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的现状

社会管理的现状
社会管理的现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 龚维斌

社会管理体制是围绕社会管理活动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措施,目的是为了处理社会事务,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满足公众正当的社会需求,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入快车道,基层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组织有所发展,社会安全体制建设得到加强,困难群体的社会权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社会需求结构深刻变化,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甚至有增加的趋势,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一、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问题

(一)社会管理理念不够准确

社会管理行为和社会管理措施都源于社会管理理念。我国社会管理的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主要表现为:(1) 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思想仍然十分突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招商引资、上大项目,追求GDP曽长是他们的主要追求,对于社会

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于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2) 重视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社会管理中,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了强势群体一边。(3) 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

(二)社会管理主体不够多元化

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项,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但是,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极端的时候出现两种情况:(1) 政府包揽一切不堪重负。(2) 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

三)社会管理方式不够灵活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不够。尽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有所提高,公民渠道有所拓宽,但是,总体而言,很多时候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仍然不

高。一是缺乏有效的参与平台;二是公共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三是公民意识有待增强;四是参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六是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解决的手段单一。

(四)社会管理法规不健全

尽管我国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较多,任务繁重,对有关法律法规的需求迅速扩大,我国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有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律。对于如何规范大量的信访行为,对于如何引导和利用社会舆论,对于如何引导和利用新兴媒体,对于如何有效管理城市,对于如何有效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等等,都缺乏相应的位阶较高、法律效力较大的法律规定。

(五)社会管理载体不够明确

随着城市单位体制和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经验表明,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人”最终要变成“社区人”,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载体。我国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限,城市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大量的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基本上游离于社区之外,成为“漂泊的社会人” 。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单位办社会的格局,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这种局面有所改变,但是最近几年单位办社会的现象又有回潮。

(六)社会管理人才缺乏

社会管理是一项专业很强的事业,需要专门的人才,特别需要大量的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才。但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据民政部门统计,截止2005 年底,全国民政系统目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约45.3 万人。目前专业社会工作

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日本5%。,加拿大22 %。,美国2%。,香港地区1.7 %。,而我国只有

0.3 %,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一方面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性别和年龄构成方面,目前女性社会工作者远远多于男性,而且大多是40-50 岁的转岗人员,新生力量严重不足。

社会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带来直接后果是社会管理效果不够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新世纪以来,我国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群众上访数量居高不下,从根本上说,根源于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管理工作没有跟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社会管理体制滞后的原因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种种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仍然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管理的特征,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经过30 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摒弃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基本建立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不断清晰,政府转变职能工作不断推进,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新型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社关系不断理顺,多元社会治理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政府正在从过去管了“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逐渐退出,把该市场做的事还给市场,把该社会做的事交给社会,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框架逐步清晰和顺畅。但是,还应该看到,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社会事务,对社会领域的投入仍然不足。

(二)城乡分治格局尚未完全破除

1958 年以后,我国逐步形成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社会管理格局,即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社会管理和社会福利政策,对农村人口实行另一种社会管理和社会福利政策。拥有城镇居民户口的公民比农村户口的农民享有较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人为形成的分治格局不断受到冲击,农民工大流动首先把城市大门撞开,突破了城乡隔绝的分离状态。各级政府也应时而动积极探索破解城乡分治格局之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城乡分治特别是两种户口、两种待遇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扭转。农民工仅仅因为户籍身份的不同,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政治参与、城市社区融入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三元社会结构”;因为他们的存在,在沿海发达地区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聚集的地区形成了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双重二元社会结构”。三元社会结构以及双重二元社会结构,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变种,是产生诸多社会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滞后

现有的大多数社会组织带有较浓的官办色彩。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绝大多数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组织由政府创立,主要领导人由从现职领导岗位上退休下来或从机构改革分流出来的原党政官员担任。二是“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管理模式,决定了社会组织的主管机关必须对其负政治领导责任,并且在人员编制和官员任命方面具有裁决权。社会组织的编制由政府确定、官员由主管部门任命、工作人员拥有公务员身份。三是社会组织中,社会团体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对于自筹经费这类组织,如公益性捐助资金,虽然有关部门已经给予了捐者税前扣除,但对筹资方的社会组织的收入至今仍无规范的税制安排,因此这类社会组织也不得不依赖有关部门出面“保护”。虽然不少地方进行了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例如,一些地方对社区性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登记制,北京建设和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上海探索对社会组织实行契约化管理,但是,从国家层面来看,这种探索并没有得到认可和推广,制约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和规范运行的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大量存在。

