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的本构关系

合集下载

第二节 洞室围岩变形及坡坏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洞室围岩变形及坡坏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洞室围岩变形及破坏的基本类型
一. 围岩应力引起的变形与破坏 1. 围 岩:工程开挖后,应力变化范围内的岩体。 2. 二次应力:工程开挖后,岩体中一定范围内原始应力 发生变化,其改变后重新分布的应力叫二 次应力。又叫重分布应力或围岩应力。 (一) 围岩应力变化规律
地下洞室开挖后,破坏了岩体中原有地应力平衡状态,岩体 内各质点在弹性应变能作用下,力图沿最短距离向消除了阻力的 临空面方向移动,直到达到新的平衡,将这种位移现象叫做卸荷 回弹。随着岩体质点的位移,岩体内一些方向由原来的紧密状态 发生松弛,另一些方向反而挤压程度更大,岩体中应力的大小和 主应力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并产生局部应力集中。这种岩体应 力变化,一般发生在地下洞室横剖面最大尺寸的5-6倍范围内。 在此范围以外,岩体基本处于原来的天然应力状态。
第二节 洞室围岩变形及破坏的基本类型
7. 膨胀内鼓:在膨胀岩地区,洞室开挖后水分向松动圈集 中,导致岩石吸水膨胀,并向洞内鼓出的现象。
洞室开挖后,由于围岩松动圈的存在,形成围岩低应力区,地下 水往往由围岩高应力区向围岩低应力区转移,当围岩内含大量膨胀矿 物时,易于吸水膨胀的岩体发生强烈的膨胀并导致围岩内鼓变形。常 造成洞室设计空间不足,围岩表部膨胀开裂。随着风化加深,围岩甚 至可以解体。除地下水的作用外,这类岩体开挖后也会从空气中吸收 水分而自身膨胀。 遇水后易于膨胀的岩石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富含蒙脱石、伊犁石 的粘土岩类;另一类是富含硬石膏的地层。隧道围岩中若遇到遇水体 积增加2.9%的岩石,就会给开挖造成困难。而有些富含蒙脱石的岩体, 遇水后体积可增加到14~25%。据挪威对水工隧洞的调查,有70%的隧 洞衬砌开裂和破坏均与此有关。与围岩塑性挤出相比,围岩吸水膨胀 是一个更为缓慢的过程,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

地下工程围岩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机理研究

地下工程围岩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机理研究
化,这时巷道的埋深大于软化临界深度。
(3)当P;<0时,PO < a.,巷道围岩处于弹性状
态,可以自稳,无需支护,这时巷道的埋深小于软化
临界深度。
一2c份
3. 3塑性流动圈半径的理论解
(Rf)‘一1
r
(K;一1)a;+:‘·而
(9)
p.,根据松动区的岩体Mohr-Coulomb准则,结合
平衡方程,可以求出松动区岩体的应力分布:
1Kp - 1「
而〕
KpKp - 1
(Rf)‘一,
r
(K;一1)o;+::·衍
其中,只—使围岩不出现塑性软化的最小支护
力。
根据岩石的软化临界荷载的含义可知,
}2BoR,二/,,、,r }Re、二
1u=宁二答号L(1一h)(--一(-) ") I
}一1+h‘、‘’叼、 2尺、r““
J_2Bo ,l一h二‘、二
ift一1 +VhLy 2=一(--r )1+^)J (lo)
!2Bo 1一h.,尺、,二*、,
中处于三轴压力的平衡状态,一旦开挖,这个平衡系
统就会被破坏,围岩应力会重新调整。
以圆形巷道为例,调整的结果,围岩出现了四个
区,自采空区向外依次是:塑性流动区、塑性软化区、
塑性硬化区、弹性区,对于上述各区的划分,国内外
学者(陈进[Ill,蒋宇静[[2]等)在有关的论文中都有过
论述。
一弹性区
图1软岩巷道围岩分区
2圆形巷道围岩的软化模型
巷道(以圆形巷道为例)开挖以后,采空区附近
围岩应力状态由平面应力状态变为单轴应力状态,

