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气球观后感
红气球电影观后感

红气球电影观后感导言《红气球》是一部由法国导演阿尔伯特·拉莫拉(Albert Lamorisse)于1956年拍摄的短篇电影。
影片以红色气球为主线,通过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红气球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友谊、孤独和自由的主题。
观看完《红气球》,我被这部简单而又深刻的电影所打动,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是我对该电影的观后感。
主题与氛围《红气球》以红色气球为核心,通过这个纯洁而鲜艳的符号来传达影片的主题。
红色象征着热情、欢乐和活力,而气球则代表着童真、自由和梦想。
电影中的红气球成为小男孩的朋友和同伴,陪伴他度过了许多孤独的时刻,为他带来快乐和希望。
整部电影氛围温馨而充满梦幻感。
镜头下的巴黎城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街道、楼房、小巷都成为了红气球的活动背景。
电影使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通过镜头切换、画面构图和色彩的运用,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迷人的幻境。
友谊、孤独与信任《红气球》表达了友谊、孤独与信任这几个主题。
小男孩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拥挤的城市中,他对周围的人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同时也感到孤独和无助。
然而,在他遇到红气球后,他找到了一个忠实的朋友,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而纯真的联系。
红气球作为小男孩的朋友,无论他走到哪里,红气球都会跟随在他的身边。
两者之间无需言语,通过目光和姿态,彼此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
这种特殊的友谊表达了无声的情感和信任。
自由与梦想自由与梦想也是《红气球》的重要主题。
小男孩在电影中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而红气球则象征着他对自由的向往。
电影通过红气球在巴黎的自由飞翔,表达了个体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影片中的红气球展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
它不受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飞翔,游走在巴黎的街头巷尾。
小男孩对红气球的追随也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电影通过这个故事,感叹了自由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思考与启示《红气球》这部简短的电影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深深触动了我。
通过红气球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电影表达了友谊、孤独、信任、自由和梦想等主题。
电影红气球观后感

电影红气球观后感《红气球》观后感当我第一次看到《红气球》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被它独特的拍摄手法深深吸引了。
这部电影由伊朗导演贾法尔·帕纳希所执导,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红气球之间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通过对细节的描绘,给观众带来了深度的思考。
首先,我要说的是电影中独特的拍摄手法。
整个电影几乎没有台词,但通过对孩子们真实生活的画面记录,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
贾法尔·帕纳希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将观众拉近到孩子们的身边,与他们一同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
而且,他还采用了手持镜头的方式,给人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
这种手法不仅让电影更加生动,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电影中的细节处理非常精彩。
从开头的男孩在家中的一系列动作,到他与红气球的相遇,再到后来的一系列冒险,每个细节都被刻画得极为细致。
比如,男孩的母亲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牛,这一幕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暖和幽默感。
