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疫情应急预案.doc

麻疹疫情应急预案.doc
麻疹疫情应急预案.doc

幼儿园麻疹疫情应急预案

为确保我镇在发生麻疹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范围内麻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处理工作。

二、工作原则

在县教育局领导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预案启动条件

在本辖区范围内,凡发生麻疹病例1例及以上的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四、麻疹的诊断标准

1症状:1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2 发热(38度或更高)。3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氏斑)。5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2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3实验室诊断: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2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3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4病例分类:1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条者,或同时伴有1.3条者)。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1.4条或1.5条或3.2条)。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条或3.2条或3.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1条或3.2条或3.3条。

五、指挥系统

星星幼儿园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各村应急成员:各班保育员

六、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负责做好全园预情防控指导、麻疹防治知识的学习、处置有关预情的疑难问题、防控督察。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对麻疹防控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认真排查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处理。及时隔离!

七、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麻疹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积极做好预防。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和其他多种宣传形式,迅速开展预防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发放麻疹防制卡,提高群众对流感预防的卫生防护知识和意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企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企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企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一、工作机构 成立xx企业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组长建议由企业法人担任 副组长建议由各副总担任 成员建议由各部门负责人担任 下设隔离组、消杀组、防护用品保障组、维护稳定组等工作组,具体负责各项疫情防控工作。 二、职责分工 (一)隔离组 组长XXX 成员XXX 职责负责对需对观察隔离的员工设置专门的隔离区,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负责定时向区防疫指挥部报告每日情况。 (二)消杀组 组长XXX 成员XXX 职责负责按照相关规定对企业内部各类场所开展环卫保洁、开窗通风、专业消杀等工作。 (三)防护用品保障组 组长XXX 成员XXX

职责负责采购、储备应急物资和防护用品。 (四)维护稳定组 组长XXX 成员XXX 职责负责厂区、宿舍和各出入口及隔离区的安全保卫工作;负责做好人员情绪稳定工作,开展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企业做好疫情报告,同时配合各相关部门做好预防、控制等应急处理工作,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四、应急处置措施 企业一旦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立即启动本预案,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一)疫情报告 员工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人员或疑似人员时都应立即向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县级卫生疾控部门报告。 (二)疫情处置 当发现体温超过33℃,并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的人员时,应第一时间就地实行隔离,做好详细信息登记,由当地卫生院按要求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筛查、诊治。 企业在接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确诊通告后,应立即全面停止生产活动,禁止人员外出或外来人员进入。 配合卫健、疾控等相关部门,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登记、建档,并在指定隔离区进行医学观察14天,每天早、晚监测2次体温;其他人员加强体温监测,每天测温不少于2次。未经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同意,不得解除隔离。 (三)疫情管控 对确诊或疑似人员到过的场所及用过的物品,应迅速、严密、彻底地做好封存,由区疾控部门负责检测、消杀、处理。其他人员应尽可能不进入确诊或疑似人员发病地点,以防传染。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为及时发现我县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灌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县卫生监督所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具备(1)加(2)条者,或同时伴有(3)条者。 2.1.2 临床诊断病例: (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6)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疑似病例加(4)条或(5)条或(6)条。 2.1.3 实验室确诊病例: (7)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 (8)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9)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疑似病例加(7)条或(8)条或(9)条,以及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1)至(5)

