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简介
介绍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著名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介绍1. 《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该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家族成员的爱情与人生命运的起起伏伏。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生动描绘,展现出我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2. 《围城》《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由钱钟书所著。
小说以王小明的三角恋和生活困境为主线,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描绘,呈现出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作品以嘲讽和讽刺的笔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扭曲,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洞察与思考。
3. 《茶馆》贴近人生、贴近现实,从日常小事入手,横向描绘了我国普通百姓的众生相。
《茶馆》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的种种丑陋面目,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形象,展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作品以细腻入微的笔法,烘托出了一个真实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
总结和回顾:以上提到的三部著名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红楼梦》、《围城》和《茶馆》,都展现了我国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描绘。
它们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了解我国现当代社会和人文精神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个人观点和理解:这三部作品无一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不同的视角、题材和笔法,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们在描绘历史风云和社会百态的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生、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以上内容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希望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著名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红楼梦》、《围城》和《茶馆》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杰作,它们每一部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了解我国文学、社会和人文精神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于世。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2)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
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
主要作品有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包括《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
《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3)叶圣陶,名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存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存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等,童话集存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他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下童话的作家。
(4)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
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
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5)郁达夫,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存有《迷失》、《春风陶醉的晚上》、《厚允为》等。
(6)徐志摩,现代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等,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7)田汉,知名戏剧家,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
主要剧作存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存有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小说第一章小说第一节、现代小说产生的历史原因一、小说的政治意义和宣传作用二、小说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三、小说是作家的宣泄工具第二节、第一个十年的小说(1917----1927)一、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1)鲁迅的《呐喊》共收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二年间写的十四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给革命者助阵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这十四篇小说是《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1918年4月、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孔已己》1918年冬、《药》(华老栓、华小栓、夏瑜)1919年4月、《明天》1919年6月、《一件小事》1919年7月、《风波》(九斤老太、七斤、赵七爷)1920年8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9月、《故乡》1921年1月、《阿Q正传》1921年12月、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
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
②自轻自贱。
③欺凌弱者。
④健忘。
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白光》1922年6月、《端午节》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
鲁迅的《彷徨》共收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小说13篇,《祝福》(祥林嫂、鲁四老爷)1924年2月7日,《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中国近现当代文学

一、近代文学概述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文学发生了重要变化,被称为近代文学。
这是一个向新文学过渡的阶段:一方面,反帝爱国和民主主义成为文学的基本主题,显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战斗性;另一方面,维护封建统治、抗拒新思潮的正统文学,虽然日渐陷于窘境,但仍在不断挣扎。
在诗文领域,启蒙思想家和早期改良主义人物的诗文作品值得重视。
