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概述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原理、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方向与目标的学科。

它探讨教育的本质、意义和目的,研究教育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教育哲学的基础知识。

学派与代表1. 现代教育哲学- 杜威教育哲学:重视学生自主研究,推崇体验教育。

- 孟德斯鸠教育哲学:主张集体主义,倡导教育公平与平等。

- 弗洛伊德教育哲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注重性格与心理健康。

2. 古代教育哲学- 孔子教育哲学:重视德育和实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亚里士多德教育哲学:强调良好的惯培养和品德教育。

- 柏拉图教育哲学:追求智慧和真理的教育目标。

教育哲学的重要概念1. 教育:塑造个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2. 教育目的:培养个体的理性、个性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

3.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目标与价值的基本取向和认识。

4. 教育方法:实施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5. 教育内容: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1. 人的本质和发展:研究个体的心理、认知和社会发展。

2. 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包括社会秩序、社会进步等。

3. 教育的伦理与价值:探讨教育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如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4. 教育制度与改革:研究教育制度的结构和功能,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

教育哲学的应用领域1. 教育规划与政策制定:通过教育哲学的分析和思考,制定教育目标和政策方向。

2. 教育实践指导: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研究效果。

3. 教育研究与评估: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评估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成效。

4. 教育法律与伦理: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保障教育的公平与正义。

总结教育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的理论学科,研究教育的目的、原理和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本文介绍了现代和古代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和学派,以及教育哲学的重要概念、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

教育的哲学基础

教育的哲学基础

教育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
P4.从事哲学的思考就是要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我们如何为自己的劳作进行辩护?
教育者要想在教师实践过程中明智地行动,就需要哲学的帮助——理解思想的过程和观念的性质,理解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批评文化和社会传统,明了上述因素是如何影响教育实践的。

对教育者来说,哲学应该是一种专业的工具。

哲学能够帮助他们对人的存在及周围的世界有一种广阔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从而帮助他们提高生活的质量,并享受生活。

第二章
实在论的创始人应该是理念论创始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实在论的核心思想:什么可以被称作独立的真理或命题?这种命题认为本体、知识和价值存在是独立于人的心灵之外的。

P47.
物质对实在论者来说是真是存在的。

P47.
每一个实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P48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一个橡树果实体方面(它的外形、颜色等)的研究可以获得对什么是橡树果——对它的本质或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P49.
他认为一种好的教育能有益于做到“黄金中道”,从而提升灵魂和肉体的和谐u平衡。

P50.。

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3篇)

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3篇)
第2篇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围绕实践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构建。本文旨在探讨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2. 课程内容结构理论
课程内容结构理论认为,课程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连贯性。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六、教学论基础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中心,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五、结论
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深入挖掘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经济学等理论基础,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国实践教学体系将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
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认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结论
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论和教学论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基础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导言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思想体系,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进行思考和研究,教育哲学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依据。

教育哲学的起源与发展教育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教育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教育的思想,强调通过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则关注实践教育,强调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活动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哲学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

启蒙时代的教育哲学家如笛卡尔、洛克等人,提出了个体教育的观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发展。

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不断丰富和发展。

代表性的教育哲学家有杜威、皮亚杰、弗洛姆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理论,如进化教育、自我实现教育等,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和内在特征。

教育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性:教育是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 传承性:教育是代际传承的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发展性: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品德、体质、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意义。

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个体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方面;- 社会适应: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观念;- 人格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实现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自主人格的个体。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手段。

教育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問題導向:教育的方法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促进他们的研究和发展;- 学生参与: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多元评价:教育的方法强调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发展。

教育学的教育哲学

教育学的教育哲学

教育学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的学科分支。

它探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旨在提供对教育问题的深刻理解,并为实施有效的教育政策和实践提供指导。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的哲学基础、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派别以及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教育学的哲学基础教育学的哲学基础根植于哲学思想和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

本体论关注教育的本质和存在形式,认为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认识论则关注教育的认识过程和知识获取方式,认为教育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伦理学则关注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认为教育应该追求道德和人类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派别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理论派别的兴起和衰退。

其中,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现象学是三个主要的理论派别。

1.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知识和价值观是通过经验和感观获得的。

它强调学生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获取知识,并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2. 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获得真理和知识的关键,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现象学:现象学强调通过观察和描述来理解教育现象。

它认为教育是一种现象,应该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来研究和理解。

三、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教育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首先,教育学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

其次,教育学强调知识的建构和认识的过程。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教育学强调伦理价值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教育学的教育哲学研究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知识的建构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强调伦理价值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

"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

从修身来说,他认为首先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并且要"约之以礼"(《雍也》),"克己复礼"(《颜渊》)。

从治国来说,他主张"齐之以礼"(《为政》)。

"为国以礼(《先进》)"。

强调"礼"的重要性,并非是孔子的创造。

前人早已论述过,如子产说过:"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强调要"复礼",在春秋末也不是合乎潮流的新思想。

在认识论上,孔子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并且把"生知"列为认识能力的"上"等。

可是他未予强调。

在孔子认识中占重要位置的倒是他反复论述的"学而知之"。

他称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他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阳货》)在认识过程中,孔子注重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

