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现代汽车工业发展史

合集下载

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
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65年):汽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托于苏联进行技术转移。

1953年,中国生产出了第一辆轿车“红旗”;1956年,中国生产出了第一辆军用越野车“吉普”。

在此期间,汽车产量不高,生产的车辆主要是军用和公共交通工具。

第二阶段(1966年-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汽车工业陷入停滞状态。

车辆生产
量不高,质量低下,技术水平也停滞不前。

第三阶段(1979年-1992年):改革开放后,汽车工业开始获得快速发展。

1984年,第一辆由中国自主研制的轿车“桑塔纳”正式投产;1985年,中国生产的汽车达到了100
万辆的里程碑;199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迅速,已经开始向汽车高技术产业转型或升级。

第四阶段(1993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主品牌开始崛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999年,中国产销汽车突破了万辆,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国。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同时出口市场也不断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球
竞争力的行业。

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突破了28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
场和生产国。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推进创新和技
术升级,不断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体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变化。

2汽车发展简史

2汽车发展简史

2.2.3 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汽车技术 高速汽油机、柴油机;艾克曼式的转向机构;等
速万向节;弧锥齿轮和双曲面齿轮传动;带同步器的 变速器;四轮制动;液压减震器;充气轮胎;发电机 -蓄电池-起动马达系统。
2.2.4 汽车发展的全盛时期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初,二战后,西欧汽 车产量由战前的80万辆猛增到750万辆,增长 了近10倍。
德国大众的甲壳虫牌汽车(波舍尔),流线型 设计,减少风阻和车尾气体涡流,风冷系统, 风靡全球,从1936∼1973年共生产2150万辆, 创下了单产世界记录。
2.2.4 汽车发展的全盛时期
甲壳虫汽车
2.2.4 汽车发展的全盛时期
高尔夫轿车
已经生产了 2000多万,欧 洲几乎每个家 庭都有1辆。款 式新颖, 外壳 渡锌版12年不 锈。
2.1.2 蒸汽公共汽车
1828年,另一位英国人瓦尔塔·汉考克造出了 一辆更好的蒸汽公共汽车,乘坐22名乘客,最 高32km/h。
2.1.2 蒸汽公共汽车
世界上第一家公共汽车公司成立 1834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公共汽
车公司——苏格兰蒸汽汽车公司。以伦敦为中心,规 定了票价和行驶路线,使公共汽车营运步入了企业化。 蒸汽汽车问题
第2章 汽车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
2.1 蒸汽汽车 2.2 内燃机汽车 2.3 世界汽车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2.4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2.1 蒸汽汽车
2.1.1蒸汽汽车的发明
1765年,瓦特发明了蒸气机。为蒸汽汽车发展奠定 了基础。
1769年,法国人古诺(Gugnot)研制出了第一台 蒸汽三轮汽车。直径1.34m的蒸汽锅炉,2个50升 气缸 3.6km/h, 牵引力4-5t, 木制车辆和车架, 运行15分钟而告终。

现代汽车发家史

现代汽车发家史

现代汽车发家史
一、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改变了世界,这场革命主要源于英国,涉及到纺织、采矿、钢铁、交通等诸多领域。

其中,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汽车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二、内燃机的发明
187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Karl Benz)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单缸煤气发动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

内燃机相较于蒸汽机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体积,为汽车的发明提供了动力基础。

三、流水线生产方式
20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使得汽车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成本降低,使得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

四、高速公路的建设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为了满足汽车行驶的需求,高速公路开始在美国大规模建设。

高速公路的修建不仅为汽车行驶提供了便利,也进一步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

五、石油工业的发展
石油是汽车的主要燃料之一,石油工业的发展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同时,石油的开采和加工技术也不断提高,为汽车的性能和环保性提供了保障。

总结:现代汽车的发展是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产物。

从内燃机的发明、流水线生产方式的推广、高速公路的建设到石油工业的发展,每一个环节都对汽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今,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汽车发展史简介

汽车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世界汽车的发展国外的汽车引领着世界的汽车潮流,只有认识到不足才能更好地前进。

本章将从汽车的诞生,汽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以及日本等亲爱车大国的发展介绍汽车工业的进程。

1.1 前汽车时代人类使用汽车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车辆一直是由人力或畜力驱动,直至18世纪发明了动力机械后,才出现了机动车。

