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塑造性格和品德。

教育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古希腊时期,教育思想家们开始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各自的教育理念。

其中,柏拉图以“理念教育”为核心,强调理性和智慧的培养;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实用教育,提倡德育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古希腊的教育哲学为后世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在中世纪,宗教教育成为主导。

基督教会掌控着教育事务,教育目标以培养虔诚的信徒为主。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神学、哲学和拉丁文等传统学科。

三、启蒙时期的教育理论18世纪的启蒙时期,教育思想家们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理性。

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强调儿童的天性和兴趣发展;康德则主张“目的论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和人类理性的发展。

四、现代教育学的确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赫尔巴特、美国的杜威以及瑞士的皮亚杰等教育学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使得教育学从一门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逐渐成为一门具有自身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学科。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

当代教育学关注个体差异,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教育学界兴起了“建构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新的研究范式,试图从更全面、综合的角度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逐渐兴起。

同时,教育学也积极研究如何运用技术改进教学、评估教育成效等问题。

总结一下,教育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哲学思考到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再到启蒙时期的理性思考,最终形成了现代教育学的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教育学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观等基本问题,探索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思想。

2. 教育史: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的演变,了解教育的历史背景对教育问题的启示。

3.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化作用、教育的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4.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学习、教学、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心理问题。

5. 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计等问题,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6. 教育评价与质量管理:研究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绩效评估、教育质量管理等,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7. 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与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

以上只是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实际上,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的子学科和研究领域,如比较教
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等等,这些领域都是教育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姓名谢利苹专业教育领导与管理年级2013级学号201332360014课程名称教育的历史与哲学授课教师石中英成绩《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摘要】: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面当今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推进了教育哲学向纵深发展。

该书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

有助于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关键词】:教育哲学读书笔记读了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受益匪浅。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读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籍。

说实话,对于哲学的书籍,还是颇有兴趣的。

曾经读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等。

但对于教育哲学,却不知为何。

通过阅读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发现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哲学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解力,指引人们活动的方向,并帮助人们不断的反思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与当下教育行为的合理性等。

”(P5)它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让人大开眼界,对教育的认识更清晰。

一、印象最深的章节(一)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帮助界定和辩护教育目的。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是要满足或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更要能够并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P32、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

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

教师通过哲学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

P33、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高级的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试验教育哲学家们的某些理论观点,而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定义和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提供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2.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古代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试验:从古代文明至公元前4世纪。

-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苏格拉底至笛卡尔。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启蒙运动至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

3.教育学的基本分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

二、教学法基础知识1.教学法的定义和概念-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规范。

-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法的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渐进性原则: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学习。

3.教学法的分类-根据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理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幼儿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中学教学法、大学教学法等。

4.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从历史探讨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

从历史探讨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

从历史探讨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一、教育哲学概述历史以来,教育哲学是对教育者做什么,怎样做的思想阐述。

对教育哲学的研究是一个推究,规范,分析的过程。

说它推究,因为它探索研究人与社会及世界关系间所存在的性质,从而来解释教育研究与行为科学之间的矛盾。

在教育与人和社会关系及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基础上,永恒教育论,基本教育论,循序渐进教育论,重建教育论,存在主义教育论运用而生。

这些学说是人们对教育目的,作用,使命探索的结果。

也是人们从知识、价值、道德、美学等角度来审视教育观念的总结。

对教育思想的了解,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教育研究的基础,这就是知识、价值、道德及美学与教育的关系。

二、教育思想理论基础1.知识与教育(KnowledgeandEducation)知识是教育的基础。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

他对事物所做评价和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可信赖的知识基础上。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知识的基本类型。

直觉知识是人们自身的顿悟,洞察力在刹那间的展露。

这种突然间迸发的知识或决策实际上是人们多年来勤奋努力,无意中的知识积累,从而对某些事物所产生的正确思想或结论。

许多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荷马、蒲鲁司特在作品里向我们揭示的人的内心真实性就是这种直觉知识的例证。

对于这些,我们不可能通过观察,计算或测验去验证,因为这些真实性不是假设,而是洞察力的体现。

这种知识从自身及他人经验中地得到积累。

随着岁月流逝不断丰富,深入与完善。

理性认识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推理演绎而出。

从根本上它是一种抽象而正统的知识。

它从逻辑性出发,不涉及任何感情意义及需要。

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唯理性知识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感性和实践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实践知识还显得更为重要。

