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和区别
高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知道精讲

高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本讲主要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与中和热【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反应热(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常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
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用△H表示。
(1)用于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化学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和物质的状态有关。
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要点:①必须注明每一种物质的状态;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均写等号(可逆反应用可逆号);③方程式部分与△H用“;”分开;④放热反应△H<0,用“-;吸热反应△H>0,用“+”;⑤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必须与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对应匹配;⑥注意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单位“KJ/mol”,表示的是反应物以“物质的量”为计量单位的热量变化。
3、燃烧热和中和热燃烧热和中和热都属于反应热。
(1)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
这里要特别注意燃烧物质的用量和稳定的氧化物的含义。
碳燃烧可以生成CO、CO2。
CO2是稳定的氧化物。
碳的燃烧热是1mol碳燃烧生成CO2放出的热量。
(2)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跟稀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
在中学阶段,中和热是指可以用离子方程式 H++OH-=H2O表示的中和反应。
(3)书写燃烧热、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或生成1mol 水放出的热量,不能随意改写计量数。
4、重点、难点突破(1)反应热与各物质能量的关系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化学键被破坏,生成物的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破坏化学键要消耗能量,形成化学键要吸收能量。
△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所以,△H < 0 时,为放热反应;△H > 0时,为吸热反应。
对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H < 0。
燃烧热和中和热

优选燃烧热和中和热
一、燃烧热
答:若是强酸跟弱碱或弱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中和热将小于57. 3kJ/mol 是指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中和热。
1、定义:在101kPa时,l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 ③ 物质燃烧都是放热反应,所以表达物质燃烧时的△H均为负值;
④ 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表达中和热时的△H均为负值。 1、定义:在101kPa时,l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答:① 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多少有关,燃烧的物质越多,放出的热量就越多,而燃烧热规定是1 mol的可燃物;
例1:10g硫磺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SO2,放出的热量能使500gH2O温度由18℃升至62. 强酸和强碱反应,实质都是H++OH-= H2O,中和热都为 57. 若在标准状况下,将H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点燃爆炸后再恢复到标况,气体体积减少33.
③ 限定的量是指生成1mol水,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时,其它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 ④ 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表达中和热时的△H 均为负值。如:
NaOH(aq)+1/2 H2SO4 (aq) = 1/2 Na2SO4 (aq) + H2O(l); △H =- 57.3kJ/mol
3、有关中和热的计算 例:已知H+(aq)+OH-(aq)=H2O(l); H=-
3、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
了解化学反应完成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以便更好地控制 反应条件,充分利用能源。
4、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例1:10g硫磺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SO2,
放出的热量能使500gH2O温度由18℃升至62.4℃,1 学方
第3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燃烧热和中和热

【针对训练】
基础训练
