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_金汝真
学习《伤寒论》五苓散的一点体会

2 0 1 3年 1 0月
2 3
学 习《 伤寒论》 五苓散的一点体会
郭 玉 荣
摘
要: 五苓 散 为 太阳蓄 水证之 药方 , 结 构严 谨 , 用之 无不得 心应 手 。
中图分 类 号 : R2 2 2 .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2 9 — 0 0 2 3 一 O 1
2 0 1 3 年 6月 1 5日收稿
枝 也。 以上 学习《 伤 寒论》 五苓散 之浅 浮的体会 , 不 当之处请 指教 。
/ J  ̄ J L 百 日咳综 合征 的治 疗体 会
任 继 宏
关键 词 : 百 日咳综合 征 ; 中 医诊 治
中 图分类 号 : R 2 7 2 文献标 识码 : B
此 方 结构 严 谨 , 主 辅佐 使 , 层 次分 明 , 如 用 之无 不 得 心应 手 。 此 方其 妙尤 在桂 枝一 味 、 反饮 暖水 助汗 之法 , 盖 因水 饮为 患 , 无论 外 感 内伤 无不 责 之 于肺 脾 肾 , 肺 失 宣肃 则通 调 失 职 , 脾失 运 转则 水 湿 内停 , 。 肾不气 化 则关 门不 利 , 聚水 以从其 类也 , 观 其 五苓 散一 方, 药虽 五 味 , 而 肺脾 肾三 脏之 治尽 在其 中矣 。 泽泻 、 茯苓、 猪 苓利 水以治肾, 白术燥 湿 以治脾 , 桂枝 一 味 既能 辛 温通 阳利水 又 能借 暖水 之助 发 汗解 表 , 以治肺 , 治水 之 法 , 固以利 其 小便 , 然 肺 为水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利湿、利小便的功效。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我在实践中多次应用五苓散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病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五苓散适用于湿热内蕴型的水肿。
这类患者常伴有浮肿、尿少、口渴等症状,是因为体内湿热阻滞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五苓散可以清热利湿,促进水液代谢,缓解浮肿症状。
在临床上,我常结合针灸疗法一同应用,效果显著。
其次,五苓散对泌尿系统感染有一定疗效。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排除体内湿热之邪,减轻炎症症状。
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我通常建议患者饮用五苓散煎剂,同时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此外,五苓散也适用于消化系统水肿和腹泻。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和腹泻多与湿邪有关。
五苓散不仅可以清热利湿,还能调和脾胃,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将五苓散与香砂六君子汤相结合使用,以增强调理脾胃的效果。
总的来说,五苓散作为一味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应症。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五苓散虽然药性温和,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
在应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斟酌,避免不
必要的副作用。
希望我的经验分享能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共同提升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
学用中药▏五苓散的临床使用体会

学用中药▏五苓散的临床使用体会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太阳病表里双解的方剂,由泽泻、猪苓、茯苓、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
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
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全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
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五苓散组方简单,但是用途广泛,笔者临床加减用与治疗多方面疾病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1治疗化疗后全身水肿五苓散利水不伤正,对各种内伤因素导致的水肿均可以加减治疗而收效,不一定非要具有表证。
笔者对癌症患者化疗后的全身水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举例如下:患者,王某,女性,73岁,乳腺癌手术治疗后多次化疗,本次化疗后出现全身水肿来诊。
患者乏力、精神差、不能站立、不能久坐,口渴饮水不多,心动过速,手指发麻、大便秘结。
化验提示甘油三酯高、血糖高,脉细、舌淡苔中部微腻。
分析:患者年高体衰,正气虚弱,手术更加损耗正气。
化疗药物不分敌我,抗癌细胞同是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损伤。
患者乏力、口渴、心动过速、脉细提示气阴两虚,出现水肿为正气不足,运行无力,血不利则为水,气血不能通达肢体末梢,股手指发麻,舌苔微腻为痰瘀互结。
