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 数学 谁轻谁重

合集下载

《谁轻谁重》教案

《谁轻谁重》教案

《谁轻谁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学会使用天平比较物品的重量。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学会使用天平比较物品重量。

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物品:天平、砝码、各种实物(如苹果、书本、玩具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各种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物品的重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认识重量单位:教师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砝码,讲解重量单位的概念。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重量比较实验。

学生用天平比较各组物品的重量,记录结果。

4. 讨论与交流:学生汇报比较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重量比较的方法。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重量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设计:1. 回家后,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找一找家里的物品,尝试比较它们的重量。

2.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重量比较的图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重量单位理解和应用的程度。

七、教学延伸:1. 开展“家庭重量大挑战”活动,让学生与家人一起收集家中的物品,进行重量比较,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 组织一次“重量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形式检验学生对重量单位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以及在与同学合作中的贡献。

谁轻谁重(大班)

谁轻谁重(大班)

设计意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指南》在表述科学领域时又基于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例举了5~6岁幼儿的典型表现: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其他符号记录,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活动“谁轻谁重”是基于物质特性的一个活动,聚焦物体的轻重。

考虑到幼儿在中班下学期曾经历过一个“比较轻重”的活动,聚焦的核心经验为“量的比较”,主要借助两个具有相同属性但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比较轻重,积累关于区分物体轻重的初步经验。

鉴于以上思考,该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块、橡皮、EVA(环保塑料发泡)小积木作为让幼儿区分轻重的物体,遵循小步递进的原则,通过三个层级让幼儿主动探究:第一步,鼓励猜测,唤醒并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第二步,源于幼儿的猜测,提供通过掂量辨别轻重的机会;第三步,源于问题解决的需要,引导幼儿通过称量获知物体轻重,建立科学测量的经验。

同时,在过程中注重让幼儿记录比较、交流分享,逐步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最后在新问题中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迁移经验并持续探究。

目标:1.通过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学习准确、科学的测量方法。

2.在多次比较谁轻谁重的过程中萌发探究兴趣,提升探究能力。

准备:1.对物体轻重有粗浅经验,在区域活动中摆弄、操作过天平。

2.塑料块、橡皮、EVA小积木;简易天平、回形针;记录单(表1~3)人手一份。

过程:一、猜一猜:谁轻谁重1.猜测比较轻重的办法。

师:(出示塑料块、橡皮、EVA小积木)你觉得它们谁轻谁重?为什么?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知道它们谁轻谁重呢?师:大家想到的办法可真不少!我们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猜一猜,也可以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用秤称一称。

好,那我们就先用猜的方法吧!大家来看一看、猜一猜哪个最重,哪个比较重,哪个最轻。

2.记录猜测结果。

《谁轻谁重》教案

《谁轻谁重》教案

《谁轻谁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重量单位千克和克,能够区分哪个物体更重或更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

2. 比较两个物体谁轻谁重。

3. 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和克的概念,比较物体谁轻谁重。

2.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重量单位。

2.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谁轻谁重。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道具:称重仪器、不同重量的物体。

2. 教学PPT:包含千克和克的概念、重量比较的图片和实例。

3. 练习题:包括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比较物体重量的题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重量比较游戏,引发学生对重量知识的兴趣。

2. 千克和克的概念: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大小。

3. 重量比较:让学生用称重仪器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学会比较谁轻谁重。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总结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家后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2. 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比较这些物体的重量,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九、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重量知识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所学知识。

2. 开展一次“重量知识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重量知识的故事。

十、课程进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为一个课时,共计45分钟。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谁轻谁重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谁轻谁重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谁轻谁重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大班(4-5岁)数学教育,旨在通过活动教学的方式,帮助幼儿们认识轻重概念、引导他们学会轻重的比较,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1.学习和认识轻重概念;2.学会运用尺子和秤砣判断物品的轻重;3.学习物品轻重的比较方法;4.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1.秤砣;2.尺子;3.多种物品:球、卡片、书、石头等;4.纸板、笔。

教学要点Part 1:认识轻重概念(1)引导幼儿们分别观察教师手中两个物品,并问幼儿们:“这两个物品哪一个更重?哪一个更轻呢?”(2)通过幼儿们的回答,引导他们认识轻重概念,并解释领会不准确的幼儿,区分轻重的标准。

