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第一课时公开课(详细到每一句话,有配套课件和简案)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公开课(详细到每一句话,有配套课件和简案)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公开课(详细到每一句话,有配套课件和简案)

二上语文《最大的“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指导书写“质、厚、底、刨、印、趴”6个字,摆好间架结构,写正确、端正、美观。

2.能结合课文内容,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刨根问底、册、痕”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读好叔叔和川川的对话。

4.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1—8自然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结合,理解课文中“地质勘探队员、雨痕、波痕、矿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读好反问句,读好对话。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预设】

一、谈话预热,引“书”

1、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喜欢读书。书里有文字、有图画,我们从书里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本领。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本从来都没有读过的最大的书。伸出手。(板书:最大的书)一起读。

2、读着课题,你有什么发现或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书字是带引号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最大的书讲了些什么?)

3、这书加上双引号肯定不是真正的书,那这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83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二、初读识字,读“书”

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生字朋友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大家交朋友了。

第一组:一片陆地一块岩石一册厚厚的书

1、请小老师。

2、你们把生字都读正确了。老师奖励大家猜字谜,答案就藏在这几个词里。

猜字谜学习“岩”“厚”:山下有石()

厂里过日子()厚对()

(你真聪明。你真会猜谜语。)厚的反义词是什么?

3、看汉字演变学习“册”

孩子们,这里还有一个字很有意思,古代没有纸,人们把字写在竹片上,再用绳子把它串起来。你们看,这个字就表示用竹片或木片串成的书简。慢慢地变成了这样。再后来就成了现在的“册”。

我们现在说的一本书也叫——“一册书”。合上语文书,在封面上看谁能找到这个字。

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原来册字天天和我们在见面,只要留心,生活中随时可以识字。

4、我们一起来记一记所有的词语。

第二组:煤炭铁矿宝藏

1、这两个词语谁会?指名读。

2、出示:埋着煤炭藏着铁矿

我还能给它们加上动词,谁会?同桌相互读一下。

3、煤炭和铁矿都是藏在地下的宝藏。认识“宝藏”。藏还是一个多音字呢。

4、一起读读所有的词吧。

第三组:雨痕波痕脚印地质勘探队员

1、读得真准确。第二组词语出来了,自由读读这些词语。

2、指名读。第一行。第二行。(你读准了痕和印的前鼻音)

3、开火车读。

4、地质和勘探还能合在一起呢。指名读(3个)。

5、文中谁是地质勘探队员?地质勘探队员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地质勘探队员通过对地质的勘探和研究,就能知道哪里有煤炭,哪里有宝藏……他们能读懂不会说话的岩石这本大书。他们为了研究跋山涉水,不辞辛苦。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么一群人吧。

6、齐读“地质勘探队员”。

第四组:刨根问底

1、读的真棒,这个词会读吗?(指名)

2、“刨”字学习:

出示顺口溜: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指名读)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顺口溜,指名读。

你看刨也是这个大家族中的成员呢,谁来照着这个样子给刨也编一句顺口溜?有刀就能刨3、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

三、再读解词,问“书”

1、文中谁“刨根问底”了?川川问了哪些问题?请小朋友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把川川问的问题划出来。找到了的小朋友,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

2、交流川川的刨根问底。

(1)指名回答,并课件出示。(请你把划出的句子读一读。你找的很对。同学们和他划的一样吗?)

(2)仔细观察这6句话,你发现了什么?(每句的标点符号都是问号,都是疑问句)(3)疑问的语气该怎么读?指名读川川的问题。

(4)开火车读。(下面老师请这一组的同学起立,每个人问一个问题。)

(5)像我们刚才这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想把事情弄明白,就叫做——刨根问底。(6)我们一起来刨根问底吧。

3、川川刨根问底,一连问了6个问题。现在同桌合作,一个学川川的刨根问底,一个读叔叔的热情解答,读时如果对哪一组对话特别感兴趣,请多读几遍,待会儿请小朋友来展示展示。

四、又读训练,识“书”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朗读的对话。

第一组对话

1、哪里有书啊?哪一桌小朋友还想来读一读这组对话。

2、读得真好听。请问哪里有书啊?(2个以上)哦,老师听出来了,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是一册厚厚的书吗?原来,叔叔看的不是我们平时看的那种书,而是岩石呀。怪不得“书”要加引号。

3、如果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怎么说?哦,老师听明白了。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你把反问句变成了肯定句呢。

4、这岩石哪里像一本书啊?

