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
医学课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

关系
合并发生 互为因果
血液中血糖血脂浓度增高,使血液 在 血管中流动阻力增加,引起血液黏度 增高进而又促使血压升高。
许多高脂血症也常合并高血压,两者 呈因果关系
高血脂
高血压与高血脂并存时,两者的作用叠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高血压治疗指南、美国高血压学会 (ASH)指南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都推荐小剂量 阿司匹林用于高血压一级预防。
2 新版指南—欧洲
LDL-C作为治疗首要目标 根据风险分层设定明确目标值
2 新版指南—中国
中国人群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
对不同危险分层人群LDL-C控制指标
27%
P=0.0236 0.5 1.0 1.5 2.0 2.5 3.0 3.5(年)
Sever PS, et al, Lancet. 2003;361:1149-58
二
综合管理
1 指南策略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侧重点改变
2013JNC8 美国高血压管理指南
2013ASH/ISH 高血压管理指南
2013ESH/ESC 欧洲高血压管理指南
2014 中国基层高血压管理指南
国内外指南一致认为,高血压综合管理成为重点!
综合干预:高血压是“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需要进行综合干预。 治疗目标:管理血压并处理其他确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糖耐量受损或
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
1 指南策略
指南治疗共识:综合干预=保护血管+干预血脂
针对高血压发病原因的复杂性,我们可以看到,单一作用于血管壁 并不能全面干预高血压的整个病理过程,需要与多种其他类药物联 合使用。
高血压与血脂的监测与控制

监测时注意环境安静、温度适宜,以确保结果准确。
遵循医嘱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监测频率。切勿自行更改计划。
血压和血脂监测的频率
根据健康状况,监测频率应适当选择。每月监测对高危人群尤为重要。
高血压和高血脂的预防措施
均衡饮食
摄入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选择低饱和脂肪和低盐的食物。
定期饮用水,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
增强心脏健康
长期运动能增强心脏的健康,降低心脏病风险。
压力管理对血压和血脂的影响
心理放松
压力管理可以帮助心灵放松,降低血压波动和血脂水平。
增加身体活动
适度的运动减轻压力,从而有助于血压和血脂控制。
情绪支持
通过专业指导获取情绪支持,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与自然接触
自然环境中的放松活动能有效降低血压和血脂。
吸烟和酗酒对血压和血脂的影响
吸烟对健康的威胁
吸烟可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压。长期吸烟会恶化心血管健康。
酗酒对血压的影响
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持久的饮酒习惯会影响心脏功能。
综合影响与管理
戒烟和限制饮酒可改善血脂水平与血压。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对血压和血脂的影响
降压药物
这些药物帮助降低血压,减少心脏病风险。常见的类型包括ACE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适时监测体重变化。
减少久坐,增加日常活动量。
定期体检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及时了解血压与血脂水平。
饮食调理对血压和血脂的影响
多吃蔬菜
新鲜的蔬菜可以提供丰富的纤维和营养。它们有助于降低血压和改善血脂。
94例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情况论文

94例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情况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了解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以及相对的治疗情况。
方法:随机抽取某医院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检查,观察94例高血压患者中有多少患者的血脂异常,并且观察其异常情况。
从而对94例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近一半高血压患者的血脂都出现异常状况,而血脂中,甘油三酯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者比较多。
结论:高血压疾病患者,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血脂异常状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有关联。
并且,两者一定程度上使得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危害增大。
关键词: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3-01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作为现今医学界可控制的两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往往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
而有时高血压患者出现血脂异常现象,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大[1]常是最为常见的其中之一。
所以随着高血压患者的日益增多,人们对于血脂异常现象的重视也日益增大。
本文通过对9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检查并且分析检验数据结果,从而分析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
并且简要分析血压异常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相关治疗[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某二甲医院随机抽取9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平均年龄为62.1±3.4岁;女性患者有40例,平均年龄为60.4±2.5岁。
而在随机抽取的患者应符合以下标准,在住院之前没有服用过任何调脂药物,并且排除了合并各种继发性因素(如饮酒、吸烟、药物、遗传性疾病、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慢性肾病、糖尿病等)。
1.2 方法1.2.1 检验方法:对94例患者进行各个方面的检查(如体重、身高、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清以及甘油三酯等),将所检测出的数据与医学上规定的标准数据相对比,进行比较分析。
1.2.2 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当收缩压>140mmhg或者(和)舒张压>90mmhg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
烟酸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治疗的临床观察

