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业基本概况

合集下载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本文分析了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1.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随着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内蒙古畜牧业已由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率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畜牧业“三个比重”不断提高.牲畜养殖实现向科学健康养殖方式和规模养殖转变,牧畜出栏得到大幅度增加,牲畜繁殖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2.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目前,全区无公害农畜水产品达到900个,产品生产总量达到46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424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912万亩;有机食品产品达到145个。

全区动物防疫监测预警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

3.农牧业科技达到新水平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效果明显,辐射带动农牧户24万户。

农牧业重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特别是完成了1000万亩免费测土任务,实现节本增效4.32亿元。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牲畜改良比重、水产良种覆盖率预计分别为95%、93.2%和91.3%,同比分别提高了1个、2.5个和0.3个百分点。

农村牧区沼气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区15个旗县,143个村(嘎查)开展了沼气建设。

4.草原生态建设取得成效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已达7112.57万亩,预计饲料总产量可达165万吨,同比增长10%,工业总产值可达50亿元。

禁牧休牧草原面积达到6.5亿亩,实行划区轮牧的草原面积达到0.7亿亩。

二、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草畜矛盾仍十分突出全区草地沙化、退化面积已由60年代的18%,发展到80年代的39%,目前沙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比例已经达到73%,而且每年还以1200万亩的速度蔓延。

生态环境恶化、草畜矛盾的不断加剧便成为制约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阻力。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不少农村牧区存在人和牲畜饮用水困难的问题;很多地方因电网质量差和电价太贵而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产用电。

内蒙古农产品发展情况汇报

内蒙古农产品发展情况汇报

内蒙古农产品发展情况汇报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农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内蒙古农产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对内蒙古农产品发展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农业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内蒙古的畜牧业是当地农产品产业的主力军。

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牧草资源,是中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牛羊养殖是内蒙古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同时也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和乳制品资源。

近年来,内蒙古畜牧业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提高了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内蒙古的农业种植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大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是内蒙古的主要种植品种,同时当地还大力发展了特色经济作物如黄花菜、蔬菜、水果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内蒙古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也在稳步增长。

另外,内蒙古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

内蒙古的奶制品、肉制品、蔬菜干制品等加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农产品的增值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的来看,内蒙古农产品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最后是农业科技水平不足,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内蒙古农产品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内蒙古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分析现状简介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养殖经验。

本文将对内蒙古畜牧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

1. 畜牧业概况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牧区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和农牧民收入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1 畜牧业发展历程随着内蒙古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也逐渐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畜牧品种的多样化,养殖技术的改进以及政府在畜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内蒙古的畜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进展。

1.2 主要畜牧品种内蒙古的畜牧业以牛、羊、马为主要品种。

其中,肉牛和绵羊是内蒙古的养殖重点,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较高。

此外,奶牛和奶羊养殖业也在内蒙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畜牧市场现状内蒙古的畜牧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

2.1 市场规模内蒙古的畜牧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国内对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供应也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2019年内蒙古的畜牧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xx 亿元,同比增长xx%。

2.2 市场竞争格局内蒙古的畜牧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上有众多的畜牧养殖企业和个体户,产品竞争较为充分。

同时,外地畜牧产品也进入内蒙古市场,增加了市场竞争的程度。

2.3 市场需求分析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外地市场对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也有一定的需求量。

然而,畜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制约了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3. 畜牧市场发展趋势内蒙古畜牧市场在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3.1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业也在加速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技术创新将会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畜牧市场的发展。

3.2 环保要求逐渐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畜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

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内蒙古农牧业的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种植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农区畜牧业的增长速度惊人,草原畜牧业保持优质稳定:农业部门结构、种养业的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农畜产品的产量增加、品质也逐渐优化。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系统深入地分析、研究。

一、现状分析(一)农牧业增加值适度增长,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6.6%,比其“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加快了0.2个百分点。

内蒙古2006年农牧业增加值641.7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2007年农牧业增加值784.0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 5.8%2008年农牧业增加值906.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5%;2009年一季度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4%,2009年上半年农牧业增加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3.5%。