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 分析宁强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宁强县2003-2009共报告麻疹病例409例,年平均发病率17.44/10万,病例以10~15岁学生为主,2006年之前年发病率稳定在12.62/10万以下,之后逐年上升并维持在20/10万以上,发病高峰在3~6月份,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以集贸聚集、省县交界乡镇及农村学校为主。结论宁强县近年来麻疹发病逐渐增高,应加强基础免疫、复种免疫,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在广泛使用麻疹减毒疫苗前,麻疹发病率几乎与人口出生率相等[1]。宁强县自开展麻疹疫苗目标儿童普种工作以来,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又有缓慢上升的态势。为掌握麻疹发病的流行规律,现将2003-2009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麻疹疫情资料来自宁强县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按《陕西省麻疹监测方案》[2](试行)执行。 1.3 统计分析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2003-2009年宁强县共报告麻疹病例409例,死亡1例,年平均发病率17.44/10万,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表1)。 2.2 流行特征 2.2.1 年龄、性别分布409例麻疹中,年龄最小6月龄,最大55岁;小于8月龄13例,占总发病数的 3.18%,8月龄~4岁84例,占总发病数的20.54%;5~19岁298例,占总发病数的72.86%;20~55岁27例,占总发病数的6.60%;男性227例,女性182例,男女性别比为1.25:1。流动人口72例,占总发病数的17.60% 2.2.2 时间分布2003-2009全年共发病409例,其中2003年37例,2004年38例,2005年42例,2006年61例,2007年68例,2008年79例,2009年84例。发病率7年分别为(1/10万):11.15,11.44,12.62,18.31,20.29,2 3.46,2 4.79;2006年之前年发病率稳定在12.62/10万以下,之后逐年上升并维持在20/10万以上;年均发病17.44。每年除11月、12月无发病外,其余月份均有发病,3-6月为发病高峰,共220例,占总发病数的53.78%,5月份发病最多,共103例,占总发病数的2 5.18%,点状、暴发主要在4-5月,1月、10月发病最少。 2.2.3 地区分布全县辖26个乡(镇),除巨亭乡无发病外,其余各乡均有发病,但主要分布在贸易聚集、人口集中、省县交界的乡镇,其中胡家坝镇193例,占总发病数的47.19%。 2.2.4免疫史409例麻疹病例中,有麻疹免疫史者53例,占总发病数的12.96%;免疫史不详316例,占77.26%;无免疫史者40人,占9.78%。 3.讨论 2003-2009年宁强县麻疹疫情呈缓慢上升态势,季节性强,3-6月为发病高峰,5月份发病最多;病例主要集中在贸易聚集、人口集中、省县交界的乡镇(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病例中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占87.04%。这部分人群流动性大,卫生防病意识薄弱,缺乏积极配合的主动性,造成无免疫力个体积累,一但有传染原进入就很容易引起暴发或流行[3]。其次,有资料表明冷链质量、接种质量、胎传抗体等因素可造成5%~10%的儿原发免疫失败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工厂、幼儿园、学校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麻疹在江苏省广为流传,在使用疫苗前,麻疹是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隔2~3年全省出现一次大流行。1959年是有疫情记载以来疫情最高的一年,发病率高达1000.4/10万。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麻疹疫苗,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至1998年江苏省麻疹发病率降至最低,仅为0.87/10万。但近几年来,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麻疹发病大幅回升现象,全省年平均发病率在2~6/10万之间,一些市的麻疹发病率超过10/10万,并不时出现暴发疫情,对儿童健康威胁极大。 为及时发现我市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疾控机构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麻疹应急预案

麻疹应急预案 为有效的预防麻疹的危害,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区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省、市、区卫生行政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中心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适应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社区内发生麻疹病例及疑似病例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标准 ● 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 以上麻疹病例及疑似病例。 三、应急组织及其职责 3.1 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3.2 医疗救治专家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3.3 预防保健与疫情报告小组:XXX 3.4 医疗救助中心:中心全体工作人员。 3.5 物资安全保障组:XXX 3.6 各组织职责

3.6.1 领导小组: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指挥、组织、协调社区发生麻疹病例及疑似病例的应急处理工作,决定执行预案级数,负责监督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3.6.2 医疗救护专家小组:负责甄别临床诊断、医学观察病例,对医学观察病例及其它疑似症状病例进行初步鉴诊及处理,与广州地区专家组保持密切联系,必要时请求会诊,负责指导培训工作。 3.6.3 疫情监测及报告小组:负责社区麻疹病例及疑似病例的监测报告;在市、区疾控中心的指导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何隔离措施,采集病人何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等);负责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协助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强疾病和健康监测。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社区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3.6.4 医疗救治小组: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在专家组的指导下排查可疑病人,联系转送确诊病人。 3.6.5 物资安全保障组:物资供应、后勤保障。按预案级别,制定防护、治疗物资、药品计划,并保证全部物资符合标准、运转正常、证件齐全,规范医疗废物处理,保障医疗秩序良好,医疗环境安全。 四、麻疹病例的监测及报告 建立社区对麻疹病例及疑似病例的报告制度。社区门诊医

麻疹疫情应急预案

盖孜力克镇双语幼儿园2016年麻疹疫情 应急预案 为确保我镇在发生麻疹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范围内麻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处理工作。 二、工作原则 在县教育局领导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坚持贯彻“预防为主” 的方针,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预案启动条件 在本辖区范围内,凡发生麻疹病例1例及以上的疫情,即 启动本预案。 四、麻疹的诊断标准 1症状: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2发热(38度或更高)。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氏斑)。5皮 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2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

