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防控措施

麻疹的防控措施
麻疹的防控措施

麻疹的防控措施

一、定义: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之列为乙类传染病。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一)传染源:患者,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合并肺炎者疹后10天内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及飞沫传播。

(三)易感者: 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三、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易感者有麻疹接触史。发病早期有明显的卡他症状及口腔内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出疹期根据出疹的顺序、皮疹的特点等;疹退后见到皮肤上留有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等,血清学或病原学的检查更有助于诊断。

四、防控措施:

医护人员发现患者要报传染病卡。接触病人时要穿隔离衣、戴帽及口罩。要早发现、早隔离患者,专诊区接诊患者。可嘱患者到传染病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在家隔离治疗时应尽量少接触他人。

诊室要开窗通风使病毒迅速排出室外,有条件者可使动态空气消毒器。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室内湿氏扫除。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易感者在接触病人2天内2

天内若接种疫苗,仍有可能预防发病或减轻病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供稿 2010年5月11日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为及时发现我县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灌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县卫生监督所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具备(1)加(2)条者,或同时伴有(3)条者。 2.1.2 临床诊断病例: (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6)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疑似病例加(4)条或(5)条或(6)条。 2.1.3 实验室确诊病例: (7)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 (8)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9)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疑似病例加(7)条或(8)条或(9)条,以及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1)至(5)

幼儿园传染病宣传教育措施

阳光幼儿园传染病宣传教育措施 1、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托儿所、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医。患儿应在家中休息,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方可入托、入园。 2、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3、对入托、入园儿童加强全日健康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隔离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去医院就诊。 4、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在隔离观察期内。 5、加强儿童、工作人员等洗手的清洗消毒。教室、宿舍要加强通风。 6、日常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7、根据规定,发现传染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一、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 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由园长、保育员在门口对入园的幼儿进行晨检,仔细检查每位幼儿的手、口腔等部位,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园。幼儿入园后,由班内教师再进行一次晨检,以防遗漏,中午

教师再进行一次午检,主要检查幼儿的脚心、臀等部位,发现疑似幼儿及时报相关负责人,且当天各班教师把孩子的情况详细汇报于办公室,领导小组针对情况作出相应措施。 二、认真做好各班消毒工作 各班的玩教具每天晚放学后用消毒粉稀释溶液浸泡一个小时,小毛巾、水杯每天定时消毒,每餐前用稀释的消毒液剂擦拭桌面,再用清水擦拭三遍,小椅子每天擦洗一遍。每天用稀释的消毒溶液拖擦走廊。楼梯地面、楼梯扶手、厕所等按时洗刷,餐具每餐一消毒。 三、加强幼儿卫生教育 对幼儿进行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指导各班幼儿饭前、便后勤洗手,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做好正确宣传和讲解工作 通过专栏展示,让家长了解各种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做到家园同步。

最新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 二、各病种的特征及预防措施 (一)呼吸道传染病 1、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畏寒、全身酸痛、上感症状较轻.需全过程隔离(注:一般情况下,因流感未列入国家法定37种传染病之列,因此好多幼儿园不够重视.但孩子年龄小,极易引起相互感染.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对此也建议家长隔离,明显减少了群发性流感的发生) 2、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部位.传染源为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从症状出现前一个星期到出现症状后9天.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中飞沫传播. 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鼻涕,发病的3-4天后颊粘膜有白色小点,继而从耳后、颈、躯干、四肢陆续出疹.出疹后脱皮.出疹后5天可以解除隔离.对于接触过麻疹的儿童,我园采取从接触后的第7天起隔离观察至21天.如接触麻疹后用于被动免疫制剂的孩子,应延长隔离期到第28天. 4、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低热,依次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泡疹、结痂,皮疹周围充血,成对出现,躯干分布较多.从发现水痘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期间都应该隔离.对密切接触的孩子我们采

