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文化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周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周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周知识点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而七年级历史上册中也有关于西周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西周的起源、政治制度、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一、西周的起源西周存在的历史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他就将周天子的权力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实行了封建制度。

周公旦又封了自己的几个儿子,这种制度被称为封建制度。

周公旦还划分了天下的土地,实行了属地管理制度。

二、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实行的是封建制度。

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而各个封建国家则是周天子统治下的地方政权,这些国家的君主被称为诸侯。

周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靠淮泗地区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军事上相互协作,以维护天下的稳定。

此外,周朝在政治上也执行了有名有实的“分封制”,即将天下土地划分给不同的诸侯分封下去,并由他们管理。

这些诸侯君主需要向周天子进献土地上产生的一定量的物品,也就是所谓的“赋税”。

三、文化艺术西周的文化艺术十分繁荣,是中国最初的一个黄金时代。

西周的典型艺术形式是青铜器,如鼎、壶等等,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超的规模,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文明水平的最高峰。

西周的音乐、礼仪、哲学和宗教等方面也十分发达,这些文化都体现了当时广泛流行的面貌。

四、社会生活西周的社会生活大致遵循“尊卑有序,各得其所”的思想,人们的生活充满着仪式感和阶级感。

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等级只能靠先天的身份而定,身份卑下的人处处受到歧视和排挤。

西周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十分强烈,而且周朝有彩礼、嫁妆等一系列封建礼俗,人们的婚礼和生活也都是按照一定规矩来进行的。

总体来看,西周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制度建立的代表。

西周丰富的文化、艺术和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光荣的时期之一。

西周的漫长政治体系与文化底蕴

西周的漫长政治体系与文化底蕴

西周的漫长政治体系与文化底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代表。

它的政治体系和文化底蕴都非常深厚,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本文将从西周的政治体系和文化底蕴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周的政治体系西周的政治体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西周初年的封建政治和西周中期的军阀混战阶段。

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封建制度。

周武王把自己的亲戚和功臣封在不同的地方,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他采用“礼乐教化”和“天人感应”的思想,加强了国家的宗教性和文化性。

在西周中期,诸侯国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性,朝臣多为诸侯国的代表,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各大诸侯为中心的多元政治局面。

在西周的政治体系中,宗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周武王在太原地区建立了周公庙,做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先和诸神的重要场所。

在这个庙里,周武王定出了《周礼》。

《周礼》是西周的法律和行政规定,内涵丰富,堪称古代法律制度的杰出代表。

在行政上,周武王建立了封建制度,制定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身份等级。

这个身份等级系统不仅构成了社会等级制度,还成为了天子和各诸侯之间权力关系的基础。

在农业方面,周武王规定了耕作、养蚕、农时等各种细节的条文。

可以说,周武王在政治制度的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西周的文化底蕴西周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文化底蕴包括文字、音乐、哲学、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

其中,周代的文字和音乐影响最为深远。

周代的文字是甲骨文的前身,通过甲骨文刻写在龟骨和兽骨上,成为了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周代的音乐非常丰富,有乐舞、歌唱、器乐等多种形式。

同时,周代也是哲学的开端,孔子、荀子、孟子等各种思想体系开始在周代形成并丰富。

西周的建筑、雕塑和绘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

在建筑方面,西周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为对脊式,其建筑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建筑发展。

在雕塑方面,古代铜器制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许多铜器被用作贵族祭祀天地、祖先的物品。

西周的思想文化总结

西周的思想文化总结

西周的思想文化总结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西周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对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认识到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影响。

首先,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以礼制为核心。

在周公制定的《周礼》中,明确规定了社会等级、仪式和礼仪的重要性。

礼制的出现,不仅成为社会秩序的维护,也为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此外,礼制的实施还促进了社会团结与和谐,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礼制的指导下,西周时期还形成了尚宗敬神的风气,君臣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与义务,以及富有仁慈的理念。