5、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屏幕上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6、那就是说,岩石和书,什么很像啊?——形状。

7、所以文中说,把岩石比作——,说得多么恰当啊。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组对话,我来问,你们来答。

第二组对话

1、岩石像一本书。那这书上有字吗?谁来读读这组对话。我请……来读。

2、谁能用岩石上的字指的是()、()和()这个句式来说。

3、如果换一种说法,还能怎么说?

说的真清楚,在平时说话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意思。

4、这岩石上的字到底长什么样呢?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来欣赏欣赏。

a、像这样一点一点,是雨点不断敲打留下的脚印,我们叫它——雨痕;

这块岩石上弯弯曲曲的纹路就是波浪留下的足迹,我们叫它——波痕。

b、随机拓展:伤口上留下的痕迹叫什么?

那眼泪留下的痕迹叫什么?

那车痕指的什么?

c、通过刚才一说,那“痕”的意思指的就是留下的印迹。

5、除了雨痕、波痕是岩石上的文字,还有什么啊?

矿物,你们瞧,这闪光、透明的就是。

6、他们都是字呀,多有趣啊!谁来读读(分号点拨)

嗯,声音真好听,把岩石书上的文字读的很清楚,特别是两个封号之间稍作停顿,让我们知道了岩石书上的文字。

7、好,一起读吧,男同学来问,女同学来答。

第三组对话

1、这岩石书上,还有图画吗?请。。。来读。

2、书上都画了些什么图画呢?有树叶,有贝壳,还有一条鱼哩。

3、岩石上怎么会有。。。这些图画呢?请你读读课文的资料,待会儿来说说你的理解。

请。。。来说。对呀,那是动植物的化石。

4、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吧!一二大组来问,三四大组来答。

5、小结:刚才我们从这本岩石书上读到了很多知识,让我们合作着来读读着三组对话,老师来学川川的刨根问底,来问一问,小朋友们能针对我的问题来一一回答吗?

五、再现识字,回归整体

同学们学得真认真。看,老师把生字编成了一首儿歌,你还认得它们吗?

爸爸带川川去爬山,看见地质勘探队员。岩石就像一册厚书,书里藏着各种宝藏。

雨点的脚印叫雨痕,波浪的足迹叫波痕,煤炭铁矿哪里藏?刨根问底是好样!

六、提升主题,指导写字

书中的川川刨根问底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我们小朋友啊又读又写把知识掌握的更牢。指导书写:质、厚、底

趴、印、刨

1、来看看这三个字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半包围结构)而且他们都是左上包围结构。注意半包围结构内里不外露。

2、指导,范写,生写,检查。教师巡视并强调写字姿势。(一尺一寸一拳要求)

我们来写质。第一笔是平瞥。

我们来写厚。厂字头。

我们来写底。广字头,最后的一个点可不能忘记。

3、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呢?(左右结构)左右结构的字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穿插。你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吗?