本患者虽然全身水肿,但是不能过用猛烈的利尿消肿药物,需要扶正利水,所以选用健脾温阳、淡渗利湿的五苓散为基本方,同时兼顾益气养阴、养血活血。
处方如下:桂枝9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猪苓9克、泽泻15克、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制五味子9克、玄参20克、丹参15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炙甘草6克、炙内金20克、火麻仁20克。
以上药7剂,日一剂水煎服两次。
本方以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太子参、麦冬、制五味子益气养阴,玄参、丹参养阴活血,二陈汤健脾燥湿,炙内金健脾消食,火麻仁滋阴润肠通便。
五苓散临床应用【二】

五苓散临床应用【二】治疗干眼症某女病人主诉眼睛干涩,排除了干燥综合征,诊断为干眼症,还有脂肪肝。
患者伴有头痛,口干;大便干结,面红。
根据面红(毛细血管扩张,瘀血指证)、大便干结、头痛,说明有瘀血,是一个桂枝茯苓丸证,所以就用五苓散与桂枝茯苓丸合用,用药以后,眼睛干涩明显好转。
(1眼干、口干、脂肪肝:五苓散;2面红(毛细血管扩张,瘀血指证)、大便干结、头痛:桂枝茯苓丸)干眼症有时候也可以单独使用五苓散。
现在干眼症非常多,好多人用人工泪液,其实不要人工的,自己有泪液的,吃了五苓散后就是使津液上乘,口中生津,眼内也生津液。
这是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经验。
干眼症患者,不能因为阴液不足、肝肾亏虚,就老是用枸杞之类的养阴药,越养阴越不行。
现在是六味地黄滥用。
第三诊的时候,患者眼干继续好转,腰痛不觉,体重下降7~8斤,月经断断续续。
这个医案同时也告诉大家五苓散有减肥作用,有的时候与桂枝茯苓丸合用有减肥作用。
五苓散可以用来治疗干燥综合征,好多口干舌燥患者都可以用。
它能让眼睛滋润,也能让口腔滋润。
我发现干燥综合征不是用养阴药可以解决的,而是用五苓散解决问题、用利水药解决问题。
很有意思,我常用小柴胡汤+五苓散治疗干燥综合征。
此类患者往往脸黄,有浮肿貌,大便稀不成形,下肢浮肿(水体),治疗可用五苓散加小柴胡汤,又称柴苓汤。
也有一种情况,浮肿不太明显,口腔、眼睛、皮肤干燥,这样的女性特别多,我用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
这两种方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供大家参考。
8、治疗溢乳这是我治的一个病例。
30岁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痛经、还有挤压性溢乳,尽管没有生育,但是奶头里有乳汁,她服用避孕药4年,结果悲惨的发现避孕药对肝脏造成了损害,发现左肝内出现了局灶性结节,不得已又做了肝左叶的局部切除术。
所以大家看,避孕药不能随便吃的,它可以造成脸上生斑、发胖,形成了一个五苓散证。
结果后来她又出了问题,垂体出现了囊肿,西医诊断为高泌乳素血症。
张仲景没有写高泌乳素血症怎样治疗,这个病人偏胖,皮肤白白的,我想这是因为体内出现了多余的水分,我先排出多余的水分再说,我用了五苓散:桂枝15g,茯苓20g,猪苓20g,泽泻30g,生白术20g,加一味怀牛膝30g,煎服。
五苓散临证体悟

五苓散临证体悟五苓散原文《伤寒论》五苓散方31、五苓散5味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煖水,汗出愈。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
白散亦可服。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9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要略12 痰饮咳嗽31、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13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是我治疗“小便不利”常用方剂之一,因此对于它的理解就显得特别重要。
邢斌提出“水壅津亏”说。
“水壅津亏”说,是我(邢斌)据临床观察与经验于2011年提出的,最早发表在2013年出版的《中医思想者(第二辑)》里。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健脾除湿、通利三焦的功效。
临床以此用于治疗“气不化水、水饮内停”所致淋证、便秘、腹泻等病证,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详述如下。
1. 五苓散的核心病机《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 72条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综合上述条文,本方核心病机为“气不化水,水饮内停”。
从六经属性分析,该方主治表不解之太阳病与水饮内停之太阴病合病。
其病机为素体水饮内盛,复感外邪,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上逆。
表现为脉浮,微热,烦渴欲饮,饮后不解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眩晕、呕吐、心下悸、渴不欲饮、小便不利等。
水饮上逆则眩晕、呕吐。
水饮内动则脐下悸,水饮凌心则心悸,水饮不化无以上承则口渴,津液输布失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泄泻、便秘等症状。
笔者在临床主要用于表气不利、肺气不宣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之证,而无明显寒化或热化之象者。
