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P3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P4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P4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P9-10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P13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P13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P14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概论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3.理论名称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美国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新近流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4.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泰勒模式=目标模式=经典模式)5.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6.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分科课程: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

3.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理论。

5.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实践形式”由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

6.当代课程形态:48-51(辨识题)(1)基于课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2)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3)两个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4)隐性课程、显性课程(5)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必修课、选修课补充: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43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第一层次:理想的课程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出版《课程》一书,该书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

A、施瓦布B、卢梭C、博比特D、查特斯正确答案:C解析: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是20世纪初的事情。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参见教材P3。

2、在下列科学化课程理论关于教育本质方面的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教育要为儿童生活作准备,学校中的儿童生活是教育目的B、教育即生产C、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D、在教育中,学生是“原料”,教师是“工人”正确答案:A解析: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所以A错误。

参见教材P5。

3、下列()不属于博比特关于课程开发具体过程的步骤。

A、课程目标的获得B、人类理想的分析C、教育计划的制定D、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正确答案:B解析: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5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参见教材P6~7。

4、1923年,美国教育学者查特斯出版的()一书中所体现的理论与博比特的思想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A、《课程编制》B、《科学管理的原理》C、《课程学》D、《课程的科学理论》正确答案:A解析:美国教育学者查特斯出版的《课程编制》一书中所体现的理论与博比特的思想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参见教材P8。

5、泰勒原理产生于“特定环境条件”下,即“八年研究”,具体来说,这八年是指()。

A、1914—1922B、1924—1932C、1934—1942D、1944—1952正确答案:C解析:为满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找不到工作的大批青年学生的需要,“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长达8年(1934—1942)的实验研究。

6、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中外幼儿教育名家及其思想简介.doc

中外幼儿教育名家及其思想简介.doc

中外幼儿教育名家及其思想简介在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史上,张雪门、陈鹤琴二位教育家无疑是两座丰碑。

两人尽管经历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二人有相近的文化底色,均一生致力于中国化学前教育的探究。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说,视他们为中国幼教界巨擘。

张雪门先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与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都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民族化、科学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陈鹤琴评价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在幼儿教育领域,陈鹤琴先生享有崇高的地位。

简介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1892年3月5日出生。

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人。

1911年2月(清宣统三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

1914年(民国3年)8月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致力于祖国的幼儿教育事业。

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

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1979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幼儿教育理论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表演式:一组动作;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国外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

国外课程与教学论著名学者

捷克【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

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主要著作: 《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美国【约翰·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

一八九四年,杜威出任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心理学、教育系主任。

在这里,他跟他的妻子创立了名闻遐迩的实验小学;并从心理发展的见地,来勾画出教育的各项理论。

教育观点: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著作:杜威一生著述至为丰富。

他的早年著作偏重于《心理学》(1887)及《应用心理学》(1889),后来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如《思维术》(1910),《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

以后的作品,就比较重在纯粹哲学问题的讨论了,如《哲学之重建》(1920),《确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捷克【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

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主要著作: 《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美国【约翰·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

一八九四年,杜威出任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心理学、教育系主任。

在这里,他跟他的妻子创立了名闻遐迩的实验小学;并从心理发展的见地,来勾画出教育的各项理论。

教育观点: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著作:杜威一生著述至为丰富。

他的早年著作偏重于《心理学》(1887)及《应用心理学》(1889),后来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如《思维术》(1910),《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

以后的作品,就比较重在纯粹哲学问题的讨论了,如《哲学之重建》(1920),《确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等。

杜威的著作,显现了一个事实,即他是一位致力于写作的学人,他在维蒙特大学求学的时候,就显示出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好学生,但他不擅于口才,文笔亦不精辟,并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达意见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克伯屈】威廉·赫德·克伯屈(1871—1965)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对杜威的教育哲学进行解释,使普通教师都能接受进步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他具体阐述了进步教育的学习理论,提出了设计教学法(又称单元教学法)。

他是杜威的学生,于1918年从杜威“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出发,并在其“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内部动机和附随学习的理论所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呆板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学习被动,以及分科教学孤立、分散等缺点。