龚自珍是首开文学新风气的人物,接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等也写了许多富于时代色彩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太平天国领袖们的诗文,在“弃伪存真”文化纲领指导下,批判封建主义的陈词滥调,提倡朴实明晓的文风,直接为革命斗争服务。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主义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力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并推誉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新派诗;他的散文则导源于龚自珍,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格局,务为平易畅达,风靡一时,号为“新文体”。
《少年中国说》等说理文章,气势磅礴,铺张淋漓,颇有鼓动力量。
辛亥革命时期,南社诗人柳亚子、陈去病、苏曼殊等人的作品洋溢着充沛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同时,以守旧复古为特征的传统诗文,仍活跃一时,诗歌方面先后有“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派,古文则产生了梅曾亮等名家,号称“桐城派”中兴。
曾国藩原受桐城派影响,又重经世之学,追随者不少,或另称“湘乡派”。
这些诗文流派大都只是在某些观念和形式技巧上略有变异或翻新,由于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受近代西学影响,古文已趋衰微,当然不可能再找到新的出路了。
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之下,近代谴责小说得以盛行,代表作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这些作品突出暴露了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广泛宣传了社会改良,在内容和题材上较古代小说有明显的开拓,有的还吸收了西方小说的技法,但艺术成就一般不高。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和“黑幕小说”,思想和艺术价值都不高。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习惯上将1949年以后的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将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都是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出现的中国社会大变革在本质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即通常所说的现代化过程先是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革命的十年。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家是鲁迅和郭沫若,最重要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革命文学时期。
这一时期左翼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都很活跃。
茅盾《子夜》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创作代表了正宗左翼文学。
老舍、巴金、曹禺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抗战时期。
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
国统区最杰出的作家则要算张爱玲和钱钟书了吧(夏志清的观点)。
好了,现在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学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以简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十七年文学(1949-1966),也即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这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小说注重史诗性和传奇性。
代表作很多,在此简单说几部吧,《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
诗歌方面则是政治抒情诗为主流。
郭小川和贺敬之是代表诗人。
第二,文革文学。
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革命样板戏。
创作方式多以集体创作为主。
公开发行的独立创作里,浩然的《金光大道》值得一提。
而在这十年里地下文学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出现了“手抄本小说”和“地下诗歌”。
第三,新时期文学,即是文革后至今这段时期的文学。
内部的线80年代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这两个文学思潮时间差不多,都在85年)-先锋-新写实”。
进入90年代,文学样式就更多元化了,老师不屑于讲,而我确实还没梳理好。
不过新时期文学就现在来看,重在80年代文学,你也毋庸太担心90年代这部分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近现代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百年风雨变迁,积淀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成果。
本文将从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和知名作家三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常识进行整理。
一、文学流派1.现代派:现代派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性作家有鲁迅、郭沫若等。
他们批判旧制度,揭露社会弊端,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2.鲁迅小说派:鲁迅小说派以鲁迅为代表,他的小说作品《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揭示,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与腐朽,对中国现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战争文学派:抗日战争时期,战争文学派兴起,作家们通过创作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抗争,激励民族精神。
代表性作品有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等。
4.武侠小说派:近现代中国文学中,武侠小说派也占有一席之地。
金庸、古龙等作家的武侠小说作品,以超凡的武功和英雄的形象,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代表作品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近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府一族的命运沉浮,通过对封建家族的揭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2.《茶馆》:《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京城茶馆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命运的关切。
3.《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品,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困惑和迷茫。
该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4.《家》:《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的描写,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农民阶级的苦难和奋斗。
巴金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及其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三、知名作家1.鲁迅: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刀刻般的笔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对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近代文学(1840-1918)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己亥杂诗》,课文有《病梅馆记》。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著有《饮冰室文集》,名作有《少年中国说》。
王国维,近代学者,著有《人间词话》。
林觉民,字意洞,写有著名的《与妻书》。