(四)社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社区治理主体单一化、行政化,社区自治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一是社区管理体制由于受到传统的“大政府”观念和长期的行政化管理的影响,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绝大部分居

委会仍然扮演着“政府派出机构的派出机构”的角色。二是现有的街道办事处下设居民委员会的管理体制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管理委员会体制,在性质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距,居委会同时扮演着“政府的腿”和“居民的头”的双重身份,角色冲突,行政职能过重,自治任务较虚,不仅导致政社不分,甚至当政府委派的工作和居民自治工作发生冲突时,居委会往往牺牲居民自治工作,使得居委会在社区中的信赖度和权威性相当有限。三是社区居委会行政性负担没有明显减轻。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重心下移成了任务下移,一些本该由政府直接承担的行政事务交给居委会承担,政府有多少块牌子,社区工作就有多少副担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四是居民委员会、居民自治组织和物业管理公司三者间关系没有理顺,三者在社区管理中职责不清、权力不清、利益不清,没有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的有效管理体制。目前,社区中组织的名目很多,但能够作为治理主体的只有社区居委会,其他组织发育很不完全,有的与居委会重叠,有的属于非常设机构,有的力量薄弱,都没有成为独立的治理主体。

(五)社会工作刚刚起步

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制度措施提出了原则性意见和要求,把社会工作人才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依靠力量,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纳入了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推动下,我国社会工作逐步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技术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社会工作人员的职责定位不明确,社会地位不高。二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一系列体制性障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遇到很大困难,大多数毕业生改从他业,一些进入社区或福利机构工作的毕业生,也因待遇偏低、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不能安心工作。

(六)利益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有缺陷

利益表达是矛盾调处的前提和保障,没有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权益保障和矛盾调处就难以实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信访部门都可以为民众反映诉求,表达利益;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开门接访,上网听取网民意见,也是了解民意、反映民情的手段和形式;公共政策制定登报公示、网络征求意见,邀请市民和专家召

开听证会和论证会,也是听取民意的手段和形式。但是,越级信访洪峰久高不退、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充分暴露出社会管理中利益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有缺陷,甚至是严重的缺陷,制度化的、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一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不对称,一些强势群体掌握着较强的话语权,影响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的公平正义性。二是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意深入实际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即使下到基层往往也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难以真正了解和反映群众的呼声。

(七)把握社会舆论和社会心态缺少经验

互联网正在成为人们获得信息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一报独大、一刊独大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信息发布、意见表达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人们获得信息、选择信息的渠道增多、能力增强。

这样的新形势对传统的宣传方式、舆论引导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不少领导干部对此缺乏认识,或者对此缺乏经验,还是习惯于运用传统的应对媒体、管理舆论的手段,对于公共事件的社会舆论引导和控制仍然采取简单化的处理方式,视媒体为对手或者为下属,要么是“一捂二盖三拒绝”对待新闻记者,要么采取查封、关闭、删除的办法对待新媒体信息。开放、多元、不盲从已经成为主流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追求。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对此不十分敏感,把握不住社会心态的深刻变化和本质要求,习惯于线性思维,习惯于为民做主和替民做主,缺少对公众的理解和尊重,缺少对公众权利的理解和尊重。

三、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应加快社会建设,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促进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更加重视和关心困难群体的社会权利保护;畅通社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注意倾听和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准确把握社会心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有效的形式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恰当的公平理念和合理的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的社会利益,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建立合理的改革成本分摊和补偿机制;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为抓手,以政府放权和社会组织自治为重点,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于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整合各方面社会管理资源,理顺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围绕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十二五”时期需要重点推进以下10 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一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1)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合理用好财政资金。

(2) 形成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合理职责分工。(3) 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4) 改革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组织。(1) 合理调整和改革现行监管模式;(2) 加快改革和规范现有社会组织;(3) 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开放步伐。

三是加快事业单位改革。(1) 坚持分类改革;(2) 完善四项改革。要从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财政投入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四个方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四是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历史形成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立足国情、省情、市情,统筹规划,分类推进。(1) 以正确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2) 加快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与户籍制度脱钩的步伐。

五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1) 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2)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另外,还要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建设的活力;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解决社区建设经费问题。