其次,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以文王文化为代表。

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思想家。

文王注重礼仪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倡导“以文修身,以文治国”。

他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想,注重道德、礼仪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文王提倡贤臣之治,旨在选拔人才,以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再次,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以音乐教化为特色。

西周时期的乐舞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一种仪式性的表达方式。

通过音乐和舞蹈,人们能够表达情感、沟通思想、传承文化,也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西周的音乐教化主要通过雅乐来实现,后来成为后世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乐的特点是庄重、端庄、肃穆,深受后世文人士的推崇,也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注重历史记载和文献整理。

西周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编纂和整理文献的重要著作,例如《尚书》、《诗经》和《周易》等。

这些著作不仅具有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献的编纂和整理,不仅为后世的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也为后世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提供了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礼制、文王文化、音乐教化和文献整理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思想文化特点。

西周时期的礼制文化研究

西周时期的礼制文化研究

西周时期的礼制文化研究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礼制文化的发展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礼制刚刚形成,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西周时期礼制文化的背景、特点和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一、西周时期的礼制文化背景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一个由衰微走向崛起的过程。

周武王、周文王、周宣王等周朝君王,均在实施“王道”政策上,重视礼制文化的发展。

其中,周武王在太原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后,便在全国实行“三代之礼”,以求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周文王时期,又制定了“振鬼神之礼”,以加强国家信仰。

周宣王则强调尊重“宗法制度”,在封建制度中,礼制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些都是西周时期礼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深刻背景。

二、西周时期的礼制文化特点西周时期,礼制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礼法的正式化。

西周时期,礼法逐渐正式化,其规范性和系统性得到提高。

它不仅成为了国家法律的一部分,还成为了人们行为的导则和道德准则。

2. 礼的仪式化。

在西周时期,礼逐渐成为了一种严格的仪式,它的流程、程序和细节都被规定得十分详尽。

以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聚会中都要遵守相关的礼仪规范。

3. 礼的时代化。

在西周时期,随着时代的演进,礼仪逐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更新。

4. 礼与神的关系。

在西周时期,人们的信仰和尊重神祇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礼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与社会的精神和信仰密切相关。

因此,在礼制文化中,神祇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元素。

三、西周时期的礼制文化作用西周时期,礼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和文化,它在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礼制文化在政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礼制文化成为了一种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和权威制度。

君王和高级官员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使得君臣关系更加稳定和合理。

西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西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西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西周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的发展与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西周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西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建立之初。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封建制度为中国之后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封建制度的背景下,西周王朝注重礼制,开启了中国礼制文化的发展之路。

周文王和周武王在位期间,提出了“礼乐”的思想,将礼乐贯穿于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

礼乐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西周王朝的不断发展,周文化逐渐形成,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尊重自然,与自然相融。

这种和谐的思想贯穿于周代的祭祀活动中。

据史书记载,西周的祭祀活动注重与自然界和神灵的沟通,将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同时,周代各类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论述,这种观念对中国后世的自然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西周王朝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农业收获的好坏与周朝的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西周王朝实行的颁行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安定的土地保障,保证了农业的发展。

此外,周代还出现了铁器的生产和使用,这对于农业、战争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周代的铁制品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周代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

西周王朝实行的乡考制度,非常注重教育。

在这个制度下,乡里有学堂,进行基础教育,鼓励人们学习礼乐、经书等文化知识。

这种教育制度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周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文化的传承并不一帆风顺。

周朝的后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文化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周代的礼乐制度仍然是后世各个王朝的重要参考,体现了其重要性和长久的影响。

西周文化的社会意义与历史评价

西周文化的社会意义与历史评价

西周文化的社会意义与历史评价西周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它伴随着周朝这一重要的政治时期而形成和发展,涵盖了包括礼乐、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西周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历史评价也是复杂而丰富的。

