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性缺氧.
简述缺氧类型及各型血氧变化特点

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从而导致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一种病理过程。
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特点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缺氧的类型及各型血氧变化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乏氧性缺氧乏氧性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是指由于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肺通气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等原因,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组织供氧不足而引起的缺氧。
(一)血氧变化特点1. 动脉血氧分压(PaO₂)降低:这是乏氧性缺氧最主要的血氧指标变化。
由于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或肺通气障碍,使肺泡气氧分压降低,进而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2. 动脉血氧含量(CaO₂)降低:CaO₂是指 100ml 血液中实际携带的氧量,由于 PaO₂降低,使血液向组织细胞释放的氧减少,从而导致 CaO₂降低。
3.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₂)降低:SaO₂是指血液中血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由于 PaO₂降低,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减少,使 SaO₂降低。
4. 静脉血氧分压(PvO₂)升高:正常情况下,PvO₂略低于 PaO₂。
但在乏氧性缺氧时,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静脉血中氧分压相对升高,导致 PvO₂升高。
5. 静脉血氧含量(CvO₂)升高:由于 CaO₂降低,而组织代谢需要消耗氧,使得静脉血中残留的氧增多,从而导致 CvO₂升高。
6. 动-静脉氧差(A-VdO₂)减小:A-VdO₂是指动脉血氧含量减去静脉血氧含量的差值,正常情况下为 20ml/L 左右。
在乏氧性缺氧时,由于 CaO₂降低,使 A-VdO₂减小,甚至出现负值。
(二)临床常见原因及机制1. 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如高原地区、高空飞行等环境中,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导致乏氧性缺氧。
2. 肺通气功能障碍: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麻痹等,使肺通气量减少,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乏氧性缺氧。
3. 肺换气功能障碍: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实变等,影响气体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导致乏氧性缺氧。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8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8(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4,分数:8.00)1.缺氧(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缺氧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或氧利用障碍,以致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情况。
2.循环性缺氧(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循环性缺氧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组织的供血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3.组织性缺氧(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组织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生物氧化障碍使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所引起的缺氧。
4.发绀(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发绀是指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二、填空题(总题数:6,分数:12.00)5.缺氧时组织细胞的适应性变化包括 1、 2和 3。
(分数:2.00)解析: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肌红蛋白增加低代谢状态6.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缺氧,皮肤黏膜呈 1色,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的缺氧,皮肤黏膜颜色呈 2。
(分数:2.00)解析:樱桃红青灰色7.循环性缺氧时动-静氧分压差 1,组织中毒性缺氧时动-静脉氧分压差 2。
缺氧:缺氧的分类和血氧变化

缺氧:缺氧的分类和血氧变化缺氧的原因是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氧气的供应和利用过程包括大气中的氧,通过呼吸进入到肺泡并弥散入血,与血红蛋白结合,由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以及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引起缺氧。
因此根据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缺氧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一、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乏氧性缺氧)。
氧的供应第一个环节是大气里的氧气,通过肺通气和肺换气弥散并溶解于血液中形成动脉血氧分压因此低张性缺氧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种: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其多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高空、坑道、矿井、吸入低氧混合气体等。
体内供氧的多少,首先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
在高原,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下降,吸入气氧分压也相应降低,致使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弥散进入血液的氧减少,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2、外呼吸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泡气氧分压降低,而肺换气功能障碍,肺泡弥散到血液中的氧减少→PaO2和血氧含量降低。
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缺氧又称呼吸性缺氧(respiratory hypoxia)。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多见于存在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如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高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伴有法洛四联症。
由于右心的压力高于左心,未经氧合的静脉血掺入左心的动脉血中→Pao2和血氧含量降低。
低张性缺氧发生的关键,是进入血液的氧减少,或动脉血被静脉血稀释。
因此血氧变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进入血液的氧减少,因此PaO2降低,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减少,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第三,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第四,血氧容量正常或增高。
急性缺氧,血红蛋白的数量和性质没有改变→CO2max维持正常。
慢性缺氧可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多→CO2max增加。
循环性缺氧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血液循环问题
预防
维护良好的心血管健康
保持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体重,可以有助于维护心血管的健康
01
及时治疗心脏病和中风
如果已经患有心脏病或中风,及时的治疗和康复可以帮助减少循环性缺氧的风险
02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定期活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03
保持正常的体重
过重或肥胖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保持正常的体重有助于维护血液循环系统的健康
04
减少压力
长期的压力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寻找适合自己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如运动、冥想或与朋友和家人交流,可以有助于维护血液循环系统的健康
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得氧气无法顺畅地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
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血液循环减慢,无法将足够的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
症状
2
症状
循环性缺氧的症状通常包括
乏力:由于身体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代谢,导致乏力
头晕:大脑缺氧可能导致头晕
胸闷:心脏和肺部之间的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胸闷
呼吸急促: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患者可能会加快呼吸
05
06
遵循医生的建议
如果已经被诊断出患有循环系统疾病,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
总的来说,循环性缺氧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通过了解其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循环性缺氧的风险和潜在的严重后果
如有疑虑或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疗专业人员
如何识别与处理循环性缺氧龚仕金

何种原因? 仅予机械通气,够吗?