已 知 下 列 两 个 热 化 学 方 程 式 : 2H2( 气 )+O2( 气 )=2H2O( 液 ) ; ΔH= - 571.6kJ/mol ; C3H8(气)+5O2(气)=3CO2(气)+4H2O(液); ΔH=-2220kJ/mol。 实验测知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有 5mol, 完全燃烧时放热 3847kJ,则混合气体中氢气与丙烷的体积比是 (B ) A.1:3 B.3:1 C.1:4 D.1:1 2. 已知: CH4( 气 )+2O2( 气 )=CO2( 气 )+2H2O( 液 ) ; ΔH= - Q1 ; 2H2( 气 )+O2( 气 )=2H2O( 气 ) ; ΔH= - Q2 ; 2H2(气)+O2(气)=2H2O(液);ΔH=-Q3。常温下取体积比 4:1 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 11.2L(已折合 成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 ) A.0.4Q1+ 0.05Q3 B. 0.4 Q1+0.05Q2 C. 0.4 Q1+ 0.1Q3 D. 0.4 Q1+0.2Q2 3. 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6O(l)+3O2(g)=2CO2(g)+3H2O(l)。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洒精,放出的 热量为 Q。 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 CO2 , 消耗 50mL 8mol/L 的 NaOH 溶液时恰好生成正盐。 则燃烧 1mol 无水酒精所放出的热量为 (D) A.0.2Q B.0.1Q C.5Q D.10Q 根据下列叙述回答 4—6 题 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 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 水来制取:2H2O(液)=2H2(气)+O2(气);ΔH=+517.6kJ/mol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 ) A.电能是二级能源 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焦炉气是一级能源 5. 已知 2H2(气)+O2(气)=2H2O(液);ΔH=-571.6kJ/mol 。CH4(气)+2O2(气)=2H2O(液)+CO2(气);ΔH=- 890.3kJ/mol。1g 氢气和 1g 甲烷分别燃烧后,放出热量之比最接近 (C) A.1∶3.4 B. 1∶1.7 C.2.5∶1 D.4.6∶1 6. 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 (AC ) A.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成为二级能源 B.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释放能量 D.寻找特殊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氢气 7. 已知:乙炔和乙烯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C2H2(g)+5O2(g)== 4CO2(g)+2H2O(l);ΔH=-2600kJ/mol 1.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和区别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与区别反应热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题型一般为选择和填空,考查的内容主要有:热化学方程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可自发进行。
实际上反应热就是反应物分子中旧的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的生成物分子中新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之差。
△H=∑E(反应物键能)-∑E(生成物键能)。
同样当“△H”为“-”即△H<0时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这时“△H”为“+”即△H>0。
【例题1】(09重庆高考)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燃烧热)B.NaOH(aq)+HCl(aq)== NaCl(aq)+H2O(l);△H=+57.3 kJ/mol(中和热)C.S(s)+O2(g)=== SO2(g);△H=-269.8 kJ/mol(反应热)D.2NO2== O2+2NO;△H=+116.2 kJ/mol(反应热)解析:A项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mol,得到的氧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即H2O 的状态必须为液态,因此A选项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应小于0,因此B选项错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因此D选项错误。
只有C选项正确。
答案:C 【例题2】(09四川高考)25℃,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1。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2H+(aq) +SO42-(aq)+Ba2+(aq)+2OH-(aq)=BaSO4(s)+2H2O(1);△H=-57.3 kJ·mol-1B.KOH(aq)+ H2SO4(aq) = K2SO4(aq)+H2O(l);△H=-57.3 kJ·mol-1C.C8H18(l)+ O2 (g) = 8CO2 (g)+ 9H2O(g);△H=-5518 kJ·mol-1D.2C8H18(g)+25O2 (g) =16CO2 (g)+18H2O(1);△H=-5518 kJ·mol-1解析:中和热的标准是生成1 mol H2O(l)时所放出的热量,A项不符合中和热的定义;燃烧热要求必须生成稳定的氧化物,C项中生成物水为气态,应该为液态。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和区别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与区别反应热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题型一般为选择和填空,考查的内容主要有:热化学方程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含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 mol H2O(l)时所放出的热量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反应特点任何反应中和反应燃烧反应物质状态物质的状态要确定稀溶液生成物在常温下为稳定态方程式配平标准任意物质的量以生成1 mol H2O(l)为标准以燃烧1 mol 可燃物为标准△H符号放热取负值、吸热取正值负值负值能量数值的描述必须指出是放热还是吸热或使用正负值或用△H表示直接描述热量的变化时不必再指明是放出的热量,可用△H表示说明①△H=∑E(生成物)-∑E(反应物)②△H值与书写形式有关,单位一般是“kJ·mol-1”①电离吸热、溶解时吸热或放热②稀强酸与稀强碱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稳定的氧化物如CO2、SO2、H2O、P2O5等①在中学阶段,如果不指明条件就默认为通常状况,比较△H的相对大小时要考虑其数值的“+”“-”的问题②用弱酸或弱碱的稀溶液进行中和反应时,每生成1 mol H2O(l)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可自发进行。
