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娃传读后感
我眼中的李娃

我眼中的李娃李娃理性的。
是因为李娃的柔韧与通达。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李娃沦落风尘,作了娼妓,以勾引有钱人做为自己的衣食之源。
这是下贱的,是被社会所不齿的。
这是不争的事实。
李娃深谙这一点,非常有自知之明,因此,对社会对爱情和婚姻,她根本就没有过多的幻想和奢望。
只是做着自己职业之内的事。
虽然荥阳生只是一个初涉世的青年,不同于单纯追欢买笑的一般嫖客,是真的被李娃吸引而产生了真情。
但李娃已是阅人无数,她对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的人对自己与上层社会的隔阂有很清醒的认识,不但自己不编织美梦,也没有被荥阳生的真情所诱引。
她和荥阳生如夫妻般相处一年,始终理智处之。
当然,人非草木,面对荥阳生的痴痴相恋,李娃未尝不动心,从一句“娃情弥笃”可以看出来。
但情感归情感,现实归现实,理智的李娃终于做了自己这个职业该做的事:榨尽荥阳生的钱财后又用计甩了他。
虽是无情却是合理:做为一个娼女,只得自己想得能得的。
也许她不敢再奢望什么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她们的后半生不可能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夫”,但当年华不再时,她还可以依靠自己的钱过上较为安逸的生活。
——这也是那个社会给无依无靠的女子过上独立的过上优裕生活唯一可以从事的职业。
李娃是精明的。
她不惜与老姥周旋,赎身以抚养荥阳生,资助他成就功名。
而当荥阳生高中之后,她又功成身退,又可以看出她冷静理智的处世原则。
对荥阳生的学业,她严格要求,审时度势,恰倒好处地把握时机,其老练,精明,沉稳,果断,眼光,气度,见识都直压须眉男子,另人佩服。
李娃是善良的。
李娃是一支浓丽芬芳的鲜花,虽然被世俗所染,但她的人性并没有泯灭,她还有善良的心地,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暂时被掩藏起来而已。
当看见荥阳生“愤懑绝倒,口不能言”时,便上前“抱其颈,以绣襦拥而归于西厢”,这一个细节就写出她真诚的痛悔之情。
这一举动,最能体现李娃的良心未泯。
面对穷途末路的荥阳生,她能翻然悔悟,用拯救荥阳生的行为来拯救自己的灵魂,体现了她的人性美。
李娃传责子观后感

李娃传责子观后感
先说说这剧情里的人物吧。
李娃这个角色可真是够复杂的,就像一个多面的魔方。
在“责子”这一段里,她那叫一个痛心疾首啊。
看着她对着儿子又是生气又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就好像看到了生活中那些对孩子寄予厚望,结果孩子没达到预期的老妈。
她的每一句责备,每一个眼神,都透着一种深深的无奈。
你想啊,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娃,怎么就走上了歪路呢?这就像咱辛辛苦苦种的瓜,结果长歪了,能不气嘛。
再说说她儿子,感觉就像个糊涂蛋。
在老妈的责备下,那副不知所措又有点倔强的样子,就像我们小时候犯错被家长逮个正着的时候。
不过他这个错可犯得有点大,李娃的愤怒也不是没来由的。
看着他们母子俩在那一来一往的,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一个拼命想把对方拉回正道,一个还在迷茫中挣扎。
从这出戏里呢,我还看出了好多生活中的影子。
这就好比是一个家庭教育的缩影,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好,想把自己的经验和道理一股脑儿地塞给孩子,可孩子呢,有时候就是不领情,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结果呢,撞了南墙才知道疼。
李娃的责子,其实也是一种爱,只是这种爱被愤怒和失望包裹着,让人看着有点揪心。