紧急问题vs及时回答 解决:监测与vs评估
Case 1 病人为什么缺氧?
2013年03月05日某市民工搬运一种炼铜废料 搬运结束后16人相继出现头晕、头痛、恶心,昏迷、
呼吸急促、末梢及口唇紫绀 BP 120/67mmHg,HR 112次/min,T37℃ FiO2 100%, SpO2 81% ABG:PaO2 62 mmHg
Correlations with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CI
Survivor Nonsurvivor
VO2
Lactate
Bakker J. Chest 1991;99:956-962
相关的氧代谢主要指标
齐 ABG:PH 7.42,PCO₂ 29.1 mmHg,PO₂58.6 mmHg,
HCO₃⁻18.5 mmol/L,Lac 2.5 mmol/L,BE -4.5 mmol/L
低氧原因?
气胸? 血胸? 肺栓塞? 感染?
处理
查凝血:PT 11.4s, INR 0.95,Fbg 4.36g/L,APTT 34.0s,D-Dimer 2195ug/L
DO2I = DO2 / BSA = 450~550(ml/min/m2)
相关的氧代谢主要指标
氧输送
Oxygen Consumption,Oxygen Uptake(VO2)
氧消耗(氧耗) 单位时间内组织细胞实际消耗氧的总量
氧摄取率
正常情况下,VO2反映机体对氧的需要量
Consumption
循环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hypoxia)指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hypokinetichypoxia)。
循环性缺氧还可分为缺血性缺氧(ischemichypoxia)和淤血性缺氧(congestivehypoxia)。
前者是由于动脉压降低或动脉阻塞使毛细血管床血液灌注量减少;后者则由于静脉压升高使血液回流受阻,导致毛细血管床淤血所致。
循环性缺氧时血流量减少可为全身性的,也可为局部的。
(一)原因 1.全身性循环障碍见于休克和心力衰竭。
休克病人心输出量的减少比心力衰竭者更严重,全身性缺氧也更严重,病人可死于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缺氧而发生的功能衰竭。
2.局部性循环障碍见于栓塞、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或脉管炎与血栓形成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发生部位,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是常见的致死原因。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单纯性循环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和氧含量是正常的。
由于血流缓慢,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从单位容量血液弥散给组织的氧量较多,静脉血氧含量降低,致使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但是单位时间内流过毛细血管的血量减少,故弥散到组织、细胞的氧量减少,导致组织缺氧。
由于静脉血的氧含量和氧分压较低,毛细血管中平均脱氧Hb可超过5g/dl,因而可引起发绀。
全身性循环障碍累及肺,如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或休克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则可合并有呼吸性缺氧,使动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降低。
缺氧的诊断——精选推荐

缺氧的诊断与监测手段及临床分类缺氧是指因组织的氧气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导致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缺氧是临床各种疾病中极常见的一类病理过程,脑、心脏等生命重要器官缺氧也是导致机体死亡的重要原因。
另外,由于动脉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为低氧血症。
低氧血症是指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正常值下限,或低于预计值10mmHg。
正常人PaO2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PaO2=(100-0.3×年龄)±5mmHg。
低氧血症临床上常根据PaO2(mmHg)和血氧饱和度(SaO2)来划分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
轻度:PaO2›50mmHg, SaO2›80%,常无发绀。
中度: PaO230∼50mmHg, SaO260%∼80%,常有发绀。
重度:PaO2‹30mmHg, SaO2‹60%,发绀明显。
监测手段:缺氧时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氧化,而进行无氧酵解。
由于无氧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因此血液中乳酸的含量是判断有无缺氧的重要指标,血乳酸浓度超过1.5mmol/L即为缺氧。
但是,不是所有的缺氧都存在血液中乳酸浓度升高,如在低血容量休克早期组织存在缺氧,但由于血管收缩,组织中产生的乳酸聚集在局部组织中而未进入循环系统,血液中的乳酸可不升高;同样,血液中乳酸含量升高并不都存在缺氧,如肝硬化的患者输注大量含乳酸的液体可导致血液中乳酸含量升高。
因此,判断有无缺氧首先应明确有无导致缺氧的病因存在,测定血液中乳酸含量只是辅助诊断措施。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机体对氧的摄取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一般来讲,判断组织获得和利用氧的状态要检测二个方面因素:组织的供氧量、组织的耗氧量。
