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dū( )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jiān( )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zhū()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sài(),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汉字。
(2分)2.电文开头的部分在新闻里称为“电头”,它分别交代了、和三个要点。
电头的作用是:表明材料。
(2分)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导语部分,并说说导语概述了什么内容。
(3分)答:4.文章是抓住解放军“横渡长江”来写的。
请从文中找出与“横渡”有关的词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回呀——
那一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
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 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冲我喊: 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那天,上
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嘻
嘻„„
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喊:大丫,大丫,你是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 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 片子作甚?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
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 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标题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
【免费下载】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答案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预习反馈一、1.溃 2.签 3.督二、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我军英勇善战。
2.已经。
三、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四、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感知探究一、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
最后说东路军激战,这样文章既合情理,又可掀起高潮。
2.这篇新闻,作者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因此,全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3.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非常准确。
另外,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
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一句中的“较为”一词就十分准确。
二、1.“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革命的豪情2.“至发电时止”用语确切,便于读者理解。
“余部”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中,既准确又得体。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A 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B 馈退(kuì馈败)C 歼灭(jiān消灭)三、填空。
消息,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是从至。
主体是从至。
四、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不含:均是: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然:一切:五、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
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
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
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
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
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
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
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
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
孩子乐得直跳。
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题 附加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A 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B 馈退(kuì馈败)C 歼灭(jiān消灭)二、填空。
消息,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是从至。
主体是从至。
三、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不含:均是: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然:一切:四、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
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
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
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
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
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
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
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
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
孩子乐得直跳。
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
可谁也说不清这事的缘由。
22 新闻两篇 导学案 - 含答案

22 新闻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重、难点】1.新闻的特点。
2.新闻的结构。
3.新闻的语言。
4 两篇新闻的比较。
【知识链接】1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 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自主学习】1.正音辨形横渡() 要塞() 荻港()kuì()退jiān()灭dū()战答案:hénɡsài dí溃歼督2.据义填词(1):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
(2):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答案:(1)英勇善战(2)锐不可当3.走进文本(1)我人民解放军共有万人,西起九江(不含),东至,分为路军横渡长江。
答案:100江阴三(2)文中为什么交代汤恩伯督战无效这一事件?答案:“汤恩伯督战无效”这一事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_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新闻两则》(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 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 “冲破”改为“攻进”, “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

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 神勇。(因为汤恩伯一直认为东面防线是 很巩固的)
5.最后两句连用“歼灭”“击 溃”“占领”“控制”“封 锁”“切断”等六个动词,有什么 作用?
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所向 披靡。
1课后浏览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加 深对消息结构的掌握 2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 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并向报社投稿。 3.预习第2 课,给生字词注音、解 释并熟读课文。
:试理清这篇消息的六要素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从20日夜起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议,人民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 渡完。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 的顺序写?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
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 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 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 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 说服力。
4.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 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 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 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 详议几笔: 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 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 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 首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高新区第一中学语文导学案
课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时间
201 4 年7月
22日
班级八年级班姓名方晓媛教师
寄语
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掌握记忆“歼灭”、“溃退”
等词语的形、音、义、用等;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
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般的
气势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注音识字
溃(kuì)败歼(jiān)灭锐不可当(dāng)
芜(wú)湖督(dū)战
2.选词填空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A__(A.溃退 B.溃败 C.溃灭),毫无斗志。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B__(A.顽固 B.顽强 C.坚强)。
(3)我已__C___(A.战胜 B.消除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战。
(4)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___C__(A.扩充 B.发展 C.扩展)中。
3.填空
(1)新闻又称消息,它及时、准确、真实地报到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议论和说明。
【整体感知】
梳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指出其的新闻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合作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它是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的?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里的战
探究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岛屿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述?
主体部分是按中、西、东三路大军的顺序叙述的。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中路军首先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东路军说。
说了西路军战况之后,又合起来对中、西路军战况进行议论。
由议论话题自然地从西路军转向东路军,所以东路军最后说。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此种情况……都很泄气”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议论。
作用: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能有效地鼓舞士气,瓦解敌人。
巩固检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
测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这则消息的导语是○1○2句,试分析其语言特点:
(1)“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2)“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3)“从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4)“均是”二字概括展现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2.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具体指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
抵抗,甚为微弱。
”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主观原因>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客观原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4.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议论。
第○1——○7、○10句是记叙第○8、○9句是议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突出我军骁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多元链接美联社1945年8月14日电
①日本投降了!
②杜鲁门总统今7时宣布,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造成历史上空前巨大破坏的战争随之结束。
盟国陆<海军已停止攻势。
③总统说,日本是遵照7月26日三强致日本的最后通牒所规定的条款无条件投降的。
这项最后通牒,是三强柏林会议期间发出的。
④8天以前,日本遭到有史以来第一枚原子弹——一种威力最大的炸弹——的轰炸;两天以前,俄国宣布对日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被迫于本星期五宣布接受最后通牒中包括的全部条款,但要求继续保留天皇制。
⑤次日,美、英、俄、中四国对此做出答复,声称如天
皇接受盟军最高司令部的命令,则可继续在位。
⑥杜鲁门总统今天还宣布,麦克阿瑟将军已被任命为占
领日本的盟军武装部队总司令。
⑦杜鲁门总统说:“现在正在做出安排,以便尽早举行
接受日本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
”
⑧他说,英国、俄国和中华民国也将派出高级将领,代
表各自的国家在受降书上签字。
1.分别指出上文消息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导语:第○1段;主体:第○2——○8段
2.第○1段与第○2、○3、○4段有什么联系?
第○2段进一步解释第○1段所叙事件,第○3段解释日本是怎
么投降的,第○4段解释日本为什么投降。
第○2○3○4段都是
进一步解释第○1段的内容。
3.第○4段中“在这种情况下”指代的是什么情况?
“这种情况”是指日本遭到有史以来第一枚原子弹的轰
炸,而且俄国也对日本宣战的情况。
4.杜鲁门总统为什么要急于宣布麦克阿瑟将军的任命
呢?
以便尽早举行接受日本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
阅读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