2003,31(11):879-880. [2] 张宇清,刘国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摘要)[J]. 中华
内科杂志,2000,39(2):140. [3] 李勇. 2007 年欧洲高血压指南-联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应成为
had complaint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onclusion: Extended-release nicotinic acid could improve dyslipidemia effectively and all
sidedly in senile hypertension patients and showed a good tolerability.
普遍适用临床策略[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6):847. [4] 刘国树.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病新进展[J]. 中国药物
应用与监测,2006,4:1-4.
[5] Mancia G, De Backer G, Dominiczak A, et al.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SH) 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J]. J Hypertens,2007,25(6): 1105-1187.
治疗后主要血脂参数变化率 =(治疗后血脂参数 值 - 治疗前血脂参数值)/治疗前血脂参数值 × 100%;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对估计效应值几乎没有信心:估计效应值与真实效应值很可能完全不同。对效应值的任何估计都很不确定
推荐强度分级
强推荐(1)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弱推荐(2)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表 1 GRADE 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分级
由于“三高”防治的复杂性及当前“三高”患者基层防治临床证据匮乏,本共识仅对干预措施确定了相关推荐意见等级。本共识可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专业人员参考和使用。共识推荐意见的目标人群为中国 18 岁及以上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 2 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者,以及经评估可能罹患“三高”的人群。
2.5 如何对“三高”患者进行相关并发症的识别、筛查和初步处理?
2.7 “三高”患者的综合治疗目标?
图 4 全人群“三高”诊疗路径
2.6 “三高”患者的转诊指征?
2.7 “三高”患者的综合治疗目标?
组分
控制目标
BMI
18.5~24.0 kg/m2。随着年龄增长,体质量控制范围可适当放宽
腰围
男 <90 cm,女 <85 cm
血压
<130/80 mmHg,DBP 尽量≥ 70 mmHg,年龄 >80 岁、健康状态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至 <150/90 mmHg
血脂
TC<4.5 mmol/L,TG<1.7 mmol/L未合并 ASCVD 时:年龄 <40 岁者 LDL-C<2.6 mmol/L、非 HDL-C<3.4 mmol/L,年龄≥ 40 岁者 LDL-C<1.8 mmol/L、非 HDL-C<2.6 mmol/L合并 ASCVD 时:极高危患者 LDL-C<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超高危患者 LDL-C<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年龄 >80 岁时:预期寿命短、健康状态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建议适当放宽 LDL-C 控制目标
血脂异常与高血压

05
三、血管紧张素II( Ang Ⅱ)
Ang Ⅱ是参与高血压发病并使之持续的重要机制。 Vuagnat等观察注射Ang Ⅱ对血压影响: 胆固醇水平,尤其是LDL-C水平与Ang Ⅱ注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改变相关; 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性别及LDL水平是解释Ang Ⅱ注射后收缩压变化的三个要素, 仅LDL与Ang Ⅱ注射后舒张压的变化显著相关。 结论:高血压病人中,Ang Ⅱ诱导的血压改变与血LDL-C水平紧密相关
家系调查(58个)
在同一家族中有两个以上的同胞于60岁前发生高血压病;
同时伴有1-3种脂质紊乱(TG或LDL-C超过90%百分位数,或HDL-C低于10%百分位数)。
这种综合症大约占所有高血压病患者的12%,占60岁前发生高血压的25% 。
家族性脂质异常高血压
Oslo研究:
调查16,525名健康男性(>40岁),舒张压>110mmHg者与舒张压<70mmHg者相比较,其血胆固醇值平均升高0.71mmol/L;
3
2
1
Ferrier等研究:
1
2
3
4
5
6
研究结果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也存有内皮功能异常。
两者合并存在时,内皮功能损害更为明显。
Panza等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有内皮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受损。
动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高血脂与高血压相关的机制
氧化型LDL(ox-LDL)能产生浓度依赖性的抑制NO活性性和816名女性(年龄29~55岁)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
01
在男性LPL多态性与血压水平不相关,
02
但携带LPL-G447等位基因的妇女较LPL-CC基因型的妇女有着显著降低的收缩压和脉压水平分别。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PPT模版

血压筛查
血糖筛查
血脂筛查
生活方式干预
高危人群除了一般人群的预防措施外,还应进行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控制被动吸烟、既往吸烟史、饮酒过量和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等因素。
超重和肥胖是“三高”高危人群的一个重要因素。超重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4.0 kg/m2,肥胖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8.0 kg/m2。
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运动,建议提供健身区域和器材。这样可以方便人们进行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家庭内共同调整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共同参与运动活动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预防“三高”的关键。这包括饮食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人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同时,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是高危人群的识别标志。这些人群需要进行个体化管理,以预防和控制“三高”发展。
具有发展为“三高”风险的人群
“三高”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
“三高”患者的控制率和达标率不理想
“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筛查方法
除了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经济因素、生活方式等也会影响个体发展为“三高”的风险。
02
03
01
对于"三高"患者,基层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并发症筛查意识,并利用医疗资源进行筛查。对于急性并发症,应快速识别,并在必要时进行紧急转诊和院前急救处理。
对于"三高"患者,应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在必要时,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并按照相关指南规范进行管理。
各期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