经验知识是通过感官得以证实的知识。

在人们对周围世界所形成的认识基础上,知识从观察,感觉的事实中生成。

理性知识者告诫人们对事物要通过理性思维来决策,而经验知识者却强调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实践。

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

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

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自我实现、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自古以来,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而不断变革进化。

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教育的发展曲线更为曲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文将探讨西方教育体制的演变和教育哲学思想。

一、教育体制的演变1.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

富有的人家会聘请私人教师对孩子进行一对一教育。

公共教育机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的盛行,最早的公共学校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

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政治与哲学素养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为了每个人提供基本教育。

2. 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宗教信仰和精神道德。

由于欧洲当时是基督教会的核心地带,教育体制几乎完全为教会所掌控。

由于教会的广泛影响,教育的内容受限于神学和读写能力的教育。

3.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学习成为了一种时尚,个人和家庭在教育的决策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这个时期对传统的神学教育进行了颠覆,出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模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发展,标志着一种新的知识和价值观的兴起。

4.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的到来加速了教育体制的转型。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教育不再仅仅关注精英阶层,而是希望为更多人提供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此时期,公立教育机构成为教育主流形式,而不再是家庭或教会的传统教育方式。

5. 当代时期在当代时期,教育体制的变革仍在不断进行。

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教育必须适应大众化、技术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同时,现代人对教育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如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人际冲突、跨文化沟通技能等。

二、教育哲学思想1. 人类主义教育人类主义教育是一种希望能够培养出独立和自由思想的适应社会的教育。

人类主义教育的思想是人文主义的延伸,旨在维护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和人的尊严。

外国教育史参考书目

外国教育史参考书目

外国教育史基本参考书目1、《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本书为主要教材]2、《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下册),北师大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外国教育史组选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3、《外国教育史料》,[美] 克伯雷选编,华中师大等四院校教育系译,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4、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1-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996。

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10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6、《外国近代教育史》,滕大春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外国现代教育史》,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8、《西方教育思想史》,张斌贤等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9、《西方教育史》,博伊德·金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佛罗斯特,华夏出版社,198711、《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W. F. 康纳尔著,孟湘砥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James Mulhern, A Histo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1946.13、Mayer, Frederick,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Columbus, Ohio : C. E. Merrill Books, 1960.14、James Bowen, 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Methuen & Co.Ltd,1972.15、Paul Monroe, A Brief Course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0716、Robert Ulich,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New York, Cincinnati American Book Company, 194517、Robert Ulich, 徐宗林译, 《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Three Thousand Years of Educational Wisdom )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18、Robert Ulich, Education in Western Cultur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519、Robert Ulich, The Education of Nations : A Comparis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20、Robert Ulich, A History of Religious Education; Documents and Interpretations from the Judaeo-Christian Tradi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8.21、Mayer, Frederick,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Columbus, Ohio : C. E. Merrill Books, 1960.世界史、世界文明史及史学进一步阅读书目1、《世界史》(6卷本),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世界史》2卷,马世力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上下卷),第15版,〖英〗赫·乔·韦尔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教育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基础答案

教育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基础答案

一、填空题
要求要输入这个破符号$,大家认真读读要求
1.《大教学论》的作者是_ $夸美纽斯
2.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遵守的_和_ $道德准
则$职业操守
3.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_和实践性知识$实践知识
4.素质教育提出的直接动因是从根本上治理“_”$应试教育
5.人的社会化就是由_到_的转变过程$自然人$社会人
6.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家是_ $韩愈
7.全文仅1200多字的《_》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
8.一般认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__的系和的关系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怀疑题目
有问题,我填的是$教育发展
9.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是
_ $亚里士多德
二、多选题
三、判断题
四、单选题
培养目标
通识性知识
夸美纽斯
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
亚里士多德
《通识性知识》
韩愈
应试教育
《学记》
ABCD
CD
ABC
ABC
ABCD
ABC
ACD
D
正确
正确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德国
B
C
德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课程班作业姓名:刁娟资格卡号:专业:教育行政管理课程科目: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作业时间:2015年7月阅卷老师:成绩:课程名称作业题目结合本学科教材中的某一章节就教育法学方面写一篇论文(不少于2000字)作业正文科举制度梳理科举制度在中国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这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甚至民族心理产生过巨大影响,对西方建立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亦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自身的局限以及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会,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

