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

合集下载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古代汉语的句法

古代汉语的句法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 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关系可以分成两类:主动句与被动句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 受者,即受事者。 受者,即受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1、意念上的被动表示法 、 蔓草犹不可除。 蔓草犹不可除。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大楼建好了。 信写好了。 饭吃了。 大楼建好了。 信写好了。 饭吃了。
(2)表被动的介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表被动的介词“ 期又演变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 期又演变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 可译为“ 自己” 可译为“我”或“自己”。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 仇者所快。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家叔以余贫苦, 用于小邑。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故今具道所以, 恕也。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请勿见笑 请勿见怪 见谅 见教 对于动词前的“ 对于动词前的“见”的用法要根据上下文加 以辨别。 以辨别。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无“者”、“也”句 、
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 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仅靠主语与谓语 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①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天下之本。 ②农,天下之本。 荀卿,赵人。 ③荀卿,赵人。
2、有“者”句 、
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 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 代词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戾虫; 甘饵。 陈轸者 游说之士。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 天下者 高祖天下。 ③天下者,高祖天下。 不祥之器。 ④兵者,不祥之器。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引言
❖古代汉语语法是古汉语不可缺少的内 容。从古至今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 并不像词汇那么大,所以主要讲古今 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法一般分成词法和句法 两大类,先看句法:
一、句法
一)判断句 1、判断句含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 判断句。 我是教师。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这里讲的判断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不同, 后者需要条件,属于逻辑推理,而古汉语中是指 人主观上对事物的一种判断,不一定需要条件。
5、数量成分的位置
量词有两种:名量词和动量词(二者都 表单位)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 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1)表示名量的数词可置于名词后面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 公十五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问题,主要有几种 情况: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
成宾语前置
4)代词“是”宾语前置 5)介词“以”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 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 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古代汉语句法

古代汉语句法

第一节句法一、判断句(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试比较: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②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1. 古:名谓句;今:非名谓句。

2. 古:不用判断词;今:用判断词。

3. 古:主语后可用语气词“者”;今:不用。

4. 古:常用语气词“也”煞句;今:不用句尾语气词“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句式1. “……者,……也。

”例如: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②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2. “……,……也。

”例如:①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国语·齐语》)②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3 . “……者,……。

”例如: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4. “……,……。

”例如:①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②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提示:(1)如果以使用频率高低作为判别典型句式的标准,那么,2式应该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句式。

(2)主语后面的“者”未必都是语气词。

例如:①知者,无不知也。

(《孟子·尽心上》)②代汉者,当途高也。

(《三国志·魏书·袁术传》注引《典略》)三)常用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词的性质判定1. “是”(1)作指示代词。

例如: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②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试比较: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同上)(2)作判断词。

例如:①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②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提示:一般认为汉语的判断词“是”萌芽于战国时期,发展于两汉时期,东汉末期发展成熟。

2. “为”对于判断句中的“为”字的性质的认识,目前人们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定为动词,二是认定为判断词。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常将宾语 置于动词之前,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是、 之” ,以示区别。 “是、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一般不译。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 楚)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③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恼七零八落人仰马翻,祝你新春快乐马到成功,
前景广阔一马平川。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
二十七章“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 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 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④某名人参观完自贡恐龙博物
馆后留言:
“能到自贡恐龙博物馆一游,
何幸之有!”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
(三)“为”字被动句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 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 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唯利是图 夜以继日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 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⑴ 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 “谁、何、奚、安、 孰、胡”等。⑵是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尤 其是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前置,容易被我 们忽视。如: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复合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参见第十四章叙述句被动句式部分P327。
五、名词性成分作谓语:古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之一,见名词节(P221)和判断句节(P319)。
第四节述补结构P298
要点:1、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2、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结构与述宾结构的差异。
述补结构直接成分间是补充关系。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施事者。(参见介词节P270)
2、充任宾语的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之否定时,代词宾语不前置。
三、用代词“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的宾语要前置。
例: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3、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固定格式“惟+宾语+是/之+述语”:惟余马首是瞻。
*“其+动词/形容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其+(动词/形容词+者)”。
“其”修饰“者”字结构,“其”是指示代词作定语,不是助词。
*“所+动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所+动词)+者”。
“者”是指示代词作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不是助词。
助词结构练习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答: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经典释文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经典释文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经典释文名词解释古代汉语经典释文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到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经典释文名词的解释:1. 经典释文:是指对古代经典 (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 进行注释和解释的著作,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典中的内容和意义。