4、指导,范写,生写,检查。

七、小结延续,探“书”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岩石是一册厚厚的书,书里藏着文字和图画。读懂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书上还有什么秘密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刨根问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

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注释默写: 1、【五色交辉】 2、【四时】 3、【歇】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 6、【欲界之仙都】 7、【与】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3、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4、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 情的句子是:

五、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 ①四时.俱备: ②四时俱备.: ③晓雾将歇.: ④晓.雾将歇: ⑤夕日欲颓.: ⑥古来共谈.: ⑦五色交辉.: 2、一词多义: 欲: ①夕日欲颓: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 ①自康乐以来: ②自非亭午夜分: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书: ①谢答中书书: ②谢答中书书: 六、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 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

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文题诠释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主旨 文章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内容解读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部分,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写景。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注释默写: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 2、【四时】 3、【歇】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 6、【欲界之仙都】 7、【与】 《记承天寺夜游》 1、【念】 2、【相与】 3、【中庭】 4、【空明】 5、【盖】 6、【但】 7、【耳】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3、《答谢中书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4、《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6、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 四、课内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6、《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7、《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仅用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

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释题:简介陶弘景及“书”这种文体;(向学生分发相关文字资料,请一名学生为大家介绍。)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明确:让学生听准读音,听清朗读节奏、语气、语速等; 2、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明确:让学生印证读音及朗读节奏等;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点评; 4、自由读两遍课文; 明确: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到流利朗读; 5、集体朗读课文;明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6、疏通文意: 明确: (1)同桌对译,如遇有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解决; (2)重点词语:(请同学回答)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3)全班质疑问难,理解文章大意;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部编本第10课《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8 年级语文科校本作业 班级:座号:姓名:总分: 八上文言文第10课《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文言词语】 1.【共】共同。 2.【谈】谈论,欣赏。 3.【交辉】交相辉映。 4.【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备:长久存在 5.【歇】消散。 6.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鳞,借代鱼。 7.【颓】坠落。8.【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 9.【欲界】指人间。10.【仙都】指仙境。 11.【复】再。12.【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1.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2. 书:①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答谢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背诵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描绘早晚景色变化的句子 是:,. ,。 3.《答谢中书书》作者自比先贤表明钦敬追慕和自豪的句 子:,。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 是:,,。 5.《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 是:??。 【阅读理解】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 ⑷沉鳞 ..竞跃()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6)沉鳞竞跃 ..( ) 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水中潜游的鱼⑸欣赏⑹争着跳跃 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门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理解]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苏轼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文章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文言词语】 1.【解】解开。 2.【户】门 3.【欣然】高兴的样子。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 6.【寝】睡觉。 7.【相与】共同,一起。 8.【中庭】院子里。 9.【空明】澄澈透明。10.【交横】交错纵横。11.【盖】大概是。 12.【但】只是。 13.【闲人】清闲的人。 14.【耳】罢了。 【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仅用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

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释题:简介陶弘景及“书”这种文体;(向学生分发相关文字资料,请一名学生为大家介绍。)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明确:让学生听准读音,听清朗读节奏、语气、语速等; 2、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明确:让学生印证读音及朗读节奏等;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点评; 4、自由读两遍课文; 明确: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到流利朗读; 5、集体朗读课文;明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6、疏通文意: 明确: (1)同桌对译,如遇有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解决; (2)重点词语:(请同学回答)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3)全班质疑问难,理解文章大意;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 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情感目标:3、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 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山水视频。 山川的美丽,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赞叹。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都表达了对山川美景的热爱赞叹。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再次领略山川之美。 二、题解和作者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出示学习目标 3、作者简介 三、读美文 1、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美感。

2、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4、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四、疏文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字词检测。 4、一名学生翻译课文,感受文章的美。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9)奇:指奇山异水。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精编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 案精编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答谢中书书的课堂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的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互动】 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 生:不拘束。 师: 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 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 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 生:想! 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 里,大家来猜一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 事,事事关心”。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 师:为什么是郑呢? 生:关加耳,就是郑! 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我啊,就姓郑。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 课。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 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 生:好!(不够大声) 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 生:好!(齐整、坚定)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 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 前的这幅画面。 生 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 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 3:水清澈如镜。

师: 说得好, 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 描绘得更具体些, 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山明水 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 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 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 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 天, 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 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又是一首“流 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 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 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 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 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复习题(含答案)--MY

2017《答谢中书书》复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穷其林()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中庭()选贤与能()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