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药物吸收模型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多糖的口服吸收研究进展

多糖的口服吸收研究进展

・综述・多糖的口服吸q研究进展章柏锤J涂晶晶1,刘萌萌1,周本宏1•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湖北武汉430060;2武汉大学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多糖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已成为国内外各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一些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药理活性的多糖被广泛应用于生化和医学领域*多糖有望成为治疗人类疾病的新药物。

对近年来关于多糖的口服吸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多糖的成药性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多糖;口服吸收;生物学活性;定量;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4;Q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W890(2021)01W185-9doi:10.13313/j.ion.1673平890.20191210002Research Progress in Oral Absorption of PolysaccharidetZHANG Bai-yu1,TU Jing-jing1,LU Meng-meng1,ZHOU Ben-hong1,2!1.Department of'Phormock,Renmm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60,China$2.School of Phormoceuticol Sciencee,WiiOan口皿怔佩时,WnOan430072,CCina+Abstract]Polysaccharides have been the hot spot in various scientific fields at home and abroad because of their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nutritional value.Some polysaccharides with antiviral,antimmor,immunoreaulatoo activities haaebeen wideeyused in biochemicaeand medicaeappeications.Poeysacchaoidesaoeeipected tobecomenew dougseoothe toeatmentoehuman diseases.Thestudieson ooaeabsooption oepoeysacchaoidesin oecentyeaosweoeoeiiewed soastopooiidea theooeticaebasiseoothepoepaoation oepoeysacchaoides.+ Keywords]polysaccharides$oral absorption$biological activity$quantification$research progress多糖是由多个单糖残基通过糖3键连接成的生物大分子⑴,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藻类、真菌、细菌等生物体中,作为能源供应原料、生物膜组成成分以及细胞壁支撑材料。

口服胰岛素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口服胰岛素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口服胰岛素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并加入酶抑制剂、保护剂和促吸收剂的纳米囊、纳米粒、脂质体或复乳等口服制剂是目前胰岛素(INS)类药物的研究热点,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前沿和趋势。

对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胰岛素是一贯首选药物,长期以来临床常用剂型是皮下注射,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和痛苦。

目前研究的剂型有透皮给药、吸入给药[1]等等,而口服给药途径一直是最易为病人所接受的给药途径,但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极低,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因素主要为胰岛素是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由于其共价键易破坏而引起不稳定,其化学反应有水解、氧化和消旋化等,他们可被胃肠道中存在着大量肽水解酶和蛋白水解酶、酸、碱催化而水解,同时还由于蛋白质分子量较一般的分子量大而对胃肠道粘膜的穿透性差,难以通过生物膜屏障,因此以往只能以注射途径给药而不能口服[2]。

目前研究的重点放在克服两个障碍上,即如何提高多肽的生物膜透过性和抵抗蛋白酶降解这两个方面。

纳米技术的出现,对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制备与给药途径的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 纳米药物技术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或将大分子物质加工成粒径在1~100nm间的物质的技术。

国际上公认0.1~100nm为纳米尺度空间,100~1000nm为亚微米体系。

药剂学领域中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nm [3]。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1)超临界技术。

将聚合物或药物溶解在超临界液体中,当该液体通过微小孔径的喷嘴减压雾化时,随着超临界液体的迅速气化,即析出固体纳米粒;(2)聚合法。

乳液聚合是一种经典的、常用的高分子合成方法,将2种互不相容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微乳液,在微乳滴中单体经成核、聚结、团聚、热处理后得纳米粒子;(3)凝聚分散法。

一些大分子如明胶、阿拉伯糖、壳聚糖、海藻酸钠或两亲性的聚合物等采用单凝聚或复凝聚法制备纳米粒。

此外还有高压均质法、溶剂蒸发法、熔融分散法、乳化/溶剂扩散法等等,具体选用哪一种制备方法要根据所选药物的性能及载体材料的条件来决定。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被统称为药代动力学。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药物的研发、合理用药以及个体化医疗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过去,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

动物实验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体的生理环境,但由于种属差异的存在,其结果往往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

体外实验则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全面地评估药物在复杂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

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物浓度的检测更加灵敏和准确。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精度,还为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提供了可能。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时间曲线,从而减少实验次数,缩短研究周期,降低研究成本。