可以看出,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比较适中。

但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相比,农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较小,特别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2007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 5.8%,而第二产业增长25.3%、第三增长15.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6%,第一产业无论增长速度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比第二、三产业低得多。

2008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7.5%,而第二产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15.5%,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三产业小得多: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

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4%,而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97亿元、同比增长19.2%: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而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46.1亿元、同比增长18.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19.9亿元、同比增长14.2%。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具备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优良基础。

近年来,内蒙古政府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高效畜牧业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和措施两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1. 丰富的草原资源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省份,拥有着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草原面积达到了1.2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三分之一。

这些天然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

2. 适宜的气候条件内蒙古地处温带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日照充足。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畜牧业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牧场牲畜的生长和繁殖,为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 发达的畜牧业生产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着庞大的牲畜养殖数量和畜产品生产能力。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产业,在当地乡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内蒙古的畜牧业产值逐年增长,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加强科技创新内蒙古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支持畜牧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和示范推广。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强化畜牧业规划和布局内蒙古政府积极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畜牧业产业链,推动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注重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业,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园区,提升畜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 加强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内蒙古政府积极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畜牧业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加强畜牧业资质认证工作,提高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加强畜牧业生产过程和环境的监管,确保畜牧业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4. 健全畜牧业扶持政策内蒙古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投身现代畜牧业发展,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内蒙古农牧业基本概况

内蒙古农牧业基本概况

内蒙古农牧业基本概况内蒙古农业基本概况一、基本状况内蒙古坐落于北纬37°―53°之间,就是全国最佳的奶牛、绒山羊养殖拎,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栽种拎,农畜产品资源多样性特征显著,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畜产品资源多样。

全区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就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位居全国第一位,2021年全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589.56亿元,占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农牧业人口1436.1万人,占到全区总人口60.18%。

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

目前全区马铃薯、向日葵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玉米产量居第五位;莜麦、荞麦、绿豆等杂粮杂豆品质优良,是全国小杂粮三大产区之一。

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1/5以上,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畜种资源丰富多样,乌珠穆沁肥尾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国内外闻名遐迩,在质量、规模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

内蒙古充分发挥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使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进了全国前列。

乳产业、绒产业在全国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21年牛奶产量占到全国的比重达至22%,羊绒产量占到全国的比重达至41%,鲜奶加工能力和羊绒加工能力都位居全国第一位。

二、存在问题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仍处在起始阶段,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还存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科技水平和加工增值率低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十分多样,但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

由于科技成果转变机制仍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率高,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不低,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高。

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比仅为0.6:1,与全国平均值1:1的水平除了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3:1的水平更是差距甚远。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肉类和奶制品的主要产地之一。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适宜发展畜牧业。

近年来,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推动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畜牧业生态环境。

本文将分析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和措施。

一、内蒙古畜牧业的基础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提供良好的天然饲草资源。

内蒙古的畜牧养殖业以牛羊养殖为主,年内毛牲畜产量居全国首位,牛羊存栏量和肉类产量也名列前茅。

内蒙古还是中国最大的奶源地之一,奶牛存栏量和乳制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内蒙古还以马、骆驼等特产畜牲为主,马肉、骆驼肉等特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颇受欢迎。

内蒙古畜牧业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的天然草原资源:内蒙古拥有着丰富的天然草原资源,草原面积广阔,草种丰富。

草原资源丰富是内蒙古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础。

2. 适宜的气候条件:内蒙古地处中国北方,气候寒冷干旱,适宜畜牧养殖。

特别是草原地区,气候条件适宜,可以提供良好的天然饲草资源。

3. 传统畜牧业基础雄厚: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着雄厚的传统畜牧业基础,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养殖效率内蒙古积极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内蒙古还鼓励畜牧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共同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2. 加强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内蒙古鼓励畜牧业规模化经营,支持畜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

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

内蒙古还加强畜牧业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推动畜牧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畜牧业的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发展状况

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发展状况

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发展状况内蒙古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该地区具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市场体系,使得该地区的畜牧业产值逐年增长并在国内畜牧业产业占有重要地位。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畜牧区,这里拥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而这些条件,都为内蒙古的畜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截至目前,内蒙古的畜牧业生产已逐年增长,成为了我国畜牧业重镇之一。