测定血氧参数对了解机体氧的获得和消耗是必要的:氧分压(P O2 ):为物理溶解于血液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动脉血氧分压(Pa O2 )约为13.3kPa (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Pv O2) 约为5.32kPa (40mmHg ),动脉血氧分压高低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同时,也是氧向组织弥散的动力因素;而静脉血氧分压则反映内呼吸功能的状态。
病理生理学第五章 缺氧试题和答案

第五章缺氧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缺氧不属于循环性缺氧? A.休克B.心力衰竭C.肺动-静脉瘘D.动脉血栓形成E.静脉淤血2.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具特征的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B.动脉血氧容量正常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D.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E.动-静脉氧差增大3.心肌组织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来增加其供氧量? A.从血液中摄氧量增加B.增加肺泡通气量C.增加血液携氧能力D.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E.增加组织氧化酶活性4.引起肠源性发绀的原因是:A.一氧化碳中毒B.亚硝酸盐中毒C.氰化物中毒D.氧中毒E.肠道内毒素的作用5.下列疾病中,哪种不会出现血液性缺氧? A.肠源性发绀B.蚕豆病C.煤气中毒D.肺炎E.严重贫血6.下列哪项不是血液性缺氧的血氧变化?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B.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C.动-静脉氧含量差减少D.血氧含量降低E.血氧饱和度正常7.初入高原者的血气变化中,不会出现: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C.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D.血氧容量正常E.血氧饱和度降低8.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狭窄患者,以下哪一项不符合?A.血氧容量正常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C.静脉血氧含量降低D.动脉血氧分压降低E.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9.健康者进入高原地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可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在于:A.吸人气的氧分压过低B.肺部气体交换差C.肺循环血流量少D.血液携氧能力低E.组织血流量少10.关于发绀,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缺氧不一定有发绀B.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1便可出现发绀C.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 67kPa(50mmHg),血氧饱和度低于80%时易出现发绀D.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一般出现较明显的发绀E.发绀是否明显,还和皮肤、黏膜中的血流量有关11.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 B.刺激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D.刺激肺牵张感受器E.以上都不是12.缺氧引起的呼吸系统变化,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低张性缺氧,呼吸可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B.等张性低氧血症一般不发生呼吸系统的改变C.慢性低张性缺氧,肺通气量增加不明显 D.急性低张性缺氧时PaO2 降至8.OokPa (60mmHg)才会明显兴奋呼吸中枢E.低张性缺氧的动脉氧分压下降越明显,呼吸中枢兴奋越强烈,呼吸运动加强越明显13.初入高原者发生过度通气,可使PaCO2下降,从而限制了肺通气的增强,这是由于: A.PaO2升高,使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B.PaO2升高,使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C.PaO2升高,使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D.PaCO2降低,使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E.PaCO2降低,使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14.能明显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缺氧类型是: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E.以上全是15.