《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总复习题

《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总复习题

岩石力学总复习一、概念题1、岩体质量指标RQD.答:将长度为10cm(含10cm)以上的岩芯累计长度占钻孔总长的百分比,称为岩石质量指标RQD。

(P119)2、岩石的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

答:应力(δ)与应变(ε)的比率被称为岩石的弹性模量。

岩石的变形模量为正应力δ与总应变(εe+εp)之比。

(P59)3、地应力及次生应力。

答:地应力是存在与地层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

(P129)经应力重分布形成的新的平衡应力,称为次生应力或诱发应力。

(P307)4、岩石的蠕变和松弛。

答:蠕变是当应力不变时,变形随时间增加而增长的现象.松弛时当应变不变时,应力随时间增加而减小的现象。

(P198)5、地基承载力。

答: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单位面积上承受荷载的能力。

(P402)6、弹性变形。

答:物体在受外力作用的瞬间即产生全部变形,而去除外力(卸载)后又能立即恢复其原有形状和尺寸的性质称为弹性,产生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P52)7、等应力轴比。

答:等应力轴比就是使巷道周边应力均匀分布时的椭圆长短轴之比。

(P315)8、极限承载力。

答:地基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所能承受的荷载即为极限承载力。

(P402)9、塑性变形。

答:物体受力后产生变形,在外力去除(卸载)后变形不能完全恢复的性质称为塑性,不能恢复的那部分称为塑性变形,或称永久变形、残余变形。

(P52)10、岩石本构关系。

答:岩石本构关系是指岩石的应力或应力速率与其应变或应变速率的关系.(P183)二、填空题1、根据结构面成因,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P822、同一岩石各种强度最大的是单轴抗压强度,中间是抗剪强度,最小的是单轴抗拉强度。

3、岩石的抗剪强度用了凝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表示。

P2194、隧道轴线方向一般与最大主应力平行(一致),弹性应力状态下无关,轴对称图形无关。

5、岩石的变形不仅表现为弹性和塑性,也具有流变性质,流变包括蠕变、松弛和弹性后效。

03第三章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03第三章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5. 强度丧失和完全破坏阶段:岩体 内部的微破裂面发展为贯通性破裂 面,岩体强度迅速减弱,变形继续 发展,直至岩体被分成相互脱离的 块体而完全破坏(DE段)
4. 微破裂的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即使工 作应力保持不变,由于应力的集中效应, 破裂仍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首先某些最 薄弱的环节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的结果 又引起次薄弱环节破坏,依次下去,直至 整体破坏。体积应变转为膨胀,轴应变速 率和侧向应变速率加速增大(CD段)

n cr
1 3

sin( a s ) sin s sin( 2 a s ) sin s
(ncr为应力系数)
§3.2 岩体在加荷过程中 的变形与破坏

结构面的动摩擦角φk低于其静摩擦角φs,两者相差
的程度与岩石性质、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温度、充填物的
性质、滑移速度、湿度以及振动状况都有关。某些材料试 验表明,动、静摩擦角的差别可以十分悬殊(如铸铁的φs 为48,而其φk值仅为830′)。因而剪切位移一旦起动, 由于静、动摩擦相差悬殊,可出现突跃的剪切位移,即所 谓粘滑(stick—slip)现象。

§3.2 岩体在加荷过程中 的变形与破坏
3.2.1
拉断破坏机制与过程
(1)拉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

拉应力条件下岩石的拉断破坏过程十分短暂。
根据格里菲斯破坏准则,当σ1+ 3σ3 ≤0时,拉 应力σ3对岩石的破坏起主导作用St:岩石的抗拉强度)
§3.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破坏机制转化的界限围压称为破坏机制转化围压 (如表3-1)。从表中可以看出,由拉断破坏转化为剪断 破坏的转化围压为1/5~1/4 [σ](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由剪切转化为塑性破坏的转化围压为1/3~2/3 [σ]。

