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

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钧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钧瓷的特点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特点: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
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
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
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
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代钧瓷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宋代“五大名窑”瓷器)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
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
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博物馆。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
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
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
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
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
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
追根溯源话钧瓷-宋代5大名窑

何谓宋代五大名窑?钧窑与其他四大名窑的不同点是什么?我们在向人们介绍钧瓷时,常常会以“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来彰显其地位。
那么,什么是宋代五大名瓷,其说法又有什么来历呢?“五大名窑”一词的出现,最早源自明朝宣德年间吕震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
该书中有“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的语句。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中,也有“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
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
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后人因柴窑只闻其名,鲜见传世品,也未发现窑址而很少提及。
更关键的是,钧、汝、官、哥、定均烧造于宋代,并且都为宋室宫廷烧制过御用瓷。
其中钧、汝、官、哥瓷都有专门的官窑。
定瓷虽为民窑,但深受宫廷喜爱,多次奉命烧造贡瓷。
故把这几个窑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我们先将汝、官、哥、定四大名窑的特点作以简单介绍:汝窑汝窑的官窑遗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因宋代宝丰隶属汝州,故称汝窑,汝窑所产瓷器为汝瓷。
汝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
胎体较薄,呈香灰色。
釉色主要为天青色,青中闪蓝,色调有一定的深浅变化,有时呈粉青、灰青、月白等色。
釉层莹润,釉面有细密似鱼鳞状纹片,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它开辟了开片纹装饰瓷器之先河。
烧制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工艺。
烧后器物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多数为3到5个,也有少数为6个的。
支痕点都很小,文献上称之为“芝麻钉”。
支钉痕多为白色,与胎色不太一样,系用含铁质少的耐火黏土制成。
汝官窑烧制时间很短,大约20年,所以传世品极少,目前所知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不足百件。
器物造型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尊、盏等,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日本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官窑北宋徽宗政和年间,朝廷在京师自置窑烧造瓷器,名曰“官窑”。
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瓷。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钧窑钧窑简介: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
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
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钧窑玫瑰紫釉尊钧窑鼓钉三足洗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钧窑月白釉瓶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钧窑玫瑰紫釉花盆盆托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钧窑鼓式三足洗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钧窑海棠式花盆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钧窑鼓钉三足洗钧窑鼓钉三足洗款识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
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
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
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
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
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钧窑月白釉单柄洗底部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
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
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
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2.下列物质中的硫元素不能表现出氧化性的是A.S B.Na 2 S C.SO 2D.H 2 SO 43.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试管内壁残留的硫可用酒精洗涤B.SO 2的水溶液长期放置,酸性会增强C.SO 2有毒,不可以做食品添加剂D.浓硫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小4.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H4Cl、(NH4)2SO4、NaCl、Na2SO4,四种溶液区别,这种试剂是A.NaOH溶液B.AgNO 3溶液C.Ba(OH) 2溶液D.BaCl 2溶液5.下列关于硫元素“价类二维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a→b硫元素由游离态转变为化合态B.d溶液久置于空气中易变质C.向f溶液中通入氯气可转化为含有g的溶液D.将气体c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6.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强碱性溶液中:、、、B.新制饱和氯水中:、、、C.澄清透明的溶液中:、、、D.的溶液中:、、、7.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均正确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溶液呈酸性,可用于蚀刻铜电路板B.具有还原性,可以用于葡萄酒酿造的添加剂C.受热易分解,可以用作氮肥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8.二氧化硅()又称硅石,是制备硅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既能与HF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属于两性氧化物B.和Si都是光导纤维材料C.利用与NaOH溶液反应可制取“水玻璃”D.月球探测器使用的硅太阳能电池板。
钧窑(钧窑系)

宋代钧窑(钧窑系)
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 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 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 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 合的结果。 钧窑复色釉瓷器的烧成,不仅使
宋代的青瓷色彩尽态极妍,它所产生
变幻无穷的色彩美,为宋代的官窑青 瓷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宋代钧窑(钧窑系)
宋代钧窑特征:
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2、 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 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 融合的玫瑰紫色。 3、 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 4、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 一。 征之一。 5、 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 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盆、洗及尊等宫廷 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宋代钧窑(钧窑系)
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 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 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
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
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 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 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宋代钧窑(钧窑系) 夕阳紫翠忽成风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 故名钧窑。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 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 窑体系。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 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钧窑有两大特色, 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 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 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 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 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
关于张钧窑的故事