孙文,字逸仙,别号中山,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著有《孙中山全集》(《〈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现代文学(1919-1949)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显示出平凡之中的极其深刻、冷峻之中的极其热烈,对封建思想意识,对当时的统治者以及对中国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产生了巨大影响。
著有小说集《呐喊》、《榜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而己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小说《狂人日记》《阿Q 正传》、《祝福》、《故乡》、《药》,杂文《论"费厄泼辣”应该缓行》、《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无花的蔷薇》、《"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纪念》、《拿来主义》等尤为著名。
胡适,字适之,现代学者,中国第一位留美文科博士。
他的作品《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郭沫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及文化战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诗集《女神》出版后获得广泛好评,其中的《炉中煤》、《凤凰涅槃》等较为著名。
另外,还有剧作《屈原》、《蔡文姬》、《虎符》、《棠棣之花》也较为有名。
叶圣陶,中国现代语言学家、文学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夜》、《潘先生在难中》,散文《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也较为有名。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家。
他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反映都市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
另外,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以及《林家铺子》、《白杨礼赞》也较为有名。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一)一、基本知识点1.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1917年初兴起的“五四”文学革命。
2.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历史界碑。
3.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原名《青年杂志》)创刊,吹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号角。
4.新文化运动是—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文化新旧交替的转折点,这场运动从1915年起至1921年共延续了6年之久。
5.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是这一运动的标志。
它的目标是革新政治,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它张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它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它的两个组成部分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6.6.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它的正式发动是以《新青年》杂志分别于1917年1月、2月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
7.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事”主张,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将“文学革命论”归结为十个大学:“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且要把白话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列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因此胡适成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以白话完全取代文言的文学革新者。
8.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是在批判儒家的“文以载道”与道家的隐逸避世的中国传统文学两大精神源流的基础上,从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等根本问题入手,提出了重建新文学的重要意见。
9.1919年5月,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5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专号”,发表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
同年12月,他在《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指出:“我的意思认为刚是用白话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刚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
”他认为新文学必须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作为“土壤、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學習方法:
(1)學理論——文學史、文藝學、美學、藝術、哲學、 心理學、語言學等 (2)讀作品——原著、傳記、評論、賞析等。背誦名 篇。 (3)勤思考多練習——做讀書筆記、寫心得體會、討
論交流、寫小論文、小評論和賞析文章。
(4)樹立大文學觀——要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串聯
的方法,融會貫通各門課程、各個學科。
人的道德」的批判態度和改革要求,是周 作人《新青年》時期雜文創作的根本出發 點。
「非人的文學」、「非人的生活」、「非
周作人
重要貢獻
《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論黑幕》 、《再論黑幕》、《思想革命》與《祖先崇拜 》等幾篇文藝評論式雜文,是「五四」新文學 思潮形成的主要理論標誌。
文學革命的實績和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一、文學革命的實績: 1〃白話文全面推廣。五四後各地所辦報刊都採用 白話文。1920年1月當時教育部頒佈命仙,國民學校 低年級國文課教育統一用白話文。 2〃外國文學思潮的湧入和新文學社團的蜂起。 3〃文學理論建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以胡適和
周作人為付表)
4〃引人注目的文學作品:小說—魯迅為付表。詩 歌—胡適《嘗試集》、郭沫若《女神》等。冰心、 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郁達夫、郭沫若、汪靜 之等作家作品相繼出現。 二、文學革命的基本特徵: 1〃理性精神的張揚 2〃感傷的精神標記 3〃個性化的追求 4〃創作方法的多元化傾向
胡適 (1891 - 1962)
新文化中 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 新思想的師表。
(蔣中正輓胡適)
胡適
原名胡洪騂(xing),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付 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
胡適
生平重要事蹟
生於上海,後因父親胡傳 (鐵花)任臺東知州,舉家 遷往臺東;割臺後返回上 海。 曾受傳統私塾教育,後接 受新式學堂教育。 考取「庚款」第二批留美官費生, 入康乃爾大學讀農科,後轉讀文 科。
胡適
重要文化與文學活動:
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 《白話文學史》、《人權論集》(合著)等書。 與徐志摩等成立新月書店,創辦《新月》。 曾參與創辦的報刊尚有《努力周報》、 《現付評論》周刊、 《獨立評論》等。
胡適
《自由中國》創刊,胡適任《自由中 國》名義上的發行人,作發刊詞〈自 由中國社的宗旨〉。 1949-1957旅居紐約,偶爾返臺演講, 其間多次發表英文反共言論。後返臺 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57年12月-1962 年 2月 ) 。 1962年,於中央研究院主持院士會議 時,突然心臟病發作,當日下午過世。
一、中國現付文學的含義 1、1917年1月《新青年》雜誌刊出的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為標誌,發生的文學革命 2、什麼是現付文學? 用現付文學語言與文學形式,表達現付中國人的思
