
中外教育管理史答案

1.第1题早期中世纪教会学校主要有()、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A.文法学校B.修辞学校C.僧侣学校D.拉丁语学校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2.第2题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
A.汉代的太常寺B.北齐的国子寺C.隋代的国子监D.唐代的国子监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3.第3题1964年10月联邦德国各州总理在汉堡签署(),确立了德国各州文化主权的联邦制教育管理制度。
A.汉堡协定B.费里法令C.巴尔福教育法D.巴特勒法案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4.第4题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国家教育机制应该有利于促进教育向()的方向发展。
A.官僚化B.生活化、大众化C.神圣化D.贵族化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5.第5题洛克的《教育漫话》以加强()为探讨目标。
A.儿童教育B.家庭教育C.学校教育D.绅士教育答案:D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6.第9题中世纪宫廷学校是由()控制的教育机构。
A.教会B.教皇C.世俗封建主D.骑士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7.第12题斯巴达教育是()教育制度的代表之一。
A.古希腊C.中世纪D.古印度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8.第13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D.汉答案:D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9.第14题卢梭以小说体裁反映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A.社会契约论B.忏悔录C.新爱洛绮丝D.爱弥儿答案:D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0.第15题“齐之以礼”的管理核心是将读书与()相结合。
A.科举B.做官C.察举D.修身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2.011.第16题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人”,为此必须采取()、教育性教学和训育等三种教育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主要理论
卢梭把儿童放在了教育的中心,儿童的自由成长 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卢梭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 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 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 贤妻良母为宗旨;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 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 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等。 有人评价:“卢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 的大革命。”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 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 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 成为一个与自然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
三、主要理论
卢梭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 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 教育协调配合 “这种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 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 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 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 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 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 教育。”
三、主要理论
(2)自然人理论 1 .自然人是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
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 不被欲念、偏见、权利所指引,而用自己的 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 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是这种教育方法的实 质。
三、主要理论
2. 不为金钱而工作的崇高的教师是进行社会教育培养 的主体。 3. 周围的事物对我们产生的经验,我们把这些传授给 学生。当然,除了他人的传授,日常生活中,儿童会 自己自觉阐释得到经验,这也是教育的很重要的部分.
这在开篇第一句就有所反映:“出自造物主之 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 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 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 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 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三、主要理论
卢梭在《爱弥尔》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问题,认为教 育应顺任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 上上之策。
第十六讲 卢梭的教育管理思想
个人简介 主要作品 主要理论 理论评价
一、个人简介
让-雅克·卢梭 (1712-1778)是法 国启蒙运动思想家。 他谴责封建专制, 反对暴力和不平等, 提倡“天赋人权”, 主张国家应以社会 契约为支柱,形成 民主政权。
二、代表作品
《爱弥儿》
《爱弥儿》是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书中 虚构了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尔和他未来的 妻子苏菲的教育。全书分为五卷,其主线 索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前四卷指出当 时男子教育的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 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
三、主要理论
(1)回归自然理论
卢梭认为正是文明社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虚 伪、冷酷、不平等,并产生罪恶。因此,他美 化原始社会,赞扬人类的原始状态,强调抒写 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情。他认为,只有这样,人 们才能心胸开阔,精神爽朗,忘却世俗的纷扰, 这就是他的“返回自然”的口号。
三、主要理论
回归自然
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 于他的天性哲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三、主要理论
(3)关于自然人
自然人只是一般的平常人,身心健康、 发达、全面的人。爱弥尔是一个有血 有肉活生生的自然人,他会漫步于乡 间小道,流连于湖光山色,吸吮天地 之英华,朝气蓬勃,质朴清新,健达 敏捷
四、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卢梭的自然教育 论是反对封建教 育并论证资产阶 级教育要求合理 性的核心观点, 具有历史的进步 性。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特别强调了儿童在 教育中的地位,继 承并发展了自文艺 复兴以来追求个性 解放的教育潮流, 对欧美近现代教育 管理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十六讲结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