岩石力学 岩石的变形 破坏特征

岩石力学 岩石的变形 破坏特征

体胀系数:温度上升1℃所引起的体积增量与初始体积的比值。
vs
Vt V0 V0
线胀系数:温度上升1℃所引起的长度增量与初始长度的比值。
ls

Lt L0 L0
岩石的导热率是度量岩石的热传导能力的参数,是指当温度上升1℃时,热量
在单位时间内传递单位距离的损耗值。
Ct

QT LtT
3、岩石的各向异性和渗透性
A
r
o
a
空隙闭合应力:单轴压缩状态下使岩石中的空隙闭合的 最下应力。
2.岩石变形特征

v
r r
e B
A
o
a
比例弹性极限或弹性极限:应力-应变曲线保持直线 关系的极限应力
2.岩石变形特征
v
r r
p
C
e B
A
a
屈服应力:单轴压缩状态下岩石出现塑性变形的极限应力
2.岩石变形特征
抗冻性:岩石抵抗冻融破坏的能力。 膨胀性:岩石吸水后体积增大引起岩石结构破坏的
性能称膨胀性。 崩解性:岩石被水浸泡,内部结构遭到完全破坏呈
碎块状崩开散落的性能。具有强烈崩解性的岩石和 土,短时间内即发生崩解。
2、岩石的物理性质
岩石的热理性:是指岩石温度发生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
物理性质。(热胀冷缩)
大、小开空隙的相对比例关系。
Wp

mw2 ms
100 %
Wa

mw1 ms
100%
2、岩石的物理性质
岩石的软化性
岩石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的性质,称为软化性
软化系数(KR)为岩石试件的饱和抗压强度(σcw)与 干抗压强度(σc)的比值
KR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后习题与思考解答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后习题与思考解答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后习题与思考解答(总1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岩石物理力学性质3.常见岩石的结构连接类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岩石中结构连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结晶连接和胶结连接。

结晶连接指矿物颗粒通过结晶相互嵌合在一起。

这类连接使晶体颗粒之间紧密接触,故岩石强度一般较大,抗风化能力强;胶结连接指岩石矿物颗粒与颗粒之间通过胶结物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的岩石,其强度主要取决于胶结物及胶结类型。

7.岩石破坏有几种形式?对各种破坏的原因作出解释。

答:岩石在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破坏形式包含三种:X状共轭面剪切破坏、单斜面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

前两类破坏形式主要是因为轴向主应力因起破坏面的剪应力超过岩石最大剪应力而导致的破坏;后一类破坏主要是因为轴向主应力引起破坏面横向拉应力超过岩石最大拉应力而导致的破坏。

9.什么是全应力-应变曲线,为什么普通材料试验机得不出全应力-应变曲线?答:能全面反映岩石受压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征,特别是岩石破坏后的强度与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的应力应变曲线就叫全应力-应变曲线。

普通试验机只能得出半程应力-应变曲线不能得出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原因是由于试验机的刚性不足,在岩石压缩过程中,试件受压,试验机框架受拉,随着岩样不断被压缩,试验机发生的弹性变形以应变能形式存于机器中,当施加压力超过岩石抗压强度,试件破坏,此时,试验机迅速回弹,被存于试验机中的应变能瞬间释放到岩石试件中,引起岩石的激烈破坏和崩解,因而造成无法获得岩石在超过峰值破坏强度后受压的应力应变曲线。

10.如何根据全应力-应变曲线预测岩石的岩爆、流变和反复加、卸载作用下的破坏?答:(1)如下图示全应力应变曲线:左半部A的面积代表,达到峰值强度时,积累在试件内部的应变能,右半部B 代表试件从破裂到破坏所消耗的能量。

若A>B,说明岩石破坏后尚余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突然释放就会产生岩爆,若A<B,则说明应变能在破坏过程中全部消耗掉,因而不会产生岩爆。