六是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在坚持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真正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在制定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时,要召开听证会,进行多种形式的决策公示,充分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解决好群众越级信访量居高不下的问题。

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在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前提下,要重视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1) 重点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2) 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八是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今后要高度重视社会安全管理体制建设,保障社会安全,在加强常态社会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要继续重视应急管理工作。(1) 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落实。(2) 以“一案三制”为抓手推进应急管理工作。(3)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4) 强化领导和管理问责。

九是培养和使用好社会工作人才。(1) 有计划地抓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2) 重视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3) 研究和宣传社会工作。

十是严格依法实施社会管理。(1) 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工作。(2) 严格依法行政。(3) 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政绩评价体系。

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平安资阳的刚性任务,是资阳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同步抓好的关键环节。市政协高度关注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近期集中时间精力,组织相关专委会、部分市政协委员,与市综治办一起,深入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实地查看、沟通走访、座谈交流,经过系统梳理、研讨,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全市上下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资阳建设,为美丽繁荣怡然资阳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截止x年,我市16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优秀市,乐至县连续3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 (一)治理工作的职责使命和时代担当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精准”。一是精准实践基层社会治理的“资阳模式”。切实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的“133”工作模式,即1个中心(坚持以平安创建为中心)、3条规律(把源头化作为“社会治理之基”、把精细化作为“社会治理之本”、把智能化作为“社会治理之要”)、3条道路(走党建引领之路、走社会协同之路、走发动群众之路),有力指导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迈进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精准掌握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势变化。洞察当前公共安全压力日益增加、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矛盾遗留问题与新问题交织、新行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等方面形势变化,增强治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精准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的使命担当。从提升治理能力、构建治理体系角度出发,精准把握城乡发展趋势、社会治理现状、社会治理需求等情况,确保治理工作更富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 (二)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网格基础。全市县(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均实体化运行。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员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建立矛盾预防化解的多元机制。市、县、乡三级建立各级调解组织,充实调解人员。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离婚冷静期”“家事调查员”等为载体的家事审判调委会、医疗纠纷调处“3+2+1”模式、交通事故首端联动处置机制等创新举措成效显著。三是探索各界广泛参与的联动模式。建立三大类“红袖标”队伍。通过制作平安建设微视频、微电影,策划“微直播”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平安建设。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化精细化智能化改革成效初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目前全市部分乡镇、村已实施“雪亮工程”,实现与“天网”“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十户联防”“平安大喇叭”的对接。市本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平台已基本建成。试点乐至县县级、乡镇、村综治中心建设工作得到省委政法委、省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城关镇李海英董亚丽社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做好社区管理与服务,既是维护好广大社区居民权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扎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农村社区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有不同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在乡镇社区建设实际,就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谈几点体会。 一、农村社区的特点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我县的22个社区都是农民转为居民,撤村建居而成的村居混合型社区,其特点如下: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较强;二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三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由于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社区服务管理的现状、方式和效应也就有所不同,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农村村改

居越来越多,社区建设管理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社区在建设管理方面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从我镇社区建设发展情况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建设未完全达标。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镇社区的数量由原来的六个增至现在的11个,但按照社区建设“三有一化”要求,只有城区6个老社区活动室面积和室外活动广场面积基本达标,5个村改居的社区不同程度存在活动室面积不达标和没有室外活动广场的问题,再加上社区办公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和管理。 2、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从我镇社区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县、镇党委、政府在社区建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社区党建、文化等各类活动室,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配齐配足了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班子,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区组织的不断扩大,社区管理人员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还是被动沿用老一套方法,严重制约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广大居民。 3、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目前,农村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提供的服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因为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目前中国进入新时代,尤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乡村有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着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农村治理存在很多问题,极大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人才短缺,治理主体能力弱化。 农村治理关键是要靠人来推进。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速,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留守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及其它弱势群体,导致乡村治理人才短缺和社会治理主体明显弱化。尽管近年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同样面临诸多障碍,