另外,男孩与红气球相处的过程中,也揭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每一次红气球离开男孩,男孩都会不舍地看着它飘走,直到它最终回到男孩的身边。
这些细节给观众带来了情感上的触动,也让观众对男孩和红气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共鸣。
此外,电影中还融入了一些寓意深远的元素。
比如,红气球象征着无私的友谊和无尽的希望。
红色是一种充满热情的颜色,而红气球在电影中的角色也以它的热情和亲和力赢得了男孩的喜爱。
红气球在男孩困难的时候总是出现,给他带来希望和勇气。
而且,红气球的离去也象征着小男孩朝着成长的道路迈进,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寓意深远的表达方式让电影更加有思考的空间,也让观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也给整个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它能够把观众带入电影的世界,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情感。
《红气球》中的音乐简洁而优美,用低沉的乐曲为每一个场景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恰到好处,让人更加沉浸于故事中,感受到男孩和红气球之间情感的真实和深刻。
《红气球》观后感(通用7篇)

《红气球》观后感《红气球》观后感(通用7篇)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气球》观后感(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红气球》观后感1一个红气球,比其他气球大了一些,“尾巴”又短又粗。
但是,这样美丽的一个气球却被绑在了路灯上。
有一个小男孩从此处经过,看见了它,一下子跳了上去把它“救”了下来。
从此以后,红气球就像朋友一样跟着小男孩,像保镖一样保护着他。
小男孩也对它爱不释手。
但是,红气球也被一些人伤害着,他们就是“追踪小队”。
当他们看见红气球时,有的拿着石头去砸,有的拿着弹弓去打,有的直接去抓它的绳子……第一次,在小男孩的帮助下,红气球成功逃脱;第二次,小男孩也没有办法,他“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结果,红气球被一颗非常邪恶的“子弹”打破了“身体”,慢慢的,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
红气球仿佛在说:“再见了,这个世界!再见了,我亲爱的主人!”在它“身子”快要扁的时候,一只“罪恶之脚”踩了上去。
“啪”,一下子,气球破了,小男孩的心碎了。
这时,整个巴黎的气球都来了,它们聚在一起,来到了小男孩手上。
小男孩抓着气球,慢慢地飞上了天空……《红气球》观后感2有部电影叫《红气球》,非常感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50年代,主要讲的是小男孩和红气球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天,小男孩去上学,走着走着,发现路灯上挂着一个红气球。
小男孩想把红气球拿下来,于是就用手抱住灯杆,用脚勾住灯杆,慢慢地向上蹬,爬到了旁边的阳台上。
他站在阳台上,踮起双脚,想去拿红气球。
啊,终于拿到红气球啦!小男孩又小心翼翼地往下爬,往下爬时,还用牙咬住气球的绳子呢!红气球看小男孩这么喜爱它,就和小男孩成为了形影不离的伙伴。
有一次,小男孩去买面包,叫红气球在门外等,红气球“答应”了。
没想到,红气球被一群熊孩子抓住了,还拿走了。
等小男孩出来时,发现红气球不见了,便赶紧去找。
《红气球》读后感

《红气球》读后感《〈红气球〉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叫做《红气球》。
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就是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书,却像一只小手,轻轻地挠在了我的心尖上,让我心里痒痒的,又暖暖的。
书里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只红气球的故事。
小男孩在街角捡到了这只红气球,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交织在了一起。
这只红气球啊,不是那种特别鲜艳、崭新的气球,反而有点旧旧的,上面还有一些细微的褶皱。
可在小男孩眼里,它就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存在。
小男孩紧紧地抓着气球的绳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笑容就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灿烂又纯真。
他们一起走过了好多好多的地方。
有时候是安静的小巷,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斑,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走着,红气球也跟着一上一下地晃动,就像在跳舞。