天。 3实验室诊断: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2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3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4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具备1.1加1 . 2条者,或同时伴有1 . 3条者)。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1 . 4条或1.5条或3 .2条)。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 . 1条或3. 2 条或3 . 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 3 . 1条或3 . 2条或3 . 3条。 五、指挥系统 星星幼儿园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杨欢 副组长:热娜 成员:各班班主任 各村应急成员:各班保育员 六、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负责做好全园预情防控指导、麻疹防治知识的学习、处置有关预情的疑难问题、防控督察。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对麻疹防控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认真排查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处理。及时隔离! 七、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麻疹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积极做好预防。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和其他多种宣传形式,迅速开展预

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完整版本

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为了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机构 ㈠成立预防与控制传染病领导小组 组长:XXXXXXX(校长),电话:XXXXXXX 副组长:XXXXXXX(副校长),电话:XXXXXXX XXXXXXX(副校长),电话:XXXXXXX 成员:XXXXXXX 职责:根据传染病疫情预测和变化情况,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本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措施,检查、督导学校各部门、各班级防控工作开展和落实。负责全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指挥,有效应对传染病疫情,维护校园稳定,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校长室:建立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网络,负责全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指挥。 2.卫生室:对患者提供基本救护的同时做好隔离、防护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实施消毒。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发病情况进行登记、检测与排查。 3.政教处:限制或停止集会等人群聚集活动,假期及长假后对学生流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如有到过疫区的学生,则对其进行跟踪观察,督促班主任坚持执行学生因病缺勤登记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与卫生室联系。 4.办公室:建立考勤监测制度,对缺勤的师生员工进行登记,查明缺勤原因。 5.总务处:做好保障措施,严格学校门卫管理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掌握校内各类人员流动情况。做好防护用品等传染病防控物资供应,做好应急保障。 ㈡日常管理机构 卫生室具体负责学校日常突发传染病的业务指导、组织管理与监督检查,

麻疹疫情分析与应对措施

麻疹疫情分析与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14-07-03T10:17:53.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王丽需1 廖丽恩 [导读] 目的:通过对麻疹临床特征、流行病学、散发疫情处置和爆发疫情调查处置进行分析。探讨消除麻疹和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王丽需1 廖丽恩2 (1南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62300;2 安溪县中医院 362400) 【中图分类号】R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89-02 目的:通过对麻疹临床特征、流行病学、散发疫情处置和爆发疫情调查处置进行分析。探讨消除麻疹和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爆发疫情的处理措施。结果:麻疹疫情控制得到理想的效果。结论:应继续强化麻疹疫情应急处理能力意识,提高并维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规范疫情报告和处置,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福建省1959年麻疹发病高达30多万例,发病率1986/10万,1966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2005年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如何达到目标是公共卫生人员应探讨的问题。 1.材料的方法 1.1资料与来源:资料来自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全国2010~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加强全国麻疹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调查进行分析。 2.结果 麻疹是由一种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①.常见潜伏期10~12天。②.前期症状:有发热逐步增加到39.5摄氏度或更高;咳嗽、鼻炎、结膜炎、KOPLIK斑(粘膜疹)。③.出疹:前驱期后2-4天,暴露后14天,开始在头面部,持续5-6天,依出现的顺序消退。 2.1麻疹流行病学:主要通过人的呼吸道传播,发病高峰在后冬春季,传染期是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4天。 2.2麻疹疫情处置 2.2.1散发疫情处置: ①.疫情报告: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或接到麻疹散发病例报告后,要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②.疫情处置:县级CDC接到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后,应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48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和运送血清学/病原学标本。 ③.从2011年6月起,出现单例的麻疹病例报告,也应按照麻疹爆发疫情开展相应调查工作。 2.2.2麻疹爆发疫情调查处置: ①疫情报告: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或接到疑似麻疹爆发疫情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CDC报告;县级CDC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调查,不能排除暴发疫情的,应在调查结束2小时内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CDC;如果爆发疫情达到《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规定的级别,应按照相关要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 ②麻疹爆发疫情调查:核实疫情,制定调查病例的定义;进行病例搜索,个案调查和基本信息调查;描述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验证爆发的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和建议。 ③麻疹疫情控制:A.常规措施有限制接触,确保正确、及时的临床治疗,补充维生素A。对麻疹病例的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加强监测,主动搜索。加强麻疹知识的健康教育。B.疫苗接种:对有麻疹病例社区的8月龄以上的0剂次儿童、1剂次儿童,均予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如果尚未接种第二剂次,无论是否已满18月龄),均予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对未完成麻疹疫苗两剂次免疫史的医务人员也应接种麻疹疫苗。接种时应注意麻疹疫苗接种禁忌。C.特定场所与人群的应对措施有学校与托幼机构爆发时,建议对8月龄~15岁不能提供充分免疫证据的学校与托幼机构儿童及其兄弟姐妹进行含麻疹疫苗再接种。医疗机构的预防性措施,那些未完成两次含麻疹疫苗接种者应尽早完成接种。所有暴露于麻疹病例的接触者均应做危险性评估,任何无免疫史者应进行隔离并进行适当的暴露后的预防措施。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和合作伙伴应迅速甄别重点区域,联合制定加强常规免疫工作的计划,采取补救措施提供额外的接种机会。小于12月龄以下儿童、孕妇、免疫抑制者应接种人免疫球蛋白。D.观察最后一例麻疹病人发病后21天内有无新的可疑病例,如果无新可疑病例出现,则考虑爆发终止。 ④控制措施的评价:疫情得到控制后应及时评估,麻疹监测系统运转和爆发疫情发现的及时性;发生爆发疫情的原因。应重点调查未接种人群及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 ⑤进行细致的麻疹爆发调查工作,可以提供造成麻疹病毒传播的有关因素,帮助修改或制定麻疹消除策略。 3.讨论 为达到消毒麻疹的目标,应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①提高医疗机构控制麻疹疫情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及时发现聚集性麻疹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早期病例,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②做好流动人口及儿童麻疹类疫苗的预防接种是控制麻疹的关键。定期在辖区内搜索“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适龄儿童,及时补种。 ③各级医疗机构一旦发生麻疹临床和疑似病例,均必须采集合格血标本和鼻咽拭子送检,并在初步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④加强健康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易感人群自我保护意识。 ⑤开展育龄妇女含麻疹类疫苗接种。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20XX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疑似麻疹暴发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麻疹暴发疫情后,应立即在麻疹监测