而且这戏的表演也特别有意思。
演员们的表情啊、动作啊,都特别生动。
李娃皱着眉头,手指着儿子数落的时候,那股子劲儿就像要把儿子看穿一样。
儿子在一旁低着头,偶尔偷偷抬眼看看老妈的样子,活脱脱就是一个犯了错的小孩。
这让我深深感觉到戏曲的魅力,不需要太多华丽的场景,就靠演员的表演,就能把一个故事讲得这么生动,让观众能这么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李娃传故事梗概

李娃传故事梗概
李娃,是一个生活在古代中国的女子,她生性聪慧、善良,却
又不甘于平凡的命运。
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们为之动容,至今仍被传颂。
李娃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家境虽然清贫,但她却拥有一颗
渴望知识的心。
在邻里孩子们还在玩耍时,她却常常躲在书房里埋
头苦读,渴望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知道,唯有通过知识,她才
能有所作为,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在她十四岁那年,一场大灾害降临了她的家乡,洪水席卷了整
个村庄,家园毁于一旦。
在灾难中,李娃的毅力和智慧得到了大家
的认可。
她带领村民们共渡难关,尽管家破人亡,但她却坚信,只
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重建家园。
在灾后的重建中,李娃得到了一位富家子弟的赏识,两人相知
相恋,最终结为夫妻。
然而,幸福并没有降临在她身上。
她的丈夫
因病早逝,留下她一人独自抚养孩子。
面对生活的艰辛,李娃没有
退缩,她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将孩子抚养成人,同时还积
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帮助更多的人。
在她的努力下,她成为了当地的一位知名慈善家,她用自己的
力量去温暖更多的人,她的事迹被传颂开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她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她却始终坚信,只
要心怀善良,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李娃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女子的伟大,她用自己的
一生诠释了善良、坚韧和勇敢。
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让我们
明白,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前行,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李娃传故事梗概

李娃传故事梗概
李娃,一个名副其实的传奇人物。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却注定要经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
她从小聪慧伶俐,勤奋好学,深得父母喜爱。
然而,命运的捉弄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李娃的父母相继离世,留下她孤苦无依。
年幼的李娃不得不独自谋生,她从事各种苦力工作,辛苦度日。
然而,她并没有被生活的艰辛打倒,反而在逆境中锻炼出了坚强的意志和无比的毅力。
她开始学习各种技艺,努力提升自己,希望能够改变命运。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娃结识了一位高人,高人看出了她的潜力,决定收她为徒。