一、西周文化的社会意义1、从王权和政治手段上看西周文化是在周朝这一重要的王权统治时期形成的,因此,它在王权和政治手段方面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周朝以天地之理和六官之制为核心,将天地之道与人伦制度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

周朝在王权方面强调上下贵贱的明确区分,兆民庶士有所不同,同时也对富贵贫贱的差距加以规定,维持社会稳定。

2、从礼乐和宗教上看在西周文化中,礼乐和宗教也是极为重要的。

礼乐体系深刻体现了周朝的伦理观念和社会价值观,通过礼仪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规范。

宗教方面,则体现在古代神话和祭祀形式之中。

周朝祭祀以尊重、感恩和敬畏祖先为核心,更是将宗教和王权结合在一起,为王朝的稳固和繁荣提供了宗教支持。

3、从文学和艺术上看西周文化的文学和艺术领域也是其社会意义的重要体现。

在文学方面,诗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开始,它不仅是记录了周朝的政治生活和农耕生活,更是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情感和抒发。

而在艺术方面,则表现为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多种工艺品的诞生,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观念,更证明了周朝的文化和经济实力。

二、西周文化的历史评价1、文化激荡与历史传承西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与商、秦、汉、唐等历史时期的文化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周朝通过借鉴和吸收先前文化,再加以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度和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激荡和历史传承,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韧性,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王权和等级制度西周文化从王权和等级制度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分层结构和稳定性。

周朝王权的集中和等级制度的明确,为当时的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行的模式。

西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西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西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实行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体现了某些特点。

政治制度西周时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周天子封建制,它主要以天子为中心,分封诸侯,以建立统一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点为尊奉天命、封建分封和周天子祭祀礼制。

周天子封建制的最高统治者是周朝的国君,他掌握着最高权力,能够制定国家重大政策和行使重大权力。

周天子还通过上下封建制度,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掌握了相当的权力,也保证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社会生态。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则是以分封制为主,以封建国君为中心点,逐渐地在华夏之地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

周朝将天下分为大封、小封和卿士三个等级,封地从大到小逐渐分支,以形成一种层级制度。

周天子通过这种地理上的分封,实现了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和对属下诸侯的禁锢。

西周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周天子祭祀制度,这是周天子权力体现的最重要方面。

周天子通过制定一系列祭祀制度,来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同时也将其权力嵌入到文化和祭祀的体系中,以增强其社会的影响力。

文化特点在西周时期,中国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制的形成西周时期的礼制主要以周天子的祭祀制度为中心,以形式、文化、礼仪等方面为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促进了礼制的形成,也使得礼制成为西周社会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形态。

二、文化传承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传承始于商朝,是在周天子权力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周天子封建制和祭祀活动的开展,使得文化传承变得更为系统和规范化,充满了一种神圣和崇高的感觉。

三、书法艺术的起步西周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将文字刻在各种器物上,将文字形态和书法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书法文化。

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以卜辞、铭文、金文等为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及其文化意义在中国历史上,西周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此时期围绕祭祀活动而建立起来的传统信仰和文化内涵,对于随后历史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形态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详细分析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一、祭祀制度的形成在西周时期,祭祀制度是极其重要的,祭祀考究、礼治宏扬。

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使用了一系列兴杀释兵的政策,恢复了以祭祀为核心的政治“秩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国家观念和中央集权制。

周朝通过祭祖神、封禅等文化儒礼,使得领地东至黄河以北,西至焦山、南至岷山、北至阴山的国土各诸侯的政治观念赞同天朝圣祖,神明之议在各方贤达和主宰层面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深化。

在这种情况下,祭祀活动逐渐形成并走向规范。

周代的祭祀制度先后发展出宗庙、祖庙、郊庙等礼制,建立了礼乐典章,并提出了“君子求知于文,有以利民稷之”、“不废百祀,以宁万民”等至理名言。

二、传统信仰的内涵除了规范的祭祀制度外,周代的宗教信仰也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根据《周礼》的描述,周人信仰的主体是天、地、祖先神,其中天和地则被视为宇宙的两个基本元素。

