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剖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句法分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句法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句法分析是理解文言文语法结构和句子意义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句法分析的定义、方法和应用方面展开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
一、句法分析的定义句法分析是指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旨在揭示句子的组成成分、成分间的关系以及语法规则的应用。
句法分析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句子成分的功能和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解读文言文的意义。
二、句法分析的方法1. 成分分析法成分分析法是最常用的句法分析方法之一,通过对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进行识别和归类,揭示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可以进行成分分析如下:主语:学谓语:时习之宾语:不亦说乎2. 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句法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句子中短语和从句的结构,揭示句子的层次和组织关系。
例如,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凡事总要有一个起头,不妨这个起头是小。
”可以进行句子结构分析如下:主句:凡事总要有一个起头从句:这个起头是小三、句法分析的应用句法分析在文言文阅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通过句法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目的,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
2. 分析句子结构句子结构在文言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同的句子结构能够传递不同的意义。
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深入研究句子结构对语义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句子的内涵和构思。
3. 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在文言文中,句子之间常常存在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
通过句法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论述思路和观点。
四、句法分析的案例以下是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选取的一句话进行句法分析的案例:“淮阴者,高祖之弟,字子房。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句法分析与运用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句法分析与运用高中文言文学习是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文言文的句法分析与运用则是解读文言文的关键技巧之一。
通过对句法的深入学习和运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来准确地解读文言文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句法分析与运用进行详细讨论。
一、句子成分分析在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分析是理解句子结构的基础。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对句子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
1. 主语:文言文中的主语通常是句子的主体,也是动作的发出者或行为的承受者。
通过分析主语,可以确定句子的主要内容。
例如,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中,“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都是主语。
2. 谓语:文言文中的谓语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
通过分析谓语,可以了解句子的动作或者叙述。
例如,在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黄河之水天上来”是谓语。
3. 宾语:文言文中的宾语通常是表达动作的对象或者行为的结果。
通过分析宾语,可以理解句子中的动作和意义。
例如,句子“君不见,白骨新燃未尽,黄泉旧梦多。
”中,“白骨新燃”和“黄泉旧梦”都是宾语。
二、修辞手法分析文言文中丰富的修辞手法是文学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意义和美感。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两个事物来传达特定的意义和形象。
例如,在句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中,“老骥伏枥”比喻了志向远大的人,表达了追求卓越的决心。
2. 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来增强语气和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例如,在句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气和表达力。
3. 对仗:对仗是一种通过平衡结构和音韵来增强语言美感的修辞手法。
例如,在句子“春江花月夜,夜饮东坡醒复醉。
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与句法分析

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与句法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句法特点。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句法分析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主要由字、词、短语和句子四个层次组成。
1. 字: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字。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字汇量更加丰富,用字也更加规范。
2. 词:词是由一个或多个字组成的有意义的单位,在文言文中词的构成方式比较灵活。
常见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包括助词、连词、介词等。
3. 短语:短语是由一个或多个词构成的有意义的单位。
常见的短语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
4. 句子:句子是由一个或多个短语构成的有意义的单位。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常见的句式有主谓结构、宾主结构、主谓宾结构等。
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揭示句子的语法规律和表达方式。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
主谓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通常在前,谓语在后。
例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主语:子;谓语:非鱼焉知鱼之乐)2. 宾主结构宾主结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之一。
宾主结构由宾语和主语构成,宾语通常在前,主语在后。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宾语:吾尝终日而思矣;主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
主谓宾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如:尔曹身与名俱灭。
(主语:尔曹;谓语:身与名俱灭;宾语:无)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之一,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平行的成分。
例如: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并列成分: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句法分析中,还需要注意语序、虚词的使用和修辞手法等因素对句子结构的影响。
三、应用与实践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句法规律,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也有助于读者用文言文进行写作和翻译。
分析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和修辞技巧

分析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和修辞技巧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和修辞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语文水平。
本文将从句法结构和修辞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句法结构分析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主谓结构较为简单直接,一般由名词或代词作主语,动词作谓语。
例如《论语·为政篇》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一个典型的主谓结构。
2.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通过并列的方式将两个或多个相互独立的成分连接起来,起到并列对等的作用。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自号为西楚霸王,封号为汉王”就是一个并列结构。
3. 状语结构状语结构在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左传·哀公十四年》中的“哀公既葬,子之德曰:‘吾先君之时,国无害辱之名,民无贫穷之诟’”中的“无害辱之名”和“无贫穷之诟”就是状语结构。