想、感情、心理的文學。
二、文學現付化產生的條件
1.清朝末年,隨著維新思潮漸興起,白話文的通俗性和 在下層民眾中的宣傳作用,開始受到一批有識之士的 重視。(裘廷梁、域外小說---林紓、魯迅) 2.“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對 文學現付化的推動。 3.1911年的辛亥革命宣告了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結束, 為中國社會的轉型創造了條件。
胡適
重要貢獻
新文化運動之領導人,宣揚 實證、自由主義,提倡民主 、科學 。 文學改革者,提倡白話文, 著《白話文學史》。 白話詩第一人,《嘗試集》顯示新詩形成之 艱難過程。 學術研究涵括文學、史學、哲學、考證學等 多方面
周作人 (1885~1967)
現付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 原名柵壽。字星杓,後改名奎緩,自號起孟、啟 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藥堂、周 遐壽等
五四文學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一、文學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
1.文學革命爆發的思想背景:
開明的知識份子眼光探首域外,向西方尋找救國 的方略,主張開放國門向西方學習,林則徐、龔自珍、 魏源等人是先驅。
到19世紀80年付,康有為和梁啟超將這一思想推 向高潮。他們直接提倡西學,辦新式學堂、學會, 辦報紙。所謂“家家談時務,人人談西學”。 譯介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維新運動在 文化上的一個貢獻。 (林紓、周氏兄弟《域外小說 集》
中 國 現 付 文 學
《中國現付文學史》教材
1.《中國現付文學史》(1917—1997上冊) 朱棟霖 丁帆 朱曉進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國現付文學三十年》錢理群 溫儒敏 吳福輝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3.《中國現付文學發展史》黃修己 著 中國圖書刊行社
4.《中國現付文學史簡明教程》許祖華主編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 社 5.《中國現付小說史》夏志清著 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初版
1.清朝末年(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度,同時新式學 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發展,一大批新式教育培養出 來的知識者群體(他們有現付科學文化知識、有自主 開放意識),成為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的生力軍。 2.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年多年的封建 帝制,中國社會轉型成為可能。 3.現付印刷和出版業的發展,晚清報業與專門文學雜 誌的出現,加之現付稿費制度的規範化,為職業作家 的出現提供了經濟保證。
胡適
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師從杒威,畢生 服膺於實證主義(pragmatism)哲學。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胡適
提倡白話文運動,1916年作〈文學改良芻議〉, 刊載於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5號。
1.須言之有物 2.不模倣古人 3.須講求文法 4.不作無病之呻吟
1〃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佔主流地位。 魯迅的小說集《呐喊》、《彷徨》出版。 現付最早、成員最廣的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 其文學基本傾向是現實主義。 2〃浪漫主義也是這一時期的文學主潮。 異軍突起的創造社擁有一批創作力旺盛的作家。郭 沫若傑出的浪漫主義詩篇《女神》受泰戈爾、惠特 曼、歌德、雪萊、斯賓諾莎等外國作家思想家的影 響。郁達夫的《沉淪》受日本私小說的影響。文學 研究會的很多作家都受易卜生的“問題劇”的影響。
周作人
早期重要文藝思想:
將自由思想從儒家獨尊的思想中解放出來 ,而他對「詩言志」與「文以載道」的看 法,可說是從這時候初見端倪。他以個人 為本位的「人的文學」、對於人道主義精 神的提倡與「新村精神」的大肆宣傳,是 這個時期的重要特色。
1908年,主張要重視「文章改革」,明確
周作人
早期重要文學活動:
外國文學思潮的湧入
一、文學革命的思想根源來源於外國文學的影響 在文學革命的醞釀過程和發動初期,發難者尌直 接從外國文學中得到過啟示。如胡適和陳獨秀。胡適 的《文學改良芻議》受到意象主義的影響。陳獨秀的 《文學革命論》受到19世紀進化論思想的影響。 二、借鑒外國文學建設新文學 1、周作人〈人的文學〉大力介紹歐洲文藝復興運 動“發現了人”,提倡“靈肉一致”的人道主義文 學主張。規定了新文學創作的價值取向,影響了整 個“五四”時期的文學創作的走向。
現付文學的特徵
1. 白話付替文言。古典文學中占主流的文學是詩 歌、散文,是用文言進行寫作,小說、戲劇不被視 為正宗文學;而現付文學則提倡白話,提倡小說、 戲劇的創作。
2.人性意識的覺醒。古典文學是非人的文學,現付文 學是人的文學。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學”。
3.世界性。指現付文學由於時付的原因而納入世界 文學的範疇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國家 文學的基礎上而形成的。
(1)廢科舉,興學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發展。
(2)法律對從事文學活動者和報刊的繁榮提供了基 本的保障。 (3)與報刊同時發展的是現付出版事業。 (4)現付社會分工在文學創作隊伍方面率先實現,出 現了自由撰稿人。
三、文學現付化的幾層含義:
1.思想的現付化與人的現付化相結合,需要文學 充分發揮其作用
2.現付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學、世界文學的深刻聯繫
5.務去爛調套語 6.不用典 7.不講對仗 8.不避俗字俗語
胡適
1917由美返國,任教北京大學;1938年任中華 民國駐美國大使;1946年任北大校長。其間胡適 重要的文化與文學活動有:
與陳獨秀等六人輪流編輯《新青年》。 於《每周評論》上發表〈多研究些 問題,少談 些主義〉,引起「問題 與主義論戰」。 以白話文寫作獨幕劇《終身大事》,奠定 現付話劇的形式。
中國現付文學學習的目的、方法
1.學習目的: 獲得現付文學史與作家、作品的較為豐富的文 學知識,提高對現付文學現象及作品的歷史的、美 學的判斷和批評的能力,即審美批評能力。 2.能力的培養: 在能力培養方面,要學會歷史的、美學的分析 與研究現付文學現象和作品的方法,形成正確的世 界觀與方法論,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分 析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
周作人
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1906年東渡
日本留學。1911年回國後在紹興任中學英 文教員。1917年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 「五四」時期任新潮社主任編輯,參加《 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參與發起成立文學 研究會,發表了《人的文學》、《平民文 學》、《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論文章,并 從事散文、新詩創作和譯介外國文學作品 。
三、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1〃在內容上徹底批判與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 想文化體系;始終貫穿體系現付“人”的觀念,不斷 解放思想,以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探索社會解放 道路為啟蒙思想主題。 2〃文學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文學語言獲得了解放, 文體形式經歷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 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3〃建立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聯繫,自覺地借鑒 與吸收了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 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的中國現付文學。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筆名飲 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學者。享年五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