长顺县人民医院麻疹防控应急预案

长顺县人民医院麻疹防控应急预案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麻疹患者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目前,部分部分周边市、县出现麻疹疫情,为做好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麻疹疫情蔓延,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医疗救治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广华 副组长:杨胜奎李强 成员:石祖军吴小兰韩福英 职责:贯彻落实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工作部署;制定和修订麻疹医疗救治应急预案;负责全院应对突发麻疹疫情和麻疹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的演练、实施、指挥和协调工作。 (二)临床专家组 组长:杨胜奎 成员:石祖军韩福英卫莉秦应菊贺子达儿科、内科全体医护人员

职责:熟练掌握《麻疹诊断及治疗规范》和《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负责麻疹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及时、准确、规范地上报医疗救治进展情况,负责麻疹相关诊疗知识的培训与指导工作。 (三)感染控制、疫情报告组 组长:吴小兰 成员:夏兰 职责:熟练掌握《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负责就诊流程和防护指导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 负责麻疹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负责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规范管理及培训;负责疫情登记,确保24小时内疫情报告通讯畅通,及时收集、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四)后勤供应、后勤保障、安全保障组消毒隔离组 组长:胡和平 成员:杨尚勇王明航 职责:负责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配备和流程管理,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监督指导;空气、排泄物、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的消毒及监测;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 职责:负责交通运输、转运车辆、司机等问题,负责设备消毒药品、器械、防护用品等物资供应,保障疫情报告网络畅通;负责安全保卫、通讯、环境卫生保障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应对麻疹医疗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白银市麻疹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doc白

白银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应急预案 为处理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实施,依据《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2010年甘肃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以及《甘肃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及时发现、报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出现的重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为妥善处理重大AEFI事件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协助地方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加强媒体沟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正常实施。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白银市对AEFI的应急处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 县、区卫生局应组织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沟通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综合协调组 综合协调组负责群众上访、稳定群众情绪工作以及与信访部门沟通联系。 (三)信息组 负责新闻信息发布、舆论动态监测,联系宣传部、新闻媒体等部门,对AEFI发生情况进行日报。