从此,李娃开始了她的修行之路,她刻苦钻研,勤奋苦练,终于掌握了高深的武艺和医术。
她行走江湖,四海为家,用自己的医术和武艺帮助了许多有缘之人,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而,江湖险恶,李娃也屡次陷入危机之中。
她和死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她也遭遇了无数的险境和磨难。
但是,她从未退缩,她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一切困难,最终成为了一代传奇人物。
李娃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定胜天”的真谛,她的传奇故事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梦想,勇往直前。
李娃传责子观后感

李娃传责子观后感
这出戏里啊,李娃一出场就把那种又气又恨又无奈的情绪给带出来了。
就像生活里那些恨铁不成钢的老妈子,一看到自家娃不成器,那心里的火“噌”就冒起来了。
她那一顿责问,真的是句句扎心。
看着台上的演员演李娃,我就感觉像看到了邻居大妈在教训自家调皮捣蛋的小子,虽然事儿不一样,但是那种感觉特别真实。
从情节来说呢,李娃的儿子也是真够让她头疼的。
就像我们小时候闯祸,大人总是想不明白,为啥这孩子就不能听话一点呢?李娃估计也在心里想了无数遍这个问题。
不过啊,这也让我想到,孩子犯错其实有时候不完全是孩子的错,周围的环境、教导的方式可能都有影响。
可李娃当时哪能想这么多啊,她就觉得儿子的表现简直是辜负了她的心血。
再说说表演的部分,那演员的功底是真扎实。
把李娃那种复杂的情感,从眼神到动作,表现得特别到位。
她眼睛一瞪,手指一点,那气势就出来了,感觉空气都凝固了几分。
而且在表达愤怒的同时,还能让人看到她眼底对儿子的那种爱,这就很绝。
就好比我们生气的时候对亲近的人发火,其实心里还是疼着对方的,这个度很难把握,但是演员做到了。
还有啊,这出戏里的唱词也特别有意思。
听着那些词儿,就像听一个古老的故事在耳边慢慢展开。
有些词儿还特别有韵味,虽然不是完全都能听懂,但就是感觉那种古典的美感扑面而来。
就像吃一道传统的美食,你可能不知道所有的配料,但就是能尝出那种独特的味道。
唐传奇《李娃传》新探

唐传奇《李娃传》新探作者:张凡来源:《卷宗》2014年第06期摘要:唐传奇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新文体,李娃和郑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唐传奇中的爱情代表作。
在这场爱情中,李娃对郑生的情感历程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呢?通过对文本深细的研析,我们便可清晰的看出李娃对郑生情感的转变:由内疚到好感,再到深深的爱恋。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李娃的这些情感转变的呢?这些情感转变又对郑生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在唐传奇中,像李娃这样的风尘女子能最终获得圆满爱情并走向婚姻的女子不是太多,相同身份地位的霍小玉,她的恋爱结局就要比李娃凄惨得多,究其主要原因,乃是性格和遭遇的不同。
关键词:李娃;郑生;情感转变;命运;性格1 由一见钟情到欺骗背离郑生第一次出远门就遇见了李娃,并被李娃所吸引。
而后便驾着华丽的大车,带着装满财宝的行李来到了李娃家里,一个富家俊朗才子让久处风尘的李娃心生爱慕之意。
李郑的第一次相遇,郑生就被李娃的美貌所吸引,他的痴情让人感叹。
他没有去顾及他和李娃之间身份地位的悬殊,没有去思量家族成员的感受,他是一个为爱情不顾一切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没有爱情经历和预见性的痴情少年,他只想一头扎进这爱河中,不去思考其他问题。
