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共52页文档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废 止 高 考 制 度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5
20C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 “工农兵学员”。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 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 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 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 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 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 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6.72% 12.21% 15.88%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教育“繁荣”背后
(一)教育投入不足 1、 中国与古巴教育经费占本国GDP的比例 ┌─────┬─────┬──────────────┐ │ 年份 中国 古巴 ├─────┼─────┼──────────────┤ │1990年 3.3% ├─────┼─────┼──────────────┤ │1995年 2.44% 4.9% ├─────┼─────┼──────────────┤ │1999年 2.77% ├─────┼─────┼──────────────┤ │2003年 2% 11%(古巴的卫生费占GDP 9%) └─────┴─────┴──────────────┘
建国17年
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历程

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发展和壮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现代化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一、教育改革的开始1978年,我国启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自此,国家逐步开展了教育现代化的各项探索和实践。
改革初期,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制度、体制和课程的改革。
这些改革,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改革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也不断地进行着课程改革。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单纯的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各学科也进行了很多改革,比如语文课程的创新、思想政治课程的调整等等。
这些改革,使得我国的课程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三、信息化教育的推广信息化是当前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广信息化教育。
不少学校已经实行了“一机一班”的计算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得他们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
四、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时代,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我国也在不断地推进和加强教育的国际化。
国家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领域,都相继加强了国际化的教育措施。
例如,中国知名大学不断地招收外国学生,并进行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各个学校也不断地加强与外国学校的联系和互动。
这些措施不仅拓宽了国内学生的眼界,也使得国外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教育和文化。
五、教育的体制创新教育的体制创新,是教育现代化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此,我国也进行了许多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由单一的学校管理机制,转向学校行业自主管理的模式。
这种方式,使学校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总之,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历程是一个庞大而壮美的历程,它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我国的教育将不断地前进。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将更加富有特色、更加创新和更加适合于社会的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质量普遍
较高,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教育质量则相对较低。
03
不同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
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重点学校
和非重点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往往有所不同。
高考制度的问题与改革
高考压力过大
高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过度追求分数导致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
科技素养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加强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 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06
CATALOGUE
中国教育对全球的影响
对全球教育的影响
促进全球教育多元化
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全球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丰富了全球教育的多样性。
增强全球教育的包容性
中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增加了全球受教育机会,促进了全球教育的公平和包容性。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
流
中国教育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 与交流,为全球人才的培养和发 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对全球教育发展的启示
教育公平和普及至关重要
中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教育公平和普及是全球教 育发展的关键。
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发展
中国教育在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的发展,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思路,技术 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改革
义务教育的普及
实施背景
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 开始推行义务教育,旨在 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实施策略
逐步实现9年制义务教育, 确保适龄儿童接受基础教 育。
成果
与改革
实施背景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中国教育技术的初步发展阶段
(三)当前蓬勃发展的中国教育技术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是指本世纪 2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前,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幻灯、播音、电影等媒体进 行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活动,由此揭开了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序 幕。
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50年代)
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 (50年代)
青年共产党员李招娣在一间 农具仓库里给乡亲们上识字 课(1957年)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 中学学习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19年开始幻灯教学的实验; 1932年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指导委员会”;
1940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 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基 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 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文 革 ” 中 的 学 生
“
“上山下乡”的知青
恢复高考以后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 有33位 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 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 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可以说一直以来教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下面就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人教育。
通过家庭和私人教育,男孩子得以接受一些基础的教育知识,包括识字、数学和礼仪等。
而女孩子的教育则比较有限,大多数女孩子侧重于家务和婚姻教育。
到了秦汉时期,国家开始实行官学制度,制定了一些教育政策。
秦朝时,设立了太学,主要培养国家官员。
而汉朝时,国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郡学和县学,以普及教育。
同时,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系统化了中国的教育。
在这个阶段,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的教育思想。
到了唐宋时期,教育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朝的科举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
这使得教育成为了社会上升的途径,许多人开始重视教育。
此外,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学派和学者,如程颢、程颐、朱熹等,在思想和学术上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19世纪后半期,中国遭遇了列强侵略和内乱,教育事业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20世纪初,面临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中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被定为国家事务,成立了教育部。
新的教育制度开始形成,包括普及初级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党管教育”的原则,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中国的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建立了广泛的义务教育网络,提高了教育普及率。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教育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逐渐放宽了对教育的管理,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并引进了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强了对教师培训和学生发展的支持。
中国教育历史和现状

中国教育历史和现状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中国人尊崇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
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使平民受教育成为可能。
以孔子为代的儒家思想和经典,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学校教育历经数千年,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就有了校、学等教育机构。
在中国,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科举制度是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择优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自隋朝(581—618)开始,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历时1300年。
现代意义的学校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是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当时的清政府还派遣年轻人到英、法等国学习军事和技术。
1912年,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1912—1949)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自此,在和平与安定的社会环中,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
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中国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系统,实行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工作时间内安排专门时间系统学习等教育形式。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教育事业加快了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教育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启动。
改变了过去无法可依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已颁布实施的有《学位条例》(1980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3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等6部教育法律,以及16项教育行政法规和200多件教育行政规章,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在制定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战略时,将科技与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科教兴国”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教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任务。
中国教育业30年:发展历程、挑战与改革趋势

中国教育业30年发展历程、挑战与改革趋势一概述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在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后,教育事业就必须为之服务,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向为经济建设服务进行转变。
回顾这30年的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0年代中期,这期间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教育与收入、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来越受到普通居民和各级政府的认同。
在第一个发展阶段有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教育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目标的重要保证,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紧接着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事业纳入到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要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教育要成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
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各级党和政府在制订本地区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确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要把重视人才培养,保证教育投入、为教育办实事,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和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
”第二个阶段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这期间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中长期国家发展目标。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孔子时代。
在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士人,使他们能够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
这种教育体系被称为儒家教育,它注重道德伦理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和家庭教育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发展和改革。
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主导,通过考试选拔人材。
这导致了大量的阅读和记忆,而缺乏实际应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然而,这种教育体系在中国存在了几个世纪。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的影响。
新式学堂和大学开始在中国兴起,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变革,中国的教育发展并不平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被纳入国家规划和政策中。
教育资源的分配得到了改善,普及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体制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开始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学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近年来,中国教育继续迈向国际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和学习。
同时,中国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
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国际认可。
在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教育也在不断创新。
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和智能教育等新兴教育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新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灵便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总体来说,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普及到素质、从国内到国际的转变。
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材,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中国教育将继续发展和改革,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