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优秀教案
第18课___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1.辽沈战役
时间 领导人
参战 部队
战 术
作用 歼敌47万余人。 解放了东北,为 平津战役的胜利 奠定了基础
1948年 9月— 11月
关 门 林彪﹑ 东北解 打 狗 罗荣桓 放军 , 各 个 击 破
2.淮海战役
时间
1948年 11月— 1949年 1月
领导人
刘伯承、 陈 毅、 邓小平、 粟 裕、 谭震林
活动二
竞答, 3 分
• 讲解一:介绍辽沈战役 • 讲解二:介绍淮海战役 • 讲解三:介绍平津战役
要点:起止时间、地理位置、战术 过程\指挥者、作用
• 讲解辽沈战役的过程
温馨提示:
时间、位置、“关门打狗”过程、作用
• 介绍淮海战役
温馨提示:
时间、位置、指挥者、作用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 毅
谭震林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 用小车推出来的。 —— 陈毅
陈毅司令员的话 说明了什么?
• 解战役
温馨提示:
时间、位置、战术过程、作用
• 合作探究: 北平和平解放最重要的意义 是什么呢?
温馨提示:从北平的历史地位、战争的危害性等思考
避免战争破坏, 保护北平古城的文物古迹 ……
平津 战役
歼敌52万余人。 林彪, 罗荣桓 东北解放军, 基本解放了华北 华北解放军 聂荣臻 全境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 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 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四、渡江战役
• 什么是渡江战役? • 精彩视频?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课件5

430万
战略防御
120万
385万 195万
战略进攻
国民党 共产党
365万 280万
战略决战 时机已到
1946年
1947年 1948年11月
二、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
东北
国军55万 共军103 万
华北
国军50万 共军20万
华东
国军80万 共军60万
1、首选战场在哪 里?为什么?
因为东北战场的形势对解 放军十分有利 1.兵力上,人民解放军占优. 2、土改完成,有巩固的后 方,人民的支援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打
解
过
放
长
全
江
中
去
国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示意图
安
江
苏
南京 江阴
徽
湖口 江
浙
西
上海 江
1、开始标志:毛泽东、朱德《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时间:1949年4月21日--- 4月23日 3、战线起止:(500多千米)
西起--江西湖口 东到--江苏江阴
想一想: 南京的解放有
什么意义?
湖口口
江江阴阴
宣告国民党在大 陆22年的反动 统治覆灭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4、结果——南京解放:
(1)时间:1949年4月23日
(2)意义: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
(1927.4.18建立~1949.4.23灭亡)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5、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3日,百万雄师渡过长江,解放了__南__京__,
南京解放标志着_国_民__党__在_大__陆_2_2_年__统__治_的__覆_灭__。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设计4

学生填表后,教师设问:辽沈战役后,解放军又发动了什么战役呢?(淮海战役)
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完成表格内容。
然后,教师引导分析淮海战役的重大意义,引用斯大林的话进行渲染。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北平是怎样解放的?它的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提示:战争太残酷了,和平解放符合民心,避免了北平这座千年古都遭受战争破坏, 保护了北平古城和文物古迹。
教师设问启发: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 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教师过渡: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人民解放军打到了长江边,蒋介石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他妄想依靠长江天险阻击人民解放军。他故伎重演,又玩弄和平谈判的花招。这一次他是真的想要和平吗?不!为了争取喘息的时间,是缓兵之计。
四、渡江作战——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 南京。
教师设问:南京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覆灭。)
教师过渡:当毛泽东知道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的喜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课件展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18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教学目标
记住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和意义;了解解放区土地改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第18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3.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资料卡片,下列选项中与
卡片内容相符合的是()
A.全国性内战的开始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序幕
C.使人民解放战争在
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3日 解放南京
D .宣告国民党在大陆 D.宣告国民党在大陆 统治的覆灭 统治的覆灭
4.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1949年4月初,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奋勇前进 , 坚决、彻底、干净、全 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 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 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1、背景:军事上:中共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破产。 2、概况: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向人民解 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大军在西 起江西 湖口 ,东到江苏 江阴的500多千米的战线上 强渡长江。 3、战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 南京 , 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的 22 年统治结束。
台湾”二.二八”武装起义
图为台北人民在火烧国民党政府的专卖局
1947 年5月 205 日,各地学生 6000余人在南京举行反饥 1947 年 月20日,各地学生在南京举行反饥 饿、反内战 ,反迫害游行,并向国民党政府请愿。 饿、反内战游行,并向国民党政府请愿。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1、大决战的背景:解放军兵力大增,战争形势发 生了变化,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决战。 敌我力量的进一步变化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5 . 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