而李娃呢?一个历经风尘的老练女子,她深刻的明白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与郑生结婚是天方夜谭。
所以在郑生散尽钱财之时,与李母设计骗郑生以此来摆脱郑生。
此时笔者不禁要问,如果是真爱,为何李娃要这样抛弃郑生?笔者认为李娃之所以没有真心爱上郑生也是和自身的身份以及经历有关,一个美貌的风尘女子,身边一定不缺乏追求者,肯定有很多像郑生这样的公子哥追求过李娃的。
李娃与郑生的第一次见面其实已经建立了好感,若二者发展为真心相爱也是有可能的。
之所以李娃没有爱上郑生,笔者觉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李娃一早便认清自己和郑生的身世差距不会被世人所认可,加上平日见惯的那些欢场情爱之事让她早已内心冷漠。
在她眼里郑生和其他的公子哥一样,对她的感情只是一时的,就像一场过眼云烟,稍纵即逝。
李娃传责子观后感

李娃传责子观后感
首先得说说这李娃,她一出场就自带一种气场。
那责子的场面,就像是一场家庭内部的“暴风雨”。
她的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敲打着儿子的灵魂,也敲打着我的心。
我就在想啊,这当妈的也太严厉了吧,可再仔细一琢磨,又觉得这背后全是爱与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从表演上来说,演员真的是太厉害了。
那表情,一会儿是愤怒到了极点,眼睛瞪得大大的,感觉能喷出火来;一会儿又流露出那种痛心疾首的哀伤,眉头紧锁,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我看着就像是在看自己家的事儿一样,完全被带入到那个情境里去了。
再说说这儿子吧,被妈妈这么一责,那可怜巴巴的样子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
就像个做错了事的小孩,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不过呢,他又不是那种完全不懂事的孩子,从他的一些细微反应里能看出来他心里的委屈和无奈,感觉就像是被夹在各种复杂情况中间的小可怜虫。
这出戏里的唱段也特别抓耳。
那声调忽高忽低,就像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冲击着我的耳朵。
李娃责子的时候,那唱腔里满满的都是力量,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重地砸在地上,能让人感受到她情绪的强烈。
而儿子的唱段呢,又有一种弱弱的、带着点求饶的感觉,一刚一柔,对比特别鲜明。
李娃传读后感

李娃传读后感其中我最喜《李娃传》,倒不是因为情节多么出彩,仅仅因为只在这部小说里,我看到了古代男子的真心。
虽然同在唐宋传奇中,霍小玉、崔莺莺、谭意哥、任氏等女子也都各有各的妖娆动人,但男子或是相负,或是猜疑,都或多或少为小说抹上了一层血色的凄丽之色,不可谓不美,但委实看着窝囊。
唯独李娃的出场为小女子们抖了回精神,虽然可能很多人觉她处事难测,但就是这般“任是无情也动人”的风致才使人物更加出尘。
李娃的出场是通过公子的眼睛而描绘的。
“阖一扉,有娃方赁一双鬟青衣立,妖娆要妙,绝代未有。
生忽见之,不觉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
”这几句话让我想起了清照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说老实话这首《点绛唇》我素来不爱,除了“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通篇句子都不见好。
唐敏曾说这首小词绝非清照所写,更有甚者道“和羞走”三句颇有勾栏卖笑的味道——但用在这里形容李娃,我却觉得很合适。
这个女子虽“节行如是”,但掩不住骨子里的妩媚风流,若是生长在金庸笔下,怕又是个殷素素样的小妖女了。