而在西周时期,君权的内容主要取决于其对于天理的认知能力,因此君权与天命,天命与道德,道德与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与文化思想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文化意义的体现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信仰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探索本质、提升思想精神的重要角色。

其次,通过规范礼制,宗教信仰使得周朝的社会形态更加稳固,宗教信仰成为周朝统治秩序的重要内容。

另外,周代的宗教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并没有在随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消失,而是一直沿袭着并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儒家”等深层次的文化符号。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周代宗教信仰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快速繁荣和强大提供了重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的体现
二、严密礼仪制度 (一)周礼概述 概念——西周时约束所 有社会成员行为规范 的准则,包括政治、 经济、军事、法律制 度等,以及社会交往 规则、家庭礼仪等各 方面,其形式是仪。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的体现
(二)周礼施行的原则、目的和主旨 原则——礼不下庶人。 目的——贯彻“亲亲”、“尊尊”原则。 亲亲:亲其亲者,要求父慈、子孝、兄爱、弟 敬、夫和、妻柔,核心是孝。 尊尊:尊其尊者,要求尊君及各级官长,核心 是忠。 主旨——别贵贱,序尊贵。
二、注重伦常关系,提倡忠孝道德 (一)注重伦常 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 有叙、朋友有信。 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二)提倡忠孝 孝的地位——“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文化“少年老成”性格的体 现
孝的内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西周历史概况和文化综述
一、历史概况 统治时间——约前11世纪至前771年 发展阶段——奴隶制时代的鼎盛时期
前1046年1月20日 牧野之战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历史概况和文化综述
二、文化综述 (一)文化特征 “人本”性——表现为重 视血缘亲缘关系,强调 等级秩序,制定严密的 礼仪制度等。
第二节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 形成背景及实质
一、形成背景 (一)周族人对神的崇拜程度逊色于商族人 ——周人最重视的神是天神和祖先神
羑里城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形成背景及实 质
(二)周族具有“重民” 传统 古公亶父:“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 予不忍为。”(迁周原避战)——《史记· 周 本纪》
陕西岐山周原 周公庙遗址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形成背景及实 质
(三)殷商灭亡促使西周初年 “重民”思想 产生及“重民”政策实施 1.从重神到重民的理论突破 殷商灭亡——“天命靡常” 天命转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辅德——“以德配天” 敬天有德——“敬德保民” 安民治民——“明德慎罚” 周公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文化“少年老成”性格的体 现
(二)西周发达的农业生产 金属农具出现——见书第38页 粮食产量增加——见书第38页 农作物品种丰富——见书第38页 (三)农业文化发展的特点 ——长期在一地农耕,逐渐趋向保守、僵化、 孤陋寡闻、缺少生气。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文化“少年老成”性格的体 现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小 宗
天下大宗、共主
周天子(嫡长子即位) 诸侯 诸侯(周天子庶子) 卿大夫 卿大夫(诸侯庶子) 士 士 士 士 士 士(大夫庶子)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的体现
3.宗庙祭祀制度——加强嫡长子地位,团结宗 族(宗:尊贵;庙:面貌) 天子七庙:始祖(后稷)、文王、武王、高祖、 曾祖、祖父、父亲。 诸侯五庙:始祖和四亲。 大夫三庙:始祖和祖父、父亲。 士 一 庙:祖先神主。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的体现
2.分封制——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西周天子:统治王畿(首都镐京)。 同姓诸侯:卫、鲁、晋、燕…… 异姓诸侯: 功臣(齐)…… 先贤之后(陈—舜、宋—汤、杞—禹)……
注:异姓贵族纳入西周血缘宗法体的方式——通婚( “男女同 姓,其生不藩” ; “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上一页 结 束
河南安阳羑里城周文王姬昌像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历史概况和文化综述
(二)文化性格 “少年老成”——表现为 “少年持重”取代“年幼无 知” 。