内蒙古畜牧业主要以牛、羊和马为主要生产动物,其中细毛羊、蒙古牛和锡伯马的特点和品质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和喜爱。

在内蒙古的畜牧业产业中,整个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包括养殖、屠宰、加工、包装和销售等环节,使得牛、羊、马等畜业产品从生产环节之一直到落地销售都得到了完美的衔接。

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得天独厚,主要有以下优势:1.丰富的草原资源内蒙古拥有广袤的草原和草原类型丰富,是我国草原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适宜的自然环境内蒙古地区拥有干旱气候,草原植被生长季节长、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这些自然特征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支持政策的优势内蒙古政府通过营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以及工业基础、物流零售环节的建设,大力推动畜牧业产业的发展,为提升该地区畜牧业价值贡献力量。

随着国家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制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很高的潜力和市场前景。

未来,内蒙古畜牧业将进一步向规模化、品牌化、高效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

同时也将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积极发展新型畜牧业产品,如肉制品的深加工、精细化、多样化的生产等,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基本概况
一、基本状况
内蒙古位于北纬37°—53°之间,是全国最佳的奶牛、绒山羊养殖带,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种植带,农畜产品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

全区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居全国第一位,2005年全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589.56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农牧业人口1436.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60.18%。

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

目前全区马铃薯、向日葵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玉米产量居第五位;莜麦、荞麦、绿豆等杂粮杂豆品质优良,是全国小杂粮三大产区之一。

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1/5以上,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畜种资源丰富多样,乌珠穆沁肥尾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国内外闻名遐迩,在质量、规模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

内蒙古充分发挥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使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进了全国前列。

乳产业、绒产业在全国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
年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羊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鲜奶加工能力和羊绒加工能力都居全国第一位。

二、存在问题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科技水平和加工增值率低
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

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比仅为0.6:1,与全国平均1:1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3:1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

如果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666亿元,比实际水平高75%。

从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乳制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细分程度低,花色品种少,深加工产品更少。

肉类加工绝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工上,精深加工水平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尚未形成品牌优势。

粮油产业大多以原粮、油料等初级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

以玉米产业为例,目前内蒙古玉米的加工转化率仅为17.2%,而吉林省已达到36.7%;内蒙古加工转化品种还不到10种,而全国有200多种,发达国家已达到2000多种。

种植的牧草大多处于自产自用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加工转化和商品率不高。

沙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工转化严
重滞后。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低
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结构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十分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等综合竞争力仍然较低,难以对一体化生产形成持久而强有力的支持,辐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3年居于世界食品加工业首位的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年销售收入达729亿美元,我国最大的龙头企业河南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内蒙古销售收入最高的伊利集团只有63亿元。

3、基地建设滞后,专业化水平低
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奶牛品种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平均单产水平仅为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吨,仅为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难以适应乳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肉源基地建设滞后,畜种改良慢,出栏率和商品率较低,2003年肉羊平均胴体重15.7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0公斤,澳大利亚为21公斤,美国为29公斤;肉牛平均胴体重160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12公斤,美国为327公斤,加拿大为334公斤。

绒山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应舍饲圈养的要求,使加工业生产能力闲置与原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4、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化内部结构松散,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之间缺
乏稳定、健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除乳、肉等产业外,其它产业基本处于农牧户自发生产阶段,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之间仍然是最初级的买卖关系,原料生产的规模、质量很难满足加工需求,导致一方面农畜产品加工不足,加工转化水平低,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生产能力闲置,这说明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自发生产阶段,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5、服务组织不健全,社会化水平低
围绕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科技、信息、金融、购销、储运等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服务功能差,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求和市场变化。

全区参加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只占总户数的3%,低于全国平均4%的水平,也远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80%的水平。

农村牧区合作组织薄弱、广大农牧户分散经营、农畜产品交易成本过高,既制约了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也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6、发展不均衡
一是地区不均衡。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龙头企业集中,且竞争优势明显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化程度要相对高一些;而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也相对滞后。

二是结构不均衡。

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明显落后于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在全区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