例如,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可以将人体的生理参数、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转运和代谢过程整合到一个模型中,更加真实地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也为药代动力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从大量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和模式,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决策支持。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化药代动力学成为可能。

许多药物的代谢过程受到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例如细胞色素 P450(CYP)酶系的基因多态性会导致药物代谢速率的差异。

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类型,可以预测其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给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例如,对于CYP2D6 慢代谢型的患者,使用经 CYP2D6 代谢的药物(如美托洛尔)时,需要适当降低剂量,以避免药物蓄积引起的不良反应。

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7种饲料原料粉碎粒度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能耗的影响, 我们设计了一项实验研究。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7种常见的饲料原料,分别为 玉米、豆粕、麦麸、鱼粉、棉粕、菜粕和酵母粉。首先,我们将每种饲料原料分 别粉碎成不同粒度的粉末,然后测定其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和能耗。
内容摘要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饲料原料,粉碎粒度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能耗 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玉米、豆粕和鱼粉的粉碎粒度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 响较为显著,而麦麸、棉粕、菜粕和酵母粉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粉碎粒度的 变化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并非单调递增或递减,而是存在一个最优粒度。 对于能耗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粉碎粒度越小,能耗越高,这与文献综述中的结论一致。
柚子皮多糖的体外消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食用柚子或柚子制品来摄取柚子皮多糖等有益 健康的成分。除了食用柚子外,我们还可以了解更多有关植物来源的食物和补充 剂的信息,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抗氧化物质,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并预防疾病。
内容摘要
在讨论中,我们分析了粉碎粒度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发现较小的粉碎粒度 有助于改善蛋白质的分散性和溶出性,从而提高其体外消化率。此外,我们还探 讨了粉碎粒度提高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可能性,认为其可能与提高饲料与消化酶 的接触面积有关。
内容摘要
总之,本项研究证实了7种饲料原料的粉碎粒度对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及能耗具 有显著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饲料原料和养殖需求,选择合适的粉 碎粒度,以充分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并降低能耗。这一研究结果对于优化畜牧业 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谢谢观看

22222Caco_2细胞模型及其在药物吸收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_王敏

22222Caco_2细胞模型及其在药物吸收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_王敏
Chong等 [1 ]选用 biocoat肠上皮细胞分化环境 (B IEDE) 来培养 Caco22 细胞 ,优化了细胞培养条件 ,仅用 3 d即培养 出完全分化的单层细胞膜 ,缩短了细胞培养时间 。该模型采 用 polyethylenet2erealate代替非聚碳酸酯作为细胞生长支持 物 (滤膜材料 ) ;用纤维胶原 Ⅰ型代替鼠尾胶原 Ⅰ型作为促进 细胞黏附 的 细 胞 外 蛋 白 基 质 (滤 膜 涂 层 ) ; 用 丁 酸 代 替 含 10%胎牛血清的 DM EM 作为培养基 。
TEER值 (跨膜电阻值 )较单用 Caco22细胞有所降低 ,而且水 溶性小分子物质经共培养细胞模型的渗透能力高于单纯的 Caco22细胞模型 ,有利于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细胞转运过程的 研究 。
由于 Caco22细胞缺少某些首过代谢酶 ,而这些酶是影响 药物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关键酶 , Charles等 [3 ]利用重 组技 术 在 Caco22 细 胞 中 引 入 CYP cDNA s, 从 而 提 高 了 CYP3A4和 CYP2A6的表达 ,开拓了 Caco22模型在研究药物 首过代谢方面的应用 ,提高了其体内相关性 。由于 Caco22细 胞缺少或低表达小肠上皮细胞内的某些药物代谢酶和转运 体 ,因此 ,有人采用经典的细胞生物学方法诱导药物代谢酶 的表达 ,结果发现 ,在各种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 、地塞米松 、 β2萘黄酮存在下培养 Caco22细胞的亚克隆细胞 ,可诱导表达 不同的酶系统 [4 ] 。如 Caco22细胞的亚克隆 TC7细胞经诱导 后可增加 CYP3A的表达 ,且高表达与刷状缘相关的水解酶 、 蔗糖 2麦芽糖异构酶 ,以及牛磺胆酸转运系统 ;经 β2萘黄酮诱 导可表达 CYP1A1 基因亚家族 ,以及高活性的 UPD 2葡萄糖 醛酸转移酶 。这些性质使 TC7细胞成为有价值的体外肠道 研究模型 。另外 ,有研究发现 , Caco22细胞在多孔膜上与 100 nmol·L - 1 1α, 252二羟维生素 D3共培养 2周后可诱导 Caco22 细胞内 CYP3A4 mRNA 的表达 ,与重组技术一样也能形成一 个用以研究药物小肠吸收首过效应的细胞模型 [5 ] 。 2 Ca co22 细胞模型在口服药物吸收改善研究中的应用 211 Caco22细胞模型在各种药物吸收促进剂开发研究中的 应用 21111 应用于细胞旁路转运药物吸收促进剂的研究 亲水 性药物及多肽类药物往往表现出低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使得这些药物经细胞 旁路的被动扩散受到限制 。最近几年 ,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 能够调节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 (但不破坏细胞单层完整性 )