取隔离观察3周的方式. 预防措施: (1)接种流感、流脑、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疫苗. (2)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包括医院)去.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3)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4)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勤剪指甲、勤洗手(用流水和肥皂洗手)、勤换衣、常抹桌椅、及时清理抽屉,不随地吐痰、不扔纸屑,打喷嚏时主动用手捂住口鼻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5)经常保持家里的空气流通. (6)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到处正规医院诊治.同时,还要报告学校幼儿园,医院诊断完全病愈后才能返回幼儿园. (二)肠道传染病 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因食用不洁食物或使用不洁餐具致病.临床表现:腹痛、频繁腹泻、粘液脓血便,发热或不发热.严重的可无腹泻,体温骤升至41-42摄氏度,烦躁、嗜睡或反复抽搐. 预防措施: (1)把好“病从口入”关.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饭菜菜、水果,不贪食冷饮,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婴幼儿奶瓶等食具要定时消毒. (2)养成洗手好习惯.要让孩子在进食之前和便后进行有效洗手并防止干手时的第二次污染.比如检查提供给孩子擦手用的毛巾和纸巾是否干净.

麻疹的预防与控制

麻疹的预防与控制 (一)、控制传染源 对麻疹患者应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疫情报告。确诊者应隔离到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或喉炎应延长到出疹后10日。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应隔离检疫3周,已被动免疫者隔离4周。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及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带易感者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1小时,病儿衣物用后须曝晒或肥皂水清洗。密切接触病人的家属及医护人员,离开时须在户外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其他易感者。 (三)、增强人群免疫力 1、主动免疫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初次免疫对象主要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剂量为麻疹减毒活疫苗0.2-0.25ml皮下注射。接种后12天左右出现血凝抑制抗体,1个月达高峰,阳性率可达95-98%,2-6月逐渐下降,但仍维持一定低水平,部分儿童于4-6年后消失。一次接种保护率可达90%以上,但数年后也有患麻疹者,因此有人主张在初种4-5年后,或在12月龄特别是6月龄以前接种者可再接种1次。什么时间应该加强免疫,只有通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的血清学检测才能决定。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复种时间为7周岁。 易感者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病。若在接触2日后接种,则防止发病的可能性极少,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故在麻疹流行时及时为易感者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望控制麻疹流行。 疫苗接种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者可于5-14日出现低热(约1-2日即退)。有时伴有短暂稀疏皮疹和全身乏力。 接种禁忌证为孕妇、急性发热病、过敏体质、活动性肺结核、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注射丙种球蛋白者,需于3个月后才能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被动免疫 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以预防发病。在接触病人后5日内注射足量被动免疫制剂,可有保护作用,接触病人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目前常用人血丙种球蛋白3ml肌注,或胎盘丙种球蛋白3-6ml。免疫有效期3-4周。

麻疹防控工作总结

麻疹防控工作总结 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的通知》和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加速麻疹消除相关要求,针对我市麻疹疫情,为切实做好我市消灭麻疹工作,为了更加科学、规范、有序地做好我市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我中心制定相关实施方案,落实各项麻疹预防措施。现把麻疹防控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及时部署麻疹防控工作 根据《关于开展2012年茂名市脊髓灰质疫苗应急免疫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督导检查的通知》要求,市卫生局召开全市医院和各镇区卫生院院长会议,会议要求各院长要高度重视疫苗接种,特别是麻疹疫苗;要求各院长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同时,根据茂名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麻疹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中心召开各镇区防疫组人员会议,要求各防疫组落实好该通知要求,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 二、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防病意识 各乡镇卫生院通过宣传墙报、标语、单张和宣传车等多渠道进行社会宣传动员活动,提高社会参与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为消除麻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麻疹疫苗常规接种工作 我中心认真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和要求,做好麻疹疫苗的运输分发,并且做好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并做好相关设备的后勤保障,确