心肌缺氧的主要代偿方式为:A.提高摄氧率B.降低耗氧量C.释放储备氧D.增加冠脉血流量E.以上都不是16.急性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右心输出量升高B.肺血流量升高C.左心功能不全D.肺小动脉痉挛E.肺小静脉淤血17.初入高原者循环系统改变,下列哪项不符合? A.肾血管收缩B.肺血管收缩C.冠脉血管扩张D.脑血管收缩E.皮肤血管收缩18.一定程度的急性低张性缺氧可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这是因为:A.中枢化学感受器受刺激B.外周化学感受器受刺激C.压力感受器受刺激D.肺牵张感受器受刺激E.容量感受器受刺激19.缺氧时下列血管改变,哪项是正确的? A.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D.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E.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收缩20.对缺氧最敏感的组织是:A.脑灰质 B.脑白质C.心肌 D.肾皮质E.肝小叶21.缺氧时,细胞内外离子的变化为:A.钠离子内流,钾离子、钙离子外流B.钠离子、钾离子内流,钙离子外流C.钾离子外流,钠离子、钙离子内流D.钠离子、钾离子外流,钙离子内流E.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均内流22.缺氧时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改变是:A.呼吸功能增强,ATP生成增多B.呼吸功能减弱,ATP生成减少C.轻度缺氧呼吸功能增强,严重缺氧呼吸功能减弱D.急性缺氧可使细胞色素氧化酶增加,呼吸功能增强E.长期慢性缺氧可使线粒体肿胀、嵴崩解,呼吸功能减弱23.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肾间质细胞生成并释放B.可促进肠道铁的吸收C.可加速血红蛋白的合成D.可促进红系单向干细胞向原始红细胞分化 E.可促进网织红细胞的释放24.慢性缺氧时氧离曲线右移的主要机制是: A.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B.过度通气使PaCO2降低C.缺氧使呼吸中枢抑制,PaCO2升高D.红细胞2,3-DPG生成增多E.缺氧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使pH下降25.吸氧疗法对下列哪种疾病的疗效最佳? A.严重缺铁性贫血B.充血性心力衰竭C.肺间质纤维化D.氰化物中毒E.亚硝酸盐中毒26.应用吸氧疗法治疗效果最差的缺氧类型是: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E.以上全是27. 砒霜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A.丙酮酸脱氢酶合成减少B.线粒体损伤C.形成高铁血红蛋白D.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E.Hb与氧亲和力增高28. 能使皮肤,粘膜发绀的缺氧原因是:A.肺心病 B.CO中毒C.氰化物中毒 D.亚硝酸盐中毒E.严重贫血29.下列哪组动物对低张性缺氧的耐受性最强? A.正常成年小鼠B.注射咖啡因的成年小鼠C.注射可拉明的成年小鼠D.正常新生小鼠E.注射内毒素的成年小鼠30.氧中毒的发生取决于:A.大气氧分压B.大气氧含量C.吸入的氧气流量D.吸入气氧含量E.吸入气氧分压31.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可诱导表达的基因是:A.EPO B.VEGFC.糖酵解酶 D.血红素氧合酶E.以上全是32. 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A. 红细胞增加B. 肺通气量增加C. 肌红蛋白增加D. 线粒体数目增加E.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33. CO中毒时:A. 皮肤、粘膜发绀B. 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C. 皮肤、粘膜呈玫瑰红色D. 皮肤、粘膜呈棕褐色E. 皮肤、粘膜呈苍白色34.氰化钾中毒时:A. 皮肤、粘膜发绀B. 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C. 皮肤、粘膜呈玫瑰红色D. 皮肤、粘膜呈棕褐色E. 皮肤、粘膜呈苍白色35.肺心病患者:A. 皮肤、粘膜发绀B. 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C. 皮肤、粘膜呈玫瑰红色D. 皮肤、粘膜呈棕褐色E. 皮肤、粘膜呈苍白色36.严重贫血时:A. 皮肤、粘膜发绀B. 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C. 皮肤、粘膜呈玫瑰红色D. 皮肤、粘膜呈棕褐色E. 皮肤、粘膜呈苍白色37.反映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减弱指标是:A. 血氧容量增加B. 动脉血氧分压增加C. 动脉血氧含量增加D. 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E. 静脉血氧含量增加38. 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A.心力衰竭B. 呼吸衰竭C. 失血性休克D. 氰化物中毒E. 慢性贫血39.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变化与组织性缺氧不同的是:A. 动脉血氧分压B. 血氧容量C. 动脉血氧含量D. 动脉血氧饱和度E.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0.某患者的血氧检查结果是:血氧容量20ml%,动脉血氧含量15ml%,动脉血氧分压6.7kPa,动脉血氧饱和度85%,动-静脉氧差4ml%,其缺氧类型是:A. 