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诗教案

合集下载

咏史怀古诗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咏史怀古诗”,详细内容包括《赤壁怀古》、《乌江怀古》、《汴京怀古》等三首诗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表达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对三首诗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手法及其内涵的把握。

教学重点:三首诗的对比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咏史怀古诗鉴赏》辅助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概念、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文鉴赏:(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赤壁怀古》,讲解诗中的用典、意象等。

(2)学生自主鉴赏《乌江怀古》,教师点评并指导。

(3)小组合作鉴赏《汴京怀古》,分享鉴赏心得。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鉴赏咏史怀古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2. 三首诗的对比分析3. 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

答案示例:《登鹳雀楼》(1)背景分析: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中,感慨国家兴衰,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2)情感分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表达手法分析: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突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课后拓展:阅读一首咏史怀古诗,结合所学,分析其艺术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强对诗歌表达手法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

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

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必修4教材,具体章节为“咏史怀古诗”。

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赤壁怀古》三首诗。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在咏史怀古方面的艺术成就,感受古代文化底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咏史怀古方面的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咏史怀古诗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咏史怀古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进行课堂互动。

6.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咏史怀古诗2. 板书内容:(1)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2)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赤壁怀古》的情感表达。

(2)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写一篇鉴赏文章。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创作,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必修4教材,主题为“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咏荆轲》、《赤壁怀古》、《乌江渔者》、《蜀相》四首诗歌。

通过分析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风格及诗歌内容,使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历史感悟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掌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倾向。

2. 分析诗人的艺术手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增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重点: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诗歌欣赏:(1)咏荆轲: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体会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2)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感悟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3)乌江渔者:讲述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感受诗人对英雄末路的感慨。

(4)蜀相:介绍诸葛亮的事迹,理解诗人对贤臣的赞美和怀念。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兴、对仗、用典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人的手法,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四首:《咏荆轲》、《赤壁怀古》、《乌江渔者》、《蜀相》2. 诗人:生平简介、创作风格3. 诗歌主题:英雄、历史、家国情怀4. 艺术手法:比兴、对仗、用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模仿教材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创作一首新诗。

2. 答案示例:(1)题目:《乌江怀古》(2)答案:乌江之水清且深,英雄末路何堪寻。

项羽豪情今已矣,空留江水照人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审美技巧。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3、【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4、【咏史怀古诗的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5、【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6、【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⑴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课题:咏史怀古诗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写作手法;2. 学习并模仿古代咏史怀古诗的写作方法;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学习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2. 培养学生细腻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和评析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准备一些优秀的古代咏史怀古诗的范例;3. 古诗教材。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用一首古代咏史怀古诗作为导入,通过朗读和解读,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讲解古代咏史怀古诗特点和写作手法(15分钟)1. 介绍古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和起源;2. 解读古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如描写历史事件、展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感慨等;3. 分析古代咏史怀古诗的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Step 3:分析范例并模仿(20分钟)1. 展示一些古代咏史怀古诗的范例,并逐句分析其结构和修辞手法;2. 引导学生模仿这些古代咏史怀古诗的写作方法,让他们自己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Step 4:学生自主创作(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以古代咏史怀古诗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作品。

Step 5:互评和分享(10分钟)学生互相交换并评价对方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Step 6:总结和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代咏史怀古诗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古代诗歌对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示范,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写作手法,并通过自主创作和互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美和意境。

同时,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形式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优质教案咏史怀古诗

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优质教案咏史怀古诗

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优质教案咏史怀古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登幽州台歌》、《乌江渔者》、《赤壁怀古》等经典诗篇,通过分析这些诗人作品,理解他们如何借古讽今,抒发自己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表现手法,以及诗人如何通过古诗抒发自己情感。

教学重点:对《登幽州台歌》、《乌江渔者》、《赤壁怀古》等诗篇深入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a. 介绍咏史怀古诗背景及特点。

b. 对《登幽州台歌》、《乌江渔者》、《赤壁怀古》等诗篇进行详细解读。

c. 分析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情感。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引导学生分析其表现手法和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特点2. 《登幽州台歌》、《乌江渔者》、《赤壁怀古》解读3. 咏史怀古诗意象和修辞手法4. 课堂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要求至少包括诗背景、表现手法和情感。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给出详细答案及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提高自己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思考历史与现实联系,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教学内容深度解读,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把握,以及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深入。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2.掌握怀古咏史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一、怀古咏史诗的看法怀古咏史诗,主假如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古迹来表达感触兴衰、寄望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联合诗歌归纳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手法。

1.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2.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四周在,潮打空城孤独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3.杜甫《蜀相》丞相祠堂哪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光,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豪泪满襟。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4.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思想感情:表现手法:5.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思想感情:表现手法:6.姜夔《扬州慢》思想感情:表现手法:7.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序开。

一骑红纲纪了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8.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 ,来往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9.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另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傍晚。

绘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恼恨曲中论。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10.杜牧《题乌江亭》输赢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惫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乌江》生法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到现在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注: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杀之处。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域,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论的角度不同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论分别表达了什么看法?三、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先人。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必修4》的第三章,主题为“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登幽州台歌》、《赤壁怀古》、《乌江渔者》三首诗。

通过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领悟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历史感悟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重点:分析三首诗的历史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与咏史怀古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三首诗的历史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

a. 《登幽州台歌》: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分析诗中的怀古之情。

b. 《赤壁怀古》:讲解苏轼的文学成就,解读诗中的历史感悟。

c. 《乌江渔者》:阐述诗人张志和的创作背景,探讨渔者形象的象征意义。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并解读另一首咏史怀古诗。

5. 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2. 内容:a.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b. 三首诗的历史背景、意境、表现手法c. 例题解析d.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滕王阁序》中的咏史怀古元素。

2. 答案要点:a. 历史背景: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背景。

b. 意境: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抒发怀古之情。

c. 表现手法:运用典故、对比等手法,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咏史怀古诗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古咏史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怀古咏史诗的主要特点.2,学习鉴赏怀古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特征辨析,感情把握【教学难点】技巧赏析【教学方法】自主鉴赏、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诵读热身《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整体感知(一)读两首唐诗,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情,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三、合作探究(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四、小结归纳五、拓展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知识链接:一、怀古诗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特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3)内容特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寄予怀才不遇之感,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4)表现手法:①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②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③也有作今昔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④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5)风格特点: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6)语言特点:含蓄蕴藉(7)常用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8)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3、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4、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1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1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三、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一点三线”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接点,三条线索。

一个接点:找对接点。

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正是有了这个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生发出作者的很多感慨。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

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再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一大老爷们,追念什么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

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所以,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三条线索:怀古诗中透露的作者的情感线索无外乎三条,那就是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1、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对比失落型: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种是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

其实是借贾谊的遭遇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2、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

3、理性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