社会治理绩效短期内也难以提升。 2、村民参与度低,自治后劲不足。 现在人们都将精力和心思放在个体发家致富上,对土地依赖性减少,对村庄关注度降低,对乡村事务热情降温,甚至连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都不愿参加。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病残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既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不少乡村的村委会选举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村民自治陷入了尴尬。 3、维权不畅,干群关系紧张 近年来,随着村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面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各种矛盾纠纷,村民对村干部怨言增多,村民维权行动有增无减。但由于村民表达诉求渠道有限,加上没有自己的代言组织,致使矛盾纠纷无法在基层和源头上得以化解。一旦基层维权受阻,许多人只好放弃理性表达诉求和法律解决途径,转而寻求越级上访,加剧了基层干群关系紧张。 4、监管不力,村官腐败时有发生。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提升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镇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镇按照十七大“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提升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一、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一是抓好镇党委自身建设,提升管党水平。坚持民主生活会常态制,建立班子成员早会制度,促进党务公开,保证党内民主。建立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对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针政策、总体要求以及相关具体政策加强学习,深刻理解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实际,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激化纳入党建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党委书记要担负起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能力,以自身行动影响和带动基层。 二是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保证队伍素质。大力抓好项目书记产业党员培养,结合村“两委”换届,将“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服务群众观念强”等“三强”型农村优秀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保证了村支部书记队伍的指导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整体素质水平。规范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切实做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注重党员党性培养。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承诺制,抓好农村党员志愿者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广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组织联系困难群众帮发展、党员联系群众访

民情活动,扩大党组织服务群众范围。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以群众满意为唯一测评标准,不断改善服务群众质量,保证农村党的队伍素质。 三是抓好农村社区党组织规划建设,确保组织领导。继续推进“双先双覆盖”工程,按照党建先行、规划先行的要求,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结合……镇实际情况,规划建设……等示范社区。先行成立了示范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注重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宣传,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指导社区建设,规范征地拆迁等相关行为,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推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科学规范化进行。 四是抓好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机关等领域党组织建设,提升管理层次。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人员经费,促进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实施党建“凝聚力”工程,选派机关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务工作志愿者,广泛开展“七星级”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层次。大力开展“思想作风纪律建设”活动,改进机关干部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机关效能提升。加强站所建设,切实提高各站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镇政府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实施“三级联创”工程,促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镇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各部门在各村设立服务代理站,实行为民服务代理制,零距离、无缝隙、主动式和全方位地为群众服务。坚持“不与民争利”,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社会工作部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社会工作部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区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市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协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我区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两个中心”运行、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中央媒体采访团及《X 日报》、《共产党人》杂志等多次对我区社会治理做法和经验进行刊载和宣传,XXXX年、XXXX年我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经验和和谐社区建设经验在自治区进行交流。现将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整体推进,奠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基础 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按照市委部署要求,我区于XXXX年X月份,成立了X区委社会工作部,由一名常委兼任部长,配备了专职副部长,在编工作人员X名,实现了社会治理工作专人专事专管。XXXX年X月份,相继成立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兼任,进一步

加强了社会治理工作组织领导。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X区网格服务人员管理办法》、《X区关于进一步规范镇、街道“两个中心”运行改进服务水平的意见》、《X区清理规范社区各类评比达标创建和出具各类证明的实施意见》、《X区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权力清单》和《X区XXXXX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加强我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突出重点,优化服务,打造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亮点 建设街道“两个中心”,搭建服务群众平台。按照市委彭书记要求,自XXXX年,我区投入资金XXXX多万元,率先在星海镇和XX个街道建设了民生服务中心和综治服务中心,两个中心实行“前台接待受理,当场综合办理,后台协同处理”机制,将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权力、职责下放,工作重心下移,实行“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少进一道门、少走一道程序,真正将两个中心建设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政府”。一是建设标准化。根据街道服务人口和承担工作量大小,对“两个中心”窗口设置、大厅布局、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等进行了统一规范,民生服务中心以方便群众办事为主,采取业务“一口清”的形式设立X-X个综合窗口,综治服务中心设置X-X个窗口,实行AB岗定期轮换。配齐了以街道正式干部、聘用专职“两个中心”工作人员和部门派驻干部为主