低张性缺氧B. 血液性缺氧C. 循环性缺氧D. 组织性缺氧E. 混合性缺氧41. 某患者的血氧检查结果是:血氧容量12ml%,动脉血氧含量11.4ml%,动脉血氧分压13.3kPa,动脉血氧饱和度95%,动-静脉氧差3.5ml%,其缺氧类型是: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E.混合性缺氧42.某患者的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13.3kPa,SaO295%,CO2max 20ml%,CaO219ml%,CaO2-CvO2 6ml%,其缺氧类型是: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E.混合性缺氧43.某患者血氧检查为:PaO213.3kPa,血氧容量12ml%,动脉血氧含量11.4m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3.5ml%,患下列哪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A.哮喘B.肺气肿C.慢性贫血D.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E.严重维生素缺乏44.血中Hb含量低于多少时,即使重度缺氧,亦难发现发绀:A.<50 g/L B.<60 g/LC.<70 g/L D.<80 g/LE.<90 g/L45.影响动脉血氧分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A.血红蛋白的含量B.组织供血C.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D.肺呼吸功能E.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活性46.影响动脉血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是A.细胞摄氧的能力B.血红蛋白含量C.动脉血CO2分压D.动脉血氧分压E.红细胞内2,3-DPG含量47.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A.氧离曲线左移B.血温降低C.血液H+浓度升高D.血K+升高E.红细胞内2,3-DPG 含量减少48.检查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主要反映的是A.吸入气氧分压B.肺的通气功能C.肺的换气功能D.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E.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49.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动脉血氧变化的最主要特征是A.血氧容量降低B.P50降低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50.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27.0kPa (53mmHg), 血氧容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其缺氧类型为A.低张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C.缺血性缺氧D.组织性缺氧E.淤血性缺氧51.易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是A.氰化物中毒B.亚硝酸盐中毒C.硫化物中毒D.砒霜中毒E.甲醇中毒52.红细胞内2,3-DPG 增多可引起A.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B.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C.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增加D.红细胞向组织释放氧增多E.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53.某患者血氧检查为:PaO213.0kPa(98 mmHg),血氧容量12 ml/dl,动脉血氧含量11.5 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 ml/dl,患下列哪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A.哮喘B.肺气肿C.慢性贫血D.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E.严重维生素缺乏54.引起循环性缺氧的疾病有A.肺气肿B.贫血C.动脉痉挛D.一氧化碳中毒E.维生素B1缺乏55.砒霜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A.丙酮酸脱氢酶合成减少B.线粒体损伤C.形成高铁血红蛋白D.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E.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高56.氰化物中毒时血氧变化的特征是A.血氧容量降低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57.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见于A.心力衰竭B.呼吸衰竭C.室间隔缺损D.氰化物中毒E.慢性贫血58.PaO2低于下列哪项数值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A.10.0kPa(75mmHg)B.8.0kPa (60mmHg)C.6.7kPa (50mmHg)D.5.32kPa (40mmHg)E.4.0kPa (30mmHg)59.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A.