保疫苗按质、按量分发到各个镇卫生院。同时,于2012年5月22日至6月17日疾控免疫规划股相关人员对我市云潭等7个乡镇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其中各镇麻疹疫苗接种情况如下:1、基础接种率:仅有荷塘、谢鸡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云潭、平山、深镇、顿梭、沙田均未达到95%,其中顿梭接种率最低,为78.95%。2、加强接种率:荷塘、沙田均达到100.00%,其余镇均未达到95%,其中深镇接种率最低,仅有37.04%。对未达到95%以上镇区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全市各镇区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督导 根据茂名市《关于开展2012年茂名市脊髓灰质疫苗应急免疫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督导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市卫生局成立领导小组和督导小组,于3月13日至21日对全市脊髓灰质疫苗应急免疫和麻疹疫苗进行现场督导检查以及接种率快速评估,领导小组以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龚小炎为组长,卫生局副局长邹胜源、疾控中心主任李志式为副组长,组员由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相关人员组成,督导小组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接种完成情况如下: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应种8994人,补种完成8763人,接种率为97.43%。根据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麻疹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再次开展麻疹查漏补种工作,为使工作顺利进行,市卫生局于6月25日至28日组织有关人员对有关单位的查漏补种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督导工作由邹胜源副局长、李志式主任、邹中荣副主任分别带队,组员由卫生局和疾控中心人员组成,分成三组对28个镇区卫生院进行督导检查。

麻疹防控培训试卷及答案

麻疹防控知识培训测试试卷 单位或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个空2分,共50分) 1.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特征为、、或口腔粘膜出现疹、(Koplik斑)和皮肤散在的疹。 2. 麻疹疑似病例是指:具备、,并伴有咳嗽、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者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3.麻疹的标本采集一般有和,标本要求尽早采集,并于小时内送达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麻疹治疗中呼吸道隔离至疹后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延长到出疹后天。 5、麻疹高热一般使用、、等,忌用强烈退热药、或。 6、麻疹恢复期临床特异性表现为糠麸样脱屑和,天痊愈。 7、麻疹粘膜斑(koplik’spots)出现时间:,病程天;常出现的部位在双侧颊粘膜沿磨牙的处;直径针尖大小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麻疹的并发症主要为() A.肺炎 B.肾炎 C.脑炎 D.肠炎 2. 预防麻疹流行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A.少去公共场所 B.隔离检疫 C.注射麻疹预防计 D.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3. 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4. 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

A.先由耳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 B.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到耳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 C.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 D.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 5. 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6. 下列哪项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 A.发热 B.呼吸道卡他症状 C.呕吐与腹泻 D.口腔粘膜斑(科氏斑) 7. 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8、接触麻疹后多长时间行被动免疫可预防麻疹() A、5天内 B、7天内 C、10天内 D、12天内 E、14天内 9、最有效预防麻疹的措施是() A、应用免疫球蛋白 B、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C、应用胎盘球蛋白 D、应用成人血浆 E、应用维生素A 10、一般麻疹病人应隔离至() A、出疹后3天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7天 D、出疹后10天 E、出疹后14天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麻疹的传染期是疹前和疹后5天。() 2、麻疹的诊断必须用实验室诊断。() 3、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 4、麻疹一般不会出现群体发病。() 5、只要不接触患者就不会被传染。()

麻疹防治知识讲座

麻疹防治知识讲座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

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发病原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①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②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麻疹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和异性麻疹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二)血清学抗体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升为阳性。目前有用ELISA法测血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疹后3d IgM多呈阳性,2周时IgM达高峰。但成人麻疹麻疹约7.9%IgM抗体始终阴性。 (三)病原学检查: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眼、鼻、咽分泌物,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或羊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也可以采用标记的麻疹病毒cDNA探针,用核酸杂交方法测定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RNA。 (四)查多核巨细胞: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也可以通过电镜找多核巨细胞内外包涵体中麻疹病毒颗粒。多核巨细胞以出疹前2d至出疹后1d阳性率高。 根据疫情,接触史、既往史及疫苗接种史,临床上的发热、卡他症、结合膜炎症、粘膜斑及典型皮疹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需借助免疫学确诊。 鉴别诊断 需要与风疹、幼儿急疹、药物疹等鉴别。 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症状轻,无口腔粘膜斑。发热1~2d出疹。皮疹主要见于面部和躯干,1~2d 即退,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