惊鸿一瞥后,没人未曾尝试过挽留。
于是公子“洁其衣服,盛宾从而往”上门拜见,李娃再次出场,又有一般描绘:“明眸皓腕,举步艳冶。
生遂惊起,莫敢仰视。
”仿佛见到陈圆圆的韦小宝,失措中的究竟其实是惊艳。
历来娼家女子身边都会陪着个作反衬的老鸨,任何小说中,她们的角色都是没眼力价儿和爱财如命,《李娃传》也不例外。
老鸨见二人聊得投机,待到时候差不多便发话了:“鼓已发矣,当速归,无犯禁。
”以退为进的套路,公子自然便提出留宿,老鸨先不作声,待李娃答应留下,方道:“唯唯。
”骗到财神爷还要摆出被占了便宜的嘴脸,似乎历来是生意经里的经典篇章。
觥筹交错的夜宴便不必提了,老鸨借机起身走后,二人的初识情节达到顺理成章的高-潮阶段——相许。
“生娃谈话方切,诙谐调笑,无所不至。
”看到这句话,我脑中几乎立刻能浮现起了那风情万种却应对从容的女子的一颦一笑。
这是个古龙善写的带点风尘味道的“坏”女人,按儿时的印象我想到的是林仙儿,但重读后我却觉更像《大旗英雄传》里的温黛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娃传读后感其中我最喜《李娃传》,倒不是因为情节多么出彩,仅仅因为只在这部小说里,我看到了古代男子的真心。
虽然同在唐宋传奇中,霍小玉、崔莺莺、谭意哥、任氏等女子也都各有各的妖娆动人,但男子或是相负,或是猜疑,都或多或少为小说抹上了一层血色的凄丽之色,不可谓不美,但委实看着窝囊。
唯独李娃的出场为小女子们抖了回精神,虽然可能很多人觉她处事难测,但就是这般“任是无情也动人”的风致才使人物更加出尘。
李娃的出场是通过公子的眼睛而描绘的。
“阖一扉,有娃方赁一双鬟青衣立,妖娆要妙,绝代未有。
生忽见之,不觉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
”这几句话让我想起了清照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说老实话这首《点绛唇》我素来不爱,除了“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通篇句子都不见好。
唐敏曾说这首小词绝非清照所写,更有甚者道“和羞走”三句颇有勾栏卖笑的味道——但用在这里形容李娃,我却觉得很合适。
这个女子虽“节行如是”,但掩不住骨子里的妩媚风流,若是生长在金庸笔下,怕又是个殷素素样的小妖女了。
惊鸿一瞥后,没人未曾尝试过挽留。
于是公子“洁其衣服,盛宾从而往”上门拜见,李娃再次出场,又有一般描绘:“明眸皓腕,举步艳冶。
生遂惊起,莫敢仰视。
”仿佛见到陈圆圆的韦小宝,失措中的究竟其实是惊艳。
历来娼家女子身边都会陪着个作反衬的老鸨,任何小说中,她们的角色都是没眼力价儿和爱财如命,《李娃传》也不例外。
老鸨见二人聊得投机,待到时候差不多便发话了:“鼓已发矣,当速归,无犯禁。
”以退为进的套路,公子自然便提出留宿,老鸨先不作声,待李娃答应留下,方道:“唯唯。
”骗到财神爷还要摆出被占了便宜的嘴脸,似乎历来是生意经里的经典篇章。
觥筹交错的夜宴便不必提了,老鸨借机起身走后,二人的初识情节达到顺理成章的高-潮阶段——相许。
“生娃谈话方切,诙谐调笑,无所不至。
”看到这句话,我脑中几乎立刻能浮现起了那风情万种却应对从容的女子的一颦一笑。
这是个古龙善写的带点风尘味道的“坏”女人,按儿时的印象我想到的是林仙儿,但重读后我却觉更像《大旗英雄传》里的温黛黛。
虽然那个角色的转型古龙写的不太成功,但是她那种林仙儿没有的烈性和无畏却在李娃身上有同样地体现——当然,这是后话了。
“生曰:‘前偶过卿门,偶适在屏间,厥后心常勤念,虽寝与食,未尝或舍。
’娃笑答曰:‘我心亦如之。
’”聊聊几句,写出了公子的急切热忱和李娃的淡定。
任你如何表白,听就听了,最后也只是浅浅一笑:“我也是一样的呀。
”远近的距离感掌握实在恰到好处。
这种女子天生也只应生在娼家——若在寻常的千金之户,绣帘重重、庭院深深,倒怕三从四德却要遮掩了她们的风致,折损了她们的从容。
热情的少年人——比如阿飞,比如云铮,也比如这个公子,便都陷入她们淡定温和的眼波,再也无法自拔——于是公子进一步道:“今来,非直求居而已,愿偿平生之志。
