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寺庙七进及有关建筑的讲解
洛阳香山寺的佛教文化瑰宝

洛阳香山寺的佛教文化瑰宝欢迎大家来到洛阳香山寺!香山寺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也是我国佛教文化的瑰宝之一。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香山寺的佛教文化。
一、建筑风格与历史背景香山寺建于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寺庙共有七进院落,占地面积广达19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佛教建筑博物馆”。
香山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大批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寺内的建筑主要包括山门、大雄宝殿、东西藏经楼、天王殿、方丈楼等。
这些建筑融合了我国古代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宏伟与庄严。
二、大雄宝殿——佛教艺术的代表香山寺最重要的建筑是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的核心。
大雄宝殿建于北宋时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大、最完整的殿堂之一。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佛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佛教艺术品,彰显了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精髓。
三、书法与石刻艺术香山寺还以其丰富的书法和石刻艺术而闻名。
寺内藏有大量的碑刻和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石刻。
这是王羲之晚年所题写的世界上最早的行书作品,被誉为“东方石刻艺术瑰宝”。
此外,香山寺还收藏了许多其他名家的碑刻和石刻,是中国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四、佛教文化与香山寺作为佛教文化的瑰宝,香山寺被誉为中国佛教中心。
寺内有众多的佛教文物和经典,对于深入了解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香山寺还是我国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探讨佛教思想和艺术。
寺内举办的佛教文化活动也吸引了大批佛教信徒和游客。
五、佛教音乐与舞蹈香山寺还保留了传统的佛教音乐和舞蹈,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音乐以其古朴、悠扬的旋律,让人们心灵得到净化;佛教舞蹈则通过舞姿的舒展和优雅,展现佛教的智慧和美好。
在香山寺,您可以欣赏到精彩的佛教音乐和舞蹈表演,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参禅修行与心灵静谧香山寺是一个适合禅修和修行的地方。
唐代的建筑特点

唐代的建筑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唐代,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点。
本文将介绍唐代建筑的特点,包括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等方面。
唐代的建筑形式主要包括宫殿、寺庙、塔楼、城墙、园林等。
其中,宫殿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唐代的宫殿建筑注重宏伟壮丽的气势,常常采用七进、九进的格局,建筑规模宏大,宫殿主体建筑多为木结构,屋顶采用瓦片覆盖,宫殿建筑的立面常常使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给人以华丽的感觉。
寺庙是唐代建筑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其中以佛教寺庙最为盛行。
唐代的佛教寺庙建筑风格以大雄宝殿为主,大雄宝殿建筑高大、气势磅礴,多为砖木结构,屋顶上有丰富的彩绘,寺庙内部的佛像也装饰精美。
另外,塔楼也是唐代寺庙建筑的特色之一,塔楼多为砖石结构,高大挺拔,形象庄严。
唐代的城墙建筑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城墙多为砖石结构,高大厚实,采用多层防御体系,有城门、城楼、城墙等构筑物,城墙上常常设有角楼、瞭望台等,以增加城墙的防御力。
城墙的修建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同时也展示了唐代国家的强盛和繁荣。
此外,唐代的园林建筑也是当时建筑的独特表现。
唐代的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园林的美学价值。
唐代的园林建筑多采用园门、假山、湖泊、廊架等元素,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营造出优美宜人的环境。
在建筑材料方面,唐代主要采用砖、石、木等材料进行建筑。
砖是唐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砖砌建筑的优点是施工方便、耐久性强。
石材在唐代建筑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尤以青石为主要材料,用于建筑的柱子、门楣、地板等部分,石材的使用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木材则主要用于建筑的主体结构,包括梁、柱、框架等,木材的使用使得建筑更加轻盈灵动。
总的来说,唐代的建筑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建筑的宏伟壮丽、精美细腻的特点,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建筑技术的成熟。
南岳大庙旅游景点介绍

南岳大庙旅游景点介绍景点地址衡阳市衡山县衡山脚下的南岳区(原为南岳镇)南岳大庙景点介绍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包罗正殿、寝宫、御书楼、盘龙亭等建筑。
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
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不雅,西侧为八个佛寺,堪称我国寺庙一绝。