2. 字书:是指古代汉语中用于规范汉字发音和解释汉字含义的书籍,一般按字音或字义进行分类,如《广韵》、《说文解字》等。

3. 训诂:是指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义等进行解释和研究的方法,主要途径是通过解释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来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 句法:是指古代汉语句子的结构、功能和语法规则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句子的构成、成分、语气、语调等方面。

5. 语义:是指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和语义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词汇的构成、词义的演变、语义的构成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6. 经典释文的研究:是指对古代经典进行注释和解释的研究,主要涉及字书、训诂、句法、语义等方面,是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7. 文献释文:是指对古代文献 (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 进行注释和解释的著作,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8. 音韵:是指古代汉语的发音和音韵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等方面。

9. 文字:是指古代汉语的文字系统和文字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汉字的构造、演变、发展等方面。

10. 训诂学:是指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义等进行解释和研究的方法,主要途径是通过解释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来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以上是一些经典释文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都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语法(下)句式第一节判断句判断句相对于叙述句、描写句而言,是根据句子对主语的陈述角度来划分的。

认定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用‚是/不是‛来表示。

古代汉语中,肯定判断通常用语气词来帮助构成,否定句通常用副词来帮助构成,都不用动词。

一、构成形式:1、肯定式A、(名词性)主语+(者)+ (名词性)谓语(也)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春夜宴桃李园序》制,岩邑也。

我,子瑜友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有的‚者‛字有相对具体的意思。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有的表面看起来不太像判断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是炎帝之少女。

‚者…也‛句不都是判断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有时也用其他语气词:白起,小竖子耳!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子非三闾大夫欤?A、主语+(者)+副词+谓语(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相如素贱人。

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

是必射雕者也。

B、主语+‚为‛+宾语(也)余为伯鯈。

余,而祖也。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显然,‚为‛字还带有比较明显的动作动词的特点,像第二句。

第一句前后两个判断句以后一种为常见。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段文字中的为,就是比较确定的判断词了。

(比较‚是也、然‛)2、否定式A、主语+副词‚非‛+谓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非后的成分是名词性的。

B、主语+‚不为‛+宾语(也)二、‚是‛的用法:是字是代词,有代词的各种用法。

是鲁孔丘与?(判断句主语)是也。

(回答问题)是知津矣。

(叙述句主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谓语)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大量的例子,说明‚是‛是代词,在《论语》中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认为‚是鲁孔丘与?‛的‚是‛是判断动词。

先秦时,代词是常用来复指前面比较复杂的主语,可使主语清晰: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将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这种用是复指的句子,谓语往往是名词性成分。

后来,主语不复杂的句子也用是复指,那么它廓清主语的作用就不明显了,由此逐步演化成了判断词。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至迟到西汉时期,口语中是应该已经有判断词的用法,但书面语中还是很少见到。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若荣即是枯,枯即是荣,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神灭论》附:是的其他用法魏其言是也。

(比较: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百姓皆是吾王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吴子》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

’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

’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三、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基本功能是断定主谓之间具有从属关系、同一关系,古今一致。

滕,小国也。

刘备,天下枭雄。

梁父即楚将项燕。

余为伯鯈。

上句在句法上和逻辑上都构成判断。

但是有的句法上属判断句,逻辑上不能构成判断,分下列几种:1、比喻式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遇风,必偃。

夫鲁,齐、晋之唇。

唇亡齿寒君所知也韩,天下之咽喉。

曹公,豺虎也。

2、压缩式(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3、因果式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谓语往往由非名词成分担任,要用因为…(的缘故)解释。

附:特殊的叙述句和描写句叙述句的谓语是动词性而描写句的谓语是形容词性的,但有时名词性成分作谓语也可以构成叙述句和描写句。

1、名词性谓语的描写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名词性的谓语,起描写主语的作用。

主谓间不具有逻辑上的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2、名词性谓语的叙述句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爱护。

名词性谓语,起叙述主语的作用。

主谓间也不具有逻辑上的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第二节被动句汉语叙述句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类。