但未知命也若何?”这位公子并非等闲人家的浪荡少年,相反,却是“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的世家之子;而他自己,却也是“隽朗有词藻,迥然不群,深为时辈推服”的翘楚;如此拉下身价,直截了当地跟一个娼家女子求婚,却也是痴心一片,天地同鉴了。
而这时,话自然便不该由李娃来说:仙儿有个林铃铃,而李娃也有个鸨母。
“言未终,姥至,询其故,具以告。
姥笑曰:‘男女之际,大欲存焉。
情苟相得,虽父母之命,不能制也。
女子固陋,曷足以荐君子之枕席?’生遂下阶,拜而谢之曰:‘愿以己为厮养。
’姥遂目之为郎,饮酣而散。
”这鸨母一看就是风月场上打滚过来的,生生把人家思慕之心理解成了男女之欲,真是庸俗。
而那公子却不辩解,还拜而谢,愿称为“厮养”,这也难怪后来他爹那么生气了。
身为情种,原来的身份高度最终要通通被人家掠夺干净——有情的人总是不对。
一年后,自然而然地余财荡荆“岁余,资才仆马荡然。
迩来姥意渐殆,娃情弥笃。
”人总要到穷困的时候才能看到世态炎凉。
郭大路的名言是“鸨儿爱钞,姐儿爱俏”,虽然公子外表怎么也算俏,但在这里我却觉得李娃对公子还并没有太深的感情。
再痴心,也不过是个几年的客人而已,筵席无不散,聪明淡定如李娃怎么会看不懂这些?于是鸨母的计划开始实行:先让李娃以求子的名义约公子去竹林寺拜祭,在庙中住了两夜后,李娃又拉公子去看一个所谓的姨母。
言谈正欢,突有人来报说鸨母得了急病,让李娃速回叫走了她。
公子原想一起走,却被借口商量丧事挽留了下来,后来自己不放心追过去看,李家大门已经贴了封条,一问邻里,说租赁期到,母女俩搬走两天了。
公子又奔回去问那姨母,却发现那也是人家租的房子演戏,亦是人去楼空。
如今看来只是很俗的一场把戏——通篇主角都是李娃,只有这里是鸨母独占了风骚,时间推算颇为精准,不去做导演实在可惜。
从来都是痴心女子负心汉,到这里却颠倒了过来。
可怜的公子“惶惑发狂,惘知所措”,“怨愤,绝食三日,遘疾甚笃,旬余愈甚……后稍愈,杖而能起。
”很符合林仙儿想象的自己背叛后阿飞的状况。
堂堂一个世家公子沦落至此,不能不说令人惋惜了。
而几个月后公子找到的工作则更让人扼腕:“每听哀歌,自叹不及逝者,辄呜咽流涕,不能自止。
归则效之。
生,聪敏者也。
无何,曲尽其妙,虽长安无有伦比。
”看尽了伤心,只觉人生戏梦,未若哀歌优伶,婉转清歌之下令普天与我同悲——颇有几分黄药师听了黄蓉死讯时海上高歌的凄楚。
而后他又甚而名扬凶肆,与另一家的台柱对唱哀歌,终而以一曲《薤露》技压群士,歌感四方。
“举声清越,响震林木,曲度未终,闻者嘘唏掩泣。
”我看后,只觉作者选歌精当。
或许因我平生一贯不入流,从来不喜《下里》、《巴人》,万千人同和的套路;却又心知“太高人愈嫉,过洁世同嫌”,亦不愿以《阳春》、《白雪》之知者寥寥绝侪辈于尘世,历历数来,还是有几十人可足唱和的《阳关》、《薤露》最对我性子。
只可惜世人只记极端,却少有人希罕平和中的雅致,这个典故中的大俗和大雅都被引为成语至今沿用,但阳关薤露却少有人知。
此时这曲《薤露》被公子这么凄婉动人地唱出来,我只觉深有共鸣。
素来不是俗人,但也说不上高处不胜寒,公子的感情和遭遇却也是如此:原知有人比我更苦,也眼见世人庸庸碌碌的幸福……我的境遇虽不足以感天动地,却也是一步思量一断肠的凄楚。
只安于我的悲戚,不求人尽皆知,但愿数十知音便可知足。
悲伤也这么有品位,不愧是曾经“隽朗有词藻,迥然不群,深为时辈推服”的才子。
后面的情节让我看得忧伤而不解。
公子哀歌被他家的老家人听到,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歌者之貌,酷似郎之亡子。
”本以为儿子“以多财为盗所害”的老父亲问清楚了以后命老家人把公子带回家,虽然公子“回翔将匿于众中”,却最终还是被带了回家——看到这里一切都还算正常,但回了家父亲就变了嘴脸:“责曰:‘志行若此,污辱吾门!何施面目,复相见也?’乃徒行出,至曲江西杏园东,去其衣服,以马鞭鞭之数百。
生不胜其苦而毙。
父弃之而去。
”——觉得有败门风可以理解,责骂也算正常,但把儿子脱了衣服拿马鞭几百下抽死,连埋都不管埋,扔下就扬长而去,这种父亲着实可怕。