对闻见得来的知识,不可都信以为真,必须细加观察。

他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他提出"视"、"观"、"察"三步递进的观察次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为政》)在方法论上,孔子稀释了西周、春秋时代的"中和"观念,把它发展沦为"中庸"思想。

"中庸"既就是一种世界观,也就是一种看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探析PPT课件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探析PPT课件

代末——50年 布里奇曼、刘 第一次结合,产生了布里奇

易斯、莫里斯、曼的操作主义,刘易斯的概
胡克
念论实用主义,莫里奇的科
学经验主义。
20世纪60年 代起
代表人物: 把实用主义的某些传统观点 蒯因、普特南、与其它哲学流派的某些观点 罗蒂、伯恩斯 结合到一起。 坦
20
③ 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
反对二元论 重视经验 强调认识与实践的不可分割,认识依赖于实践,实 践受惠于认识成果,不管是理论还是价值目标都应当 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在真理观方面,强调实用性,强调真理与价值的不 可分割。认为“有用即真理”,用后果来判断指导这 一行为的理论是否正确。 强调事实与价值的有机统一。
柏拉图、勒内•笛卡尔、伊曼努尔•康德、乔治•W•F•黑格尔
③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理念论
教育目的:追寻真理;自我实现;发展品格 教育方法:整体式的学习 课程: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教师角色: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榜样
2021/7/24
7
2、改造主义与教育
①主要的前提假设:
社会需要不断改造或变更; 这种社会变化需要对教育进行重构,也需要将教 育作为改造社会的手段。
训练方法需要哲学的根据 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重结果轻动机,注重 奖惩。 康德的道德学说:主张动机为善恶的对象。
2021/7/24
5
二、教育的一些哲学基础
理念论
实用 主义
教育的哲学基础
改造 主义
存在 主义
分析 哲学
2021/7/24
6
1、理念论与教育
①基本观点
观念(idea)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②代表人物
②代表人物:
乔治•S•康茨、西奥多•布拉梅尔德

全人教育的教育哲学基础

全人教育的教育哲学基础

全人教育的教育哲學基礎──兼論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觀The founda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holistic education──a discuss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rough Adorno’s criticism林耀堂前言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個人面對各項資訊的氾濫,已經到了「淹腳目」的地步。

即使在教育的範疇,各式各樣的專業學說理論、推陳出新的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的視聽媒體教材,在在都顛覆了傳統只是將教育侷限於教室空間內的教學方式。

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如果仍僅止於書本知識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最終將落得「教書匠」的謔稱。

台灣整體的教育環境之改變,是最近十多年逐步醞釀而成,筆者十二年前以參加全國聯招的唯一方式進入大學就讀,當時中學教育的教學還是以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為主,百分之百的「唸書」是教育過程的主要目的,除此之外,再點綴一些聊備一格的社團活動。

在當時大學的環境,輔系、雙學位、通識教育課程、直升研究所的制度逐漸開始出現,教育過程的焦點集中在一個人的知識培育和知識學習的評量,包括學校、學生與家長對此現象都習以為常,並未深切地體會到需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

在筆者研究所的末期,教育部開放一些學校設立教育學程,對傳統師範教育體系是師資培育的搖籃造成影響;退役後實際投入教育工作的領域,才更深刻地感受到整體教育工作的生態已經迥異往常的實況。

各級學校有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推薦甄試、保送甄試、基本學力測驗、申請入學等多元入學管道,各校要求的門檻同中有異;即使連評量個人學習的成就,也從獨尊知識教育的範疇,進而要求個人的社團參與、幹部服務經驗、各項才藝競賽的獲獎、課外服務工作的記錄。

曾幾何時,我們依然重視個人的知識培育,但卻發現知識培育不應該成為評量人學習成就的唯一判準,我們可以肯定教育的目的除了想當然爾的知識培育以外,它一定還包含了其它的內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科學:精密而有系統的知識,解釋現象
• 描述、解釋、預測、控制 • 人的意義、人的價值
• 教育科學與教育哲學
– 從主觀走向客科的教育科學 – 確認價值學門的人學地位
• 哲學的意義
– 哲學是愛智:樂於探討萬事萬物之理。
• Philosophy從古希臘文philo(喜歡)sophia(智慧) 結合而來。
– 哲學是規約:即告訴我們要怎麼做 – 哲學是思辨:運用理性的活動(非體力、或情 感) – 哲學是分析:
• 三大範疇:物自身、屬性、關係
哲學的範疇
• 形上學(metaphysic):物理學之後
–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包括一般物理現象的物理學 及意識層面和精神的第一哲學。 – 安德羅尼庫斯,彙集成書時,先放「物理學」, 再放「第一哲學」,後來第一哲學就被稱為那 些放物理學之後的學問,中文稱之為「形上」 學。 – 又包括本體論和認識論
• 一綱一本、一綱多本、一綱多本選一本 • 小班小校的效益 • 教育應以個人發展為目的,抑或社會穩定進步為目標?
• 教育哲學的研究途徑
– 以哲學基本議題為主 – 以哲學派別為主 – 以教育本身問題為主
教育哲學的課程目的
• 首先,提供各種與教育議題有關的哲學觀點 • 其次,讓學生充分了解此些哲學理論於各種 教育議題上的立場 • 最後,協助學生再綜合社會情境、自我人生 體驗後,形成自我的教育哲學觀點。
– 神學:有神論及無神論 – 本體論:唯心論及唯物論
知識論與教育


• • • •
知識論探究知識的性質、起源、效度、限制、 形式、條件和用處
知識層面
實體可以被認知嗎? 真理是相對的或絕對的? 知識是主觀的或客觀的 有獨立於人之外的知識嗎?