(3)让幼儿们自己拿手中的物品,比较轻和重的感觉差异,帮助其更深入地认识轻重概念。

Part 2:运用尺子和秤砣判断物品的轻重(1)介绍尺子和秤砣的作用,并示范如何使用。

(2)准备多个物品,让幼儿们分别使用尺子和秤砣,判断其轻重,看谁判断正确率更高。

Part 3:物品轻重的比较方法(1)将多个物品摆在桌面上,要求幼儿们找出轻的和重的物品,分别放在纸板的两端。

(2)通过比较纸板两端物品的相对高度,让幼儿们发现轻重物品的明显差别。

(3)加强幼儿们对轻重物品比较方法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加熟练地应用此方法。

Part 4:教学反思这个教案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们认识轻重概念和掌握轻重比较方法。

通过互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深化对轻重概念的了解。

同时该教案还设有课后小组活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分享学习体验、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结束语在这个教案中,我们旨在通过实际体验与互动教学的方式,帮助幼儿们认识轻重概念,并锻炼其判断物品轻重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们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希望这个教案能为幼儿们的数学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谁重谁轻》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谁重谁轻》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谁重谁轻》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道轻重是物体的基本特征,能够用轻重来描述物体。

2.能够通过比较物体的轻重,发展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幼儿学会用轻重来描述物体。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比较物体的轻重,发展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天平秤、大小不同的水果、积木、玩具等。

2.学具:每组一套大小不同的水果、积木、玩具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轻重吗?谁能举个例子说说?生1:重的物体拿起来费劲,轻的物体拿起来容易。

生2:重的物体放在地上会压扁轻的物体。

师:对了,轻重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2.教学活动1.教师展示天平秤,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天平秤的使用方法。

师:谁来说说天平秤有什么特点?生:天平秤有两个盘子,如果两个盘子里的物体一样重,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不一样重,天平就会倾向重的一边。

2.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水果,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判断哪个水果重,哪个水果轻。

师:哪个水果重?哪个水果轻?你是怎么判断的?生1:这个苹果重,因为它大。

生2:这个橘子轻,因为它小。

3.教师将水果放在天平秤上,让幼儿观察并验证自己的判断。

师:我们把水果放在天平秤上,看看哪个水果重,哪个水果轻。

4.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积木,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和操作,发现轻重的关系。

师:谁能用这些积木搭一个高塔?谁的高塔更高?生1:我用大的积木搭的高塔。

生2:我用小的积木搭的高塔,但是搭得更高。

5.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玩具,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和操作,发现轻重的关系。

师:谁能把这些玩具按轻重顺序排列?生1:我把重的玩具放在前面,轻的玩具放在后面。

生2:我先按大小排列,再按轻重排列。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谁能来说说?生1:我们可以观察物体的大小来判断轻重。

生2:我们可以用手摸物体来判断轻重。

《谁轻谁重》大班教案

《谁轻谁重》大班教案

《谁轻谁重》大班教案《谁轻谁重》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

意在让幼儿通过不同的自然测量方法了解物体的轻重并且能够正确的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从而感知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下面是的《谁轻谁重》大班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1、通过目测、体验和操作感受两个物体的轻重。

2、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感受轻和重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以及学习。

4、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准备:1、各类轻重不同的物品。

2、翘翘板教具二个,小动物卡通形象若干。

数字及轻重标记若干。

3、课前组织小朋友到户外玩跷跷板,体验平衡。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出轻与重的问题。

二、感知体验引导幼儿用提一提、掂一掂等办法感知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

三、交流讨论:1、通过幼儿玩翘翘板的经验,引导幼儿将轻重不同的物品放在翘翘板上会怎样?为什么?有何办法可以让翘起的一边沉下去?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

”(学习词汇:垂、翘)2、说一说,两个物体之间谁重谁轻?3、比一比,三个事物之间比较谁最重,谁最轻?引导他们将其排序。

四、完成画册上的练习。

五、拓展幼儿思维生活中如何知道物体的重量呢?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师小结:大小一样,材料不同轻重也不一样、材料相同,大小不一样,轻重也不一样。

六、活动延伸:请幼儿生活中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跷跷板,并比较三人中谁最重谁最轻,请幼儿排序。

教学反思:幼儿对轻重已经有一点了解所以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

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体验采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和成功感。