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研究进展

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研究进展

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研究进展口服药物是最常见的服用方式之一,其吸收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许多进展已经被取得,使我们对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口服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进展。

首先,口服药物的吸收过程主要包括溶解、渗透和转运等步骤。

药物首先需要在胃酸环境下溶解,形成溶液形态。

随后,药物分子要通过胃肠道的上皮细胞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最后,药物要通过转运蛋白分子进入到肠道上皮细胞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溶解度对于药物吸收的影响至关重要。

药物的溶解度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迅速地溶解于胃酸中。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计算模型发现,药物的溶解度与其生物利用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因此,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是提高口服药物吸收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渗透是药物吸收的关键步骤之一。

胃肠道上皮细胞具有多层细胞膜,药物分子需要通过这些细胞膜才能进入血液循环。

研究表明,药物的渗透性主要取决于其分子结构、脂溶性和电性等因素。

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以探索药物的渗透机制,并通过设计理想的药物分子结构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

与溶解和渗透相比,转运是最近才被广泛研究的口服药物吸收机制之一。

转运蛋白分子是存在于胃肠道上皮细胞上的特殊蛋白质,它们能够帮助药物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

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分子可以与特定的转运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进入细胞内。

了解转运蛋白的种类和特性对于口服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的研究内容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领域值得关注。

比如,胃肠道细菌群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以及食物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干扰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效果,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深我们对口服药物吸收机制的理解。

总的来说,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揭示了溶解、渗透和转运等步骤在口服药物吸收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化我们对这些步骤的理解,并进一步探索其他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因素。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研究进展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研究进展

在研究方法上,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分析主要依赖于体 外实验、体内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手段。体外实验包括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分析、药 物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稳定性评估等;体内实验包括药代动力学分析、药物分 布和排泄等;数学模型则可以对药物吸收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有助 于深入理解吸收机制。
(1)调节细胞功能:多肽类药物可以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过程,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抑制酶活性:一些多肽类药物可以抑制特定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疾病 的发生和发展。
(3)调节免疫反应:多肽类药物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从而达到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目的。
3、多肽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在吸收机制分析方面,研究者们已明确了多种吸收途径,如淋巴途径、细胞 旁路途径和跨细胞途径等。这些途径在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上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淋巴途径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细胞旁路途径则可以迅速地将药 物分布到组织中。对于跨细胞途径,研究者们正在深入探讨其具体机制,以便为 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更多指导。
为确保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需在制剂制备过程中建立严格的 质量控制体系。一方面,要原料药的选取,保证原料药的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 面,要采用合适的制剂工艺和稳定剂,以延缓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降解。 同时,应重视杂质的排除,防止其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临床试验是评价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应遵循 国际通用的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设立合理的试验方案,明 确评价标准,并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在试验过程中,要确保受试者 的权益和安全,同时密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便对药物进行全面评估。
多肽类药物可根据其来源、功能和结构进行分类。根据来源,多肽类药物可 分为天然多肽、合成多肽和重组多肽。根据功能,多肽类药物可分为细胞因子抑 制剂、神经递质抑制剂、酶抑制剂等。根据结构,多肽类药物可分为环状多肽、 线状多肽和嵌合多肽。