1 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代,但追根溯源其初始形态是汉代的察举制。

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察访人才、举荐朝廷的制度,察举制后来也逐渐采用考试,但总体还是以推荐为主。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下诏求取“贤者智能”之士,令相国、诸侯王、郡守等各级向朝廷举荐本地贤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下诏广泛察举人才。

到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下诏令各地方长官举荐贤良之才,并且“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这是中国最早的策试,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晁错就在举中。

这种皇上提出策问,举子对策回答然后评定等第的书面考试方式,不仅是制科考试的开始,也是殿试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开始出现岁举科目,即定期举行、有名额和具体规定的科目,它的出现标志着察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此后察举制朝着更加注重才学的方向发展。

到了隋代,出现进士科,由于进士科在后来成为考试举人中的主要科目,因此人们一般把隋炀帝在公元606年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这在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较之从前,科举考试对知识技能的考察有了比较客观和稳定的标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

科举源远流长,它渊源于汉,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

明代科举借鉴前代科举的经验,将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统一合流,并在考试内容中演化出八股文这种考试文体,在取士布局中定下分地配额的格局,这使得科举制度更加成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科举的地位,科举制到此达到鼎盛。

到了清代,科举集数代之大成,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但是施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也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它的弊端,此后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和革新,例如增加复试、设立算学科举、设立经济专科等,但这些改良已经无法改变科举制度阻碍社会变革这一现实,科举制终于在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行将结束时沉入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2 科举制度的特点和积极作用及影响科举制度作为选官制度来说,比之历史上采用过的世袭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来说,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其显著特点便是显示出了极大的公平性和公开性。

首先很大程度上的扩大举贤范围。

根据历史记载,除少数几种人以外,不论贫富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因此可以说科举制度是打破了阶级桎梏的,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有通过这一竞争选拔途径取得个人社会地位的机会。

其次,在考试制度上采取多种措施体现选拔的公平。

例如,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使其与外界隔绝,以避免发生行贿受贿、请托舞弊的事件;别头试,即为了防止各级考官徇私,规定有与有关官员有亲属关系的应试举子必须回避,另设考场;糊名,即密封试卷的卷头,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糊住,从而便于高官以统一的标准公平地判卷;誊录,即将考生的试卷统一重新誊写一遍,防止阅卷人凭笔迹舞弊。

这些方法有不少沿用至今。

此外,还有一系列严厉的惩罚制度,如“废举者”法令用以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

”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

”因此科举制在保证统治者掌握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权的前提下,同时使封建政权取得更多阶层的支持,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相对缓和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扩大其统治基础,并且有利于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成为封建统治者强化其思想统治、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

2.2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

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2.3 影响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而且对近现代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

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

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尽可能大的向平民开放,倡导公平取士,唯才是举,正体现了“机会均等”原则。

这与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种选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

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为系统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效法的榜样。

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才发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学过去的。

1983年,当时的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应邀来北京讲学时曾说:“当我被邀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

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3 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科举制度为历史所淘汰,必定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所造成的。

3.1 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

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

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技艺,因此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仕途,为了出人头地,把学习的精力都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毫不关心。

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目光短浅。

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3.2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科举制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决定着政治人物的诞生和发展,必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是有着必然关联的。

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从经济上,新兴的工业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将自然科学完全摒除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无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

从政治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的情况,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必然将被取代。

不论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都不能幸免。

3.3 仍然存在选拔不公虽然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和公开,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

在少数几类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就有女性。

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女平等”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

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

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条件读书,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其远赴京城参加考试。

“学而优则仕”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很大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

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我们审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这项遴选政治权利精英的机制,不可否认的,由于其自身的弊端及其历史局限性,它必将为历史所淘汰。

然而古老的科举制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不仅在我国政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至今对世界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因此,在正在进行着的政治实践与社会发展中,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丰富中国科举制度的内涵,以史为鉴,用以促进当今政治人才选拔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