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策略探讨

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策略探讨 目的对我县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地区2013~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我地区2013~2014年麻疹患者由5例下降到2例。其中,8个月~14岁患者2例,2013年与2014年各1例;≥15岁患者5例,2013年4例,2014年1例;5例患者免疫史不详,1例麻疹疫苗免疫≥2次,1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结论结合麻疹发病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控制策略,强化免疫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实现麻疹消除与控制。 标签:麻疹;发病;影响因素;控制策略 麻疹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世界卫生组织免疫控制的重要传染疾病之一[1]。下文结合本地区2013~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对其发病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以为麻疹防控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我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监测系统对麻疹疾病发生情况的监测统计数据[2],进行麻疹疾病发病情况与流行病学数据收集,以进行麻疹发病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1.2病例划分标准依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制定的有关病例分类标准进行类型划分与统计分析[3]。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同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麻疹疾病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2.1在对我县2013~2014年麻疹疾病发生情况统计显示,2013年我县麻疹病例5例,2014年麻疹病例2例,2013~2014年我县麻疹发病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全国免疫防控后麻疹得有有效控制形势相一致。 2.2 7例麻疹患者中,年龄11个月~43岁。其中,2例患者属于8个月~14岁年龄群体,2013年与2014年各1例;5例患者为≥15岁年龄群体,2013年4例,2014年1例。此外,5例患者免疫史不详,2013年发生4例,2014年发生1例;1例麻疹疫苗免疫≥2次,为2013年监测的发病患者;1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为2014年监测发病患者。我县2013~2014年麻疹发病因素统计结果,见表1。 在对我县2013~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显示,最早病例出疹前7 d曾到

麻疹疫情应急预案

盖孜力克镇双语幼儿园2016年麻疹疫情 应急预案 为确保我镇在发生麻疹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范围内麻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处理工作。 二、工作原则 在县教育局领导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预案启动条件 在本辖区范围内,凡发生麻疹病例1例及以上的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四、麻疹的诊断标准 1症状:1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2 发热(38度或更高)。3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氏斑)。5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2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3实验室诊断: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2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3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4病例分类:1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条者,或同时伴有1.3条者)。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1.4条或1.5条或3.2条)。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条或3.2条或3.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1条或3.2条或3.3条。 五、指挥系统 星星幼儿园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杨欢 副组长:热娜 成员:各班班主任 各村应急成员:各班保育员 六、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负责做好全园预情防控指导、麻疹防治知识的学习、处置有关预情的疑难问题、防控督察。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对麻疹防控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认真排查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处理。及时隔离!

麻疹防控工作要则

灌云县麻疹预防控制工作要则 (2011.09.15修订) 根据江苏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加强麻疹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苏卫办疾控〔2011〕9号)及《江苏省麻疹疫苗应急免疫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特制我县麻疹防控工作要则。 一、持续保持高水平接种率 1、确保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 每个接种日从信息系统中导出麻疹疫苗应种名单,即时通知接种。做到随时来随时种,不得推延,并做好通知记录。村级每月及时上报新出生儿童信息,乡镇每年对村级开展2次以上拉网式筛查,及时更新信息系统的儿童,准确掌握辖区适龄儿童信息,为麻疹疫苗日接种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准确的基线资料。 2、有效开展预约接种工作 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有效的预约工作,注重预约的时效性,尽可能在接种月龄的前几天预约,不得进行长期预约。提高预约的依从性,告知要耐心到位;注重预约的方式性,选择辖区内最方便有效的预约方式,开展一对一上门随访预约、电话预约、手机短信预约等多种方式。减少广播等受众广、依从性差的预约方式。对仍没有接种儿童,查明原因,做好再预约工作,因临时禁忌症而暂时不能接种的儿童,要做好再预约工作,提高接种的及时性。 3、检查未种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做好预约儿童未种的原因记录,分析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除免疫空白点,尤其要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未种原因的分析。针对流动儿童的复杂情况,预约的依从性、及时性都很难保证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工作流程见2页。) 4、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实行分片督导、负责制度。每片负责人要深入接种对象中间,做好宣教、告知、预约等工作,密切关注辖区内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情况,及时了解影响接种率的因素并落实相应措施。同时,实行责任追