瑞巴派特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瑞巴派特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瑞巴派特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方宝霞;乌月;李鹏;王林海;陈富超【摘要】In recent years, several basic and clinical studies are performed about the effect of rebamipide, a protective agent of gastric mucosa, on functional dyspepsia, chronic gastritis, NSAID-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injuries, gastric ulcer after eradication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c ulcer after endoscopic surgery and ulcerative colitis. In addition, the multipl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rebamipide is discussed by the mechanism of molecular level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ebamipid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medication.%瑞巴派特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剂, 近年来, 研究者对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NSAID诱导的胃肠损伤、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的胃溃疡、内镜手术后的胃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中的效应进行了基础、临床研究, 对瑞巴派特的多重药理作用进行了分子水平机制的探讨.本文就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9(022)002【总页数】6页(P208-213)【关键词】瑞巴派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作者】方宝霞;乌月;李鹏;王林海;陈富超【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药学部,湖北十堰 442008;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药学部,湖北十堰 442008;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药学部,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药学部,湖北十堰 442008【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瑞巴派特(Rebamipide)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剂,由日本大冢制药公司(Otsuka Pharmaceutical Co.,Ltd.)于1990年开发上市,并于1993年在韩国上市,近年来在我国上市并在临床广泛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外翻肠囊法
实验前将大鼠禁食过夜(不禁水),将其麻醉后杀死,通 过腹部切口分离出小肠。用缓冲液冲洗排除内容物,然后翻 转,使黏膜朝外,浆膜朝内,肠一端结扎。另一端接注射器, 注入一定体积的缓冲液,37℃,5%c02,充分供氧,孵育,定时 取样117 J。 Whitehead等-ts]以氢氧化铝和柠檬酸铝为模型药物,应 用外翻肠囊法研究铝的吸收机制,以及电荷和代谢抑制剂对 吸收的影响。研究发现药物的吸收是被动的细胞旁路扩散 机制,有较多的药物黏附在细胞表面,但有较少的组织转运。 柠檬酸盐减少了吸收一转运比率,但不受电荷的影响。 外翻肠囊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在肠外翻模型中测 定的是药物从肠黏膜侧到浆膜侧的透过量,可直接反映药物 在肠黏膜细胞层中的转运过程。但是组织活性较低是它的
了改进【5 J。Prego等【61在Caco-2细胞和膜分泌型细胞HT29.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法、在体法和体 内法等3种。本文主要介绍这3种方法的基本操作及其特 点和应用。
1体外法
1.1