(四)应急工作组 应急工作小组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免疫规划、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生物制品、临床救治人员、流行病、法学等相关部门或学科拥有较好专业技术、沟通技能以及现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人员组成。负责应急事件的领导和指挥,组织、协调、调查、实施处置措施。根据事件严重程度,迅速做出处置决策。 (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 各级疾控中心组织疫苗生产研究单位专家,儿科、传染科、药学、流行病学等相关专家成立本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对病例进行调查诊断;参与处理较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事件处理意见、预防措施及技术方案。 (六)咨询组 由各级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向群众解答本次强化免疫工作,以及预防接种等相关事宜。 (七)保障组 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积极参与强化免疫活动中突发事件处理和救治,给予人员、技术、设备及物资支持。 四、事件分级及处置 根据麻疹强化免疫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及范围,将AEFI事件分为: Ⅰ级:当发生较大事件或(和)重大事件后,主流媒体如主要网站、省(市)内主要报纸、省(市)电视台报道该事件,且引起群众广泛关注,为特大事件。 Ⅱ级:强化免疫活动中受种人群中出现人员死亡,为重大事件。 Ⅲ级:强化免疫活动中受种人群中出现群体性AEFI(包括心因性反应或异常反应等),为较大事件。

麻疹处置

附件: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的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内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疑似麻疹暴发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麻疹暴发疫情后,应立即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将同属一起暴发疫情的病例赋予相同的“暴发编码”进行病例关联,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疫情调查 (一)个案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开展完整的个案调查,病例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现住址、每一剂麻疹/风疹疫苗接种日期、出诊日期、报告日期、调查日期、标本采集日期、感染来源等10个关键变量要核实清楚,尤其要获取详细准确的含麻疹、风疹成分疫苗免疫史信息,15岁以下儿童病例须以接种证、接种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为准,准确记录接种剂次和接种时间。调查感染来源尤为重要,若为输入病例还需补充调查2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一、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皮疹、咳嗽、结膜炎、口腔粘膜斑为主要特征。麻疹容易引起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并发症,并且年龄越大,危害越严重。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发病主要在婴幼儿,麻疹引起的死亡率在传染病中占居首位。自我国开展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来,麻疹的发病较以前降低了95%以上,低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近年麻疹发病有增长及向大年龄组人群后移的倾向。由于麻疹危害严重,我国以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到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发病率在0.10/10万以下)。 二、应急处理要点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疑似病例的监测要求,一旦出现发热、出疹性症状病人,要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处理。 (一)相关定义 1. 麻疹定义:发热、出疹或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麻疹疑似病例。 2. 麻疹疑似病例暴发:麻疹疑似病例暴发是指一定地区

一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麻疹的最长潜伏期)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其强度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平。暴发的定义是相对的,随麻疹控制各阶段目标的不同可随之改变,只要麻疹发病超过期望水平即可认为是暴发。具体定义如下:村(街道居委会)或一个集体单位10内发生2例或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10内发生5例或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即为暴发。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屯、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的麻疹病例。 (二)疫情发现 1.在下列情况下,学校、托幼机构、自然村屯福利收容羁留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尽快向所在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符合麻疹疑似病例定义; (2)本单位诊断或接获校外医疗机构诊断,短期内出现多例发热、出疹性病例,调查发现其中有聚集性或有流行病学关联时; (3)监测发现麻疹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 (4)学校、托幼机构等因病缺勤短期内异常增加;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以早期发现疫情。

麻疹疫情应急预案精选版

麻疹疫情应急预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盖孜力克镇双语幼儿园2016年麻疹疫情 应急预案 为确保我镇在发生麻疹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辖区范围内麻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处理工作。 二、工作原则 在县教育局领导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预案启动条件 在本辖区范围内,凡发生麻疹病例1例及以上的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四、麻疹的诊断标准 1症状:1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2 发热(38度或更高)。3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氏斑)。 5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2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3实验室诊断: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2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3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4病例分类:1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条者,或同时伴有1.3条者)。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1.4条或1.5条或3.2条)。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条或3.2条或3.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1条或3.2条或3.3条。 五、指挥系统 星星幼儿园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杨欢 副组长:热娜 成员:各班班主任 各村应急成员:各班保育员 六、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负责做好全园预情防控指导、麻疹防治知识的学习、处置有关预情的疑难问题、防控督察。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对麻疹防控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认真排查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处理。及时隔离!