实际上反应热就是反应物分子中旧的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的生成物分子中新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之差。
△H=∑E(反应物键能)-∑E(生成物键能)。
同样当“△H”为“-”即△H<0时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这时“△H”为“+”即△H>0。
【例题1】(09重庆高考)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燃烧热)B.NaOH(aq)+HCl(aq)== NaCl(aq)+H2O(l);△H=+57.3 kJ/mol(中和热)C.S(s)+O2(g)=== SO2(g);△H=-269.8 kJ/mol(反应热)D.2NO2== O2+2NO;△H=+116.2 kJ/mol(反应热)解析:A项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mol,得到的氧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即H2O 的状态必须为液态,因此A选项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应小于0,因此B选项错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因此D选项错误。
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

反应热、燃烧热与中和热的区别及联系嘿,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化学里那些让人头大的热量问题——反应热、燃烧热与中和热!别一看到这些名词就头疼,其实它们挺有意思的,咱们慢慢道来。
咱们先说说反应热吧。
反应热啊,就像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小闹钟”,它记录了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无论是啥反应,只要发生了化学变化,都有可能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这就像咱们平时做饭,烧水会放热,冰块融化会吸热,道理是一样的。
接下来,咱们聊聊燃烧热。
燃烧热啊,简单说,就是物质跟氧气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这就像是咱们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燃烧,温暖了整个心房。
不过,这里的燃烧热可是个讲究事儿,得在标准状况下,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才行。
比如说,咱们熟悉的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那才是它的燃烧热。
最后,咱们来看看中和热。
中和热啊,就像是酸碱之间的“爱情火花”,它们在稀溶液中相遇,生成1mol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就是中和热啦。
这就像是咱们平时喝的柠檬汁,酸酸甜甜,混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独特的味道和热量。
不过,要注意哦,这里可是稀溶液,浓酸浓碱可不算数,因为它们稀释时也会放热呢。
说了这么多,咱们来总结一下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吧。
反应热是个大家庭,燃烧热和中和热都是它的成员。
燃烧热是物质与氧气完全燃烧时的热量,中和热则是酸碱中和生成水的热量。
它们都是反应热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各有特点。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觉得这些热量问题也没那么难懂了?其实啊,化学就像咱们的生活一样,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只要咱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就能找到其中的奥秘和乐趣。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小伙伴们都能喜欢化学,爱上化学!。
燃烧热和中和热

盖斯定律的应用
1.盖斯定律: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 应焓变都是一样的。
2.如由A到B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途径: 途径一:A→B(ΔH) 途径二:A→C→B(ΔH1+ΔH2) 则焓变ΔH、ΔH1、ΔH2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考点释例】已知:C(s)+1/2O2(g)===CO(g) ΔH1=-110.5 kJ·mol-1 ①
生成1 mol水
①②书必的写须量时 是为可生合1燃成物m物稳ol的定;物的质化量电中-变离和==化热热=H。、只2O不其成代所包他热表对括物H应+溶质+的解的O能热生H、
分类
燃烧热
中和热
实例
C(s)+O2(g)===CO2(g) ΔH=-393.5 kJ/mol
H+(aq)+OH- (aq)===(l) ΔH=-
【基础题一】在相同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并放出热
量。若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1 kJ;若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2 kJ。
那么Q1与Q2之间的关系是( )
A.Q1>Q2
B.Q1<Q2
A
C.Q1=Q2 D.不能确定
二、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 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 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 律。
一、燃烧热和中和热
1.燃烧热的含义: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 的热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例如:C(s)+O2(g)===CO2(g) ΔH=-393.5 kJ/mol, 碳的燃烧热是393.5 kJ/mol。 2.中和热的含义: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 出的热量,中和热为57.3 kJ/mol,反应热为ΔH=-57.3 kJ/mol。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与区别