八年级历史 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

第15课蒋家王朝的覆灭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X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谢兵团和陈粟大军的配合进攻;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国民党政府覆灭。
二、思想认识1.X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
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2.某某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教学重点:X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战略进攻;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
教学方法:历史结构式教学法教学过程:提问:“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时间?头一年里,战争进行的地区和战争的结果?”指出: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戟,我方防御。
但是,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英勇作战,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又粉碎了他们对陕甘宁解放区和某某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这样,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底,X伯承、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某某西南强渡黄河,直插敌人心脏――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X 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某某和某某。
为了配合X邓大军的戟,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在某某南部强渡黄河,开辟了豫陕鄂解放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主力,向鲁西南出击,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
这三路大军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二、土地改革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里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经过一年的斗争,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设计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了解土地改革及其积极作用,概述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概况;理解国民党统治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看图说史,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表述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共同讨论、对比等形式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通过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人民战争的波澜壮阔,让学生体验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屏幕先后显示南京总统府和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这是今天南京长江路的一座西式楼房。
同学们认识它吗?(学生回答。
)对!它就是国民党最高统治的中枢、显赫一时的总统府。
在这里,蒋家王朝对中国人民进行了22年的残酷统治。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它的楼顶,从而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最终是怎样走向覆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师:古语曾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当然,这句话是在封建社会时,人们把天下看作统治者私有财产的时代在人心向背问题上得出的结论。
我们今天说来,应该是:谁代表了人民的利益,顺应了人民的需要,人民当然就会拥护他。
反之,则会打倒他,推翻他。
内战爆发后,人心向背的情况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内容,思考老师在屏幕上展示的五个小问题。
(学生看书,其间课件显示子目及五个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学生看完后)师:请同学们回答:(1)解放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学生回答,教师根据情况点拨引导:抗战胜利后,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顺应人民的需要,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政策。
第18课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彻 底 、 干 净 、 全 部 地
奋 勇 前 进 , 坚 决 、
毛泽东和朱德在1949年4月21日 向解放军下达的渡江作战命令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1. 国 共 北 平 和 谈 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 为了争取喘息时间,国民党再次玩弄和谈阴谋。
2.百万雄师渡大江
独 立 和 完 朱 整 德 。 毛 泽 东 —— 保 卫 中 国 领 土 主 权 的 派 , 解 放 全 国 人 民 ,
于 抵 抗 的 国 民 党 反 动
歼 灭 中 国 境 内 一 切 敢
国民党 军队
365 万
不足
略占 优势
危机 四伏
低落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辽沈战役
国军55万 共军70万
平津战役
国军50万 共军20万
淮海战役
国军80万 共军60万
指 挥 员 , 应 该 先 打 那 场 战 役
如 果 你 是 我 军 的 高 级
材料:
东北地区是当时全国最发达的重工业区 和最大的产量区。在1948年,国军驻守东北 有兵力55万,被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 州三个不相连的地区,主要用于防守锦州, 确保与山海关内的联系,以提供补给和便于 撤退。在撤守东北问题上,美蒋及国军内部 意见不一。美主张撤出东北,蒋介石犹豫不 决,东北守军处于欲守无力、欲走难舍、争 论不休、举棋不定的状态中。
300 290 万人 万人 加到300万人,开始在数量上取 得优势。
辽沈战役后国共双方人员数量
三 大 战 役 情 况 汇 总 表
名 时 参战 主要 战果 称 间 军队 领导 辽 沈 淮 海 平 津
1948 09- 东北野 1948 战军 11 1948 中原、 11- 华东野 1949 战军 01
第18课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学案

第18课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12月12日【学习目标】1、记住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和意义;了解解放区土地改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2、通过看图说史,培养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讨论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3、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历史的原因,使学生认识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预习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P116—P117)二、三大战役的胜利1、1948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同国民党军队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策,先后发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