麻疹防控知识指导小结

麻疹防控知识培训小结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目前正是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保证麻疹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防范可能发生的疫情,顺利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我中心根据市卫计委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全市麻疹防控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落实各项麻疹预防控制措施,做好各项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消除麻疹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项中心任务。我中心主任高度重视麻疹防控工作,加强对麻疹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到麻疹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明确了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防控区域,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坚持预防接种门诊为责任区域内麻疹病例第一责任人的原则,确保我中心麻疹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 减少麻疹疫情,做好麻疹疫苗常规接种是最根本的保障措施之一。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在册儿童麻疹接种工作进行管理,以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同时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搜索麻疹漏种儿童并及时做好补种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摸底登记、宣传接种工作,完成流动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 三、加强麻疹监测,做好疫情处置

我中心切实加强麻疹疑似病例及麻疹疫情监测,及时做到麻疹病例早发现、早处理,避免暴发流行。定期分析麻疹疫情,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要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监测采样要求,做好疑似病例血样和咽拭子的采集,确保疑似病例48小时完整个案调查率、血标本采集率、血标本3日内送检率均要达到100%。 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防病意识 充分利用中心宣传阵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播放麻疹防治知识短片、张贴醒目的防治知识画报、给就诊者发放宣传页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为消除麻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麻疹防治宣传知识

麻疹防治宣传知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传染方式主要为空气气沫传播。 一、病因和流行病学 麻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较弱,不耐热,对日光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能耐干燥和冷冻。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鼻、咽、气管的分泌物及尿和血液中(特别是白细胞内)均含有病毒,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喷嚏、咳嗽、说话时借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而经污染的衣物、玩具、食具间接传染机会较少,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疫苗者均为易感者,一旦接触麻疹病人,95%以上发病。麻疹感染后科获得持久免疫力。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二、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一般为8至12日,亦有断至一周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及眼结膜炎症,有发热、咳嗽、喷嚏、流涕、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并有浆液脓性分泌物。起病后第2~3天,约90%的患者有麻疹黏膜斑。 (3)出疹期约3~5天,呼吸道症状和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发热第3~4小时左右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额面、颈出疹,渐及躯干及四肢,最后见于手心、足底。3天出齐,呈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疹与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和糠麸状脱皮,出疹期热更高。全身浅表淋巴结与肝脾可轻度肿大,肺部有干湿罗音。 (4)恢复期皮疹有淡红转暗红,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前驱期较短,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黏膜斑不典型或不出现,皮疹稀疏,较少并发症。 (2)无皮疹型麻疹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患者,患麻疹时不出现麻疹黏膜斑和皮疹,依据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 (3)重型麻疹起病急骤,高热40度以上,可出现中毒性麻疹、出血性麻疹、疱疹性麻疹、休克性麻疹,此类患者病情危重,病程短,病死率高。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工厂、幼儿园、学校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麻疹在江苏省广为流传,在使用疫苗前,麻疹是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隔2~3年全省出现一次大流行。1959年是有疫情记载以来疫情最高的一年,发病率高达1000.4/10万。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麻疹疫苗,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至1998年江苏省麻疹发病率降至最低,仅为0.87/10万。但近几年来,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麻疹发病大幅回升现象,全省年平均发病率在2~6/10万之间,一些市的麻疹发病率超过10/10万,并不时出现暴发疫情,对儿童健康威胁极大。 为及时发现我市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疾控机构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幼儿园预防传染病工作措施及方案