教学目标:1、区别比较动物的轻重,理解动物之间的重量关系。

2、能用语言完整表述结果,初步会推出相互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1、课件。

2、《幼儿画册》、笔教学重点与难点:比较轻重理解重量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观察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谁轻谁重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谁轻谁重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谁轻谁重引言在大班阶段,幼儿开始接触数学概念和基本的数学操作。

通过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案,可以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幼儿掌握“轻”和“重”的概念。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和描述“轻”和“重”这两个概念;•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物品的重量来判断物品的轻重;•能够使用天平和其他工具进行简单的物品比较。

教学准备•天平;•不同重量的物品,如玩具、书籍、水果等;•纸和笔。

教学过程1.导入:引发思考(5分钟)–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物品,让他们说出物品的名称,并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如何判断物品的轻重;–引导幼儿讨论可能影响物品重量的因素,如物品的尺寸、形状、材质等。

2.概念讲解:理解“轻”和“重”(10分钟)–使用简单、直观的语言解释“轻”和“重”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轻物品和重物品。

3.实物比较:观察和讨论(15分钟)–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并放在桌子上;–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物品,并观察它们;–引导幼儿描述物品的特征和可能的重量;–让幼儿比较两个物品的重量,并说出自己的判断。

4.天平使用:实际操作(20分钟)–向幼儿展示天平,并解释它是如何工作的;–引导幼儿分别将物品放在天平的两端,并观察天平的变化;–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天平的倾斜情况判断两个物品的重量,并与实际比较结果进行对比。

5.游戏时间:找出“轻”和“重”(15分钟)–准备一些物品,并将它们分成两组,一组轻一组重;–将幼儿分成小组,并要求他们找出哪些物品属于“轻”组,哪些物品属于“重”组;–鼓励幼儿通过感觉和观察找出答案,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6.总结与评价:提出问题(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询问幼儿对判断物品轻重有什么新的认识;–鼓励幼儿提出对于物品轻重判断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答。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掌握了“轻”和“重”的概念,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物品的重量来判断物品的轻重程度。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谁轻谁重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谁轻谁重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谁轻谁重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谁轻谁重活动目标:1.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出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物体的轻重关系。

2.在探索中体验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信心。

3.能根据三个物体在天平上的轻重关系示意图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1.大小苹果、桔子各一个,香蕉、黄瓜各一根,月饼盒两个,跳跳球、皮球各一个,喜羊羊、懒羊羊脸谱各一个,天平称一台,记录表等。

2.幼儿两人一台天平,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一、创设探索情境,自主掌握比较轻重的基本方法⑴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它们是喜羊羊和懒羊羊,大家欢迎。

喜羊羊好,懒羊羊好。

可是今天它们为了一件事吵得不开心,喜羊羊说它带来的东西重,懒羊羊说它带来的东西重。

⑵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探索比轻重的方法①通过看发现大的重,小的轻。

②用掂一掂的方法证实了大的苹果重,小的苹果轻。

③师小结:通过看、掂的方法发现喜羊羊带来的苹果大,就重;懒羊羊带来的苹果小,就轻。

④给获胜方颁奖。

⑶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月饼盒比轻重①猜一猜哪盒重,哪盒轻?②动手试一试判断出哪个重,哪个轻?双方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③用天平称一称比出轻重。

④小结:有些东西光看外表是看不出哪个轻哪个重的`,我们可以借助测量工具―天平来比较出他们的轻重。

⑤给获胜方颁奖。

⑷出示跳跳球与皮球比轻重①猜一猜②称一称,验证。

③引导幼儿用谁比谁重的句式说跳跳球与皮球的轻重关系。

④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生活中好多小的东西不一定就比个头大的物体轻哦。

⑤给获胜方颁奖。

二、幼儿自主操作,比较两种物体的轻重。

⑴介绍记录表⑵交代操作规则:两人一台天平,两人一篮子操作材料,两人合作完成一张记录表。

⑶幼儿动手操作,合作完成记录表。

⑷小组交流。

⑸集体交流。

三、脑筋急转弯:思维挑战1、看两组天平图进行推理:谁最重,谁最轻。

2、看另一幅天平图进行推理。

四、延伸生活生活中比较轻重的例子很多,我们可以用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来进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