1765年英国的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迅速推广,揭开了工业革命的篇章。

1769年法国炮兵工程师尼古拉蒂·古诺把蒸汽机装在一辆木质的三轮车上,制成了最早的机动车。

这也是最早的机动交通工具,成为古代交通运输与近代交通运输的分水岭蒸汽机是外燃机,燃料在汽缸之外燃烧,热效率很低,并且蒸汽车辆庞大笨重,操纵不灵,安全性差。

1809年,法国人菲利普·勒本提出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原理。

1860埃蒂内·列诺尔制成了煤气机并成批量生产,是内燃机商品化。

186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制造出往复活塞四冲程内燃机,并为现代汽车内燃机发展奠定了四冲程工作循环的理论基础。

当时热效率大12%-14%,之后人们放弃了热效率只有3%左右的煤气机而使用奥托内燃机。

1.2 汽车登上历史舞台18世纪真正的汽车诞生了。

1885年卡尔·奔驰设计制造了一个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和一辆三轮汽车,并在1886年获得了专利。

1886年德国工程师哥特里布·戴维斯将自制的单缸四冲程内燃机装在一辆改装的马车上,也制成了汽车。

奔驰和戴维斯随后共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小规模的批量生产内燃机和汽车。

他们二人首先把汽车与工业生产联系在一起,并把汽车推向了历史舞台,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功绩。

从那时起,汽车迅速跃升为道路的主角,很快便淘汰了马车。

1.3 西方的汽车发展汽油内燃机以其功率的不断升高,轻巧等优点脱颖而出,很快成为了汽车的主要动力。

随后一大批汽车生产厂在欧洲崛起,标致、欧宝、雪铁龙等品牌先后涌现。

汽车概论(1-4章)

汽车概论(1-4章)

二、北美的汽车工业
在汽车诞生的10年以后,美国人亨利.福特 (Herry.Ford)于1895年制造出第一台汽车,并 于1903年成立了福特公司。福特其人很富有开拓 精神,在汽车生产中注重性能;考虑到零件的互 换性;创造出流水作业法,大批量生产方式,生 产出T型车,形成了汽车的第一次大发展,使汽 车从一种工艺品变成了低廉的生活必需品。
一、我国汽车工业的简史
2.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发展汽车工业。 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与苏 联政府会谈,商定援助中国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 货汽车制造厂。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毛泽东 主席亲笔提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1955年国家批准建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CA10型4t解放牌载货汽 车开下生产线。
50—60年代,组装外国汽车,产量11万辆增长至187万辆。 70年代引进技术,水平、产量不断提高,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1980年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1989年产量达到1302.5万辆,形成了世界汽车发展的第三个高潮。
日本的主要汽车产业构成:
丰田公司(TOYOTA):花冠(Crolla) 世纪(Centrury)皇冠(Crown) 日产公司(NISSAN):总统(President)蓝鸟(Bluebird)达特桑(Datsun) 马自达(Mazda): 转子发动机 三菱(Mitsubishi):斯达恩轿车 扶桑(Fuso)货车 本田公司(HONDA): 本田轿车 摩托车 五十铃(ISUZU): 载重车 客车 日野公司(HINO): 载重车 大客车
一、汽车的诞生
一、汽车的诞生
• 1886年德国人戴姆勒(Gotlieb.Daimler) 制成第一辆4轮汽车: 单缸四冲程汽油机 时速 1.1马力 18km/h

现代汽车发展史

现代汽车发展史

现代汽车发展史一、汽车的发明与初创阶段1.1 蒸汽汽车的问世蒸汽汽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汽车的起源。

在18世纪末期,英国工程师狄奥多尔·伊普斯顿首次成功制造出一辆可以运行的蒸汽汽车。

它使用燃煤炉产生蒸汽驱动车辆,虽然速度较慢,但这一发明为后来的汽车技术奠定了基础。

1.2 内燃机的革命内燃机的发明被视为现代汽车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成功发明了第一台四冲程汽油发动机,这使得汽车的速度和效能都有了巨大提升。

内燃机成为了现代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

二、大规模生产与普及阶段2.1 亨利·福特的生产线美国工业家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引入了流水线生产的概念,使得汽车的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经济。

亨利·福特的著名车型T型车成为了大规模生产和普及的典范,使得汽车成为更多人的日常交通工具。

2.2 汽车工业的全球化汽车工业在20世纪中期迎来了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成为全球汽车制造的主要力量,汽车不仅成为了交通工具,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汽车工业的全球化也带来了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流,推动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

2.3 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成为了当前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智能驾驶技术、环保能源的应用以及车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汽车具备了更高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能。