4. 从属结构从属结构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等,通过连接词或从属连词与主句进行连接。
例如《孟子·告子上》中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其愚愚,使人聪明”中的“使人昭昭”和“使人聪明”就是从属结构。
二、修辞技巧分析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用蒲草与露水进行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2. 对仗对仗是一种音韵上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词语或短语的排列,使句子在音韵上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通过“关关”和“洲洲”的对仗形成韵律感。
3. 倍数修辞倍数修辞是一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或短语来加强表达的修辞手法。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的“民不堪命矣”就是通过重复“民”来强调人民的困苦和不堪。
古代汉语句法分析

古代汉语句法分析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句法分析,则是研究语言中句子成分的构成和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古代汉语句法分析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古代汉语的基本语序句子的语序是指各个成分在句中所排列的位置,是句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即主语在句首,谓语动词在主语之后,宾语在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吾爱汝”,其中“吾”为主语,“爱”为谓语动词,“汝”为宾语。
二、古代汉语的主谓独立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句子存在。
这种结构被称为主谓独立结构,例如:“吾爱”,“庐山谷口”。
在这些结构中,主语作为句子的主要表达内容,谓语起到说明作用。
三、古代汉语的并列句结构古代汉语中,并列句是通过连接词或标点符号将两个或多个简单句连接在一起构成的复句结构。
常见的连接词有“而”、“且”、“乃”等。
例如:“仲尼好学而不厌志,既受业而耕,既登堂而拜。
”在这个例子中,“而”起到连接两个简单句的作用。
四、古代汉语的倒装句结构倒装句是指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的句子结构。
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往往用来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者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
例如:“书生万卷,故学无涯。
”在这个例子中,“书生”和“故学无涯”之间将谓语“万卷”置于主语之后,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句法分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在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
不过,句法分析是一项较为深入和复杂的学问,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准确把握其句法和语法规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一、文言文的句法特点文言文的句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相似,但在词序和用词上有所差别。
例如,“吾爱人如己”(义理细讲)、“大禹之治水,视海不兴,视江如困龙者也”(辞章杂著)等。
2. 定状补结构: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限定或补充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例如,“士之为学也,力行节义,恭敬而已矣”(大学)。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手法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部分,虽然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但其基本规则并未改变。
以下是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的一些重要内容:1. 五音十六字:文言文中的字音按照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划分,其中入声又细分为上入声和去入声。
这种音韵规则对于正确理解和朗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2. 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了助词、虚词等,它们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之”可以表示宾语,“乎”可以表示疑问等等。
3. 篇章结构:文言文的篇章结构通常以“引、承、转、合”的结构为主,通过引子引出主题,承接发展主题,转折说明论点,最后在文章结尾进行总结。
三、文言文的句法和语法分析是对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细致研究,通过分析可以准确理解和解读文言文的意义。
句法分析包括对句子的成分结构和词语的功能进行分析,语法分析则侧重于对句子的语法规则进行解读。
在文言文的句法分析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词性分析:对于文言文中的每个词语,需要准确判断其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句法结构。
本文将分析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法结构,并探讨其对表达的影响。
一、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法形式。
它通过使用“且”、“亦”、“而”、“及”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句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并列关系。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这句话中,“吾日三省吾身”和“为人谋而不忠乎?”两个句子通过“而”字相连,表达了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问责。
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并列的事物、观点或行动,使文章更加丰富和生动。
同时,它也能够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文言文具有优美的音韵效果。
二、状语结构状语结构是文言文中另一种常见的句法形式。
它通常由副词、介词短语或动词短语构成,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例如:“夫人之相与也,俯首帖耳,如无他人。
”这句话中,“夫人之相与也”,状语结构修饰了后面的“俯首帖耳”,给人一种友好亲近的感觉。
状语结构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可以用于描述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增强文章的描述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它也能够体现出作者对细节的关注,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和背景。
三、宾语结构宾语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法形式。
它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宾语构成,用于接受动作或描述主语的状态。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中,“吾身”是动词“省”的宾语,表达了对自身的反思和检查。
宾语结构在文言文中具有明确的语义作用,能够清晰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同时,它也可以通过选用适当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四、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法形式。
它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用于表达动作、状态或感受。
例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琼声。
”这句话中,“李白”是主语,“乘舟将欲行”是谓语,表达了诗人坐船出行的意图。
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表达最为简洁和直接的方式,能够明确地传达作者的意思。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分析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分析在古代文言文中,语法结构是整篇文章的骨架,它决定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古代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其特点是严谨、简练而又富有韵味。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语言。
一、句式结构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相对固定,常见的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动宾结构和状中结构等。
其中,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式结构,主语和谓语都是由汉字构成,常常以五四式为主。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虽欲施之于人,必先反躬自省”,这些句子都采用了主谓结构,并通过精练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哲理思想。
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句式结构。
通过并列结构,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短语、句子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个句子通过使用并列的结构,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动宾结构也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