岩石力学第5章 岩体的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

岩石力学第5章 岩体的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
ε = λ
= + + + +
λ
σ
所以有
λ =
ε σ
伊柳辛理论可以写成(弹ຫໍສະໝຸດ 性共有) 伊柳辛理论可以写成= = =
ε σ ε σ ε σ
γ γ γ
=
ε τ σ
ε = τ σ
=
ε τ σ
弹性部分
= = =
塑性部分(总应变偏量与弹性
应变偏量之差)
γ γ γ
= = =
τ τ τ
= = =
ε σ ε σ ε σ
γ γ γ
=
ε σ
τ τ τ
ε = σ ε = σ
式中关键是等效应变与等效应力的比值 式中关键是等效应变与等效应力的比值
⑷ 形变理论应满足的条件 加载应为单调增加,尽量不中断,更不能卸载 材料是不可压缩的 应力应变曲线具有幂化形式 小变形(弹性与塑性变形为同一量级) ⑸ Davis-儒柯夫试验 儒柯夫试验 试验材料—铜材 拉力与内压比值k不同(同一试件k为常数) 做出σi~εi曲线 结论:类似单轴简单加载
ε ε ,有 σ σ
=
φ
所以:
=

= =
+
这就是Hencky 本构方程,它 本构方程, 这就是 包括了弹性变形 弹性变形与 包括了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ε σ
=
+
=

=
+
ε σ
⑶ 应变偏量与应力偏量成比例
= =
γ = τ
= λ
γ = τ
γ = τ
= λ
主应力、 主应力、主应变偏量关系
= =
应变强度(参见公式(1-29)page 20) 应变强度

岩体力学习题及答案

岩体力学习题及答案

习题一绪论1.1 选择题1.1.1 岩石与岩体的关系是()。

(A)岩石就是岩体(B)岩体是由岩石和结构面组成的(C)岩体代表的范围大于岩石(D)岩石是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1.1.2 大部分岩体属于()。

(A)均质连续材料(B)非均质材料(C)非连续材料(D)非均质、非连接、各向异性材料1.2 简答题1.2.1 岩石力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2 常见岩石的结构连结类型有哪几种?1.2.3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的?1.2.4 岩石与岩体的关系是什么?1.2.5 岩石与岩体的地质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习题二第一章岩石物理力学性质2.1 选择题2.1.1 已知某岩石饱水状态与干燥状态的抗压强度之比为0.82,则该岩石()(A)软化性强,工程地质性质不良(B)软化性强,工程地质性质较好(C)软化性弱,工程地质性质较好(D)软化性弱,工程地质性质不良2.1.2 当岩石处于三向应力状态且比较大的时候,一般应将岩石考虑为()(A)弹性体(B)塑性体(C)弹塑性体(D)完全弹性体2.1.3 在岩石抗压强度试验中,若加荷速率增大,则岩石的抗压强度()(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判断2.1.4 在岩石的含水率试验中,试件烘干时应将温度控制在()(A)95~105℃(B)100~105℃(C)100~110℃(D)105~110℃2.1.5 按照格理菲斯强度理论,脆性岩体破坏主要原因是()(A)受拉破坏(B)受压破坏(C)弯曲破坏(D)剪切破坏2.1.6在缺乏试验资料时,一般取岩石抗拉强度为抗压强度的()(A)1/2~1/5(B)1/10~1/50(C)2~5倍(D)10~50倍2.1.7岩石的弹性模量一般指()。

(A)弹性变形曲线的斜率(B)割线模量(C)切线模量(D)割线模量、切线模量及平均模量中的任一种2.1.8某岩石试件相对密度d s=2.60,孔隙比e=0.05,则该岩石的干密度ρd为()(A)2.45(B)2.46(C)2.47(D)2.482.1.9下列研究岩石弹性、塑性和粘性等力学性制裁的理想力学模型中,哪一种被称为凯尔文模型?()(A)弹簧模型(B)缓冲模型(C)弹簧与缓冲器并联(D)弹簧与缓冲器串联2.2简答题2.2.1 何谓岩石中的微结构面,主要指哪些,各有什么特点?2.2.2 常见岩石的结构连结类型有哪几种?2.2.3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的?2.2.4 什么是全应力应变曲线?为什么普通材料试验机得不出全应力应变曲线?2.2.5 在三轴压缩试验条件下,岩石的力学性质会发生哪些变化?2.2.6 什么是莫尔强度包络线?如何根据实验结果绘制莫尔强度包络线?2.2.7 表示岩石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及其表示方式是什么?2.2.8 岩石破坏有几种形式?对各种破坏的原因作出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变形:不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只发生形、体变化。