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逐渐成为了人们在环保出行方面的首选。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3.1 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自动驾驶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汽车能够实现自主行驶和交通协同,提高行车安全性和交通效率。

然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尚面临着法律法规和道路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3.2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突破,使得汽车的能源消耗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概述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概述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概述1102201227 宋洋工设1102摘要:近百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不断地飞速发展。

汽车从其在中国出现就不断以原子弹裂变般疯狂的速度增长着,不仅自己不断发展,而且改变着世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内容:第一阶段:1958——1978年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对于当时工业整体水平非常落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经济上的解放。

1956年是中国汽车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

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同时工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

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上海汽车装修厂,后更名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

在大跃进的年代,这几辆稚嫩的国产轿车确实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了一阵子。

由于技术的不成熟,第一批轿车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座乘,热情高涨的汽车工人们很快就又投入到产品的改进中。

在造出东风车后的4个月,一汽就造出了造型精美、具有民族特色、实用性能较好的高级轿车———红旗,这是中国第一部定型轿车,而且这一响亮的轿车品牌曾让一代中国人为之倾倒。

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

同年,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

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

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到一汽视察,试坐了一辆红旗。

年底,他通知一汽将这辆车速送北京,专门用来接待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这是红旗第一次承担接待外国高级贵宾的任务。

汽车发展史简介

汽车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世界汽车的发展国外的汽车引领着世界的汽车潮流,只有认识到不足才能更好地前进。

本章将从汽车的诞生,汽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以及日本等亲爱车大国的发展介绍汽车工业的进程。

1.1 前汽车时代人类使用汽车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车辆一直是由人力或畜力驱动,直至18世纪发明了动力机械后,才出现了机动车。

1765年英国的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迅速推广,揭开了工业革命的篇章。

1769年法国炮兵工程师尼古拉蒂·古诺把蒸汽机装在一辆木质的三轮车上,制成了最早的机动车。

这也是最早的机动交通工具,成为古代交通运输与近代交通运输的分水岭蒸汽机是外燃机,燃料在汽缸之外燃烧,热效率很低,并且蒸汽车辆庞大笨重,操纵不灵,安全性差。

1809年,法国人菲利普·勒本提出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原理。

1860埃蒂内·列诺尔制成了煤气机并成批量生产,是内燃机商品化。

186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制造出往复活塞四冲程内燃机,并为现代汽车内燃机发展奠定了四冲程工作循环的理论基础。

当时热效率大12%-14%,之后人们放弃了热效率只有3%左右的煤气机而使用奥托内燃机。

1.2 汽车登上历史舞台18世纪真正的汽车诞生了。

1885年卡尔·奔驰设计制造了一个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和一辆三轮汽车,并在1886年获得了专利。

1886年德国工程师哥特里布·戴维斯将自制的单缸四冲程内燃机装在一辆改装的马车上,也制成了汽车。

奔驰和戴维斯随后共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小规模的批量生产内燃机和汽车。

他们二人首先把汽车与工业生产联系在一起,并把汽车推向了历史舞台,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功绩。

从那时起,汽车迅速跃升为道路的主角,很快便淘汰了马车。

1.3 西方的汽车发展汽油内燃机以其功率的不断升高,轻巧等优点脱颖而出,很快成为了汽车的主要动力。

随后一大批汽车生产厂在欧洲崛起,标致、欧宝、雪铁龙等品牌先后涌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现代汽车工业概述第2章目录2.1 现代汽车工业的主要特性2.2 汽车设计概述2.3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2.4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2.5 金融危机下汽车工业格局的变化2.1 现代汽车工业的主要特性汽车是复杂的机械,又是品种多,产量大的商品,这就决定了汽车的生产是高度发展了的大工业生产。

尽管有批量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和组织形式的不同,汽车生产的现代大工业特性却仍然是显然的。

这种特性可分为两类:技术特性和社会特性。

1.1技术特性技术特性包括:高度的分工、互换制、流水作业、机械自动化。

一辆汽车由上万个零件组成,但汽车不是由零件直接组成的,而是由若干零件首先组成合件或部件,小的合件或部件组成为大的部件或总成,某些总成构成为系统,许多系统综合起来构成汽车。

因此,汽车生产中的第一层次的分工是不同工厂的分工。

这种分工使每个工序的技术简单,工人反复从事同一工作,很容易熟练。

但其缺点是工作单调,易使人厌烦。

技术从个别手艺工人身上集中到少数从事“生产准备”的人员身上,这是现代机械大工业的主要特征之一。

过去,机械零件之间的正确配合是在装配过程中由钳工用手工方法完成的。

这种装配方式,保证品质主要依靠工人的技艺,费工费时,所得产品是固定配对,不能互换。

互换制的基础是零件的公差。

在零件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具体考虑装配与配合,为此规定各有关部位的名义尺寸及容许的偏差——即所谓公差。