有时候是热闹的集市,人群熙熙攘攘,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护着红气球,生怕它被挤破了。
红气球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仿佛是一颗跳动的小红心。
有一次,小男孩带着红气球去了公园。
公园里的花开得正艳,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
小男孩坐在草坪上,把红气球放在身边,然后开始给它讲自己的小秘密。
他说他希望能有好多好多的糖果,每天都能吃个够;他说他希望能快快长大,这样就能做很多很多厉害的事情;他还说他希望红气球能永远陪着他,不要离开。
红气球就静静地听着,偶尔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好像在点头回应。
还有一回,天下起了小雨。
小男孩赶紧把红气球藏在衣服里,一路小跑着回家。
到家的时候,他自己的头发和衣服都湿了,可红气球却一点都没被淋湿。
妈妈看到他这副样子,又好气又好笑,问他为啥这么拼命护着一个气球。
小男孩不说话,只是紧紧地抱着红气球,脸上写满了倔强和珍惜。
小男孩和红气球的故事还在继续。
他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快乐的日子,一起看过日出日落,一起感受过微风细雨。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有一天,一群调皮的孩子出现了。
他们看到小男孩手里的红气球,眼里充满了嫉妒和贪婪。
《红气球》读后感

《红气球》读后感在我读完《红气球》这本书后,心中涌动起一股强烈的情感。
故事中的主人公红气球竟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思考和触动。
故事以一个小男孩为中心,他与拥有魔力的红气球相遇,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冒险。
红气球像一个忠实的伙伴,始终陪伴在小男孩的身边,它的存在给小男孩带来快乐、勇气和希望。
然而,红气球并非一直陪伴着小男孩,有时它也会离开,给小男孩带来失望和孤独。
通过红气球的象征意义,故事向读者传递出对爱与失去的无限思考。
红气球代表着所有我们珍视的事物。
当我们拥有它们时,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快乐和满足;然而,当我们失去它们时,我们感到无尽的空虚和痛苦。
正如小男孩在红气球离开时的失落,我们也常常会经历类似的情感。
但是,红气球也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即无论失去多少,我们仍然要勇敢地去追求我们向往的目标。
在故事中,红气球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力量。
它可以飞翔在天空中,俯瞰整个城市。
这种视角的改变让小男孩看到了一片不同的世界,他的认识和见解得到了拓展。
正因为如此,小男孩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他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不再畏惧困难和挫折。
红气球的存在让他明白,即使处于困境中,只要拥有信念和勇气,他就能战胜一切。
除了故事本身,书中的插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幅插图都生动而美丽,细腻地展现了红气球的魅力。
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阅读的乐趣,还加深了我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插图中的红气球仿佛来到了现实世界,我仿佛可以感受到它柔软的触感和温暖的气息。
通过《红气球》,我深刻认识到生活中重要的东西并不是那些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心的情感和对目标的追求。
正如小男孩学会去珍惜红气球一样,我也应该珍惜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片段,并且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我都应该像红气球一样,保持信念和勇气,坚持飞翔。
通过读完《红气球》,我内心产生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愿意像小男孩一样,怀抱着红气球一样的希望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红气球观后感[最新版]
![红气球观后感[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328dd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61.png)
红气球观后感红气球观后感篇一:红气球影评被遗忘的色彩——评电影《红气球》影片用三十分钟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与红气球的故事。