若伴口苦咽干甚,小便赤涩热痛,伴尿血者则为热移下焦。
水热互结之证,此时应用利水育阴泄热之猪苓汤。
若夜尿频,四肢沉重疼痛,伴腹痛下利者,为少阴太阴合病,此时当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
若以水饮内停于胃,水饮上逆为主,临床表现为心悸头眩,胸胁支满等,则采用苓桂术甘汤以降逆。
五苓散由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组成。
《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名医别录》言泽泻“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
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焦停水”。
由此可知泽泻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液停聚膀胱出现的小便不利,水液不化出现的口渴等症。
《伤寒论》五苓散之二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原创陈梦云经方

《伤寒论》五苓散之二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原创陈梦云经方展开全文《经方》杂志微信版第20160825期跟师学习五苓散的体会作者/陈梦云五苓散是针对“水桂枝”体质的一张良方,在跟随师父薛蓓云学习的一年中,发现师父运用这张方的机率很大,广泛用于皮肤科、眼科、泌尿、呼吸等各系统各病症。
近来总结观察上方的师父所用病例,有以下体会:1、成因:师父此方应用机会很多,跟地处江南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方环境极其潮湿,再加上如今生活水平的改善,恣食肥甘厚腻,并且苏南菜偏甜,导致机体水湿过剩。
另外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着实是五苓散证的高发季节。
气温高同时空气格外潮湿,造成口渴但饮水不解亦或饮入胃中不适感,这完全符合五苓散证“消渴”的特点。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代一些“养生媒体”宣传的每天八杯水的思想以及水果美容养颜的观点让大家不顾自身情况的过度摄入,进一步加重了体内的湿气。
2、体质:我在抄方学习中发现师父用五苓散对体型的要求并不高,可胖可瘦,但胖者多且瘦者多易浮肿,或下肢肿或晨起眼睑肿。
但对舌诊的要求较高:五苓散的舌质为淡暗的“桂枝舌”,或水滑苔或厚腻苔。
以往不明白为什么厚腻苔要用温药,师父有个比喻十分形象:“苔藓都是长在无阳光照射之处,太阳照射了,它们也就消失了”。
3、合方经验:师父运用五苓散多为合方使用,我观察手中的病例发现比例最高的三张合方为:(1)、鼻、咽、眼部不适感者多与半夏厚朴汤合方,即八味通阳散。
(2)、与柴桂干姜汤合用,是师父很喜欢的一张合方,用于治疗多例强直性脊柱炎效果颇好,还用于治疗严重盗汗、三叉神经痛等多种疑难杂症。
(3)、过敏性疾病、外感性疾病、肿瘤放化疗及术后调理,带状疱疹等多合用小柴胡汤。
4、类方鉴别:师父临床病人很多,这就要求她的看病速度要快,因此师父每一个方证细微的差别点把握的十分精准,常常令人佩服不已,翻看去年的跟诊记录,发现三张经常弄混的方剂。
(1)、治疗腹泻时与黄连汤鉴别:二者均偏向于桂枝体质,但五苓散人体内水湿之邪更重,故多表现为水泻,其舌苔多滑,体型胖者多。
应用五苓散体会

应用五苓散体会
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
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达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
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可用于现代医学的各种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潴留、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泌尿系结石、结核性胸水、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脑水肿、迷路水肿、呕吐、急慢性肠炎、肝胆疾病及酒精中毒性肝损伤、头痛、三叉神经痛及偏头痛等,心力衰竭、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亦可辨证用之。
因此,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要符合五苓散证病机者,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治疗。
门诊遇到一个糖尿病肾病水肿的患者,这个患者高度水肿,用利尿剂量很大,但是利尿效果不好,并且伴有自觉烦渴、心悸、胸闷、少腹胀满,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
辨证为五苓散证,给予五苓散加减治疗一周后,水肿明显消退,后经过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好转。
另外,五苓散对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
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
猪苓、茯苓、泽泻各15克,白术20克,桂枝6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有较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王奎.浅析手法对改变内能及调整信息的效应[J].按摩
与导引,2004,17(2):8.
