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哲学..共30页文档
高等教育哲学..

一、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基础
冲 突
高等教育哲学的政治论和认识论之间缺乏和谐,许多 学者认为追求真理与追求权力是水火不容的。其矛盾之处 在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方法想方设法摆脱价值影响; 而政治论方法则必须考虑价值问题。过于政治化会影响到 学者研究的客观性。 例如赫钦斯把金钱,即大学愿意承担外部社会机构值 钱的任何任务看作是学术界弊端的根源。
业的高深学问,也需要研究方面的高深学问。
PART TWO
学术自治
二、学术自治
为什么高等教育需要学术 自治?
为了社会的利益,除了 出于紧急的原因和有明确的 令人信服的理由,政治力量 必须避免介入此类自由活 动。——弗兰克福特
谁是自治的主体?自 治包涵哪些内容?
大学的四项基本自由是—— 根据学术理由来自我决定:谁可 以当教师;教什么;应该怎样教 和谁可以被准许入学。 ——《走出象牙塔——现代 大学的社会责任》
PART FOUR
高等教育为谁服务
四、高等教育为谁服务
●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过去人们认为学术 界不是人人平等的民主 少 数 政体,而是受过训练的 有才智的人的一统天下。 现在一个人只要达 到了一定的入学考试标 多 数 准,就可以享受到接受 高等教育的权利。 但“教育膨胀”下带来的就 业压力又是其突出的现实问题。
《高等教育哲学》
目 录 01 02
背景分析
内容分析
03
04
社会评价
思考启示
《高等教育哲学》写作背景
01
20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艰难时期”,是学术 界大为不满的“冬季”。
一方面,由于美国国内种族和人权运动、侵越战争、经济衰退、校 园学生运动的接连爆发,使得人们开始对高等教育的可靠性产生了 怀疑,出现了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机”。 另一上面,60~7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型向普及型阶段的转 变时期(可称之为转变时期,或规模扩张时期),由于学生数量上 的变化必然引起高等教育质的变化,新型的高等教育必然对原告意 义上高等教育的理念带来冲击,诸如高等教育的界定、高等教育为 谁服务、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 等问题,迫切需要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一次重新评估,在哲学层 次上澄清认识。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1.【耶鲁精神】“第一次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鲁学院1828年报告》,教授们认为‘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中,前者更为重要,即有什么学习能比一个受过良好训练并能将其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灵更加实用呢?”感想:这段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意,但细思可发现,“装备”与“鱼”的性质并不可等同,因鱼是独立的、被动的、没有渔便绝不可得的;但“装备”则是和“训练”相互依托,主动互动的,温故能知新,但温鱼却不可得新鱼,至多煮熟。
故我认为,大学在对心灵进行训练的同时,不能坐视被训练的心灵本身空虚,则训练之方法无从依托更无从验证,会导致训练收效事倍功半甚至在短时间内即被遗忘。
基于该段的观点,大学在“装备”的提供中,“排除所有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强调文学与科学,因为这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学问”——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大体包括生活常识和实践经验,而大学所强调的文学与科学是从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的发现与积累的,将文学与科学与生活和实践剥离,相当于剥离了文学与科学的根基,而基于虚空的发展是及其艰难和不稳定的。
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承认其自由基于以其自身为目的,那么就不应人为地剥离某一类知识,或歧视某一类知识,我们应该相信知识本身有优胜劣汰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在其体系中自然而然地保留的项目,则应该被接受和尊敬,作为其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被生生拆除从而有破坏知识之天然自由的嫌疑;同时,类似商业、机械制造和农业的被认为应该排除的学科,其中亦包含着在该学科发展中新生的文学与科学知识,如果将这些学科排除,我们所学的文学和科学也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难以在进入学院之外的世界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与实践相适应和衔接的。
2.【不成文法的关系】“从各国历史中提取的这个‘不成文法’具有四个主要内容:心智的培养;以事实和逻辑证据为基础的客观性;说理的法则而不是权力的法则;广阔的个人自由幅度。
专题一教育与哲学PPT课件