现代汉语多用被作为被动的标志,这种有特殊‚标志词‛的句式,称为被动句式,也叫结构型被动句。

也可以不出现标志词,仅仅依靠语义关系或语法关系来表示被动,这样的句子叫做语义被动句,或意念被动句。

他被打得鼻青脸肿。

房子建好了。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古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施受同词‛。

一、语义被动句语义被动句出现得比结构被动句早,下面是古代文献中的例子鹿禽。

《殷墟粹编953》故不能推车而及。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主要是通过仔细揣摩上下文来辨识。

此外,也可以从这几方面识别:1、谓语是人的动作,主语不是指人的名词鹿禽《殷墟粹编95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识别使动也用这个标准,但使动是动宾,被动是主谓(饮余马于咸池。

)2、谓语是及物动词却不带宾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人固不易知,知人也不易也。

3、主语和宾语是人的整体部分关系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公伤股,门官歼焉。

4、宾语不能成为逻辑上的受动者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大树)不夭斧斤,则物无害者。

5、动词前带有可、足、能等助动词。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吾老矣,不能用也。

则文王不足法与?上述识别法是有例外的!二、被动句式(结构被动句)1、于(於、乎)字句:及物动词后加于、以引出主动者,构成‚动+于+名(施事)‛郤克伤于矢。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何也?有时施事者明确,可以不出现在句中,即成语义被动句: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于臣)矣。

国破()家亡()。

有时则不出现于,主动者紧贴动词,也成语义被动句(大树)不夭()斧斤,则物无害者。

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以役()圉师。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于字本身没有表示被动的作用,被动义是由及物动词在语境中表现出来的,于的功能是引进主动者,客观上起到了被动句标志的作用,也使后面的主动者避免和一般宾语相混。

于字句常用在主动被动对比的句子里,这时就不能省略于字了。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前面说过,于的主要作用是介进时间地点,引进主动者的用法正是由此发展来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于引进地点,句子是被动句。

2、见字句:见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助词。

用在动词前构成‚见+动‛,后面不出现施事者。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由于见字句不能引出主动者,而于字句缺乏鲜明的被动标志,所以都不是完美的被动表示法。

后来就发展出了这两种句式结合,互相取长补短类型。

这就是‚见+动+于+名(施事)‛结构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种结构,成为表示被动的重要句式。

附:见+动词的见指代动词受事宾语:汉以后,见逐步发展出了这种用法,大概在南北朝时成为常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冀君实或见恕也。

现代书面语保留的见笑、见谅等,是这种用法的滥觞。

3、为字句:及物动词前加为引出施事,构成‚为+名(施事)+动‛的结构。

和于字句的区别是:‚为+名(施事)+动‛做状语,‚动+于+名(施事)‛做补语。

和见字句的区别是:为字句可以引进施事。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

有时施事者明确或者无足轻重时,也可以不出现,这样介词为就紧贴动词。

结构上类似见字句了。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者,何也?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如果再省去为字,也可以转化成语义被动句,比较下面的例子:信募生得广武君者予千金。

有缚致麾下者,信…问曰:‚仆欲北攻燕,东代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今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

《史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

《汉书》4、为…所…句:从为字句发展而来的结构,在为字句的动词前加一个虚词所,构成‚为+名(施事)+所+动‛的结构。

(‚所‛可能有指带动词宾语的作用)。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羸兵为人马所蹈籍,死者太半。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有时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其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羌虏甚多,皆为所败。

《汉书〃冯奉世传》官军加讨,屡为所破。

《唐书〃黄巢传》比较下面句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5、被字句被字在先秦多为及物动词,意为覆盖,后引为指蒙受、遭受:帝尧钦明文思,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协和万邦。

《尚书》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末,被可以带动词宾语: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做宾语的动词本身又可以带宾语,从而使得前面的被有了虚化的空间。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见、被‛对举,说明被已经有了表被动的作用。

东汉末年,被和动词之间出现施事,标志着被字正式成为专表被动的介词。

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

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还有如下的句例:常被元帝所使,常怀羞愤。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被字句在口语中可能早就成了主流,但是在文言中一直使用不多。

第三节宾语前臵句古今汉语句子成分的位臵基本相同;主谓结构主语在前,动宾、动补的动词在前,偏正结构中心语在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