转型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转型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以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为例 太平乡地处莲都区西北部,东面与市林场、仙渡乡交界,南与联城镇毗邻,西同老竹畲族镇接壤,北靠雅溪镇,丽雅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从乡域中部通过,交通便利。现太平乡由原巨溪乡和太平乡2006年10月撤并而成,驻地太平村,辖1个办事处,3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203个村民小组, 2011年年末农户6973户,总人口21443人,辖区总面积105.3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3.2万亩,耕地面积7479亩。2011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673万元,比上年增长17.36%,农民人均收入 4619元,较上年增长25.45%。 和绝大部分农村一样,处于转型时期的太平乡的治理模式,同样存在着体制内控制手段不完备和体制外控制手段失控,体制内控制功效不断削弱和体制外控制功效逐步增强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乡镇机构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2006年10月,巨溪乡和太平乡撤并成现在的太平乡,但乡镇领导班子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改,方向在何处。甚至有同志连乡镇政权的职能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必然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也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二是邻里纠纷普遍存在,包括责任田纠纷、水利纠纷、邻里口角纠纷等。这些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极易引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甚至是刑事案件。三是一些村霸、乡霸、市霸、地痞流氓等恶势力,欺压群众,危害一方。四是青少年犯罪成为影响农村社会治安不可忽视的因素。五是太平乡各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村内卫生严重存在着“脏、乱、差”,通村道路弯、窄、多,车辆无法进村,严重制约了本村群众的吃、住、行。笔者认为,从太平乡实际出发,可从以下基本途径进行农村的社会治理: (一)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型基层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不仅是政府改革与转型的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实现基层治理的有效保证。根据“善治”理论的思想,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应当集中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基层建设等方面,应当突 出“指导”和“服务”这两个核心要素,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可以借鉴的做法是: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各种组织以及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等。例如,在保留乡镇作为一级政府的前提下,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把一切以满足农民的各种需要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为农民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包括农民最为需要的信息、技术、资金服务等。政府将乡村问题内部化,让基层化解自己衍生出的问题,建立各式各样属于农民自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d16689409.html,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艳秋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5期 摘; 要: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社会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原因;对策 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治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治理过程包括治理手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目标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 一、锦州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1、民主不足,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有相当一些村镇村务公开不彻底,村民代表大会、村监会、村支部会大都形同虚设,很少召开或基本不召开,村民无法有效参与村镇治理,重大事项村民无法参与决策,村委会经常代替村民主体地位,村两委干部管治意识大于服务意识,“一言堂”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農村内部难以形成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制约。而村民自己也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表现得消极冷漠。 2、农村基层组织成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 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基层组织建设逐步恢复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大幅提升。但基层组织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知识水平低、缺乏主动性、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突出存在,农村两委成员中,50多岁的居大多数,40多岁的属年轻成员,30岁左右的只占极小比例,30多岁的村两委负责人更是凤毛麟角。加强村级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必须面对的长期性问题。 3、经济腐化问题依然存在 传统农村治理中,村内纠纷大多以村内事务为主,主要是承包地分包、邻里纠纷等,涉及人员、范围、金额均有限。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资本向农村渗透,农村逐步被卷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大量征地拆迁、土地流转、项目分包、劳务用工、资源出租出卖等纠纷,逐渐在农村治理中占据越来越大比重。 4、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一、社会治理模式的内涵 社会治理模式是政府在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社会 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节与控制时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和方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治理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是特指由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市辖区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所主导、由社会多方参与的,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就是打破传统的“包揽式“的政府管理模式,引导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与方式。由于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农村基层治理涉及地域范围广、地理位置偏、人员结构复杂、居民素质较低,加之近年由于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重点工程等引发的利益冲突层出不穷.使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显得十分重要。 二、xx街道农村基层治理创新背景 (一)街道概况 xx街道地处鹿城区中西部,距YY市区约9公里,东濒YY,南连YY,西靠YY镇,总面积YY平方公里。2011年4

月经行政体制改革,完成撤乡设街道,正式更名为xx街道,同年10月成立xx都市休闲功能区。街道下辖渔渡、澄沙桥等12个行政村,1个仰新居民社区,有户籍人口2万余人,流动人口6.2万余人。街道现有行政事业、街道聘用、建工委聘用、科室聘用等各类工作人员,共计299人(含社区),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20人。下设18个职能科室,中层干部44人。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宜商宜居宜休闲、活力美丽新xx”这一发展目标,综合统筹各方资源,严格倒排时间节点,街道经济大致平稳发展,社会总体和谐稳定。然而由于历史上长时间处于农村阶段,辖区居民多为农业户口,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特点突出,农村问题较为明显,且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等因素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治安形势: 1、流动人口管理失序,社会维稳形势严峻 在辖区目前8万多总人口中,流动人口是户籍人口的三倍多,而且大多数还处在流动状况中。为更好推进流动人口管理,街道推动成立了新居民服务中心,并出台新居民居住意外险、旅馆式出租房管理等制度,但由于流动人口管理缺乏有效手段,造成大量人口游离于体制之外,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各种安全隐患,突