幼儿园预防传染病工作措施及方案 为了预防传染病在我园发生和流行,依据《幼儿园保健工作常规》、《托幼机构消毒隔离工作常规》的要求,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领导工作机构: 我园成立以王芳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防治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全园的防传染病工作。主要分为四组。 1、联络组:园长(王芳)。负责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沟通联络;负责监督全园教师防传染病情况。 2、预防组:保健老师(蒋延平)。负责落实督查全园传染病工作的报告、登记、统计、分析和传染病管理工作;负责指导全园教职工做好班级、园内环境、教室的消毒工作,指导教职工了解传染病消毒隔离要求。 3、宣传组(彭云霞):负责教职工对幼儿、家长防治传染病知识的普及宣传。 4、后勤组(陈环华):后勤组长负责落实督查全园防治传染病工作物质的储备;负责防治疫情工作保障、交通、通讯等。 二、防治经费和物质准备 为了防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园内投入专款资金用于添置教室内各类消毒物品的设备,配有紫外线消毒灯、专用消毒用品等。 三、防治措施 1、幼儿园要经常的、定期的组织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对重点岗位的从业人员必须每年进行有关项目的检查。凡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 凡是传染病病的幼儿、病原携带着或疑是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不

得来园。一旦发现有传染病的幼儿,关照家长不带幼儿去公共场所,在家安静休养。 2、强宣传力度。幼儿园卫生老师利用家长座谈会形式,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并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结合季节性、流行性、宣传日等时机在幼儿与家长中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健,自我保护意识。 3、立学生、教师的健康状况报告制度。凡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是病人时,任何人都应立即向卫生室报告,园长在接到报告后要即可向主管领导报告,并与2小时内向上级教育、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4、加强幼儿园牛奶的卫生管理。 5、极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环境卫生工作作到定人、定点、定时,要处处有人扫、人人有事做,确保处处洁净。同时要做好灭四害工作。 6、坚持消毒制度。一旦发生传染病,卫生室要作好消毒工作,对教室等公共场所要作好空气消毒,对患者接触物品要作好物品消毒,不遗漏一处。 四、疫情报告 ①一旦发现疫情由老师立即填报乡医院和中心校;若不属法定传染病,但连续发生3例以上应向乡医院和中心校。 ②立即隔离传染病患者,做好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儿工作。 ④由教师做好班级环境和各种物品终末消毒处理和医学观察期间的消毒工作。 ⑤由班主任教师负责做好家访工作及家长的安抚工作,并且做好缺勤幼儿的登记调查工作,留有记录。

麻疹防治知识培训试卷

麻疹防控培训试卷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个空3分,共18分) 1.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特征为(),(),()或口腔粘膜出现()疹(Koplik斑)和皮肤散在的()疹。 2. 麻疹疑似病例是指:具备()、(),并伴有咳嗽、()或()症状之一者;或者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3.麻疹的标本采集一般有()和(),标本要求尽早采集,并于()小时内送达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麻疹的并发症主要为() A.肺炎 B.肾炎 C.脑炎 D.肠炎 2. 预防麻疹流行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A.少去公共场所 B.隔离检疫 C.注射麻疹预防计 D.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3. 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4. 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 A.先由耳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 B.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到耳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 C.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 D.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 5. 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6. 下列哪项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 A.发热 B.呼吸道卡他症状 C.呕吐与腹泻 D.口腔粘膜斑(科氏斑) 7. 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