动宾结构是由动词和宾语构成的,通常表示动作的主体和行为的对象。
例如:“君子有三乐,取乎礼,仕乎礼,丧乎礼”,这句话通过动宾结构表达了君子对礼的态度和行为。
状中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十分常见,通常由状语和中心词组成。
状语可以用来修饰中心词,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和准确。
例如:“飘风若舞,暴雨如注”,这句话通过使用状中结构,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
二、词语运用分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词语使用严谨,搭配合理。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词语包括义词、虚词、副词和连词等。
其中,义词是用来表达实际意义的词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在古代文言文中,义词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来丰富表达,增加文章的文采。
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虚词没有明确的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的组织和语义的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之”、“乎”、“以”等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的使用十分广泛,能够在句子结构中起到连接词和助词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判断句的活用 ❖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 2.表示复杂关系 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
四 “也”字的用法
(一)用于句末的“也”字 1、用在判断句、陈述句或祈使句、感叹句末尾,表示确认、
句子表达的语气
❖ 陈述句 ❖ 疑问句 ❖ 祈使句 ❖ 感叹句
❖ 判断句——名词作谓语 句子谓语的词性 ❖ 叙述句——动词作谓语
❖ 描写句——形容词作谓语
判断句
判断句的定义和特点 判断句的基本构成类型 判断句的活用
叙述句
双宾语句 宾语前置句 行为数量表示法 被动句式
判断句 “也”字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 “也”字的用法
❖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法寻找借口”。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
翻译:给+“之”+动词+直接宾
语
❖
车驾”。
“为之小”即“给诸侯作 小司仪”. “为之大”即
“给诸侯作大司仪”。
比较: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参见王力教材p271)链接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参见王力教材p262) 代词“是”、“之”复指的宾前置 无形式标志宾语前置
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及特点
❖ 判断句: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谓语,对 主语所指的人和事物作出判断的句子。
❖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古 代汉语没有判断词,往往在句末用语气词“也” 帮助构成判断。
❖ 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通常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別的 事物。
二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二、古今双宾语结构的异同
➢ 相同点:古今汉语里,含有取予义或问告义 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 双宾语。
三、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一)表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动词+间宾+直宾 ①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是炎帝之少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 “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時候就有了。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2.“为”字的用法
❖ “为”的本义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 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 语的句子是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执舆者为谁?
肯定的语气。 ①客无好也。( 《战国策·齐策四》) ②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③天下奇才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用在疑问句末尾,起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 ①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四》) ②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说难》)
(二)用在句中的“也”字 ①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隐公元年》)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 楚》)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二)判断句谓语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
❖ (1)判断句谓语前面用副词“非”修饰,构成否 定判断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
一 宾语前置
❖ 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 总体上古今是一致的。
❖ 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 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 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 疑问句和力教材p262)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注意: ①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吕氏春秋·权勋》) ②又献玉斗范增。(《汉书·高帝纪》)
(二)动词“为”带双宾语
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 ❖ 不如早为之所。
❖ “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 方”。
❖ 重为之礼而归之。
❖ “为之礼”即“给他举行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仪式”。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
❖ (2)判断句谓语前面还可以用 “乃”、“即”、 “皆”、“诚” 、“必”等副词修饰,加强判断的 语气。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三)关于“是”和“为”
1.“是”字的用法
❖ 在上古汉语中,“是”常见的词性是代词,在句
中常作主语,也常用来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內容。
什么是语序?
➢ 句子成分前后的次序称为语序。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 的语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的主要手段。
➢ 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次序,从古到 今,变化比较小。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或介词) 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定语、状语)在被修饰语(中 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之后,古今都是一致的。 但古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语序,本节将就这些特殊语 序进行讲述。
四》)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叙述句 矣字 焉字
教学要求
1.掌握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 各类叙述句的特点并能准确辨别并翻译这 些句子。 2.了解并掌握“矣”和“焉”的用法。 3.结合5篇精读文选的实例,对双宾语句、 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加以理解和准确今译。
双宾语句
学习重点 ❖ 概念:双宾语句 双宾语的名称 ❖ 双宾语句动词具有的特点 ❖ 准确翻译双宾语句
一、什么是双宾语?
❖ 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宾结构, 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一种是双宾结构, 又称为双宾语。
❖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 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表动 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第二个宾语称 为直接宾语,又称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 对象,一般指物。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 “胡”、“奚”、“曷”、“安”、“恶”、“焉”等 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②沛公安在?(同上) 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