一抹红色置身于灰暗的城市,在车水马龙之间人潮拥挤之时陪在孩子身边。
那种红很扎眼,足以令人感觉到一份深入骨髓的遗憾与自责影片结构清晰,讲述了小男孩同红气球从相遇到亲密再到失去的全部过程。
短短的三十分钟勾起了观众无限的回忆展示了一种发人深省的成长与进步影片中的小男孩同我们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
但与我们不同的是他生活空间的色彩比我们现在单调得多。
小男孩那自娱的身影与灰蒙蒙的阳光相称就已经营造出一副安静到阴郁的情景。
那只等待着有心人发现的红气球跟随者细心且特别的小男孩,彼此关心依赖。
那时的气球已经“化身”为小男孩贴心真诚的小伙伴被赋予了人的意义。
小男孩的独行不禁让我由人及己,回忆起幼年时那段被他人甚至自己忘记的时光。
对于孩子来讲成人与他们有着几十年的距离,那种距离或许用尽一生也无法走完。
成人们是无法了解孩童的世界的,当然他们也经历了自己那个被遗忘的世界。
大多人都有一个被遗忘和遗忘的成长。
长大的孩子如成人一般继续忽视那些不被理解的小世界。
影片开场时的固定长镜头客观记录了小男孩对于小猫的喜爱,他下楼时的回望更是充分展现他的细心与单纯。
而这一切更加可以说明小男孩身上那种与城市和成人与众不同的特质。
也正是这种特质才能让那象征真情和希望的红气球如影随形。
小男孩是特别的,乘坐公车因为气球被拒绝时他也不会放手。
他对远去巴士的目送和对红气球的那种仰视表露出它对红气球的珍惜;雨天放学会请求路人为红气球撑伞;在他眼里红气球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玩具而是同自己一样是需要人关心照顾的小孩。
他承担起照顾它的责任。
在孩子的世界里有许多东西是同物质和规则无关的,他们的付出与期待只是一种真实的真情流露。
因为可贵所以爱护。
红气球对于我们来讲是可贵的。
那种艳丽的颜色与影片主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因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效果打造出了这部颇具意味的影片,单从色彩来讲明丽与灰暗本身就形成了一种色彩上的视觉冲击,二者互相反衬使片子表意更加清晰,这种颜色很好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
《红气球》读后感

《红气球》读后感《<红气球>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名叫《红气球》的书,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心里头热乎乎又忍不住笑出声的小书。
书里讲的就是一只红气球的故事。
这只红气球呀,它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毫无生气的气球。
它圆滚滚、红彤彤的,就像小孩子红扑扑的脸蛋儿,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我仿佛能看到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飘来飘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像是在跟大家捉迷藏。
红气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它的出现给整个城市都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和欢乐。
书里的红气球特别有个性。
它不像那些被系在某个地方就老老实实待着的气球,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去的地方。
它自由自在地飘荡着,一会儿飘过卖冰淇淋的小车,馋得它真想停下来尝一口那香甜的冰淇淋;一会儿又飘过小朋友们玩耍的公园,看着孩子们欢快地奔跑嬉戏,它也忍不住跟着上下跳动。
有一次,红气球飘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窗前。
老奶奶正坐在窗前的摇椅上,眯着眼睛晒太阳。
红气球轻轻地碰了碰窗户,老奶奶睁开眼睛,看到了这个红彤彤的小家伙。
她的脸上立刻绽放出了像花朵一样的笑容,那笑容里有着惊喜,有着温暖,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好多岁。
红气球看到老奶奶这么开心,它也高兴得在窗外转起了圈圈。
还有一回,红气球遇到了一只迷路的小猫。
小猫可怜巴巴地“喵喵”叫着,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红气球像是明白了小猫的心思,它慢慢地飘到小猫面前,轻轻蹭了蹭小猫的脑袋。
小猫好奇地伸出爪子,想要抓住红气球。
红气球就带着小猫,一路飘过了好几条街道,最后找到了小猫的家。
小猫的主人看到小猫回来了,开心得不得了,而红气球呢,看着小猫安全回家,它也心满意足地飘走了。
这只红气球呀,它不仅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和惊喜,还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
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天使,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美好。
