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三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三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饮料制作、药物溶解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导入: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如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等,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1.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记录数据。
2.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探讨溶解性规律。
3.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判断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选择题: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息,预测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提高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3.应用题: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药物溶解度、如何除去水中的杂质等。
4.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准确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学情分析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否溶解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提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管、烧杯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糖、酒精、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教学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给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糖、酒精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观察和记录溶解情况。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溶剂种类,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制备、环境保护等方面?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溶解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 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 溶解性的定量判断。

2. 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搅拌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3. 实验材料: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性的含义。

2. 提问:什么是溶解性?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氯化钠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氯化钠。

c. 观察并记录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2. 实验二:观察硫酸铜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硫酸铜。

c. 观察并记录硫酸铜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3. 实验三:观察碳酸钙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碳酸钙。

c. 观察并记录碳酸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三、数据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溶解性与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种类的关系。

2. 讨论:如何判断一种物质的溶解性?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溶解性的判断标准。

2. 提问:通过本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教学延伸:1. 进行溶解性实验的拓展实验,探究其他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压力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溶解性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种类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新版

九年级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新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教材分析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难点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联想与启示】食盐、味精?察;个人二次①降低温度(一般情况)②蒸发溶剂③增加溶质教 学 过 程【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归纳总结】大量实验表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有关。

【应用】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人们常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

【活动与探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实验1】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L 加入A 、B两个烧杯中,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2g 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不溶解【结论】实验表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交流与讨论】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你认为要注意哪些方面?请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

【实验2】在A 烧杯中再加入5mL 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3】在酒精灯上加热B 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2.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教学准备:1. 媒体:投影仪2. 教学用品:实验器材、溶解度曲线图示教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和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2. 教师引导: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溶剂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但在实验中往往需要控制变量,操作较为复杂。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更直观、方便的方法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二、新课讲授(15分钟)1. 溶解度的定义:某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用质量分数表示,即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3.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使用克/100克水(g/100g H2O)作为单位。

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10分钟)1.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性的大小可以通过溶解度来比较。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四、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0分钟)1.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曲线上的点表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 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根据曲线上的点,可以查找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回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活动一
思考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性,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活动二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与全班同学交流。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准备】
食盐、碳酸钙、硝酸钾、碘、水、酒精、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酒精灯滤纸、火柴三、【教学流程】
预习反馈回
顾 实验导入
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阅读,明确前进的方向。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级:当堂检
测区
级:中考链四、教学过程
三、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班级姓
名学号
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注:1、评价标准:认真完成为A 级,完成情况较好为B 级,完成情况一般为C 级,完成情况不好为D 级。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 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执教者:华实初中董夏力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如下:2.本节教材是初中化学第三章《溶液》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包含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物质的溶解性的比较必须要达到饱和,在一节课中把两个子课题连接是很必要的。

所以课堂中通过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认知,同时在实验方法上得到提升,在化学思想方法上得到渗透。

这节课为饱和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教学形成铺垫。

二、设计思想本节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现代教育手段,采用诱导思维和合作探究方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使学生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习,形成多种能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运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

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尚欠缺自主探究意识,所以我设计的探究实验问题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

学生对物质溶解性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科学课上也辨析过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因此在本堂课内也有必要带领学生再次辨析一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2)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3)通过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对比活动,初步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分析、比较、归纳主动获得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基本工具;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难点:通过控制变量法辨析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六、教学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
(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三、教具用品
药品:硝酸钾、酒精、蒸馏水等。

仪器:试管、量筒、胶头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媒体:多媒体等。

四、教学流程:
流程说明:
(1) 通过设置情境,引出课题,介绍溶解性的概念。

(2) 学生汇报家庭实验,交流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实验的设计方法和结论,以及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3) 通过两个家庭小实验,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受到溶质的性质、温度的影响。

提出问题: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呢? 先让学生提出猜测,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猜测溶剂的性质(种类)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4) 讨论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5) 归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6) 释疑,解决开头的情景问题,感受研究物质溶解性的重要意义。

(7) 问题:硝酸钾能无限制地溶解到一定量的水中吗?利用学生在实验一中得到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试管底部还有未溶解的固体硝酸钾),引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模糊定义”。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什么方法能使硝酸钾继续溶解? (8) 师生对实验一得到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做系列实验。

(9)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二,逐步建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体会饱和溶液的特征,不断完善两个概念,强调要点。

(10) 结合试验二,讨论归纳饱和、不饱和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1) 介绍饱和溶液在实践中应用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饱和溶液有广泛的用途。

(12) 总结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