C.(4c + 12b-4a-5d)kJ·mol-1 D.(4a + 5d-4c-12b)kJ·mol-1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1 mol P4中有6 mol P-P键,5 mol O2 中有5 mol O=O键,1 mol P4O10中有4 mol P=O键、12 mol P-O键,所以
△H =(6a + 5d-4c-12b)kJ·mol-1。答案:A 点拨: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在断裂 和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 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 所放出的热量
反应 特点
任何反应
中和反应 燃烧反应
物质 物质的状态要 状态 确定
稀溶液
生成物在常温下为稳定态Fra bibliotek方程 式配 平标 准
任意物质的量
以生成1 mol H2O(l) 为标准
以燃烧1 mol 可燃物为标准
△H符 放热取负值、 负值 号 吸热取正值
A.2H+(aq) +SO42-(aq)+Ba2+(aq)+2OH-(aq)=BaSO4(s)+2H2O(1); △H=-57.3 kJ·mol-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与区别反应热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题型一般为选择和填空,考查的内容主要有:热化学方程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可自发进行。
实际上反应热就是反应物分子中旧的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的生成物分子中新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之差。
△H=∑E(反应物键能)-∑E(生成物键能)。
同样当“△H”为“-”即△H<0时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这时“△H”为“+”即△H>0。
【例题1】(09重庆高考)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燃烧热)B.NaOH(aq)+HCl(aq)== NaCl(aq)+H2O(l);△H=+57.3 kJ/mol(中和热)C.S(s)+O2(g)=== SO2(g);△H=-269.8 kJ/mol(反应热)D.2NO2== O2+2NO;△H=+116.2 kJ/mol(反应热)解析:A项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mol,得到的氧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即H2O 的状态必须为液态,因此A选项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应小于0,因此B选项错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因此D选项错误。
只有C选项正确。
答案:C 【例题2】(09四川高考)25℃,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1。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2H+(aq) +SO42-(aq)+Ba2+(aq)+2OH-(aq)=BaSO4(s)+2H2O(1);△H=-57.3 kJ·mol-1B.KOH(aq)+ H2SO4(aq) = K2SO4(aq)+H2O(l);△H=-57.3 kJ·mol-1C.C8H18(l)+ O2 (g) = 8CO2 (g)+ 9H2O(g);△H=-5518 kJ·mol-1D.2C8H18(g)+25O2 (g) =16CO2 (g)+18H2O(1);△H=-5518 kJ·mol-1解析:中和热的标准是生成1 mol H2O(l)时所放出的热量,A项不符合中和热的定义;燃烧热要求必须生成稳定的氧化物,C项中生成物水为气态,应该为液态。
D项中辛烷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D中△H=-11036 kJ·mol-1才正确。
所以ACD错误。
答案:B点拨:燃烧热、中和热概念的理解及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是解该题的关键。
【例题3】(08年海南高考)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 5O2=== P4O10。
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P a kJ·mol-1、P-O b kJ·mol-1、P=O c kJ·mol-1、O=O d kJ·mol-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其中正确的是()A.(6a + 5d-4c-12b)kJ·mol-1B.(4c + 12b-6a-5d)kJ·mol-1C.(4c + 12b-4a-5d)kJ·mol-1D.(4a + 5d-4c-12b)kJ·mol-1解析:由图可以看出1 mol P4中有6 mol P-P键,5 mol O2中有5 mol O=O键,1 mol P4O10中有4 mol P=O键、12 mol P-O键,所以△H =(6a + 5d-4c-12b)kJ·mol-1。
答案:A点拨: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在断裂和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检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B.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C. 燃烧热或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D. 在稀溶液中,1molCH3COOH和1mol NaOH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2、已知:2CO(g)+O2(g)=2CO2(g); △H=–566.0kJ/mol.