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农村宗族与村民自治

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农村宗族与村民自治 农村宗族复兴在当代农村形成一种隐性的非正式力量,对村民自治的实施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重要影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既要尊重农村社会存在的内生力量,又要以现代法治规范和制约,通过在法治框架内合理整合才能走出一条村民自治的最优发展路径。 标签:社会治理;农村宗族;村民自治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村与宗族始终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转型使得传统宗族势力重新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空间,宗族组织在农村开始活跃,对农村村民自治的实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基层社会治理中农村宗族对村民自治的积极影响 (一)农村宗族德育传统对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凝聚作用 农村宗族比较注重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宗族文化这个载体,宗族道德被不断传承,很多宗族都秉承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道德,尽管其中不乏封建伦常色彩,但也凝聚了许多传统道德精华,对宣扬和保持优良传统道德具有一定教化功能。《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中选录的孔子宗族的族规家训中,就规定“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为圣裔”、“崇道重道,好礼德”〔1〕。山东淄博翟氏在总结该族历史经验时,提出“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乃吾族之美德……如果人类把血脉相连的亲缘丢掉,那么罪恶便会疯长;如果人们把最具良知的孝道忘记,那么世间便失却了真情。”〔2〕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村宗族宗法关系一直与基层政权并存,农村宗族承担着一定的组织、协调、教化和救助的义务,维系了农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时至今日,在宗族文化内化下的传统道德仍然是维系农村社会安定秩序的重要基础,在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和纠纷方面发挥着很好的调解功能。实践证明,现代文化与传统宗族文化经过适度整合可以统一,其功能可以促进当代乡村社会的和谐。 (二)农村宗族力量对基层行政权力的制衡影响了乡村政治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曾经提出社会参与国家、社会制约国家、社会收回国家这三种防止国家权力蜕变的途径,村民自治就是社会参与国家,社会制约国家和社会收回国家的重要表现形式。〔3〕随着国家制度安排的多样化,村庄内部的公共事务由国家严密管控变成了村庄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分权。在农村,村民会认为村委会背后有乡镇政权的支持,他们往往会在认为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时寻求宗族力量的帮助,宗族力量无形中成为制约基层行政权力的一种独特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委会选举的竞争性和选举的公正性,影响了乡村政治民主化的进程。①借助宗族这种隐性的形式,农民形成了一定的利益表达共同体,参与乡村政治,悄然改变了农民对政治的冷漠观望,逐渐由动员性政治参

调研报告: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因应之策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因应之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住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基点、重点和难点,以法治思维谋划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基层组织自治能力和民主协商不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强、渠道不畅。受到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管理体制的影响,村级组织的自治功能发育不够,有的村委会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的状态,有的村委会自治权则异化为变相的行政管理,不能很好发挥服务群众、化解纠纷的作用。同时,村民参与村务监督管理,特别是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基层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众的组织化参与渠道不畅,利益诉求平台不足,导致权益保障不够,没有形成“合作治理”架构,从而寻求诸如诉讼、信访、向媒体曝光、举报等极端事件、群体性事件等个体化、间接性救济途径。

基层组织和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治理主体法律素养和法治能力不足,广大农村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特征仍未改变,小农意识、小农经济和宗族意识在基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些村民在利益分配面前,往往囿于短期利益和家族利益的考虑,以民主的形式限制或剥夺部分人的利益,如剥夺“女子户”的土地收益分配权,出现自治过程中侵犯村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涉及村民与自治组织之间的诉讼案件频发。 基层党委、政府社会治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基层党委、政府还没有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变,治理方式单一、被动,主要依赖于行政命令和国家强制力,疲于应付和解决具体问题,缺乏源头性、长效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和措施,没有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局面。 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单一。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本应发挥公益服务、监督政府、协调利益、整合诉求的职能,在向组织成员准确传达政策信息的同时,通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把组织成员的需求反映给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然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职能的缺位,使得政府与社会之间丧失了缓冲和沟通环节,尚未构建起有序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导致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难以

