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远程网校马哲 作业
马哲作业答案(完整版)

马哲作业答案(1—28题)完整版2、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不仅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树立了一个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面性,懂得考虑问题不应该肤浅,让自己的眼光更加全面,促使自己更好的成长,并且迅速成熟,努力让自己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十分深奥的,现在的我们也仅仅学习到的是概论,仅是他表面薄薄的一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获得的伟大成就说明了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了两层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方法分析新的形势、得出新的结论。
中国坚持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
符合了时代特征,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功。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想,中国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就。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伟大的变革。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在大学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就是为了让我们这批祖国的明日之星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为我们大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
所以,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学活用,将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是生活的一种智慧。
因此,我觉得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我受益匪浅。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生活的指向标,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4、物质概念的理解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6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中包含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2、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属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属性任何一个真理都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重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区别,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理。
其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广度上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在深度上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变化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是辩证统一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一)实践是检验着呢里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马哲作业案例

案例:1、2003年4月17日,三个12-14岁的学生因上网没钱,将一个看大门的老人打死,抢走67.36元钱。
作案后,回到网吧继续上网。
2、2003年7月14日,某市的一个15岁的青年因上网成瘾,整天迷恋于网络游戏,平时少言寡语,精神呆滞,长时间逃学。
其母见儿子如此沉迷,多次劝阻无效,同其父商量好后,将儿子锁在家中。
五日后,这个青年因网瘾大发,开始焦躁不安,同其母争吵几句后,便将其母杀死,造成血案。
3、2005年3月,某县两个高中学生经常上网聊天。
男生甲以少女的身份约男生乙半夜在某处约会,乙生信以为真,半夜翻过学校院墙,不幸将左腿摔折。
后来,乙生知悉此事,为报复将甲生打成轻伤,二人家长也为此事诉诸公堂。
网络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网络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因为计算机相当昂贵,因而计算机没能得到普及。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网络不再极限于单计算机网络,许多单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了有多个单主机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逐渐普及。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也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
例如: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可以上网查资料,也可以去问广大网民;在医学上,医生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会诊;我们也可以用电脑来聊天,传输文件……我认为网络有许许多多的好处,网络不但可以让我们感受玩游戏成功时的成就感,交友的自由化,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便利,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知道了要不断的创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网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的丰富资源和信息。
网络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会越来越先进,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网络的出现给我们带来许多变化,人们可以用电脑精确的运算、办公。
这些都是网络的好处。
但是,网络同时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1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含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指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受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的局限。
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的每一个真理总是有条件、相对的。
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
在广度上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认识尚有待于发展;在深度上也只能达到客观对象及其本质的一定层次,并不是认识的最终完成形态。
因此,真理又是有条件、相对的。
2、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在相对之中有绝对,一切具有相对真理性的认识中,都包含着绝对的永远不会被推翻的客观内容。
这不仅指每一相对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会被推翻,而且从真理的发展讲,当一个相对真理性的认识被一个新的相对真理性的认识所代替时,总会有一些带有绝对真理性的“颗粒”被保留继承下来,这些“颗粒”也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练习参考答案解析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练习参考答案满分第一章内容已经打出来了楼主• 1.1 [单选] [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1.2 [单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
• 1.3 [单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B )。
• 1.4 [单选] [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 )。
• 1.5 [单选] [对] 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 )。
• 2.1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ABCDE)。
• 2.2 [多选] [对] 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CE)。
• 2.3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我国有许多有利条件(ABC )。
• 2.4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ABCE)。
• 2.5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BCDE)。
• 3.1 [判断] [对]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X• 3.2 [判断] [对]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X• 3.3 [判断] [对]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X• 3.4 [判断]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X• 3.5 [判断] [对]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满分第02章在线测试楼主1.1 [单选] [对]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 )。
• 1.2 [单选] [对] 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B )。
• 1.3 [单选] [对] 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
• 1.4 [单选] [对]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C )。
• 1.5 [单选] [对] 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D)。
郑大远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资料【专业版】