凡是在公差范围内的零件,都可以不经钳工加工而互相配合。

这样,装配时间就可以大为缩短,而且在使用现场发生零件损坏时,就可以拆除损坏件用备件换上,使机器恢复运转。

流水作业是机械制造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是汽车工业带头发展出来,为大量生产服务的。

由于总装采用流水作业,大大加快了速度,各分装工序和其前的加工工序就不得不采取同样的措施,于是整个汽车生产逐步转移到流水作业的方式上来。

为了运输零部件,大量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输送带,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汽车产量的增加促使其生产过程自动化,自动化提高生产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并保证产品品质的均一。

1.2 社会特性社会特性包括:高度发展的社会化组织、竞争和经济的生产规模、不断的新陈代谢。

1.汽车生产的社会化汽车生产是汽车生产销售网中的一个环节。

汽车是商品,生产是为了销售。

各国汽车的销售都是通过遍布世界各地代理商组成销售网。

在复杂的汽车生产协作、销售、使用、服务社会活动中,汽车生产占中心位臵。

汽车生产受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

.经济生产规模汽车生产的经济效果与其规模有密切关系。

生产规模愈大,其经济效果愈好。

这不但是由于总产值和利润增加,而且也因为单位成本的降低。

3.新陈代谢汽车工业的技术基础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不但表现为产品的改进和更新,而且表现为生产方法和生产手段的进步。

汽车设计概述2.2.1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汽车设计理论是指导汽车设计实践的,而汽车设计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汽车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又使汽车设计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高。

在近百年中,汽车设计技术也经历了由经验设计发展到以科学实验和技术分析为基础的设计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设计中引入电子计算机后又形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等新方法,使设计逐步实现半自动化和自动化。

在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产品的先天质量决定于设计,产品在包括原材料、制造、使用、维修等各方面的花费,即广义成本的70%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

因此设计方案的修改尽可能地在产品开发的前期进行,使产品设计一次成功,避免在产品开发后期因改变设计而造成的巨大浪费。

汽车设计的内容与特点汽车的设计开发工作,是由根据市场调查及使用要求而制定的设计任务书开始的。

1.汽车设计的内容汽车设计的内容包括整车总体设计、总成设计和零件设计。

.汽车设计的特点和要求(1)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和产品系列化(2)考虑使用条件的复杂多变(3)重视汽车使用中的安全、可靠、经济与环保(4)车身设计既重视工程要求,更注重外观造型(5)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汽车的自身质量(6)设计要在有关标准和法规的指导下进行汽车设计的设计过程1.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2.总体方案设计3.绘制总布臵草图4.车身造型设计及绘制车身布臵图5.编写设计任务书6.汽车的总布臵设计概念车概念车是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借以展示其科技实力和设计理念的最重要的方式。

通常概念车分为两种,一种是能跑的真正的汽车,另一种是设计概念模型。

①作为设计的尝试性试探,受商品生产工艺与经济成本的制约较为间接,因此可以充分发辉造型设计特殊风格,而进行大胆设想。

②可以在概念车型上进行某一项空气动力性或其他专项内容的比较、探讨或试验。

其研究内容比商品车宽广。

③概念车作为样品可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材料或结构,集中表现最先进的水平。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关税方面,在短期内和局部领域会给我国汽车工业带来阵痛,但加入WTO后引起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规则方面的调整,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是深刻、长期和全面的。

与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1.WTO有关汽车方面的主要条款货物贸易方面的条款:国内税和其他费用在汽车销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诸环节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一视同仁;取消进口数量限制,以近三年实际平均进口量作为过渡期,以第一年发放的配额量为基础,年增长15%,直至2005年取消配额,汽车贸易量的进口基数是60亿美元;从2000年起关税每年下调10%,2006年前整车进口关税平均降至25%,零部件进口关税平均降至10%。

贸易技术壁垒方面的条款:《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推行强制性技术规格、非强制性技术规格和产品认证制度,但该协议在“在各方同意的国际标准中,对旨在保护发展中国家使用的特有技术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规定、标准和测试方法存在根本差异的,不应予以使用”。

投资与技术转让方面的条款:WTO从2001年开始执行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该协议规定:不得规定国产化比例;进口与出口不得挂钩;不得限制进口部件总成装车;不得以外汇平衡为理由限制进口;不得规定出口数量;可拒绝执行强加上述要求的合同。