齐国始祖。姓姜,吕氏,名望,字子牙,亦称师 尚父。辅佐武王克商有功,封齐。有太公之称, 俗称姜太公。(覆水难收)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文化”人本”性的形成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家天下”与“家国同构”长期延续 二、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三、等级观念严重,等级制度森严 四、血缘亲缘关系发达,人际关系复杂 五、强调伦常,提倡忠孝
上一页 下一页
作业
1.自学第四章第四节《西周文化对后世的影 响》。 2.预习第五章《中国文化的辉煌时代》。
骊山烽火台遗址—— 西周末年幽王宠褒姒, 废申后及太子,又烽 火戏诸侯,致西周灭 亡。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形成背景及实 质
2.“重民”政策的实施 ——加强宗法统治 ——制礼作乐,完善 典章制度等。
虢季子白铜盘(1950年刘肃增捐献) 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陕西宝鸡市出土, 此铜盘的内底铸有110字铭文,是现今发现商周时代青铜器中最大的铜盘。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文化“少年老成”性格的体 现
三、讲礼崇仪,规矩行事 (一)周礼举例 诸侯生太子之礼——见书第49页 跪拜之礼——见书第50页 (二)文化结果 ——周礼实行起来,费时、费力、费财,且 约束严格,致使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节奏 缓慢,缺少灵气。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五节 西周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第四节 西周文化“少年老成”性格 的体现
一、农业生产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格局的 确定 (一)周人悠久的重农传统 ——始祖弃被祀为农神后稷(姜原)。 ——公刘(弃曾孙)迁豳(陕西旬邑西)农业 初步发展。 ——古公亶父迁岐山,农耕迅速发展。 ——后世周天子保持重农传统,每逢春耕举行 “藉田之礼”。(先农坛)
三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不孝: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祀。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文化“少年老成”性格的体 现
孝的作用——为君服务,立身社会,名扬后世 《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 于立身。” 《孝经》: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 于官。是以成名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三)文化结果 ——过度重视以孝、忠为核心的人际关系,逐 渐使社会关系变得凝重、僵硬。
一、完善的宗法制 (一)概述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依照血统远近以区 别亲疏的法则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等级制度。 起源——原始氏族公社末期父系家长制。
前841年国人暴动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的体现
(二)主要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政治基础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雏形:殷商 帝乙……微子启(庶长子) ——帝辛(嫡长子) 完善:西周世子制度(宗子)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电子教案
第五章
中国文化基本特征的初步定型
——人文发轫的西周文化
重点和难点
河南安阳羑里城—— 传为商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处
——中国文化从“神本性”向 “人本性”转化的原因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涵 ——周礼的内容及形式 ——西周文化对后么说中国文化的特征及性格定 型于西周时期? 2.西周“人本”文化特征形成的背景 及实质是什么? 3.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西周宗 法制具有怎样的特点? 4.西周文化“少年老成”性格是怎样 形成的,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5.西周文化对后世具有怎样的影响?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形成背景及实 质
二、西周文化“人本”性的实质 ——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开始以人为中心,但天命神权思想依旧起决 定性作用。
附耳铜盘——2003年1月19日 陕西5位农民发现的27件西周 青铜器中最有考古价值器物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节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的体 现
(注:庶人无庙:祭祀祖先在嫡长子的寝室)
上一页 下一页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的体现
(三)西周宗法制完备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私有制发展不充分,商业经济不活 跃——致使周人进入阶级社会后,氏族血缘关系未 能被突破。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经济发达,加之周族人又格外重 视农业生产——致使周人以家族为单位长期聚族而 居(诸侯国),氏族血缘关系化解非常缓慢。 周族人口较少,被统治的异族人数众多——致使血缘 亲缘关系受到格外重视并被强化和政治化(分封 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