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基础上,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实现了从“管理”向“治理”的重大理论提升。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该区创新探索建立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网、中国科技网、中国财经、中国报道等多家媒体对该区创新经验作了报导。该平台运行至今,共采集各类社会治理信息186726条,办结176377条,办结率达94.5%。 一、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背景动因 近年来,该区信访稳定信息传递、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等渠道相对单一。信访稳定信息的发现、上报仅靠基层政法综治等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往往导致信息不畅、信息滞后等情况的发生,影响了信访稳定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上,尽管有“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71580”区长热线等,但都是政府职能部门被动接受群众利益诉求,政府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效果不甚明显。为此,该区受省“综治E 通”在村(社区)划分综治网格、在网格中建立综治信息员,由信息员主动发现、上报综治信息的启发,对信访稳定信息发现、上报如何变单一被动为双向互动、对群众利益诉求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进行了

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因此,该区提出了在农村(社区)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机制、搭建社会治理新平台的设想,即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以便进一步提升该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上下对接、部门互通、分级授权、信息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构建社会治理信息收集上报、分类处理、交办报办、督办反馈等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区综治办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具体分为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分类处理系统、信息办理系统、信息督办反馈系统等四个系统。 (一)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设在村(社区),以村(社区)社工为主体,社工志愿者为补充对信访类、稳定类、民生类、城镇管理类等信息、事项进行收集并向服务管理平台上报。 (二)信息分类处理系统。信息分类处理系统设在镇综治办和党政办,主要负责对社工或社工志愿者收集上报的信息、事项根据职责权限进行分类处理。 (三)信息办理系统。信息办理系统由各村(社区)、各职能部门、各党政领导组成,主要根据信息分类处理系统(综治办、党政办)交办、报办的信息、事项,及时处理、办结,并将处理结果、办结事项反馈信息分类处理系统(综治办、党政办)。

城市社区社会治理情况汇报

城市社区社会治理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区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街道社区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加强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增强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社区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态势。社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社区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对加强城市基层管理,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社区建设总体情况凉州区城区面积xx平方公里,现有街道办事处8个,社区居委会xx个(其中包括武南镇x个、黄羊镇x个)。有社区居委会主任xx人,副主任xx人,委员xx人,各类社区党组织xx个,党员xx多名。(一)选足配强领导班子,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xx年x月全区第四次居委会换届选举完成,各社区选足配强领导班子,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总支、支部)工作职责、居委会工作职责、书记岗位职责、主任岗位职责、居委会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居委会民主听证会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居民代表会制度、居民事务代办制

度、档案管理制度、居民公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证。(二)社区办公场所得到改善。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自建、购置、划拨、借用等方式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其中自建解决的有x个,购置的有xx个,划拨的有x个,借用的有x个;其中社区办公用房在xx平米以上的有x个,xx平米以上的有x个,xx平米以上的有xx个,其余xx个均小于xx平米。(三)社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区共有社区工作人员xx名,其中,公职人员xx名,民选副主任xx名,公益性岗位xx名,进村进社服务人员xx名,参战参试安置人员xx名,聘用人员xx名。年龄结构上,xx岁以下xx名,xx岁至xx岁xx名,xx岁至xx岁xx名,xx岁以上xx名。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xx名,高中及中专xx名,大专及以上xx名,本科及以上xx名。(四)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近几年,通过争取项目建设,西大街、东大街和西关街三个街道均完成了“四站一中心”项目建设任务,各街道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建成集民政、社会保障、综治、计生等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并整合各部门资源,配套建设文体活动、图书阅览室、爱心超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使社区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五)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在城区各社区全部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关于新型基层社会治理途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基层社会治理途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基层社会治理途径调研报告在社会矛盾集中凸显.上访案件频发不断的严峻形势下,xx省xx县委.县政府以积极回应群众需求.扩大公众参与为切入点,探索建立了xx县群众诉求服务中心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xx县经过四年来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条多元化.多层次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的渠道,以及作为司法诉讼和行政仲裁有效补充的非诉讼纠纷调节机制,有效促进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相互沟通,切实起到了为百姓排忧解难的重要作用。这种注重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搭建沟通平台的做法,对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方式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xx县群众诉求服务中心的建立背景xx省xx县地处xx山腹地,全县总面积xxxx方公里,辖区内有x个镇.x个乡.xxx个行政村。常住人口xx.x万人,农业人口占xx。县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含xx族.x族等xx个少数民族,仅xx族人口就占xx.x。xx县地处偏远地带,原本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随着近年来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了不小改善。然而,20 xx年x月xx日,xx县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各种利益诉求交织其中,各类上访案件呈井喷式爆发。甚至还出现许多要求过高.没有法律政策支持.违背常理以致政府无法解决.法院不能判决的不合理诉求。“闹访”“缠访”现象时有发