服务贸易方面的条款:必须提供市场准入渠道,允许跨国资本自由流动;不得采用数量配额和垄断专营方式限制国外供应商数量;不得进行服务贸易总额或资产总额的限制;不得实施股比与投资总额的限制;不得对法人形态进行限制;禁止向本国服务商提供补贴;必须实行国民待遇;必须给予最惠国待遇等。

.我国汽车产业现行主要政策或规定货物贸易方面:对进口汽车有数量限制,并征收10%的消费税,15%的车辆购臵费;整车进口平均关税为55%,其中,轿车、轻型车整车进口征收80~100% 的进口关税,零部件进口平均关税为35%。

进口车价主要由整车到岸价、消费税(5%至8%)、增值税(17%)、关税(80% 至100%)构成。

投资与技术引进方面:规定国产化率,并根据国产化率制定进口关税的优惠政策;鼓励出口政策;引进技术的审批必须考虑国产化要求,否则不予批准。

服务贸易方面:外资不得进入中国汽车服务领域,如进出口、融资、保险、租赁等;生产汽车、摩托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的外方股权比例不得高于50%;规定法人形态,在整车与发动机领域不得以独资形态出现;外商不得独资在我国建立客运和货运运输公司。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1.关税调整的影响(1)整车方面目前我国进口轿车价格是由到岸价、消费税(5%~8%)、增值税(17%%)、关税(80%~L00%)所构成。

以上综合税率按车辆档次(排气量)的不同,从121.68%至154.35%不等。

另外,还包括商检费用、运输费用、金融费用以及选装件价格、经销商费用和诸如许可证转购等其他的费用。

(2)零部件方面加入WTO以后,零部件进口平均关税将由35%降至10%。

随着轿车整车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也会要求其配套件同步降价。

.投资与投资政策加入WTO在投资与投资政策领域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现有投资的冲击,投资政策变动引起的中外合资企业中控股权的争夺,以及外国独资企业与中资企业、合资企业的竞争。

.产品与市场和技术(1) 产品方面我国现有轿车产品都是引进国外的车型,保有量大的几种车型在发动机工况、节能、安全、环保、电子技术应用等方面,与现代轿车相比存在许多不足。

(2)技术方面汽车技术基础研究、基础储备特别是缺乏技术开发带头人,边际成本大大高于国际汽车企业;即使产品开发出来了,又将面临市场问题,开发高成本形成的产品高价格难以同国际产品相抗衡。

.零部件的国产化零部件国产化政策的调整,将是我国加入WTO 以后对汽车零部件调整政策的一个核心问题。

1994年颁布的《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产化政策,是为了培育我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增加就业。

国内外汽车公司在我国加入WTO后的应对措施1.国内企业(1)谋求与国际跨国公司全方位合作;(2)向政府要政策;(3)转变经营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跨国汽车公司已进入中国整车生产、销售的跨国公司采取的措施是:1.进一步要求降低配套零部件价格,使整车的降价转移到零部件,以抵御其他没有进入到中国整车市场的其他国外跨国公司企业产品的直接加入。

2.要求全球采购。

与我国合资的国外企业如美国通用公司、德国大众公司、日本本田公司等都要求对国产化率的限制适当放低,对零部件实行全球采购。

3.要求有一个合理的保护期。

为了抵御进口产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在入关初期,它们要求进口配额不应放的太大,并且在配额限制上不应仅仅是轿车整车,还可包括零部件。

4.随着整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跨国公司下属合资公司将进一步要求扩大股权,以扩大其在合资企业中的经营权(因为50%的股权不能保证国际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在其它权限方面也受到限制)。

5.争取在汽车销售、维修和保险等汽车服务业方面从事经营活动。

没有进入中国整车生产的跨国公司将采取的措施是:1.利用区域优势,整车产品直接进入中国市场,以质量、价格等优势同国内整车企业竞争。

2.独资办企业。

3.要求中国政府扩大其产品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的范围。

4.以汽车销售、维修、保险等汽车服务领域为突破口,相继进入中国汽车市场。

.国际零部件企业1.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在保护时,应区别对待。

对于技术含量低的零部件企业应全方位的开放,而对于高科技术、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由于这类企业的投资很大,应作为特别的对象加以适当保护。

2.必须保持一定的国产化比率或称当地化生产的比例。

3.逐步降低关税,使这些合资企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中国加入WTO后,关税的下调是一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