它废除班级授课制度,打破学科界限,摒弃传统的教科书。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是:(1)学生根据其兴趣和需要,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2)制订达到目的的工作计划;(3)在自然状态下,适用具体材料,通过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4)检查其结果。

这种教学形式在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缺点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该组织形式在教学的指导、设备和教材的编写上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学生不能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影响教学质量。

【泰勒】泰勒(Ralph Tyler,1902年生)是美国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Ralph Tyler1902年出生于芝加哥,在内布拉斯加州成长并接受教育。

19岁大学毕业后,在南达科他州教自然科学的时候,Ralph Tyler迷上了教学,后来便将他的专业从医学转向了教育。

在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他认识了受人敬仰的教育家Charles Judd 和W. W. Charters。

两位教育学家关于教育和考试的思想对他后来的工作颇有影响。

1927年,他成为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老师,在那里他进一步研发了一种新的考试方法。

1938年Tyler开始闻名全国,受Robert Hutchins之邀,他带着他八年来的工作成果从俄亥俄大学到芝加哥大学。

Tyler 是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在位14年。

他坚信为了获得研究上的独立精神,研究人员应该有充分的自由。

虽然Tyler在1967年正式退休了,他实际上一刻也不曾退休过。

他工作于许多国内外的教育组织。

甚至当他80岁的时候,他游历全国家,给教师们和管理人员们关于如何在各自学校确立开展最佳教学的目标给以建议。

他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布拉梅尔德】布拉梅尔德(Theodove Brameld,1904-1977)是美国教育家,改造主义教育哲学的倡导者。

1904年1月20日,他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尼尔斯维尔。

在威斯康星州的里彭学院毕业后,布拉梅尔德于1928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师从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米德(G.H. Mead)和塔夫茨(JH.Tufts)。

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布拉梅尔德先后在纽约长岛大学、阿德尔菲大学任教。

l939年,他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教育哲学课程,并提出了改造主义教育思想。

1947年起,布拉梅尔德在纽约长岛大学任教。

1958年至1969年退休,他是波士顿大学教育哲学教授。

布拉梅尔德还担任过美国教育联谊会副主席(1942-1953)和美国哲学会主席(1947一1948)。

教育著作:《教育哲学的模式》、《趋向改造的教育哲学》、《教育的文化基础-跨学科的研究》等。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 1915—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认知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词浯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著述,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一贡献。

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思维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 )》(1956,与人合作)《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论认识(on Knowing)》(1964)《教学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1966,与人合作)《教育的适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1971)《超越所给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1973)《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1983) 《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1984)苏联【凯洛夫】凯洛夫(1893~1978)苏联教育家。

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同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1935年被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

从1937年起先后任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主任。

1942~1950年担任《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主编。

1946~1967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长,1949~1956年兼任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

曾被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

曾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

著作:凯洛夫一生著述甚多,象《伟大的教育家扬·阿姆司·夸美纽斯》,主编两卷本的《教育辞典》以及四卷本的《教育百科全书》等。

他还为普通学校和高等学校编写过多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他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有俄文1948年和1956年两个版本)。

【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的主要著作有:《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论小学教学》等。

赞可夫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

从1957年至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

他指出,在前苏联占据统治地位几十年之久的传统教学体系,偏重于死记硬背,学生的思想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在国际上,赞可夫被誉为与布鲁纳、瓦根舍因齐名的当代教学论三大流派的代。

形成的理论有“教育与发展”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著作:赞可夫先后撰写了120多篇科研论文和15部著作。

他的《教学与发展》、《和教师的谈话》、《教学论与生活》等书在苏联被誉为“教师必备书”。

他的一些著作在美国、日本、西德等13个国家被翻译出版。

【巴班斯基】巴班斯基(1927-1987),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

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

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

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

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

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等等。

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德国【瓦根舍因】(Martin Wagenschein, 1896-1988)德国教育实践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

与布鲁纳和赞可夫被认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

他大学毕业后担任文科中学物理教师。

1956年在联邦德国任蒂宾根大学教授。

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首先在物理和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理论,并率先实践。

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过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