他甚至还没问明白儿子为何沦落到唱哀歌的境地就下这种狠手,若是再知道竟是被一个风尘女子骗成这样,还不给拉起来鞭尸?同样是世家,连贾政那“下死手的板子”都不至狠成这样,这位公子的父亲虎毒淫威,真可谓在小说里都震古烁今了。
可叹这种偏执的父亲生下的儿子却多是情种,却不知是小说家的惯常安排,还是某种心理因素导致的必然现象了。
最后还是教他哀歌的老师不放心命人暗暗跟踪,派人拿床草席前去埋葬,发现他胸口还有些热气,抬回去迅速抢救,这才保住一条命。
亲疏之间,孰远孰近,倒头来却是难说了。
可怜公子又度过了一段艰难养伤的日子——两度从鬼门关转回,都是被最亲最爱的人伤害抛弃,恐怕连最爱写苦情戏虐-待主人公的琼瑶阿姨也写不出这样的窘境吧。
“月余,手足不能自举,其楚挞之处皆溃烂,秽甚。
”“自秋徂冬,夜入于粪壤枯室,昼则周游隶肆。
一旦大雪,生为冻所趋,冒雪而出,乞食之声甚苦。
闻见者莫不凄恻。
”——从世家公子到唱哀歌,又从唱哀歌变成要饭的,人间的境遇真是覆雨翻云。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么公子不过是个艾天蝠式的人物,为了一个女子容光一现,惊鸿一瞥而沦落得后半生永远落入黑暗。
而李娃也不过是阴嫔或者林仙儿,作不得温黛黛。
世事欲到柳暗花明,必先经山重水复,小说里尤其如此。
只可惜人世间很多人、很多事总是等不到柳暗花明就先黯然输给了时间。
造化公道,寿数不公,这也总是没法子的事。
所幸在小说中,无论古今中外,主角的命运转折永远都会卡在他看得见的时段之内。
公子终于获救,本在情理之中。
他几经辗转,终于凑巧走到李娃的居所之外。
李娃也是个有心的女子,只是凭着公子几句嘶声的叫喊就能辨认出是公子。
“此必生也。
我辩其音矣。
”这样的肯定我不知换了我能不能做到。
毕竟看了太多的传奇与真实,多么生死相许的爱情最终也往往敌不过沧海桑田的变迁,当曾经的爱人沦落成这样,纵然不弃,又真的能认出来么?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的叹息,其实也原是有道理的。
感慨不提,小说中的人总是比我们尘世中人多几分玲珑心肝,看寥寥几笔间,两人已完成了人生的二次相逢。
先前是公子“不觉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而今却变成了李娃“连步而出,见生枯瘠疥厉,殆非人状”。
这种这种烟视媚行的女子,任你潇洒倜傥,才高八斗,都能一笑从容处之,李娃如此,师师也是如此。
真正能打动她们的,往往是一种触动她们心底柔软之处的感觉。
比如孙小红的当头棒喝,比如云铮的伤重濒死,比如徽宗的坐井观天,而感官上刺激最强烈的,无过于看到一年前那么光鲜体面的少年,突然以这么凄惨的形象出现在自己面前。
“娃意感焉,乃谓曰:‘岂非某郎也?’生忿懑绝倒,口不能言,颔颐而已。
娃前抱其颈,以绣褥拥而归于西厢。
失声长恸曰:‘令子一朝至此,我之罪也!’绝而复苏。
”寥寥几笔间,公子又悲又喜,还带点倔强的心境通过几个动作纤毫毕现,而李娃的反应转变得虽然突兀,却也自然。
以她一个风尘中进退趋避惯了的女子而言,这一抱一失声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她心底的震撼。
看她几次出场的排场,该也是个素来好洁,惯于奢华之人,此时却用自己的绣花被子拥着又脏又病的公子径自抱入西厢,其不为财动的心地又可见一斑。
单以此而论,却是温黛黛等又远远不及的了。
古龙虽然有天纵鬼才,却始终脱不了对女人的谬解,只按照他的观察范围写来,忖得红颜祸水型的女孩子,既然不爱英雄又不必在乎衣物妆奁,自然所爱的只是钱财和权力。
却不知有时女子求的,却只是心地的宁静和平淡。
被金银利禄吸引的那些天生尤物们,再妩媚风流也不免落了俗套。
可叹早在唐时白行简就写出来的款款风致却在近代被误解扭曲了,大概随着最近“美女作家”们兴起,能有望给美人们平个反吧。
若是单把公子救起来好好喂顿饭,也未见得是真心,也不显得李娃有何不凡。
倒是后面这一段我历来很爱看的。
“姥大骇,奔至,曰:‘何也?’娃曰:‘某郎。
’姥遽曰:‘当逐之,殆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