疫情应急救援预案

疫情应急救援预案 为确保在发生疫情时,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意外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把应对突发疫情事件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工作,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控制危机,力争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疫情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一、传染病概述 1、传染病即是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 由于传染病能够通过相互传染对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根据国家规定,有35种传染性疾病被列入监测管理。最常见的如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感冒、乙肝、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流行性出血热、疟疾、麻疹、流感等传染性强的急性传染病。

2、传染病一般要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几个阶段。 3、传染病的特点 ①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它特异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比如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病毒,猩红热的病原体是溶血性链球菌。病原体主要分为细菌、病毒(比细菌小、无细胞结构)、真菌(癣的病原体)、原虫(疟原虫)、蠕虫(蠕虫病的病原体)。 ②有传染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从一个人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每种传染病都有比较固定的传染期,排出病原体,污染环境,传染他人。 ③有免疫性:大多数患者在疾病痊愈后,都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 ④可以预防: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增强人的抵抗力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出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2013年版) 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 (一)麻疹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 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 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麻疹疑似病例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 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在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过程中,应根据病例及其接触者的追踪情

麻疹制度 (2)

麻疹和风疹主动监测工作制度根据北京市麻疹监测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麻疹和风疹的监测: 1、麻疹和风疹联合监测病例定义:发热、出疹伴咳嗽、卡 他性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疹得病例。 2、监测病例分类 ⑴、实验室确诊病例(我院实验室不具备检测条件) ⑵、临床诊断病例: A、流行病学联系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或风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B、临床符合病例: 临床符合麻疹病例:具备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临床符合麻疹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 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风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的风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监测定义: 1、临床诊断病例:小于1周岁婴儿,同时具备下列两项表 现:⑴白内障和/或先天性青光眼;⑵先天性心脏病; ⑶听力损失;⑷色素视网膜病;

或伴上述表现之一,且伴下列之一者:⑴紫癜;⑵脾大; ⑶小头畸形;⑷智力缺陷;⑸脑膜脑炎;⑹放射性骨病;⑺ 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 2、实验室确诊病例(我院实验室不具备检测条件) 三、科室职责 (一)防感控办职责: 1、作为麻疹、风疹主动监测科室,每旬对内科门急诊、专家门诊、胃肠疾病康复中心、神经疾病康复中心、心肺疾病康复中心、老年疾病康复中心、肾内科、中医诊疗康复中心、五官科、儿童康复科等重点科室进行检查。 2、防感控办负责进行麻疹、风疹的全员培训工作。 3、每旬通过门急诊医生工作站查阅门急诊日志并通过与医务人员沟通进行麻疹、风疹主动搜索监测; 4、每旬至少一次到病案室对住院病历进行麻疹、风疹的主动搜索监测; 5、每旬与相关科室主任联系,核实麻疹搜索监测结果,各临床科室设传染病报告监督员。 6、每旬按时对医院麻疹主动监测结果进行汇总,上报区CDC. (二)各科室临床医务人员职责:各科室临床医务人员做为麻疹、风疹责任报告人,当发现有麻疹(或疑似麻疹)、风疹病例时应及时电话报告防感控办、医务科,经相关专家会诊、确诊后再进行网报。同时做好隔离消毒及必要的治疗工作。 (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小组职责:当发生麻疹或风疹爆发和突发疫情时,及时报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小组,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参考模板) (省、市、县级暴发调查通用) 1. 背景信息 简要概述本次疫情发生的背景情况。 1.1 当地基本概况 简要说明疫情发生地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总数、出生率、年龄构成(0-6岁、7-14、15-)、流动情况等。如发生在集体单位,说明人员职业构成。既往常规免疫工作开展情况。 1.2 麻疹疫情历史概况 麻疹监测开展情况简要回顾。有麻疹疫情监测以来的历年病例数、发病率,周期性流行特征描述。 例图××地19××-20××年麻疹发病情况(发病数、率双轴线柱) 2. 病例定义 2.1 搜索病例定义 2.2 病例分类原则 3. 病例搜索、诊断分类 3.1 病例搜索开展地理范围(县、乡、村?)、搜索单位(社区、医院?)、时间范围。搜索方法(回顾性、前瞻性、监测系统报告、是否零报告等)。 3.2 实验室诊断情况 采集血清学标本病例数、开展检测的单位、检测所用试剂、IgM阳性数。病原学标本采集及检测情况。 3.3 流行强度及病例分类 描述本次疫情发病率,病例数,病例分类情况。 疑似病例数、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流行病学联系病例数、临床诊断病例数、排除病例数。

例图:麻疹病例分类情况 3.4 病例临床表现 基本临床表现、并发症、转归死亡数,病死率。 4.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所有分析均基于病例发病时间,如需要可单独分析发病日期和报告日期(审核日期)的关系。 4.1 时间分布 流行曲线文字描述。 例图××地20××年××-××麻疹病例周分布(按发病日期) 4.2地区分布 地区分布文字描述。并辅以表格、或发病点图、发病率地图表示。 例表××地××年××-××日辖区麻疹发病情况 辖区单位人口数病例数发病率死亡数病死率 合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