南岳大庙四群院落和九个建筑体组成,保持了唐宋以来的艺术精华。
第一进是正门,也叫棂星门,由花岗石砌成,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南岳大庙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第二进为奎星阁,其上为戏台,阁东有钟亭,阁西有鼓亭;第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重修南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亲笔;第四进为御碑亭,内有清代康熙皇帝题词的碑一座;第五进为嘉应门,现加以改建,内设南岳文物保管所,南岳书画院,大庙招待所等;第六进为御书楼,保留了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构件;第七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17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游龙浮雕,正殿高7.2丈,为重檐歇山顶建筑,表里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
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
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
大殿台阶四周,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南岳大庙上雕刻有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144块。
殿中本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
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又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
如今的“南岳圣帝”是1983年复制的;第八进为寝宫;相传是南岳圣帝父母的寝宫;第九进是北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
南岳大庙美食特被保举:南天门,烟霞茶院(喝茶住宿) 除闻名中外的湘菜外,衡阳南岳素菜也是本地的一大特色。
祝圣寺、朱陵宫和福严寺,有南岳最有名的素菜,价格一桌300元至2000元不等。
少林寺5分钟导游词

少林寺5分钟导游词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少林寺5分钟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少林寺5分钟导游词1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是在驶往少林寺的途中,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少林寺的概况。
想必大家都看过《少林寺》这部影片吧?片中少林弟子精湛的武艺及少林寺庙古朴的风味一定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从这部影片一炮打红,少林寺名声大振,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我们河南以武为媒,大力发展旅游,每两年还举办一次“少林国际武术节”,不仅吸引海外众多武术团体前来参加,还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约13公里处的嵩山西麓,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传播佛教而建此寺,因为它坐落在少室山的密林从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32年之后(520年),另一位印度高僧达摩到少林寺,他信奉大乘佛教,主张普渡众生,他在少林寺广集信徒,首传禅宗,后来,禅宗播及全国,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的祖庭。
隋末唐初,少林寺因13棍僧救助唐王李世民有功,收到朝廷推崇,少林武术从此名扬天下,寺院也发展很快,号称“天下第一名刹”,这些就是少林寺出名的原因,如果用两个自来概括,就是“禅”和“武”。
禅宗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派别,他是融合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和儒家思想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
“禅”就是平常心,情不附物,排除一切杂念,不执着的意思。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赵州禅师一生去游天下,传播禅法,他自己说:“小孩子如果能胜过我,我便拜他为师,老人如果不如我,我便教诲他。
”一天,一批僧人前来礼拜,赵州问其中一位“你到这儿来过吗?”“来过”。
赵州说:“吃茶去。
”又问第二位,回答说:“我还没来过.”赵州也说:“吃茶去。
”院主就不明白了,问师父,来过的没来过的,你为什么都叫他们吃茶去?赵州禅师仍说:“吃茶去!”这就是说,禅在日常生活之中,禅不是学来的,是悟出来的,挑水砍柴,吃饭喝茶,无不有禅机。
建筑寺庙全部方案

建筑寺庙全部方案建筑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建造风格。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关于建筑寺庙的全部方案。
建筑寺庙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许多方面。
首先,应该选择一个适合修建寺庙的地点,通常会选在山间或者风水宜人的地方。
然后,设计师需要根据寺庙所供奉的佛教菩萨或神祇的形象和特征来确定寺庙的整体设计风格。
一般来说,寺庙建筑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山门、大雄宝殿和佛塔。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通常会有门楼和门神的雕塑,寓意着神佛保佑。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要大殿,供奉着主要的佛菩萨或神祇,殿内通常会有佛像或神像,以及供奉香炉、经座等。
佛塔是寺庙的标志性建筑,用来供奉佛经和佛骨舍利。
除了这三个部分,寺庙还有经堂、斋堂、客堂等辅助建筑,用来举办佛事活动、接待香客等。