生,“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的问题比较突出,单纯依靠 一般性的行政接访和司法手段无法有效化解。因此,xx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针对“xx”特大洪灾后所面临的严峻维稳形势,从自 身实际情况出发,以建设幸福xx为目标,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主线,以积极回应群众需求.扩大公众参与为切入点,研究建立了“xx县群众诉求服务中心”。xx县群众诉求服务中心的创新之处xx县群众诉求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 xx年x月筹建,同年x月xx日正式挂牌运行。经过四年来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已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效运行机制。党委领导.科学布局的统筹设计作为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xx县党委对中心进行了精心的统筹设计和建设,制定了xx县开展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规范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 方案明确规定“成立xx县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县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工作。”该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和直接负责该项工作的县人大副主任任副 组长,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及中心主任任委员。并以此为契机,统筹规划全县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历 经三年在各乡镇.社区建立民事民议工作站,构建覆盖全县的新型社会治理网络。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统筹设计,确保中心形成了 由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费保障.职能部门落实.纪 检督察监督.新闻媒体推动的组织定位,形成了诉求服务程序化. 组织方式多元化.干群沟通平台化.舆情引导专业化的运作基础。

如何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如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如何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确保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核心。乡村社会的发展、多元治理主体的发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无论乡村社会如何变化,个体权利诉求如何增多,一旦出现大的矛盾或冲突,民众首先还是会诉诸于党和政府,而不是社会主体内部协商或司法解决,这也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特色。所以,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升领导驾驭乡村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克服一些基层党组织权威丧失问题,不能被动应对乡村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对党组织权威的挑战,而应该主动引领和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进程,使乡村自治的发展轨迹不偏离党所预定的轨道,实现党的领导与乡村自治的有机统一。 构筑党领导下的乡村社会组织网络体系。第一步,率先加强和完善党自身的组织网络体系,依靠党强大的组织体系优势,实现对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覆盖和凝聚,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主心骨;第二步,通过党的外围组织如工青妇和其他民间组织把乡村社会组织起来,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和保证群众当家做主的能力;第三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发挥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通过发挥市场在乡村治理中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保障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角色职能责任定位清晰、同向发力,

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中国乡村社会建设的独特优势。 通过功能的完善和强化提升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单纯的组织覆盖不代表功能的全覆盖,更不代表影响的全覆盖。为此,近年来中央把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着力点,实现了党的组织性与功能性的统一,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覆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地方又出现了忽视政治功能、搞保姆式“过度服务”的问题。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在顺应民意与引领民意、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之间进行有效平衡,要把党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引导群众需求,才能有效地将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领导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统筹协调好各方资源。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即使再强调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单靠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家的努力仍然是不够的,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融入乡村社会治理的格局中,统筹协调党、政府、企业、社会以及村民等各方资源,形成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多元共治格局。要有效领导、协调面向基层农村的多种服务,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党组织还要“从幕后走向前台”,无论是在群团组织的服务中,还是在政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拥有床位266.2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 一、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全球性趋势。与此相适应,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变迁的客观实际,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调整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在改善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的我国,面临着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空前急剧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善社会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在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分化和重组的同时,政府社会管理方式没有实现相应的转变。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化加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异质性和多样性对同质性和单一性的取代。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取代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旧式格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带来了职业群体结构的变化;改革前社会阶层结构高度均质化的状况已大为改变,并越来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社会分化几乎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上表现出来,导致原先简单的社会结构复杂化了,使同质的社会不断异质化了,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失调现象、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了。在快速激变的今天,过去传统的社会整合力量趋向弱化,而新的社会整合机制又不健全,特别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官本位依然大行其道,政府社会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于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社会整体整合力量特别是国家行政整合能力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治理结构尚未得到调整和优化,共建共治和谐社会的合力不强。社会治理结构实质上是确立治理主体、客体、行为准则、治理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良好的社会治理机构,需要各治理主体既保持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能够通力合作,形成一种和谐有序、自律自治的制度化治理机制。但从现状来看,这种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在我国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发育仍显迟缓,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不足,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够强,各级官员新的治理观念还未树立、建设和谐社会的领导能力与行政能力不强等等。 第三,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短缺低效。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由于在发展观和发展理念上的偏差,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以致各级政府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