一、什么是哲学? 二、什么是教育? 三、什么是教育哲学? 四、怎样学习教育哲学? 五、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
讨论题: 1.哲学怎样关涉人的生活? 2.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3.教育哲学怎样关涉实践?
2020/10/13
1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 (马捷莎: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新华 文摘 2005/13/36)
13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3)哲学是精神的,哲学关涉人的心灵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所处时代及生活场域中的囚 徒。 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 一书中指出:“科学认识是不能进行自我认识的 认识。”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致死》一书中指出: 人们由于享受失去了自由!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 ,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 系问题。
2020/10/13
6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2、哲学的价值
——理智的邀请 ——价值的询问
——精神的导引 ——意义的达成
2020/10/13
7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1)哲学是抽象的,哲学关涉人的理性 生活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主要是基于好奇心 的,同样也是基于理性的。
27
专题一 教育与哲学
至于教育对于个人的价值,以下这段话十分精彩: 假使我们过着多彩多姿的生活,那必定是教育使我 们意识到生活的意义; 假使我们过着合群的生活,那是教育使我们在早年 认识这一需要,且在我们的心田种植了种子; 假如我们很安详地生活着,那是教育使我们认识到 精神上的和谐是人生最重要的。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美]塔夫里阿诺 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版2020 Nhomakorabea10/13
哲学讲义(草稿).docx

哲学讲义第一讲哲学入门第一节游泳须在水中学哲学一向以抽象和难懂著称,但事实上哲学并不抽象,也并不难懂。
问题在于记载哲学的文献一般被不了解哲学的人阅读,因此才产生了这样的印象。
诸位有喜欢游泳吗?你们觉得游泳抽象而且难学吗?但是如果游泳课不在游泳池里上,而是老师和学生都正襟危坐,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命题,比如:“两腿交替打水,同时两手交替划水,腿部打水和手部划水的频率之比为6:1”,或者:“在水中应当闭住呼吸”,或者:“身体应保持放松,令其漂浮于水面”。
将这些命题系统化、理论化之后,关于如何游泳这个问题足可以写成堪比任何哲学著作的大部头。
那么如果让一个不会游泳,甚至都没见过别人游泳的人来阅读一下这部著作,他会有何感想哪?这就是哲学抽象和难懂的原因了,迄今为止你们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都好似是不会游泳者在岸上阅读关于游泳的书籍。
若真要学会游泳,书本上的知识至多只能做个参考,老师的示范和讲解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下水的勇气和不怕呛水的觉悟,还有就是自己一定能学会的信心。
第二节破相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曾经知道,现象和本质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
1而且我们也都以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什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个情节印象特别深。
说的是有一次曹操的手下暗示曹操代汉自立,曹操慷慨激昂的说了一番话,明确表示要以周公为榜样,自己的志向只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死后墓碑上若能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
《三国演义》在此引了一首诗:“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2马克思主义说:“所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所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其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高等教育哲学

评价
讲授中运用启 发和友爱的教 学方式,激发 学生学习动机。
跨学科教育: 概念化与对多 面性的问题的 分析
精品文档
《美国高等教育(gāoděngjiàoyù)》评价
● 一是巧妙地找到了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
贡
—高深(gāoshēn)学问。
● 二是提出了著名的两派高等教育哲学
的分野。 ● 三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育作为政治的分支来看。
精品文档
一、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zhéxué)基础
冲突
高等教育哲学的政治论和认识论之间缺乏和谐,许多学者认 为追求真理与追求权力是水火不容(shuǐ huǒ bù rónɡ)的。其矛盾之处在 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方法想方设法摆脱价值影响;而政治 论方法则必须考虑价值问题。过于政治化会影响到学者研究的客 观性。
精品文档
五、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是否应该(yīnggāi)纳入到大学的学 习课程当中?
课程
1.布鲁贝克反对把职业教育包括在本科
(kèch
éng)
生课程中,职业教育太过狭窄、专门。
选择
2.除此之外职业教育或专业(zhuānyè)教育与
特殊性之间有着内存的联系。
精品文档
五、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与自由(zìyóu)教育之间的冲突就是自然 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对立吗?
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其在“富于想像”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
老一辈人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像所养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在
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实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fùyǔ)了不可言状 的潜力。
——怀特海
精品文档
一、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基础
人们探讨深 奥(shēn ào)的知识 不仅出于闲逸的好 奇,而且还因为它 对国家有着深远影 响。
第一章绪论