关于张钧窑的故事宋代钧窑瓷器被称为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齐名。
当然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窑也是各有千秋,并不是所有钧窑都可以被称作“五大名窑”。
但是在那样特殊的年代里,只要是出自于钧窑瓷器的瓷器就会受到重视,更何况其中的精品。
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战乱等原因,很多珍贵的文物流失海外,现如今能够看见的已经寥寥无几。
而河南禹州市神垕镇的张家村则保存着完整的钧窑遗址和烧制工艺,他们世代相传守护着祖先留下的宝藏。
清朝时期,皇宫内部发生政变,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惶逃离京城,途径禹县,此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招待得十分周全,深得慈禧喜爱,便将随身携带的御用瓷器赏赐给了当地的百姓,从此张家开始走向兴盛。
虽说慈禧太后对张家恩宠有加,但是张家却没有忘记祖训:永远不做官宦,不参与科举考试,只想安心种田过日子。
直至解放前夕,张家仍旧是一贫如洗,甚至连吃饭问题都难以维持。
张家的后人为了防止盗墓者的破坏,把祖辈传承下来的秘方交予儿孙,让他们严格遵循祖训,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手段使得张氏族谱得以延续。
张家的后人告诉笔者,每逢初一十五或者节假日,他们总会邀请亲朋好友聚集起来祭拜祖宗,除此之外,平常的时候他们也会组织活动,比如打篮球、唱戏曲等娱乐项目,增进彼此间感情。
正是由于这份执念才使得张家后人在艰苦环境中坚强地挺了过去,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
张家的后人在后来还成立了博物馆,供游客观赏。
据悉,该博物馆共收藏了三万余件钧瓷,涵盖了唐、宋、元、明、清等六个朝代的产品,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包括碗盘、瓶罐、花盆、香炉、花瓶等等。
另外,还展示了张家祖辈口耳相传的技术,比如柴烧、釉药配置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博物馆采取的是免费开放模式,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钧瓷简介

“五大名瓷”之首—钧瓷一概述钧瓷,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二、艺术特色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
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起源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特点形式特点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
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
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色彩特点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
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
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
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
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
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
钧瓷传统作品尊、鼎、钵、洗、瓶等陈设品,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
钧瓷胎质,陶冶清纯,坚实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
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
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
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艳丽。
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
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双配",也是钧瓷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
钧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赞赏。
钧瓷的经济价值更为同行业所重视。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钧瓷无双”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
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
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国外更有“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之说。
美学特点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
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
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
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
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造型分类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
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
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
新创品种有几十个品种,主要有鱼瓶、天球瓶、日月瓶、观音、弥勒、钟馗、十二生肖、动物、花插、文具、茶具、挂盘等。
烧制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黄金有价钧无价”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钧不随葬”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神钧宝瓷”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
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现状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既有官窑的盛誉,入主宫廷,又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
而如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得到广大民众青睐,而且走向世界。
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钧瓷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养在深闺,历久弥新,终有人识。
二是从20世纪下中后期开始的世界性的传统回归意识的觉醒。
钧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其传统的凝聚和自然之美,超越时空,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群都具有强烈的亲合力。
三是国人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均有提高,注重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有钱而有闲收藏和欣赏。
四是当今的钧瓷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在工艺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7年香港回归河南省赠送的礼品“豫象送宝”就是钧瓷创新的典型代表。
在器型上,不仅吸收其他陶瓷艺术的造型,如人物和动物造型,而且设计创新,如鱼瓶、花插,体现出现代陶瓷个性化的特点。
在釉色上,采用新的配料,烧制出以前没有的颜色,使钧瓷的色彩更加斑斓。
有一件极品挂盘,上面呈现出七八种色彩,盘折曲绕,互相映衬,精美至极。
在装饰工艺上,采用了以前钧瓷没有的雕塑、雕刻和手绘山水图案的手法,尽管这种创新还略显稚嫩,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烧造设备和技术上,进行了改良。
采用高速拉坯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废品率。
烧造由煤烧改燃气,火力均匀,使釉面洁净,色彩更加鲜亮。
这些创新,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新的、强盛的生命力,使钧瓷长上了翅膀,飞遍祖国,飞向海外。
欣赏欣赏钧瓷要关注以下几点。
造型: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图案:“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古人之诗赞出钧瓷的图案之美。
钧瓷釉面,在高温烧制中,釉料交融,自然流变,形成千姿百态的图形,如同国画艺术中的大写意,形神兼备,似真似幻,意境无穷。
釉色:釉色窑变,千变万化。
最为人称道的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可谓万紫千红。
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有时还会出现珍珠点。
因此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之说。
而且“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对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
窑变如画的效果,早被文人墨客所赞美。
如“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纹理: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典型的如: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蚯蚓纹,龙走蛇行;鱼子纹,繁星点点。
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
特别具有审美价值的是冰裂纹,俗称“开片”。
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历来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
由于这种纹路是胎质和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
冰裂纹是烧制完成以后开裂造成的,不是在烧制中产生的隐于釉面之中,因此在开片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裂开的声音,一边欣赏着“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奇妙现象,一边听着轻灵而噼啪悦耳的开片之声,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意境。
因此,把玩欣赏钧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有画面,有声音的审美过程,其中心是一个“变”字,除了静止的诸多变化外,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观赏,还会呈现千变万化。
“变”的核心是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
鉴赏要“手把、眼观、耳听、心仪”,至少从上述四个方面整体把握,常赏常新。
正如古人诗云:“层卷当受益,赏钧眼更新”。
鉴赏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
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钧窑瓷器丰富多彩的铜红窑变釉的成功烧制,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一览无余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以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