由此判断CO的燃烧热是()A. -283.0kJ/molB. -566.0kJ/molC. 283.0kJD. 566.0kJ3、已知:①101kPa时,2C(s)+O2(g)=2CO(g)△H=-221kJ/mol②稀溶液中,H+ (aq)+OH-(aq)=H2O(1) △H=-57.3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 1mol 水,放出57.3kJ 的热量4、已知,在25℃、101kPa时,1mol C(石墨)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热393.5kJ,1mol CO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热283.0k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5℃、101kPa时,C(石墨)燃烧生成CO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C(石墨)+O2(g)=2CO(g);△H=-110.5kJ/ molB.C(石墨)不完全燃烧,生成CO2和CO混合气体时,少放热283.0kJC.C(石墨)和CO2(g)反应生成CO(g)的反应是吸热反应D.如果金刚石燃烧生成CO2放出的热量大于石墨,则从石墨转变成金刚石的变化需要吸热5、(08四川卷)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映的中和热△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映的中和热△H=2×(-57.3)kJ/mol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2×283.0kJ/molD.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知识要点:反应热是一个矢量,吸热为+号,放热为—号。
所以反应热必须带正负号,且只能用△H 来表示。
在表述燃烧热和中和热时不带正负号,因为中和热和燃烧热不存在正负的问题,均用数值直接表达。
(反应热、中和热和燃烧热三者而言:即用△H表示的时候标注+、—号,其余情况均都不标注)一、正确理解“三热”概念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本身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用△H 表示,单位是kJ/mol ,并规定放热反应的△H<0,吸热反应的△H>0。
2、标准燃烧热与热值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使用燃烧热的概念时要理解下列要点。
① 规定是在101 kPa 压强下测出热量。
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 下测定出来的。
因为压强不同,反应热有所不同。
② 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 (这样才有可比性)。
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
例如,C 8H 18的燃烧热为5518 kJ ·mol -1,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C 8H 18(l )+252O 2(g )= 8CO 2(g )+9H 2O (l );△H=-5518 kJ ·mol -1③ 规定生成物为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 CO 2、H →H 2O(l)、S →SO 2等。
C (s )+12O 2(g )=CO (g );△H=-110.5 kJ·mol -1 C (s )+O 2(g )=CO 2(g );△H=-393.5 kJ·mol -1C 的燃烧热为393.5 kJ ·mol -1,而不是110.5 kJ ·mol -1。
④ 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 表示时取负值。
例如,CH 4的燃烧热为890.3kJ ·mol -1,而△H =-890.3 kJ ·mol -1且必须以1mol 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⑤要与热值概念进行区别。
热值:1g 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叫该物质的热值。
3、中和热:把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单位是kJ/mol 。
燃烧热和中和热都属于反应热。
二、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1、ΔH 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隔开。
若为放热反应,ΔH 为 <0:若为吸热反应,ΔH 为>0 。
ΔH 的单位一般为kJ/mol 。
2、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个数。
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3、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
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s 、l 、g)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4、由于ΔH 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 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 也要加倍。
5、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6、用中文表示焓变时数值没有正负号,而用符号表示焓变时数值必须注明正负号。
如H 2的燃烧热...为285.8kJ/mol ,△H ..=-285.8kJ/mol 。
三、盖斯定律1、定义: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即甲△H ——→乙,甲△H 1 ——→丙△H 2——→乙,ΔH=ΔH 1+ΔH 2。
2、应用(1)利用关系图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①找起点和终点(起点是A ,终点是C );②找途径:一个是A →B →C ,一个是A →C ;③列式:△H 3=△H 1+△H 2。
(2)利用方程组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①找出中间产物(中间产物是B );②利用方程组消去中间产物:反应c =反应a+反应b ;③列式:△H 3=△H 1+△H 2。
四、键能、反应热和稳定性的关系1、键能定义:在101kPa 、298K 条件下,1mol 气态AB 分子全部拆开成气态A 原子和B 原子时需吸收的能量称AB 间共价键的键能,单位为kJ · mol –1。
2、键能与反应热 化学反应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旧化学键发生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也主要决定于这两个方面吸热与放热,可以通过键能计算得到近似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