團共開辦了十餘個訓練班,共召訓數萬人以上。單就黨政幹部訓練
班就辦理了三十一期,調訓了二萬多人。其調訓對象,不僅來自全
國各省市橫跨黨、政、軍中級以上幹部,還包括了教育、經濟、金
融 及 高 等 考 試 合 格 的 專 門 人 員 。其 中,諸 如 蔣 經 國( 第 二 期 )、嚴 家
淦 ( 八 期 )、 蔣 夢 麟 、 梅 貽 琦 、 竺 可 楨 、 孫 元 良 ( 以 上 均 為 第 五 期 )
如此地多、又號稱戰時國民黨專門培養其“骨幹核心份子”“中堅
幹 部 ” 的 中 央 訓 練 團 , 國 內 外 除 了 茱 莉 亞 . 史 特 萊 絲 ( Julia C.
Strauss) 曾 發 表 過 一 篇 專 文 : “ Xingzheng Sanlianzhi and Xunlian:
Modes of Government of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 (〈 行 政 三 聯 制 與 訓 練 : 中 日 戰 爭 期 間 的 政 府 管 理 模 式 〉) 及
等人,都曾參加過黨政訓練班的訓練。更重要的是中央訓練團直屬
於中訓會,而中訓會又是國民黨中央辦理幹部訓練的最高權責單
位,故中央訓練團在性質上可以說是國民黨中央直接辦理的幹部訓 練 機 構 7。 因 此 , 要 了 解 戰 時 國 民 黨 幹 部 訓 練 的 方 式 及 內 容 , 以 中 訓
團為研究對象是最適當不過的了。但非常令人惋惜的是,受訓人數
(一)
研 究 民 國 史 美 籍 華 裔 學 者 齊 錫 生( Hsi-shengCh’i),在 他 探 討 抗 戰 時 期 中 國 的 英 文 論 著 :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nd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 1945( 戰 時 的 國 民 黨 : 軍 事 失 敗 和 政 治 崩 潰 , 1937─ 1945) 中 , 分 析 國 民 黨 在 中 國 大 陸 最 終 失 敗 的 原 因 時 曾 指 出:「 假 如 國 民 黨 擁 有 一 批 有 能 力 且 富 有 獻 身 精 神 的 幹 部,那 麼 可 以 想 像 地 , 國 民 黨 的 領 袖 們 就 能 改 變 中 國 國 內 的 政 治 進 程 」1。 顯然在齊錫生眼底,國民黨幹部的素質不但問題嚴重,而且也可以 說是國民黨在抗戰勝利後不到五年,整個從大陸潰敗撤退的重要原 因之一。
教育哲学_部分1(共计314页)_OK

• 1848年德国罗森克兰兹(Rosenkranz)出版《教育学体系》一书, 主要应用黑格尔哲学观研究教育。1886年,该书被美国女教育家 布莱克特(Brackett)译成英文,书名改为《教育哲学》,这是 最早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 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 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 等问题。
•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 究教育。
19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 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教
育的应然价值进行辩护。
• 两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观重点在为教育指示可供追求的 理想,突出体现了教育哲学自身的哲学性特点;第二,在应然的 层次上分析教育问题切合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价值性特点。
24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五、综合教育哲学
• 奈勒认为,哲学研究有思辨、规范和分析三种方式,相应的教育 哲学研究也有这三种方式;
13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 四、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
•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杜威等人的教育哲学的 同时,也编写了一些教育哲学著作,有较大影响的是:
• 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1923年,商务印书馆) •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1935年,商务印书馆) • 姜琦《教育哲学》(1933年,群众图书公司) • 邱椿《教育哲学的新生命》(1933年,文化社) • 张栗原《教育哲学》(1949年,三联书店)
教育哲学报告

從傅柯思想對教育的啟示及影響
借用傅柯的權力論述來分析「教科書」 傅柯對於教育的影響 傅柯對於後現代教育哲學的影響 反歷史性(時間與歷史斷裂) 去中心化 反權力中心 重視邊緣論述與非理性因素
代表人物-德希達
1930年-2004年
雅克·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 《書寫與差異》、《論文字學》、《聲音 與現象》
代表人物-李歐塔
1924年-1998年
1.生平 →出生於(1924-1998)法國凡爾賽 →畢業於法國高等師範學院 →兼為哲學家及文理論家 2.歷史 →50年代畢業後,前往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高中任教哲學,大力支持獨立 運動,不認同共產主義政權,與他人創辦雜誌《社會主義或野蠻》 →60年代後,回到巴黎,先後任教於巴黎大學南泰爾分校第八校區。他特 別強調,知識份子應該要介入抗爭的精神。 3.著作 《現象學》(1954) 《論述、圖像》(1971) 《漂流思想》(1973) 《後現代狀況》(The postmodern condition,1979)
解構僅僅是策略而不是理論
「解構」是與正常的語言概念完全不同的表達策略,是一種 實踐活動,是具有不斷自我創造精神的創作活動本身。 解構≠單純為破壞 必要之解構情況:當思考模式淪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機械形 式」(a naturalized mechanism)
解構實例:透視以男性為中心的西方社會意識,解構了兩性 對立的父權體制「理言中心主義」(phallogocentrism)為女性 主義者所用,啟發婦女運動。 省思:解構觀點之下的性別教育
問題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