破坏:既发生形、体变化、也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

1.岩体变形破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1)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及发展阶段①压密阶段(OA段):非线性压缩变形—变形对应力的变化反应明显;裂隙闭合、充填物压密。

应力-应变曲线呈减速型(下凹型)。

②弹性变形阶段(AB段):经压缩变形后,岩体由不连续介质转变为连续介质;应力-应变呈线性关系;弹性极限B点。

③稳定破裂发展阶段(BC段):超过弹性极限(屈服点)后,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a.出现微破裂,随应力增长而发展,应力保持不变、破裂则停止发展;b.应变:侧向应变加速发展,轴向应变有所增高,体积压缩速率减缓(由于微破裂的出现);④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CD段):微破裂发展出现质的变化:a.破裂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即使是荷载应力保持不变,破裂仍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b. 最薄弱部位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导致次薄弱部位破坏,直至整体破坏。

“累进性破坏”。

c. 应变:体积应变转为膨胀,轴向及侧向应变速率加速增大;※结构不均匀;起始点为“长期强度”;⑤强度丧失、完全破坏阶段(DE段):破裂面发展为宏观贯通性破坏面,强度迅速降低,岩体被分割成相互分离的块体—完全破坏。

(2)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①张性破坏(图示);②剪切破坏(图示):剪断,剪切。

③塑性破坏(图示)。

破坏形式取决于:荷载条件、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二者的相互关系。

①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a.与围压σ3有关:低围压或负围压—拉张破坏(图示);中等围压—剪切破坏(图示);高围压(150MN/m2=1500kg/cm2)—塑性破坏。

的关系:b.与σ2σ2/σ 3 <4(包括σ 2 =σ3),岩体剪断破坏,破坏角约θ=25°;σ2/σ 3 >8(包括σ 2 =σ1):拉断破坏,破坏面∥σ1,破坏角0°;4≤σ2/σ3≤8:张、剪性破坏,破坏角θ=15°。

②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完整块体状—张性破坏;碎裂结构、碎块结构—塑性破坏;裂隙岩体—取决于结构面与各主应力之间的方位关系。

2.岩体的强度特性强度特性取决于:岩性、结构; 受力状态。

一组结构面岩体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形式及极限强度性状。

极限应力比 n = σ1/σ3 (岩体破坏时的大、小应力)(1)当(45°-φ/2)-17<α<(45°-φ/2)+17°岩体沿结构面滑动破坏,岩体强度受结构面的C i 、υi 控制;C=0、α=(45°-υ/2)时,强度最小。

随α增大或减小,强度增大。

(2)当α>(45°-φ/2)+27°剪断完整岩石;岩体强度受岩石的C E 、υE 控制;岩体强度随结构面间距变小而降低。

当间距足够大时,岩体强度接近岩石材料强度。

(3)当0<α<(45°-φ/2)-17°或(45°-φ/2)+17°<α<(45°-φ/2)+27° 部分沿结构面滑动,部分剪断岩石。

岩体强度与结构面和岩石的抗剪性能均有关,且当α由8°→0°及42°→52°,强度随之增高。

3.岩体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破坏(1)拉断破坏机制①拉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 岩体单向受拉或负围压。

a.与σ3垂直的裂隙,两端拉应力集中,最先拉断;b.只要应力达到抗拉强度,即使应力不再增加,破裂也要发展。

破坏准则:[σ3]≥ S t ②压应力条件下的拉裂:与σ1成一定交角的裂隙两端拉应力最高,形成平行于σ1的拉裂面。

a.单向受压:[σ1] = 8S tb.三向受力:(σ1-σ3)/(σ1+σ3)≥ 8S t (2)剪切变形破坏机制与过程①完整岩体的剪断破坏机制: a.纵向张性微破裂发展(图示); b.微观横向压碎代发展(图示); c.切断“薄梁”,累进性破坏(图示);②沿已有结构面的剪切破坏机制:a.平面摩擦:层间错动面、剪性断裂、滑动面等。