读着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吧,有一次跟着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儿。
公园里人可多啦,有卖糖葫芦的,有卖小玩具的,热闹极了。
我兴奋地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瞅瞅那儿。
《红气球》读后感

《红气球》读后感读完《红气球》,我被故事中一对姐弟情深的画面所打动。
这个简单而温暖的故事让我深思姐弟之间的情谊,以及生活中的乐趣与意义。
整个故事以一个红气球为主线,述说了男孩与红气球之间的不解之缘。
男孩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他和姐姐常常需要相互照顾。
红气球突如其来地出现在男孩的生活中,成为他的朋友和玩伴。
尽管红气球只是一个巨大的气球,但男孩却将它当作珍宝般呵护着。
红气球的存在给男孩和姐姐带来了快乐和勇气。
无论是在逃学的冒险中,还是在骑自行车的路上,红气球都伴随着他们。
男孩和姐姐不仅与红气球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也通过红气球懂得了勇敢和珍惜。
红气球虽然飘飘然无法停留,但它代表了童真与希望,也教会了男孩和姐姐宝贵的人生哲理。
故事中的红气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色象征着热情与温暖,而气球则是自由与梦想的象征。
男孩和姐姐的关系如同红气球,他们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也一同面对了困难和挑战。
他们之间的情谊并不取决于物质的贫富,而是在相互关心、照顾中形成的。
这个故事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中忙碌的家庭生活。
我们常常被琐碎的事务所累,忽略了与家人之间的交流与陪伴。
男孩和姐姐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其实快乐和意义可以在生活的细节中找到,就像他们与红气球一起度过的每一天。
阅读《红气球》让我明白了快乐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而是源自于内心的富足和与他人的情感共鸣。
这个故事还启发了我在家庭中多关注与家人的互动,通过真诚的交流和相互关心来构建更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红气球》是一本简单而温暖的故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姐弟情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美好。
红气球与男孩的相遇,既是巧合,也是命运的安排。
故事的结尾,红气球消失在这个小镇的天空中,但对男孩和姐姐来说,它永远是一段宝贵的记忆。
阅读《红气球》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我们生命中的红气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并给予我们启发和快乐。
只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去用心感受,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遗忘的色彩——评电影《红气球》影片用三十分钟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与红气球的故事。
一抹红色置身于灰暗的城市,在车水马龙之间人潮拥挤之时陪在孩子身边。
那种红很扎眼,足以令人感觉到一份深入骨髓的遗憾与自责??影片结构清晰,讲述了小男孩同红气球从相遇到亲密再到失去的全部过程。
短短的三十分钟勾起了观众无限的回忆展示了一种发人深省的成长与进步??影片中的小男孩同我们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
但与我们不同的是他生活空间的色彩比我们现在单调得多。
小男孩那自娱的身影与灰蒙蒙的阳光相称就已经营造出一副安静到阴郁的情景。
那只等待着有心人发现的红气球跟随者细心且特别的小男孩,彼此关心依赖。
那时的气球已经“化身”为小男孩贴心真诚的小伙伴被赋予了人的意义。
小男孩的独行不禁让我由人及己,回忆起幼年时那段被他人甚至自己忘记的时光。
对于孩子来讲成人与他们有着几十年的距离,那种距离或许用尽一生也无法走完。
成人们是无法了解孩童的世界的,当然他们也经历了自己那个被遗忘的世界。
大多人都有一个被遗忘和遗忘的成长。
长大的孩子如成人一般继续忽视那些不被理解的小世界。
影片开场时的固定长镜头客观记录了小男孩对于小猫的喜爱,他下楼时的回望更是充分展现他的细心与单纯。
而这一切更加可以说明小男孩身上那种与城市和成人与众不同的特质。
也正是这种特质才能让那象征真情和希望的红气球如影随形。
小男孩是特别的,乘坐公车因为气球被拒绝时他也不会放手。
他对远去巴士的目送和对红气球的那种仰视表露出它对红气球的珍惜;雨天放学会请求路人为红气球撑伞;在他眼里红气球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玩具而是同自己一样是需要人关心照顾的小孩。
他承担起照顾它的责任。