• • • • •
知識的來源
感覺:經驗主義 理性:理性主義 天啟 權威 直觀:沒有來源,就是知道
• 教育哲學的定義
– --教育哲學就是提供教學之所以要如此進行的解 釋。
教育與哲學的關係
• 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
– 教育目的的決定需要哲學的引導
• 個人本位、社會本位
– 教育內容的選擇需要哲學的批判
• 心靈實體、心靈狀態說
– 教育方法的應用須有哲學的依據
•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性有善有惡
• 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 哲學的地位
– 孔德: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
• 神學:以神靈力量來,解釋事物 • 哲學:以理性思辦,來解釋事物 • 科學:以觀察、實驗,來解釋事物
神學、哲學與科學(英-羅素)
• 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
– 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確切 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 也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權威-不管 是傳統的權威或是神啟的權威。 –。
第 2章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的意義
• 哲學的起源
– 卡西勒(Cassirer,1874-1945):《人文社會科學 的邏輯》
• 驚異:仰望穹蒼,滿天繁星,人之如此渺小,所為何 來?
• 對哲學的二種解讀
– 哲學是一種活動,是使用的一種思維方法,是採 取的一種論證方式﹔而不將哲學當作一組清楚界 定的學科而來的知識體系,如馬克思主義或存在 主義 – 哲學是一種學術興趣,有其對世界的思考結果, 而呈現為各種理論。
三種教育哲學取向
• 一、思辨的哲學與教育 • 二、分析的哲學與教育 • 三、後現代思潮與教育
思辨的哲學與教育
• 形上學與教育 • 知識論與教育 • 價值論與教育
形上學與教育
• 亞里士多德將哲學分為第一哲學與第 二哲學 • 形上學包含三個主要領域:
– 宇宙論
• 主張宇宙會趨向特定目的之目的論(永恆) • 認為宇宙是流動的現象世界是(隨機偶然)或(反覆循環)
– 先是哲學家,再是教育家,透過教育來實施、驗證理 論
教育哲學的功能
• 教師對哲學的需要
– 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 – 在教育工作上的需要
• 人性為何? • 人是否可教?人是否能學習?又如何學習? • 何謂知識?知識如何獲取?知識的真假如何判斷?
• 教育哲學的功能
– 檢討、分析教育根本假定 – 解釋教育的意義、價值及本質:傳承或創新 – 解決教育理論上、實施的困難與矛盾之處:
• 本體論(ontology):終極的實體是什麼? • 認識論(epistemology):關於知識的學問
哲學的範疇
• 倫理學(ethic)
– 又稱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 – 研究善惡的學問
• 政治哲學:市民為何要服從政府? • 科學哲學:研究科學與倫理的問題。 • 邏輯學:研究人類知識原理的學問。
– 亦即,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 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是介 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 人之域,那就是哲學。 – 就上述哲學的特性來看,教育哲學要探討的是 那些無法以科學方法找到答案,又不願盲目相 信傳統權威或其他權威系統所給予答案的教育 議題
• 哲學與科學
• 教育不是一門明確的學科,而是一門跨學 科的領域。32
教育中的哲學議題
• 本體論:
– 教育的本質 – 人性論
• •
知識論:心靈論 倫理學:德育原理與道德教育
教育哲學的意義
• 為什麼需要教育哲學
– 教育科學與教育哲學
• 人有人生哲學 • 領導人有用人哲學 --教育事務並非一眼可看穿或具一致的共識,故需要哲 學做為實施教學活動的指引。
– 知識的類別
• 感覺的知識(基本知識):感官接觸而認知者。 • 推證的知識(非基本知識):間接的演繹而得。如 數學的證明
– 知識的檢證
• 符應論:外在經驗的可檢證性 • 貫通論:內部邏輯的一致性 • 實用論 :可解決問題的效用性
價值論與教育
• 價值論是探究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性質,研究人 生本務和實踐生活的學問 • 「事物有價值是因為我們欲求它們,或是因為他 們本身有價值我們才欲求?」 • 分為:
– 客觀價值論
• 事務本身即具有價值,不因人而異,即必然性。 • 事物的價值,可經由傳授,而使人得到同樣的價值感受,即可 教性。 • 柏拉圖主義者,認為價值有永恆的本質,不變的性質。
– 主觀價值論
• 以判斷者主觀滿意程度為依據。 • 功利主義者,認為能獲取快樂結果的,即是有價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