按照歼敌数量从少到多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大战役的胜利的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成为定局。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_ 年4月21日, __ _、 __ _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__________________ ,分三路强渡长江。
4月_____日,进入南京,占领总统府。
南京的解放,宣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精析】★名称 时间★指挥 军队 ★意义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使革命战争有了巩固的战略后方,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粟裕、★邓小平、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 避免战争破坏,保护北平古城的文物古迹右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时的欢庆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了解土地改革及其积极作用,概述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概况;理解国民党统治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看图说史,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表述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共同讨论、对比等形式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通过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人民战争的波澜壮阔,让学生体验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屏幕先后显示南京总统府和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这是今天南京长江路的一座西式楼房。
同学们认识它吗?(学生回答。
)对!它就是国民党最高统治的中枢、显赫一时的总统府。
在这里,蒋家王朝对中国人民进行了22年的残酷统治。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它的楼顶,从而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最终是怎样走向覆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师:古语曾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当然,这句话是在封建社会时,人们把天下看作统治者私有财产的时代在人心向背问题上得出的结论。
我们今天说来,应该是:谁代表了人民的利益,顺应了人民的需要,人民当然就会拥护他。
反之,则会打倒他,推翻他。
内战爆发后,人心向背的情况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内容,思考老师在屏幕上展示的五个小问题。
(学生看书,其间课件显示子目及五个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学生看完后)师:请同学们回答:(1)解放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学生回答,教师根据情况点拨引导:抗战胜利后,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顺应人民的需要,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政策。
)(2)土地改革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人民群众掀起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
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援,是人民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3)国统区人民进行了哪些爱国民主运动?(学生根据教材回答。
答案略。
)(4)为什么把这些爱国民主运动称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英勇作战,是第一条战线。
国统区人民掀起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因此是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5)综合上述问题,人心向背的情况如何?(学生回答。
)师:人心的向背如此泾渭分明。
由此我们推断,国民党统治的终结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已经为时不远了!二、大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课件显示)1.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师:到1948年秋,解放战争已进行了二年多时间。
这时,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解放军兵力已发展到280万人,装备也有很大改善;国民党总兵力由战争之初的430万下降到365万,能用于第一线的机动兵力仅有170万人,且士气低落,并被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无法进行相互配合,在战略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正确分析了形势,果断地做出了进行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
2.三大战役的胜利(课件显示)(课件展示《三大战役示意图》。
)师:战略决战的方向,最先指向哪里呢?(学生回答。
)(1)辽沈战役师:为什么选择东北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小字和老师提供的补充材料讨论讨论。
(课件显示)材料:1948年,国民党军在东北共有兵力57万人。
主要兵力用于防守锦州、确保同山海关内的联系,以提供补给和便于撤退。
在撤守东北问题上,美蒋之间及蒋军内部意见不一。
美国主张撤出东北,蒋介石犹豫不决。
东北国民党军处于欲守无力、欲走难舍、犹豫观望、争论不休、举棋不定的状态中。
(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学生发言后,老师根据情况指图总结:A.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兵力100多万,而国民党军队仅仅有57万人,在兵力对比上,形势对解放军有利。
B.国民党军队所占地区狭小,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而解放军后方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又刚刚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C.东北胜利后,成为巩固的后方,以东北良好的工农业生产支援全局;东北人民解放军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
师:因此,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下令首先在东北发起了辽沈战役。
在林彪、罗荣桓等人指挥下,把突破口放在了锦州、黑山等地,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指图点拨:因为这是东北通向内地的咽喉,可以切断敌军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的形势。
所以锦州、黑山战役是达到辽沈战役目的的关键。
)师:正是因为锦州、黑山战役的重要性,在辽沈战役中,这里的争夺也就异常激烈。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当年的战斗情景。