在建造寺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因为寺庙通常会遇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所以建筑师需要合理布局寺庙的结构,使用坚固的材料,以确保寺庙的安全。
此外,寺庙的建筑风格也需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寺庙的装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传统的寺庙建筑通常使用黄色、绿色、红色等鲜艳的颜色,寓意着祥和和繁荣。
寺庙的屋顶通常采用柔和的弧形设计,有重叠的瓦片和彩绘,突显了寺庙的尊贵和庄重。
寺庙的壁画和雕塑也是寺庙建筑中的重要元素,寓意着宗教故事和神佛形象。
此外,建造寺庙还需要注意寺庙的功能性。
寺庙通常需要有合适的空间供信徒膜拜和礼佛,还需要有可供游客参观和学习的场所。
在寺庙中,还需要为僧侣提供适宜的居住和修行环境,包括房屋、寺院和禅堂等。
总之,建造寺庙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考虑到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建筑结构和功能等多个因素。
寺庙建筑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幅图秒懂寺庙风水:选地方、布局和大门朝向禅话

20幅图秒懂寺庙风水:选地方、布局和大门朝向禅话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是属于外来宗教,汉代时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教义精辟生动、平易亲和、对现实有很强的互补性,于是得到广大下层社会的认同和上层统治阶级的推崇,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五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所创。
基本的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修持三学:戒、定、慧,主张三藏:经、律、论。
提倡因果报应、三世轮回,追求清净出世、息心去欲,最终达到断除烦恼成佛的目的。
佛教虽然空灵出世,但是它的存在必然要通过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
佛像需要容身之所,僧尼需要寄居之处,佛教建筑随着佛教的发扬光大而兴盛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也深受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圃、寺观、陵墓,乃至道路、桥梁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所谓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风水”二字始见于托名为晋代郭璞(公元276年~324年)所著的《葬书》(也称《葬经》):“葬者,乘生气也。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这里所说的风水指的是关于阴宅的葬法原理。
中国的风水术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表现,它源远流长,是古代朴素的环境学、生态学、心理学的综合体,并兼有审美的艺术。
西方学者曾说中国风水术是使生者与死者所处之所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
在国内一直是把风水称作是一种寻“生气”的艺术。
何谓“生气”,风水家对此有进一步解释:“经着春风吹拂后的花木,自不期而然的有欣欣向荣之概”——这便是所谓“生气”。
那么“生气”的定义,就可以这样理解:凡宇宙间的大自然的现象,新兴而茁壮,生机勃勃与萧杀相对的叫做“生气”。
风水的所有理论基本上都围绕“气”展开。
说到“气”便离不开形,形即形状,地形地貌,环境状况。
寺庙布局

寺庙布局寺庙是蒙古草原上的主要建筑。
寺庙和寺塔的建筑,分印度式、汉式(宫殿式)、藏式、蒙古式;还有印藏、汉藏、蒙藏结合的形式等。
其中,寺庙建筑以汉式、藏式和汉藏结合式为居多;寺塔建筑则以印度式、藏式或印藏结合式居多。
规模大的寺庙,建筑宏伟壮观,富丽堂皇,造型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是印度和中国汉、藏、蒙古各民族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结晶。
寺庙建筑布局(大寺庙为例):(1)山门,系寺庙的大门,为三间殿,并开三门,中间为正门,两旁为便门。
殿内供奉密执金刚和那罗延金刚(即哼、哈二将),守卫佛门护法神。
山门前有二个旗杆和广场。
(2)钟、鼓楼,二层主体小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
(3)天王殿,是寺庙内第一重殿,为五间殿。
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塑像,有的寺庙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其后韦驮天神。
东西两旁为四大天王塑像。
(4)正殿,即大雄宝殿,是寺庙大殿,分别为"七七"四十九间,或"九九"八十一间的两层大殿,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迈达里佛),也有供奉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遵者的,或供奉宗喀巴和达玛仁钦(贾曹杰)、格勒巴桑(克主杰)塑像的等等。
在主供佛像后面,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像。
(5)供佛楼,为二层或三层大殿。
一层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四佛、四方佛、五方佛或七佛塑像。
两旁供奉文殊、观音等诸菩萨或十八罗汉塑像;二、三层殿内供奉各类诸佛像。
(6)讲经殿,是讲演佛教经典和诵经,或举行法会的殿堂,殿堂内供奉"三世佛"塑像,佛像前正中。
设法座,法座前,排列着众喇嘛坐席。
殿堂两侧陈设《甘珠尔》、《丹珠尔》等诸多佛教经典。
(7)迈达里佛楼,这是专供迈达里佛的楼阁。
殿堂内供奉高大的木雕或泥塑迈达里佛尊像。
(8)扎仓殿,各寺庙每一扎仓都有一个专殿,既是各扎仓修习的经堂,又是佛殿。
殿堂内供奉各扎仓的本尊。