在孩子的世界里有许多东西是同物质和规则无关的,他们的付出与期待只是一种真实的真情流露。
因为可贵所以爱护。
红气球对于我们来讲是可贵的。
那种艳丽的颜色与影片主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因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效果打造出了这部颇具意味的影片,单从色彩来讲明丽与灰暗本身就形成了一种色彩上的视觉冲击,二者互相反衬使片子表意更加清晰,这种颜色很好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
所有的生命都是从单纯中开始,所有的事物其实都有一个明丽的过程。
像红气球那样的物品正是那种过程的一种象征。
它是属于那些奔跑在时光中简单善良的的生命的。
它守护着那些值得守护的孩子就如片中的小男孩和拿着蓝气球的小女孩。
他们因为气球的色彩而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标志从而与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某种意义而言红气球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失去或者被遗忘的一种重要的态度甚至是一种品质。
影片中许多人望着红气球流露出一种由衷的喜悦,当我们失去的东西在别人身上的到提醒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和宽慰。
对于城市来讲红气球是可贵的。
十九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是法国战后实现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初步工业化的时期。
那时的法国城市笼罩在工业复兴的阴冷之中。
这个以浪漫著称的国度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日益遗忘了许多浪漫的感觉。
人们在灰暗的街道上前行,在暗淡的高墙内生活,被束缚在城市之内。
周末小男孩带着红气球从教堂中逃跑出来在街道中穿行给城市带来了一种生气,但在憋屈的时空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小男孩一样也产生了一种与年纪不相符的浮躁与暴力。
“红气球”对于每个孩子都很有吸引力,应该说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件珍贵的东西,那份东西承载着一种已经远离的渴望。
当它靠近时我们欢呼雀跃单调的生活瞬间明丽起来。
但是珍贵是因为稀少,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它,但它只属于像“小男孩”那样有心的人。
于是那些不能如愿以偿的人便本着“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的理念摧毁了那个对于我们来讲很珍贵的东西。
城市的高墙其实是我们自己一层层建立起来的,我们用自己的的城墙束缚了自己多彩的世界。
如果红气球代表希望,那么是我们自己导致自己走向了绝望。
影片结束时所有的气球挣脱束缚飞向小男孩升到空中带他逃离所有的捆绑。
那些气球来自生活在灰色空间的人们,让人感动。
生活需要色彩需要先驱,一个红气球的牺牲唤醒了更多的希望与颜色??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就是小男孩牵着红气球随心而走的时光。
什么是真正的时光?就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充满彩色希望的日子。
篇二:红气球影评关于巴黎的神圣纪录小男孩带着红气球在巴黎街头奔跑,有一条街是我认得的。
它在蒙马特高地上,叫做维兰街,我看过关于这条街的一部纪录片。
片子是在街被拆除以后拍的,所以没有电影资料,但是那个导演搜集了所有的关于这条街的照片,然后拼在一起,最后,真的就成了一整条街。
男孩跑过时,那条街已经破败不堪,我想那时候它也已经在拆了。
就是它的末尾有一排向上的阶梯通向另一个街区的那条。
电影里巴黎的街道总是杂乱,像是刚起床未经梳妆的少女的发梢,弯弯曲曲,隐隐匿匿,像藏着心事。
于是总也记不清哪条是哪条,看了一部称心的法国电影,就起誓要记住在里面出现的巴黎街道的形象,至于为什么要记住?我也说不清,是为了以后在另一部电影里再次看到它时的会心一笑,还是心里隐秘的巴黎情节的曲折流露?或者真的只是觉得好看。
好看是怀疑不了的,镜头确实会美化,但摄影师们为什么总选择巴黎来美化?但遗憾的是,这条维兰街是现在我唯一的一次会心一笑。
《天使爱美丽》里也出现了蒙马特高地,对这片高地最初的向往出现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巴黎公社的死守之地。
但现在已经和《红气球》里面很不相同了,《天》里面的美化太明显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修饰过的巴黎,广角镜下,什么都变得华丽起来。
现在的巴黎老城街道,也在勒鲁什的《我最好的朋友》里面出现很多,那位的士司机对每条街的历史都如数家珍。
这是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比如带一个外地朋友来北京逛,鸟巢和水立方就显得有些寒碜。