破坏条件:剪应力≥结构面残余强度,S≥σtgυS;荷载方向与结构面法线的夹角≥平面摩擦角υS。

b.糙面摩擦:爬坡-越过凸起体:爬坡角较小、法向应力较低;抗剪强度τ=σtg(υS+i)剪胀→裂缝收缩,剪胀为负值。

剪断凸起体:爬坡角较大、法向应力较高。

但即使是法向应力为零,i≥55°的凸起体仍会剪断;抗剪强度τ=σtg(υS)+C凸起体刻痕或犁槽:抗剪强度类似于剪断凸起体。

注意:当σtgυS +C>τ>σtgυr(残余强度、峰值强度),可能挤入累进性破坏(原因:凸起体应力集中);凸起体的抗剪强度不均一,“各个击破”方式破坏,结构面突然丧失稳定性,强度急剧降低,破坏具有突发性,迅速释放能量。

c.转动和滚动摩擦:上滑面运动轨迹—对角点P;对角线OP为半径的圆弧线;相当于滑块越过一个圆弧形凸起体,任意一点切线与剪切方向的夹角即为该点的爬坡角或下降角。

过程:起动摩擦角:υ=α=δ=tg-1a/bt=δ-γ(γ转动角)起动后摩擦角:υt当对角线OP直立时:γ=δ=0υt此时,上滑面抬至最高点,岩块翻转,δ翻转角;继续滑动--上下滑面间距缩短,υ为负值,滑面承受拉应力。

注意:a.翻转角δ< 结构面的静摩擦角υ;b.分割碎块的结构面愈密(δ角越小),转动摩擦愈易发生;c.转动剪切一旦起动,摩擦角随之降低,甚至为负值;d.碎块边角越多(趋于圆球形),翻转角越小,甚至接近0°。

此时,转动摩擦可变为滚动摩擦。

(3)剪切发展过程中的累进性破坏岩体应力一旦超过其长期强度,则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此时,平面滑动强度相当于残余强度;糙面摩擦(或不连续结构面)强度则高于残余强度。

①累进性破坏:a.结构不均一,剪应力集中不均一,b.各凸起体强度不同;c. 各凸起体强度降低速度不一。

②应力-强度关系类型:a.突破口处的剪应力>岩石的极限强度:突然破坏,时间短;b. 长期强度<突破口处的剪应力<岩石的极限强度:加载至破坏的时间较长;c. 突破口处的剪应力<长期强度(较接近):工程年代内某一阶段将破坏,取决于强度降低速度(外营力);d. 突破口处的剪应力≤长期强度:工程年代内不破坏。

③如何确定剪应力与长期强度的关系:a.裂面连通率>50%:不考虑间断处(凸起体)的C值;b.长期稳定,只考虑一级平缓起伏角;短期稳定,可考虑次级较陡的凸起体;≥3.5~4.0c.KC(3)摩擦滑动过程中的粘滑与稳滑①基本特点与产生条件:a.稳滑:缓慢、持续地滑动,剪切位移无突变;应力不发生突然释放(应力降),不产生振动。

多发生在低围压条件下。

b.粘滑:间歇性、跳跃性滑动,剪切位移发生突变;产生很大的应力降(突然释放应力)和振动。

多发生在高围压条件下。

注意:含有蒙脱石等膨胀性粘土矿物、或含水且透水性低,高围压下仍可表现为稳滑;高温、高空隙压力,可使发生粘滑的围压条件提高。

②粘滑产生的机制:结构面的摩擦阻力急剧降低,引起岩体突然失稳。

a.热软化效应:滑动面温度升高、抗剪强度降低;静摩擦>>动摩擦突然滑动前应有稳滑阶段(为证实)。

b.嵌入蠕动效应:较硬的凸起体逐渐嵌入对盘较软岩体,“刹车”形成“锁固”效应;静摩擦>>动摩擦c.脆性破坏:剪断“凸起体”;间断“锁固段”。

4.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破坏卸荷:①临空面附近岩体应力重分布导致应力集中效应;②差异回弹在岩体中形成残余应力体系;(1)差异卸荷回弹造成的张性破裂①岩体材料性能差别;②应力历史不同(颗粒和胶结物的受力不同);③裂隙端部的扩展机制;①岩芯裂饼现象:力学机制:a.岩柱受根部约束,不能充分回弹。