如却伊拉扎仓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卓德巴扎仓供奉那木能嘎布及主要护法神佛像;喇嘛日木扎仓供奉宗喀巴佛像;丁科尔扎仓供奉丁科尔佛像;满巴扎仓供奉敌特齐佛像。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包含着先进的工艺、美学和哲学思想,不仅代表着建筑和艺术的高度,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建筑的起源与演变寺庙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成祭祀的场所,这些神圣的场所是人们向天地祖先祈求保佑和神灵庇护的场所。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升华,佛教文化在中国开始盛行,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文化随之崛起。
古代寺庙的建筑形态也随着祭祀和信仰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占地面积的变化,从宫廷式的单体建筑,逐渐演变成规模更大的复合式建筑,由多个殿堂、厅宇、花园、墓地以及其他附属建筑组成的整体建筑群。
寺庙的建筑风格也愈加丰富多彩,从北方的木结构建筑演变到南方砖木结构的建筑群落,并且在建筑颜色、材质、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创新和成就。
二、寺庙建筑的艺术与哲学寺庙建筑的艺术和哲学屡屡体现于其匠心独运的设计,既注重建筑技艺和细腻的装饰手法,又融合了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种社会因素。
寺庙建筑沿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哲学思想,如儒家的和谐思想、佛教的舍利子与道教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现了宇宙、人和自然之间的平等、协调与共存。
寺庙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和协调性极为突出,其建筑元素和规模符合正式的禅意美学,如大量运用石雕、木刻、画作、毛笔与墨线,使寺庙建筑在美学层面上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和丰富化的表现,颜色鲜明,线条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三、寺庙建筑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寺庙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对于一部分亟需重建的寺庙,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提供恰当的保护方案。
一方面,改良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应在保护寺庙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探索新颖、高水平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法,注重传承和创新的结合。
在现代寺庙设计中,应尽量遵循传统风格和现代元素的融合,同时考虑保护寺庙和其周边环境及建筑的和谐,保持寺庙文化的纯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寺庙七进及有关建筑
的讲解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关于寺庙七进及有关建筑的讲解
佛教于东汉末年由西域传到中国。
当年有20匹白马驮着经书从上天竺,就是今天的尼泊尔,经过丝绸之路的南线来到洛阳城外。
在洛阳城外的东郊建了中国第一座寺庙。
因为有白马驮经,便取名为白马寺。
现在的白马寺仍然保存了中国古代印度寺庙中最重要的特色。
寺庙是供奉释迦牟尼舍利的地方,所以寺庙的中心建筑就是塔。
因为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塔,所以叫佛塔。
白马寺大门一进去就是中心庙塔,没有其他东西。
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被中国人民融会贯通、消化并注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过程,慢慢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即汉化佛教,也叫汉传佛教。
使得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简化成以偶像崇拜为代表的,庙堂建筑为中心的寺庙格局。
我们中国的寺庙从大门一直到最后的佛堂一共有七进,我们称之为七堂。
七堂代表三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分左、中、右)、经堂、律堂、藏经楼,在两边有寥房(是僧侣居住的地方)。
第一进是三门,三门是一组建筑,在山门的对面往往有一组照壁。
照壁的学名叫做萧墙,是做为风水当中的“罩”,不使这个建筑群里的福气、财气外露,所以叫“罩”。
也保持整个建筑群的封闭,起遮挡的作用。
后来发展到门里要有影壁,门外要有照壁,门两边还有八字墙,形成寺庙门前的院落,尽管这个院落是公共的,但它也是寺庙的一个特点。
三门,也叫“山门”。
因为过去修行都是在山上,因为山顶是离神灵最近的地方,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最利于清修。
所以自古以来大多寺庙修建在山上。
门开了三个洞,所以又叫“三门”。
中间的门叫空门,进了空门表示进入了佛国世界中。
左门叫无作,右门叫无相,表示世界万物其实都是人们的感觉,而不是客观存在的。
既“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山门内,就是金刚殿。
两则龛中各塑一尊执金刚杵护持佛法的天神,名叫金刚力士。
据《大宝积经》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皈依佛法后,成为佛的五百名随从侍卫的首领,因为他普闻一切诸佛秘要秘迹之事,又称密迹金刚。
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只有一位,为了符合中国人讲对称的习惯,后来添上一位,成了两位。
他们上身赤裸,手持宝杵横眉瞪眼,怒气满面,象两位忠于职守的卫兵,护卫着宝光寺山门。
左边一位,正张口发
梵语开头的“啊”音;右边一位,正闭唇发梵语结尾的“哈”首。
在《封神演义》中,为使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所封的神,并把“啊”、“哈”二音转变为汉语中富于感情色彩的“哈”、“哼”二音了。
第三进是天王殿。
“天王”是叠音字,天就是王,王就是天。