M6的联合培养下,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研究降钙素壳聚糖 纳米囊的吸收机制。Sam等¨J以膜分泌型肠细胞模型HT29. MTX.E12(E12)研究蜂毒肽作为吸收促进剂促进吸收的可能 机制和细胞毒性。 Caco-2细胞的培养条件已经很成熟,将Caco.2细胞接种 于含DMEM的培养液中,将培养瓶在37℃,5%c02的培养箱 中培养,DMEM的培养液中含有10%胎牛血清(FBS)、1%£. 谷氨酰胺、l%非必需氨基酸以及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庆 大霉素等),常用的培养槽是Snapwell或transwell转运培养槽 以及MilliceU培养槽,实验时一般将1×10'一1×105个细胞/ cm2接种于带有微孔的聚碳酸酯膜或聚乙烯膜上,培养时向 顶侧(相当于肠腔侧)和基底侧(相当于浆膜侧)小室分别加 入一定量的培养液,每2 d换液1次,一般在接种2l一24 d后 使用,也可通过提高接种细胞密度,缩短细胞培养时间【8J。 在实验前需要对Caeo.2细胞模型进行完整性评价,通过 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培养过程中通过定期测定跨上 皮细胞膜电阻(TEER)、3H甘露醇的通透量等指标对其进行 评价。跨膜电阻值一般要求大于350 f1/cm2【9],跨膜电阻越 高说明细胞单层的紧密性越好,TEER是评价细胞紧密连接 的重要指标,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TEER与细胞生长时间正 相关,最后达到~个相对恒定的值。用同位素标记的3H甘露 醇检测膜的通透性,当其转运率小于0.5%时则说明细胞单
单向灌流与在体肠循环灌流的不同之处是插管后并不 与蠕动泵相连接,用缓冲液平衡系统5 min后,灌注药物溶液 并平衡5 min.在不同的时间段收集灌流液。从肠腔和血液 中分别取样,以灌流液中药物的消失和血液中药物的出现计 算表观渗透系数。这种方法与在体肠循环灌流相比可以防 止在实验过程中被分析物的化学降解卫]。 Edward等-圳利用单向灌流法研究维生素c和叶酸在近 端空肠的吸收,结果表明维生素c和叶酸都能被吸收,同时
ooytes[J].Microsc [11]Nicolas
fial G,Nouara of
Res Tech。2000,49:346—352.
Y,Jacques
F,et
a1.Apical uptake and through intact
制为被动扩散,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2.2单向灌流法
与Caco.2细胞相比,MDCK细胞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 较低的TEER值。lrvine等‘16J研究发现被动吸收的药物 MDCK细胞的渗透率与药物的吸收程度具有相关性,MDCK细 胞与Caco一2细胞具有相似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ability perme.
显著影响。
主要缺点,因此操作时间不宜过长,不适合研究转运速度较 慢的物质。同时在实验前需要观察药物在肠营养液中的稳
定性。 1.4外翻环法
将大鼠麻醉,分离出小肠,并置于装有37℃缓冲液的烧 杯中。利用水浴保持缓冲液的温度不变,并充分供氧15—30 rain。分离出空肠。小心的除去黏附的组织。用玻璃棒将其 翻转,暴露出黏膜侧,冲洗,并被分割为若干段,空肠环在足 够的氧和37℃缓冲液中孵育,并且提供一定速率的搅拌ll引。 用冰冷的缓冲液冲洗肠环可以终止其对药物的摄取。将 肠环取出,吸干,置于预先过秤的小瓶中称重。消化肠环,分析 药物含量。与外翻肠囊法一样,组织活性是实验的关键。 Menon等。19J利用Caco.2细胞模型和外翻环法研究头孢 布烯的吸收机制,研究发现在0.25—10 mmol/L浓度范围内, 头孢布烯主要是经过细胞旁路通道转运,同时也存在主动和
收稿13期:2009—02.25 作者简介:冯飞飞.女.硕士研究生,Tel:0531.88394393;张典瑞. 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531.88382015,E-mail:zhangdian.
rui2006@163.c∞。
万方数据
352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cal Pharmaceutics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cal Pharmaceutics
2009年第30卷第5期
35 l
口服药物吸收模型的研究进展
冯飞飞,张典瑞 (山东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山东济南250012)
要:研究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对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研究影响其吸收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此
种,也可能是多种。
肠腔排出,结果会导致药物吸收的减少,血药浓度较低。如 果药物是P一糖蛋白的底物,它的吸收与P-糖蛋白有关系【3]。 如Maeng等H J以P_糖蛋白的底物维拉帕米和柔红霉素研究 了P-糖蛋白介导的小檗碱通过caco一2细胞的转运。 Caeo-2细胞模型也有它的缺点:与人肠上皮细胞相比缺 少某些药物代谢酶,缺少黏液层,并且细胞培养的时间较长。 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者针对这些缺陷对Caco一2细胞模型做出
被动转运。 2在体法
CacO一2细胞模型是目前国内外认为较好的体外吸收模 型,虽存在一定缺陷,但是它已经成为一种预测药物在人体 小肠吸收以及药物转运机制研究的标准体外筛选工具-12-13]。
1.2
MDCK细胞模型 MDCK(Madin—Darby canine kidney)细胞系是马丁达比犬肾