麻疹流行病学论文大纲

麻疹流行病学论文大纲 0 引言 为了了解佛山市禅城区麻疹流行特点及控制麻疹进展,对2012―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和发病情况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即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病例免疫史来自广东免疫规划监测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佛山市统计局。 1.2 流行病学调查 依据卫生部1998年印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运)》进行诊断与分类,调查分析中麻疹病例数指临床诊断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之和。将获得数据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地区分布 207例麻疹病例中,祖庙街道64例(32.37%),年平均发病率5.32(/10万);石湾镇街道75例(36.23%),年平均发病率9.62(/10万);张槎街道37例(17.87%),年平均发病率5.36(/10万);南庄镇27例(13.04%),年平均发病率4.29(/10万);不详乡镇1例(0.49%),年平均发病率0.00(/10万)。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2 时间分布 2012~2014年间,麻疹发病数呈增加趋势;3~8月份为发病季节高峰。 2.3 年龄分布 2012~2014年,以≥15岁发病率最高,占55.1%(分别为66.6%、49.2%、55.4%);其次为8月龄~1岁占21.7%(分别为16.7%、26.9%、20.0%)、<8月龄占15.9%(分别为6.7%、17.9%、17.3%)、1~7岁占6.8%(分别为10.0%、6.0%、6.4%)、7~15岁占0.5%(分别为0.0%、0.0%、0.9%)基本不发病。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4 接种史 2012~2014年间,207例患者中接种过麻疹疫苗1剂及以上的有22人,占10.6%(分别为16.7%、7.5%、10.9%);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有75人,占36.3%(分别为20.0%、47.8%、33.6%);接种不详的有110人,占53.1%(分别为63.3%、44.7%、55.5%)。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5 发热初疹症状 207例麻疹病例中,从发热到出疹时间所需时间大部分为2~3天,累计占78.7%;从发热到出疹时间所需时间为5天,累计占97.1%。 2.6 其他临床症状 207例麻疹病例中,有咳嗽临床症状的有196人(94.7%),无咳嗽症状的有11 人(5.3%);有卡他临床症状的有161人(77.8%),无咳嗽症状的有45人(21.7%),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措施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措施黄花店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措施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预防措施: 1.幼儿园措施。各班活动室、寝室、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应在半小时以上。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幼儿园也会有计划的实施消毒措施。每日带领幼儿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让幼儿多饮温开水可以有效减少发病率。 2.接种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生活场所的卫生。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应让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5.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避免过量的活动使身体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6.衣、食细节要注意。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所以家长要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7.切莫讳疾忌医。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幼儿有发热症状或身上出现各种皮疹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麻疹处置

附件: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的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内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疑似麻疹暴发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麻疹暴发疫情后,应立即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将同属一起暴发疫情的病例赋予相同的“暴发编码”进行病例关联,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疫情调查 (一)个案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开展完整的个案调查,病例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现住址、每一剂麻疹/风疹疫苗接种日期、出诊日期、报告日期、调查日期、标本采集日期、感染来源等10个关键变量要核实清楚,尤其要获取详细准确的含麻疹、风疹成分疫苗免疫史信息,15岁以下儿童病例须以接种证、接种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为准,准确记录接种剂次和接种时间。调查感染来源尤为重要,若为输入病例还需补充调查2

麻疹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麻疹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的疾病。1月上旬麻疹疫情形势严峻,为切实做好我镇麻疹防控工作,有效控制麻疹疫情,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10万以上;(二)麻疹疑似病例报告率100%、疑似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完整调查率100%; (三)以乡为单位,麻疹类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及时接种率达到95%以上; (四)以乡为单位,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后适龄儿童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二、工作职责 1、做好麻疹疑似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工作。接诊医疗卫生单位及接 诊医生为第一责任人,要求严格按照麻疹疑似病例诊断标准进行核实诊断,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防止瞒报、误报、漏报。对于卫生院门诊和乡村卫生室就诊病例,接诊医生要详细填写病人真实情况和联系方式,并及时报告乡镇卫生院公卫办。 2、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疑似麻疹或者麻疹确诊病

例,接诊医院要采取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控制和防护措施,实施隔离治疗,有效控制麻疹的院内传播,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14天,减少与他人接触。 3、落实转诊制度。对疑似麻疹病例必须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 4、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麻疹防控知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 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使麻疹防控相关知识深入人心,提高广大群众参与预防接种和控制麻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充分利用医院宣传阵地,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辟专栏,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5、加强督导。公卫办要对辖区内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进行业务指 导和培训,督促其不得截留疑似或确诊麻疹病例。 6、进一步夯实常规免疫。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 切实加强麻疹类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凡满8月龄的儿童,必须首先选择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严禁以二类疫苗代替一类疫苗接种,提高麻疹类疫苗首针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避免适龄儿童因漏种、迟种发生麻疹疫情。全力以赴,切实做好麻疹类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 7、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对于本县范围内流动的儿童,城区与各乡 镇应加强彼此联系,及时通报儿童去向,提供儿童家长联系方式,便于落实接种工作;对于流出外省市的儿童也应标注明确,进行动态管理。对于前期接种未到位的适龄儿童,要及时进行补种,确保麻疹类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建立有效的免疫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