[6]刘德桓.中医心身医学研究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
医药学刊,2003,21(3):379-380.
[7]庞文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7(7):8-9.[8]张仕年,张宏如.金宏柱教授疏经通督学术思想浅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1):12-14.
[9]俞海虹,周红桥.试述中医阴阳平衡观的实质[J].中医药
学刊,2006,24(6):1074-1075.
作者简介:李鹏飞,男,31岁,大学本科,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中医推拿治疗伤科、内科常见病证。
(收稿日期:2011-02-10)
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杂病论》。
在《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有8条,其中太阳病篇6条,阳明病篇1条,霍乱病1条;在《金匮要略》中有3条,其中痰饮咳嗽病篇1条,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2条。
大家通常对《伤寒论》的8条比较关注,而对《金匮要略》中有3条注意相对较少。
笔者认为,全面学习五苓散的条文,对于准确领悟五苓散是至关重要的。
1对五苓散证的认识
从五苓散的相关条文,归纳出五苓散的适应症有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后欲吐,或头痛微热、水逆、心下痞、水泻、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舌苔白滑、脉缓或浮。
五苓散证的病机关键为化气不利,津液不布,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
(1)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小便少。
(2)中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可见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
(3)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气血壅遏,可见脐下悸动,少腹苦里急。
(4)气化不利,饮停中焦,可见心下痞;水饮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证。
(5)气化不利,饮停心胸,则短气而咳;水饮上蒙清窍则头目眩晕。
(6)表邪未解,脉浮或脉浮数,身微热。
掌握了五苓散证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
五苓散方后云“多饮暖水,汗出愈”,也是对五苓散助阳化气行津功效很好的注解。
在服用五苓散行津布津的同时,适度饮温水,饮入之水就不仅不会停积,而且会随饮随布,周身四达。
犹如补气宜配行气、补血常配活血的道理一样,在此是多饮暖水以补津,同时亦助五苓散化气行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
由此可见,五苓散证并非单纯的水饮停聚,气化不行,阳气不通。
著名中医学家赵锡武认为:“五苓散为中焦淡渗健脾之剂,能恢复脾的功能,使脾阳振而吐泻止,而小便始利。
非小便利而后吐泻方止。
多饮暖水,是补充失去之津液。
”[1]
五苓散证究竟是什么?一般认为:(1)膀胱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然而,这些还不足以概括五苓散证。
从五苓散证的病机分析可以看出,五苓散证是阳气不足、气不化水、水饮停留的病症,由于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但治疗方法应该是相同的。
正因为如此,五苓散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衰、心悸、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胃炎、幽门不全梗阻、慢性腹泻、肝硬化腹水、肠炎,各类肾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金汝真1余仁欢2
【摘要】五苓散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气化不利,水液内停”的主方。
通过对五苓散相关条文的梳理,以“气化不利”的病机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五苓散的适应症、类证鉴别及临床应用等问题,并举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五苓散;气不化水,水饮停留;方剂
作者单位: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内科通信作者:余仁欢,E-mail:tezhongey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病综合征、特发性水肿、透析失衡综合征、尿潴留,血管性头痛、晕厥、癫痫等。