(课件显示电影《大决战》中“锦州之战”的片段。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小字思考,锦州之战,达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意图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到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基本解放了东北地区,共歼敌47万人,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使革命战争有了巩固的战略后方,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淮海战役(屏幕显示淮海战役形势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地图,弄清淮海战役的地域范围: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起薛城,南达淮河。
师:再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的《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人》图,你能认出他们分别是谁吗?(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淮海大战的情况。
(播放《淮海战役》录像。
)师: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只有6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有80万人,但我方却非常主动,牢牢地控制着整个战役的发展态势,最终取得胜利,歼敌55万人。
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介绍,结合刚才的录像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辅导。
)同学回答,老师引导:一是总前委对战役的统一领导,迅速判明敌情,决策果断,指挥艺术高超;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教材小字介绍了当地共出动民工500万人,大小车辆88万辆。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是国民党战略部署和作战指挥失误,犹豫不决,朝令夕改。
师:淮海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直逼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配合了平津战役的作战。
(3)平津战役(课件显示平津战役形势图。
)师:平津战役是在何时开始的?(学生回答。
)师:那时,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开始。
此时,在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其60万人龟缩于张家口、北平(北京)、天津、塘沽等地长约60 0公里的交通线上,是从海上南逃,还是西窜绥远?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不一,举棋不定。
对此,中共中央决定了稳住敌人、不使逃跑、分割包围、就地全歼的方针,并利用敌人认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后必然进行整修、不会迅速入关的错误估计,命令东北80万人民解放军迅速秘密入关,与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战斗,迅速将敌人分割包围在新保安、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5个孤立的据点上。
同时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各个歼灭敌人”的策略,先后解放了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和塘沽。
接着,100万人民解放军云集北平周围。
北平守敌20多万人已成囊中之物,如果就地歼敌,对我方是易如反掌,但我们没有采取这种简单的方式,而是向国民党守将傅作义提出了和平谈判的8项条件,要求傅作义“放下武器,和平改编”。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1949年1月31日,北平顺利实现和平解放。
至此,历时58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动脑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努力争取北平和平解放?(学生回答。
)师:北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名城之一,同时,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破坏,是为了建设和振兴祖国。
面对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和平解放北平,使这座历史名城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免遭破坏,使20多万市民和数十万军队官兵的生命财产免遭损失,这对新中国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北平的和平解放,也在全国树立了一面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光辉旗帜,为以后其他地区在可能条件下的和平解放提供了榜样。
师:(过渡)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使国民党反动派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人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但国民党妄想依靠长江天堑,阻挡人民解放军向江南进军。
面对惨败,蒋介石表面上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总统”,自己假装回老家休息,实际上“遥控”指挥国民党。
同时,再一次玩弄和平阴谋,要求和平谈判,企图划江而治。
中共中央以大局为重,派周恩来等代表中国共产党与以张治中将军为团长的国民党代表团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但是,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
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彻底破产。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课件显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渡江战役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解放南京、上海等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回答,渡江战役的战线从哪里到哪里?战线有多长?(课件出示《渡江战役示意图》。
)(学生回答。
)师:对于渡江战役的概况,我们教材叙述得特别生动。
现在,让我们大家通过满怀豪情的朗读来体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情景吧!(师生共同朗读教材“21日晨……占领总统府。
”朗读过程中,课件先后显示教材中相关的三幅插图。
)师:南京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
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
毛泽东闻讯后,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课件演示)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根据学生情况简要解释词中的一些词语,如钟山:即紫金山,这里指代南京;风雨:革命的暴风雨;苍黄:急剧变化;慨而慷:慷慨激昂、无比欢喜;正道:客观规律。
等)(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感受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并“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迈气概。
)师: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乘胜追击国民党“穷寇”,解放了太原、杭州、武汉、西安、南昌、上海、福州、兰州等城市,8月和9月,又先后和平解放了湖南和新疆,至此,除西藏之外的全国大陆已基本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