上皮细胞,在半透膜培养时分化为带有刷状缘膜的柱状上皮 并形成紧密连接,MDCK野生型细胞具有异质性,主要有 MDCKI和MDCKI/2种,其中MDCKl是较致密的单细胞层, 有较高的TEER值-“J。MDCK.MDRl是用人类的mdrl基因 稳定转染MDCK细胞建立的能大量表达P.gP的细胞系。可 利用其作为肠道黏膜和血脑屏障药物透过的快速筛选模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2,China)
口服给药是目前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研究口服药物的吸 收机制,尤其对于El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的药物,研究影响其 吸收的因素,对于改善药物的吸收性质,提高药物的临床疗 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的转运机制共有4种:被动转 运、载体媒介转运、膜动转运和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药物的 转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某个药物的转运形式可能是1
万方数据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cal Pharmaceutics 2009年第30卷第5期
353
天然和合成维生素C的吸收并没有明显区别,合成叶酸和水 的吸收成正相关。
3体内法
[8]查龙应,许梓荣,王敏奇.Caco.2细胞模型及其在营养素小肠吸 收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营养学报,2006,18(3):215—222. [9]陈秀峰,黄洁丽,马骏.呋塞米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跨膜 转运研究[J].临床药学,2008,18(2):59.61. [10]Ehud
coefficient)。
细胞模型现已被广泛作为研究口服药物吸收的初步筛 选方法,但是对于同一种药物,表观渗透系数受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培养条件,细胞接种密度,传代次数,转运实验中缓 冲液的组成和pH值以及温度等。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相同的 细非试验因素的干扰。
2009年第30卷第5期
层紧密性比较好,能进行转运和吸收实验L8 J。 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生长均匀,边界清晰,表明形成了 紧密的单层细胞。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微绒毛和 细胞连接处的完整性[10]。Caco一2细胞有分化的细胞和未分 化的细胞之分,分化的细胞表面微绒毛较多,有绒毛刷的作 用,而未分化的细胞绒毛稀少而且分散.并且发现绒毛密度 与转运速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11】。 如果药物具有细胞毒性,需要进行细胞毒性试验。陈秀 峰等引通过MTT法考察呋塞米对细胞活性和增殖的影响情 况,存活率达到98%以上可认为该药物浓度对细胞生长没有
Caeo-2细胞模型 Caco-2细胞来源于人体肠腺癌细胞,和人小肠上皮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类似,在常规的细胞培养条件下就能分化成肠 细胞样细胞,是药动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肠吸收模型。它的 应用主要包括:①研究药物在小肠的吸收、转运和代谢机制; ②研究口服药物吸收促进剂的机制和毒性;③研究药物的相 互作用;④研究药物在小肠中的稳定性;⑤用于新药通透性 的高通量筛选;⑥研究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⑦在评价结 构修饰药物吸收效果中的应用…。如Teruko等怛J利用Caeo- 2细胞模型研究甘草皂苷和癸酸合用引起的吸收增强效应的 机制,研究发现可能与蛋白激酶C细胞的信号通道有关。 Caco-2细胞有药物代谢酶,能表达P.糖蛋白,能用于研 究P-糖蛋白对药物肠道吸收的影响,存在于肠上皮细胞刷状 缘膜中的P_糖蛋白能将药物从浆膜侧回泵至黏膜侧而进入
型-15‘。
在体法主要包括在体肠道灌流法,肠道血管灌流法和肠 肝血管灌流法以及慢性在体肠道分离环法等瑚J,其中以在 体肠道灌流法最为常用。在体肠道灌流法主要包括在体肠 循环灌流和单向灌流法。肠道血管灌流法和肠肝血管灌流 法操作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在体法的优点是能保证肠道神 经以及内分泌输入的完好无损,同时也保证了血液和淋巴的 正常供应。缺点是技术难度较大,干扰因素较多。 2.1在体肠循环灌流 将实验前禁食12 h的大鼠麻醉后固定,沿腹中线剪开腹 腔,对需要考察的部位,两端插管后结扎,用生理盐水(37℃) 将肠道内容物冲洗干净,排尽生理盐水。将肠管两端的玻璃 管与蠕动泵的胶管相连,形成回路,开动蠕动泵。由于在实 验过程中水分的吸收会影响灌流液体积,以吸收很少的标示 物(如酚红)来标示灌流液体积的变化。 分别测定零时间药物和标示物质量浓度,向锥形瓶中补 加相同体积的空白循环液。然后在不同时间段取样并补加 空白循环液。据标示物质量浓度计算供试液体积,据每一时 间段药物质量浓度和供试液体积的变化计算肠循环液中的 药物剩余量。21|。 张颖等。21]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以在体肠循 环灌流为模型,研究汉防己甲素的吸收机制,发现其吸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