还有候麦的《面包店女孩》,当时看了之后我就死命地去记那些街道的样子,然后幻想突然有一天恍惚去巴黎的时候,能一睹个究竟,但现在还是忘了,究竟是我的记忆力不好,还是无聊的东西天生容易被遗忘?但除了那些不知名的街道,有些地方的名字却记起来很省力。
比如法国电影资料馆,《梦想家》里面一群年轻人聚会的地方,拉着铁链门。
现在肯定不是那个样子了,但只要记得这名号,总还抓着个辫子。
于是巴黎本身成了一个高效的生产者。
它不但生产商品,艺术,它更生产各种光环。
文学爱好者要去找波德莱尔的足迹,因为巴黎是一个开放的生产车间,它容纳了各种人物来给它的光环打磨抛光,但品牌只有一个。
在这个产业链中,巴黎无疑骄傲地处于最高端,有些城市生产微波炉,有些城市生产艺术,但巴黎于此不屑一顾,它生产着对艺术的信仰。
于电影尤其如此。
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机器到人物,从内容到形式,巴黎全面滋养了电影,没有巴黎,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的电影。
巴黎是影迷的麦加。
所以当电影本身把镜头对准巴黎时,就像朝圣者用脚步丈量出发地到麦加的距离,影像里力图给巴黎一件不但真实而且美丽的外衣,而观影者则无声无息地被这种神秘的视觉崇拜所俘虏。
所以,关于巴黎的电影,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幻想的,都具有一种“神圣纪录”的特质,这种特质加强了巴黎的电影圣城的光环,就像自由女神像手中的火炬,她静默,但肃穆。
《红气球》的“神圣纪录”展现了巴黎的童话的一面,就像《天使爱美丽》展现了巴黎特有的神秘爱情。
当小男孩跑过巴黎街道,其实质就是在展示关于巴黎的一个童话,若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那么它只是一个童话,而不是一个纽约的童话,只有巴黎才有这个特权。
这个特权的合法性来源已如前述,包括巴黎的文化积淀、包容度以及它的电影圣城的地位。
所以《红气球》与所有其它关于巴黎的电影一样,必然的会显示出它的光环来。
我们不会意识到这种光环,但我们深受其影响,这无法否认,因为巴黎与电影虽两性而一体。
钴蓝天幕下,一场色块们的旅行~ 若将《斯巴达三百勇士》的画面随心剪取,得到的应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同样地剪取,《罪恶之城》则是一组吞吐欲望与杀戮的黑白照片。
而《红气球》,没有前两者的过分豪迈和故做深沉,只是一叠隽永的欧洲风情的明信片----冷冷的青灰色街道纵容着石缝间流淌的朦胧水迹,黑铁支架的路灯沉默而优雅地驻在长街转角,而天空中小朵的云上残留最后一抹落日的金。
这是用回忆染旧的画面,处处精美与颓败交织,严谨与纵情相融。
明信片里淡淡金发的孩童摘取了唯一的亮色,那一刻,鲜艳的红也摘取了银幕外所有人的视线。
整部影片就是如此起笔,拍摄明信片般地细细对待取景框中的光影流离,变幻的悠扬旋律贯穿始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诙谐和感伤并存的动人故事。
如同开场的数幕,大部分时间影片的基调都是群青沾染一点点银灰,只有一粒饱满的正红仿佛悬浮在昏黯水底的油珠。
就像《辛德勒名单》里红衣的小女孩,气球的出现仿佛是神用手指抹开了沉晦的空气,泄露出了生命的天真和动情。
男孩牵着一只红色的气球,雪白的线被攥在手心,骄傲地如同攥住一个约定。
他高举气球跑过小巷,鞋子啪嗒啪嗒地敲在潮湿的石板路上。
下雨了,他向路人借伞,把气球小心地拢在伞下避开水滴。
他在桥上追逐火车白色的蒸汽,兴奋地看着气球被云彩似的气团包围……他带着他的气球,好像并没有察觉到它与一只温顺小狗的不同。
直到气球被母亲从阳台放了出去,屏幕上摇摇晃晃的红色又憨憨地停回玻璃门前,观众才发现错的是自己:这只气球本来就是一只摆尾撒欢的小狗。
气球跟着男孩上课,跟着男孩回家。
气球看见了镜子里的自己。
气球爱上一只蓝色的美丽同类。
影片是那么理所当然地编织了一个童话,反而是置疑的人们不知趣了。
那么何妨心照不宣地做这么一个奇诡的梦,梦中有一只乖巧又顽劣的气球。
可是紧凑的鼓点和拔高的音调预示着美梦的破裂。
似乎每一部与青春有关的电影里,都有那么一群顽童。
年龄划下了鸿沟,他们和成人分属不同的世界,各自的王将决定特权与义务的发放。
于是他们的笑声放肆尖利,他们得意地犯错甚至作恶,而成人无从指责。
这些顽童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打乱合唱的进行,在《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里用放大镜引光烧死蚂蚁,在《美国派》里吹口哨嘲弄一切纯洁的爱情。
更年幼一点的时候,这些顽童杀死了一只红气球。
他们牵扯着气球,刺目的红色变成了纺锤扎破指尖时凝出的一滴血。
梦是为了梦逝,梦是为了梦碎。
当气球用最后一丝力气挣扎却被不留情地踩爆,于是我看见一个梦境黯然远去的背影。
导演若是足够残忍,就该让这一格画面后响起无情的片尾曲,任靛蓝的底上爬满惨白的文字,镌刻下炮制梦境的名字。
可他终究没有这么做。
镜头一个个切换,显示的不是the end,而是一只只五彩的气球脱手而出的瞬间。
原本仰望天空如同从鱼缸底抬首只能看见纠结的水草,此时严峻的天色却骤然开朗。
无数缤纷的气球向一处汇集,它们成群地卷过城市的上方,好像画板里明亮色块们正进行着一场浩大的旅行。
最后孩童被气球托起升上天空的一幕和《et》里单车飞起的桥段相仿,他们向高处,向远方,向以幻想触及的彼岸,飞,飞,飞。
如果我有一张车票,我要请所有勇敢做梦的人一起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