吸入气氧分压减少B.肺血管扩张C.肺小动脉不均一性收缩D.外周化学感受器受抑制E.肺循环血量增加60.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的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A.心率加快B.心肌收缩力加强C.心、脑、肺血管扩张D.静脉回流量增加E.毛细血管增生61.决定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的主要钾通道是A.电压依赖性钾通道B.Ca2+激活型钾通道C.ATP敏感性钾通道D.受体敏感性钾通道E.Mg2+激活型钾通道62.下列哪项不是肺源性心脏病的原因A.肺血管收缩引起的肺动脉高压B.心肌缺氧所致的心肌舒缩功能降低C.心律失常D.肺血管重塑E.回心血量减少63.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机制是A.腹腔内脏血管收缩B.肝脾储血释放C.红细胞破坏减少D.肝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E.骨髓造血加强64.缺氧时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A.血液H+浓度升高B.血浆CO2分压升高C.血液温度升高D.红细胞内2,3-DPG增加E.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65.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A.ATP生成不足B.颅内压升高C.脑微血管通透性增高D.神经细胞膜电位降低E.脑血管收缩66.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的部位是A.大脑灰质B.大脑白质C.中脑D.小脑E.延脑67.下列哪项不是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性变化A.线粒体数量增加B.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强C.肌红蛋白含量增加D.合成代谢减少E.离子泵转运功能加强68.吸氧疗法对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的缺氧效果最好A.肺水肿B.失血性休克C.严重贫血D.氰化物中毒E.亚硝酸盐中毒69.高压氧治疗缺氧的主要机制是A.提高吸入气氧分压B.增加肺泡内氧弥散入血C.增加血红蛋白结合氧D.增加血液中溶解氧量E.增加细胞利用氧二、名词解释1.缺氧(hypoxia)2.乏氧性缺氧(或低张性缺氧)(hypoxic hypoxia or hypotonic hypoxia)3.等张性缺氧(或血液性缺氧)(isotonic hypoxia or hemic hypoxia)4.循环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 or hypokinetic hypoxia)5.组织性缺氧(或氧利用障碍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 or dysoxidative hypoxia)6.发绀(cyanosis)7.肠源性青紫(enterogenous cyanosis)8.氧中毒(oxygen intoxication)三、简答题1.缺氧的分型及每种类型的血氧变化特点是什么?2.一氧化碳引起缺氧的类型和机制是什么?3.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缺氧的类型和机制是什么?4.氰化物中毒引起缺氧的类型和机制是什么?5.举例说明缺氧与发绀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检疫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循环性缺氧
由于组织器官血流量减少或流速减慢使组织细胞供氧不足而引起的缺氧,称为循环性缺氧,也称为低血流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
可分为缺血性缺氧和淤血性缺氧。
一、原因及发病机制
1.组织缺血由于动脉压降低或动脉阻塞造成的组织灌注量不足所引起缺氧称缺血性缺氧。
例如,休克和心力衰竭患畜因心输出量减少可造成全身组织供血不足;动脉血栓形成、动脉炎或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动脉狭窄或阻塞,可引起所支配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引起缺血、缺氧。
2.组织淤血静脉压升高可使毛细血管血液回流受阻,造成组织淤血缺氧,称淤血性缺氧。
如右心衰竭可造成腔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全身广泛的毛细血管床淤血;而静脉栓塞或静脉炎,可引起局部静脉回流受阻,造成局部组织的淤血性缺氧。
二、血氧变化特点
由于机体氧的摄入(外呼吸)与携带(血液)功能正常,故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正常,但因血流缓慢,一方面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床的时间延长,氧向组织弥散的量相对增多,氧被细胞利用,因此静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降低,导致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另一方面单位时间内毛细血管血流的总量少,供氧下降,弥散到组织细胞的氧总量减少,导致组织缺氧。
缺血性缺氧时,皮肤、黏膜及器官呈苍白色;淤血性缺氧时由于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HHb)浓度增加,皮肤、黏膜发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