按《婆沙论》记载“四天王身长百丈”。
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都处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二十八天”之中,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一界,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等六天。
四天王天在宇宙中心须弥山的山腰,那里有一座建陀罗山,山有四峰,四天王及其随从分住其上。
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天下”,即掌握须弥四方人类社会的东胜身、南瞻部、西牛货、北俱卢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
四天王的形象,在各个时代,各地寺庙所塑的不完全一致。
现在宝光寺所塑四天王形象为:东方持国天王,白脸,抱碧玉琵琶,弹琵琶调弦,职调;南方增长天王,青脸,持青光宝剑,舞剑生风,职风;西方广目天王,红脸,握混元珠伞,撑伞避雨,职雨;北方多闻天王,黄脸,托黄金宝塔,塔镇妖魔,使其归顺,职顺。
因此,在科技落后,靠天吃饭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祈求“护世四天王“保护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四天王相当于佛祖最重要的四位侍卫军军长,即军级干部。
天王殿是六位男生的集体宿舍。
正中一龛塑的是弥勒佛,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佛经记载,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他先于释迦入来,上升兜率天内庭。
准确的讲,应是布袋和尚的形象。
布袋和尚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住奉化岳林寺。
传说他常以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形如疯癫。
他临死端坐于岳林寺磐石上,有《辞世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
世人遂以他为弥勒佛化身,称为大肚弥勒,并为他造像供奉于寺庙。
为什么要把大肚弥勒安置在前殿呢因为,人们一进寺院,首先见到横眉怒目、凶神恶煞的二金刚和四天王,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紧张感觉,为了缓解气氛,特派他作“礼宾官”,在这里迎侯客人。
他手持念珠,翘翘脚而坐,胸腹袒露,笑容满面,好象一位礼宾官在迎候贵客,给人以和蔼亲切之感。
曾有诗咏道:“宝光照我凡心朗,弥勒迎人笑口开”。
韦驮殿:塑顶盔贯甲、威武雄壮的韦驮像的殿堂。
···
弥勒的背后是韦驮,传说姓韦名琨,又称韦天将军,南方增长天王八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所统三十二神将之首。
佛教说他生知聪慧,早离欲尘,立下宏愿,要终生护持佛法。
自唐代他示现人间以来,佛寺多塑其像。
大雄宝殿为全寺的主殿,大雄,梵语摩诃毗罗的意译,即像大力士一样,一切无畏。
古印度佛教徒用来作为释迦牟尼的尊称。
大雄宝殿,即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殿,殿前檐口下,挂着“南无释迦牟尼佛”的白地兰色横匾,传为济公和尚所书。
台基下,安放了一座造型精巧、焚化纸钱的大铁鼎。
有时挂一副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联语颇富佛教哲理,具有辩证观点。
殿内宽敞宏阔,蒲团整齐,供具精美,钟、鼓、鱼、罄等法器均按佛教仪规陈列,四时香烟缭绕,幢幡飘佛,是寺僧早晚上殿礼佛和日常做法会的庄严圣地。
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诞生像或成道像或说法像。
诞生像作儿童状,全身裸体,左手指天,右手指地。
据《佛传》说,在西印度迦毗罗卫国(地跨今印度与尼泊尔之间)国王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临产了,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摩耶夫人必须回娘家分娩。
她在波阇、波提等人陪同下离开王宫,当路过蓝毗尼花园时,就感到身子不舒服,她手攀无忧树枝,悉达多太子便从右胁降生。
降生后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
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上,唯我独尊”!这时,天空出现两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为悉达多太子洗澡。
据《太子成道经》记载,悉达多是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但此像却相反。
这是为了适合中国“以左为大”的习惯,而改成了左手指天,右手指地。
成道像为坐像。
据《佛传》载,释迦牟尼在成道前,作为王太子,他受到了国内最好的教育,并养尊处优,享尽豪华,十九岁与美丽贤慧的表妹耶输陀罗结婚,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罗怙罗。
他善于思考,当看到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八种苦恼后,为了寻找解脱这“八苦”的方法,追求最高真理而舍弃宫廷的荣华宝贵,到雪山苦行六年,最后求得大彻大悟,即成就佛道了。
说法像也是坐像,右手上举作说法手印。
释迦牟尼住世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最早在鹿野苑,后来在祗园精舍、竹林精舍、灵鹫山、那烂陀等处。
释迦牟尼的弟子前后数千人,其中十个人最有名,称“十大弟子”。
说法像左边立像为“十大弟子”中的摩诃迦
叶,俗收老迦叶,他少欲知足,是个苦行僧,称“头陀第一”。
释迦牟尼死后,他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右侧为阿难陀,俗叫少阿难,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侍从释迦二十五年,并长于记忆,称“多闻第一”,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由他诵出经藏,即是最早的佛经。
大雄殿后面是藏经楼。
藏经楼是保存佛教经典的地方,也是保存寺庙三宝(佛宝、经宝、僧宝)的地方,所以也称三宝殿。
同时它又是高僧修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