郑大远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资料【专业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二、多项选择题(10道小题,共20分)1、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 )。
(2分)A、康德的哲学B、费希特的哲学C、黑格尔的哲学D、谢林的哲学E、费尔巴哈的哲学2、不可知论( )。
(2分)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B、否认有认识世界的能力C、回避世界就其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D、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E、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可靠性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需要用( )。
(2分)A、人类自身的发展来证明B、具体科学的长期和持续发展来证明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来证明出D、哲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E、世界运动的规律性来证明4、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揭示和有力地证明了( )。
(2分)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B、劳动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C、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D、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E、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要做到( )。
(2分)A、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B、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C、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特定的重要作用D、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煞局部利益E、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6、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会导致( )。
(2分)A 、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B 、辩证唯物的相对主义真理观C 、相对主义真理观D 、实用主义真理观E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因果联系的有( )。
(2分)A 、凡是在前的就是原因,在后的就是结果B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C 、因果关系是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D 、因果关系是一种现象产生另一种现象的现象E 、“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8、一般地说,政治和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大,因为( )。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3章在线测试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3章在线测试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
A、演员在舞台上表演B、警察在街上巡逻C、农民在田里插秧D、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2、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界属于(D)。
A、人工自然B、人化自然C、人类世界D、自在世界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B、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C、实践活动的对象化D、运动变化的自发性4、实践就其本质来说,它是(B)。
A、人的实行或行动B、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人的存在方式D、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5、下列属于社会形式的客体的是(C )。
A、人体B、天体C、政治制度D、原材料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揭示和有力地证明了(ABCDE )。
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B、劳动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C、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D、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E、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科学实验是(ABCD )。
A、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B、运用实践手段,把认识对象放在理想的环境中进行探索的活动C、暂时撇开认识对象的复杂联系,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从而发现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D、为成功地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的活动E、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性活动3、实践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ACE)。
A、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活动B、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C、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D、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E、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4、下列属于实践的集团主体的是(ABD)。
A、企业B、政府C、科学家个人D、科学共同体E、全人类5、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包括的基本要素有(ABCDE)。
A、体力B、知识和经验C、情感D、意志E、智力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主体是人,客体是物。
(01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A(答案).docx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1513310 姓名:层次:大专类别:网教专业:公共课 201 5 年 6 月课程名称【编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163】 A 卷一、解释题:(选做其中四题。
每小题5分,共20分)1、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 、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6 、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8 、社会基本矛盾: 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辨析题:(选做其中四题。
每小题5分,共20分)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正确。
这句话的合义,它强调一切事物总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作为过程存在的,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2、乘!余价值就是凝集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错误。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3、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真实的规律与本质。
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自然地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
错误。
必须由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发起革命。
三、简答题:(选做其中四题。
每小题5分,共20分)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答: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2、辨证法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分歧是什么?答:辩证法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而形而上学否定中排斥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满分:5 分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 与时俱进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 科学性满分:5 分3.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C )A.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B.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C.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D.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满分:5 分4.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C)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满分:5 分5.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先天形式,这是( A)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二元论的观点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满分:5 分6. 哲学是( C)A.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B.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D. 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满分:5 分7. 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B )A. 地理环境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 人口因素D. .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满分:5 分8.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是(A )A. 形而上学的运动观B. 唯心主义运动观C.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D. 历史唯物主义运动观满分:5 分9.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 工业革命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 阶级斗争满分:5 分10.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D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满分:5 分11.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 科学技术B. 生产资料所有制C. 在生产中人们的不同地位D. 产品分配形式满分:5 分1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 与时俱进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 科学性满分:5 分13.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A. 永恒性B. 客观性C. 不变性D. 终极性满分:5 分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D)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也是绝对的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也是相对的C.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满分:5 分15. “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是真理”这是(D )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主观真理论D. 混淆了真理与人的一般认识的区别满分:5 分16.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D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也是绝对的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也是相对的C.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满分:5 分17.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 )A. 能动性B. 客观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满分:5 分1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满分:5 分19.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C)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满分:5 分2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满分:5 分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里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释放条件的学说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满分:5 分2. 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D )A. 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 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 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满分:5 分3. 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是( C)A. 劳动对象B. 劳动资料C. 劳动者D. 科学技术满分:5 分4.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满分:5 分5.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 时间持续的长短B. 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C. 事物变化的方向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满分:5 分6.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 )A. 地理环境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B. 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C.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D. 地理环境变化决定社会制度更替满分:5 分7.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满分:5 分8.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满分:5 分9. 提出“世界的本原是原初物质”的哲学派别是 (B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满分:5 分10.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 )A. 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B. 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C. 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 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满分:5 分11.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 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满分:5 分12.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C)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 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满分:5 分13.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C )A. 生产经营的国际化B. 市场交换的国际化C. 资源配置的国际化D. 社会消费的国际化满分:5 分14.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 A)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D. 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满分:5 分15. 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D.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满分:5 分16.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C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 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 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满分:5 分17.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满分:5 分18.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C.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 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满分:5 分19. 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是( C)A. 劳动对象B.C.D.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