回弹的充分程度随距受限面高度h 增加;的岩柱已充b.受限面只能约束一定高度岩柱回弹,超过某一临界高度h分回弹(取决于岩性、岩柱直径);c.岩柱短轴垂面上的残余法向压应力与受限面上的残余剪应力的关系(上图);当岩柱边缘的最大剪应力突破岩石的抗剪强度,沿受限面迅速剪断,破裂面向岩柱中心发展,剪应力集中也随之向岩柱中心转移,直至剪断。

所以,一定的地应力环境、同类岩石的岩饼,厚度与直径的比值基本一致。

②坡脚根部的差异回弹:(3)河谷卸荷变形破裂发育的基本模式①宽谷:边坡—水平位移;底部—隆起、逆冲、形成空洞;②窄谷:边坡—水平剪切位移;坡脚、谷底--高地应力集中,存积很高的应变能。

③其它类型(图示)???4.岩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的变形破坏动荷载—在岩体中传播的应力波。

①地震、爆破:岩体存在阻尼,由此激发的应力波最终逐渐消失;②机械振动:应力波以强迫振动方式传播(干扰力),运动频率稳定;(1)动应力与动参数之间的关系①纵波在岩体中传播引起动态正应力(拉、压):σd~质点加速度a P、振动频率f P、波速c P、弹模E;②横波在岩体中传播引起剪应力:τS~质点加速度a S、振动频率f S、波速c S、刚度(剪切模量)G;(2)岩体结构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应力波穿过地质界面,产生透射波应力σt 、反射波应力σr。

σt、σr~两侧介质性质(弹模及密度E1、ρ1,E2、ρ2)的差异。

①应力波由硬质岩体传入软质岩体,即E1>E2(图示):反射波引起拉应力(σr为拉应力),界面附近张性破裂;②应力波由软质岩体传入硬质岩体,即E1<E2(图示):反射波应力σr为压应力,对稳定性无明显影响;③应力波穿过软弱带(图示):应力波的反射机制和低强度岩石吸收大量能量,软弱带对应力传播起屏蔽作用。

(3)动荷载作用下岩体破坏特征①触发效应:a.稳定性接近临界状态;b.对振动特别敏感的岩土体(保水的碎裂岩体及松散岩体、保水疏松砂土、敏感粘土);②累积效应:多次位移积累,最终导致破坏。

5.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时间效应(1)岩体具有流变特性蠕变: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持续发展;松弛:在变形恒定的条件下,岩体内的应力随时间逐渐降低。

(2)岩体(粘弹性介质)蠕变发展过程①减速蠕变—相当于压缩变形阶段;②等速蠕变—相当于稳定破裂发展阶段;③加速蠕变:应力超过长期强度,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6.空隙水压力在岩体变形破坏中的作用空隙、孔隙及裂隙中的地下水效应:①机械、物理及化学作用—岩性不断变化、稳定性不断下降;②力学作用—改变作用双方的受力状态。

(1)有效应力原理在岩体中的适用性①裂隙岩体:a.结构面上的正应力σS=σ-σW(有效应力);b.剪应力τS=τ(空隙水压力变化对结构面上的剪应力无影响);c.抗剪强度: 天然:τ=σtgυ+C饱水:τS=σS tgυ+C = (σ-σW) tgυ+C强度降低Δτ= -σW tgυ②孔隙岩体:有效应力原理应用于空隙岩体时,须考虑孔隙水压力作用的有效面积系数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