需要强调的是,五苓散可以用上述各种疾病的治疗,但前提是必须是五苓散证。
在把握五苓散证方面,刘渡舟老师常以小便不利作为五苓散的辨证要点[2],值得认真体会。
2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知道了五苓散证是气不化水、水饮停留的病证,感觉在临床运用应该很简单,但实际上五苓散证极其复杂,很多时候难以把握。
对此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中进行了一些类证鉴别,这些类证包括泻心汤证、茯苓甘草汤证、文蛤散证、阳明病(白虎汤证)、理中汤证。
这些鉴别诊断对于理解五苓散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要在临床能运用自如,尚需仔细玩味。
关于五苓散散剂与汤剂的临床疗效的比较,在临床医家的经验集中,亦多有报道,认为五苓散汤剂的效果不及散剂[3]。
《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我们在临床应用时也发现,五苓散散剂确有独到之处,譬如服用方便、作用迅速、见效快、节约药材(简、便、廉、验)等优点[4],有临床报道五苓散对肾性水肿的疗效优于五苓胶囊[5]。
但各种剂型的优劣比较,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和实验证据。
我们认为,无论应用散剂还是汤剂,只要辨证准确,剂型选择合适,都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以下是几个临床验案,以供同道评阅指正。
病案1:某男,73岁,住某医院住院治疗,每周血液透析3次,半月前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和营养支持治疗,发热控制,但患者自觉神疲无力,胸闷憋气,纳呆,心下痞,如有脏水堵塞,苦不堪言,口干不欲饮水,时恶心呕吐,大便干,数日1行,无浮肿,尿少200~300mL/日,舌质淡红,苔黏腻,脉沉弱。
血红蛋白82g·L-1,钠133mmol·L-1,钾3.2mmol·L-1,白蛋白32g·L-1,尿素氮17mmol·L-1,肌酐582μmol·L-1。
透析中常有低血压,透析治疗往往因此中途停止。
西医诊断为尿毒症,肾性贫血,低钾血症。
低钠血症。
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中焦水饮内停。
给予患者五苓散6g,日3次。
3天后患者症状改善,每日能进2~3两主食。
以后精神逐渐转佳,电解质恢复正常,能较好耐受透析治疗,随后1个月患者贫血和营养均改善,复查血红蛋白104g·L-1,白蛋白38.3g·L-1。
病案2:某男14岁恶心呕吐,口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心下痞满,无发热恶寒,舌质淡,苔白滑。
时值夏日,患者平素喜凉饮。
胃镜诊断为幽门梗阻。
中医辨证属中焦气化不利。
方用五苓散加味:泽泻15g,猪苓10g,茯苓15g,白术10g,桂枝10g,姜半夏6g,生姜3片。
嘱服3剂,1剂后症状基本消失,3剂而愈。
病案3:某男,72岁,主因“双下肢浮肿2月余,乏力1周”由门诊以“肾病综合征”患者于2009年8月7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当时未予重视。
2009年8月31日因全身高度浮肿,伴喘憋,大量蛋白尿,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肾功能不全”,于我科反复多次住院,曾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平喘、利尿对症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
目前主症:身倦乏力,全身高度浮肿,胸水腹水,恶心,纳食少,睡眠欠佳,大便干,小便少,每日不足500mL,用利尿剂无效,舌淡暗苔白腻,脉沉数。
患者拒绝口服汤药和静脉输液,遂予五苓散试用之:五苓散6g,日3次。
不料患者次日尿量1000mL,以后尿量持续在1500mL左右,病情好转,浮肿逐渐减退。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赵锡武医疗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5:78.
[2]舒友廉.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J].北京中医,
1996,15(2):5.
[3]岳美中.岳美中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524.
[4]王建农,张广德,余仁欢,等.从同方汤散临床疗效差异
思考传统中药剂型的深刻内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
志,2010,16(4):185-187.
[5]赵纪生,章念伟.五苓胶囊与五苓散治肾性水肿疗效比
较[J].江西中医药,2001,32(4):51.
作者简介:金汝真,女,29岁,韩国籍,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肾脏病的中医药防治。
(收稿日期:201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