表 1 各组动态血压比较( x ± s)
组别
n
最高血压( mmHg)
SBP
Dபைடு நூலகம்P
正常对照组
146
139. 7 ± 28. 3
高血压病Ⅰ期
131
169. 4 ± 28. 31)
高血压病Ⅱ期
272
170. 1 ± 15. 21)
高血压病Ⅲ期
289
182. 5 ± 2. 61)
75. 7 ± 13. 3 98. 7 ± 13. 3 103. 2 ± 10. 51) 110. 3 ± 24. 81)
通讯作者: 杨 戈( 1983-) ,男,医师,主要从事心电生理研究。 第一作者: 胡宜波( 1967-) ,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电生理研究。
表 2 高血压各期血压负荷值比较( %)
组别
n
白天
SBP
DBP
正常对照组 146 21. 4 高血压病Ⅰ期 131 62. 41) 高血压病Ⅱ期 272 70. 21) 高血压病Ⅲ期 289 78. 51)
24 h 动态血压监测( ABPM) 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对于 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有很大帮助。本文研究各期高血压患者 及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 ABPM。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选取 2009 年 2 月至 2011 年 6 月我院门诊及 住院病人 922 人次,其中符合 WHO 高血压诊断标准者 692 例 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 52 ± 4. 5) 岁。高血压Ⅰ期 131 例,男 69 例,女 62 例,平均年龄( 41 ± 3. 5) 岁; Ⅱ期 272 例,男 141 例,女 131 例,平均年龄( 50 ± 1. 5) 岁; Ⅲ期 289 例,男 161 例,女 128 例,平均年龄( 58 ± 2. 5) 岁。血脂正常者 180 例,男 84 例,女 96 例,平均年龄 ( 51 ± 1. 5) 岁,血脂异常者 512 例,男 284 例,女 228 例,平均年龄( 58 ± 2. 5) 岁,血脂正常与异常组年龄、病程、 并发症比较无差异。正常对照组 146 例,平均年龄( 52 ± 2. 5) 岁,男 74 例,女 72 例,均无高血压病史。 1. 2 监测方法 ( 1) ABPM: 监测前 1 w 停服药物,使用美国太 空试验室生产的 90207-30 型动态血压记录仪,测试者保持日常 工作和生活起居,袖带位于右上臂,下沿位于肘上 2. 5 cm,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DL致动脉粥样硬化 HDL抗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 LDL 黏附分子 MCP-1 LDL 血管腔 内皮细胞
HDL抑制黏附 因子的表达
被修饰的 LDL
HDL抑制LDL 的氧化
内膜
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HDL 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
150 200 250 300
25
0
≤204
205-234 235-264 265-294
≥295
血清胆固醇(mg/dl)
血清胆固醇(mg/dl)
Circulation 1990;81:1721-1733. Am J Med 1984;76:4-12.
高胆固醇: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3.0
缺血性卒中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出血
高危多因素干预 (10年CVD危险 15%)
Manuel DG et al. BMJ. 2006;332:659-662.
依整体CVD风险的他汀治疗方案比单纯 强化降脂治疗存活率更高
与NCEP Ⅲ标准治疗方案及强化NCEP Ⅲ治疗方案相比,根据整体 CVD风险的他汀治疗平均LDL-C目标值更低,且挽救QALY数大幅提升
-16% -21%
-38%
-52%
17项高血压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N=47,667名)
Lancet 2000; 355: 1955–64.
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资料
12
血 脂 异 常 患 者
(%)
11.9
10 8 6 4 2 0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低HDL-C血症
3.9 2.9
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221-244 203-220 182-202
<182
Neaton JD, et al. Arch Intern Med. 1992;152:56-64.
目录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致心血管事件机制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防治 转换理念,整体防治心血管事件 阿司匹林是整体防治的重要环节 小结
5年治疗后临床Biblioteka 果比较标准NCEP Ⅲ 治疗达标方案 强化NCEP Ⅲ 治疗达标方案 24.1 2.5 辛伐他汀 2040mg 9.9 依整体心血管 风险制定方案 7.8 辛伐他汀 2040mg 22.8
5年CVD风 险(%)
治疗方案 平均LDL-C (mmol/L 挽救QALY 数(百万)
1.6
9.0 辛伐他汀 2040mg 178
533 458 637 C T C
1041 827 T C
794
T
809 C
403
602 T
502 255
140
脑卒中 39% 冠心病 16% 血管死亡 21% 所有其它死亡 2%
MacMahon, Rodgers, J Hypertens 1994;12 (Suppl 10):S5; Rodgers, Macmahon. BMJ 1996;313:147.
高血压2亿
高血压 合并血 脂异常1 亿
血脂异常2亿
5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2007;38:432-439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增加10年心血管风险
60
10年心血管风险(%)
收缩压120mmHg 收缩压180mmHg
50 40 30 20 10 0
LDL-C 0 -5 -10 非致死性/致 死性冠心病 脑卒中 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 总死亡率
降低(%)
-15 -20 -25 -22 -30 -33
16项试验,29,000例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随访3.3年
JAMA 1997;278:313-21.
-30 -35
-29 -28
我国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人数近1亿
14 Syst-Eur
28 PROGRESS
SHEP
SHEP: 氯噻酮+/-阿替洛尔 MRC-O: 双氢氯噻嗪+阿替洛尔 Syst-Eur: 尼群地平+依那普利+双氢氯噻嗪 PROGRESS: 培哚普利+利尿剂
同时降压、降胆固醇仍残存较高风险
降压基础上加他汀治疗仍残存较高心脑血管风险
冠脉事件的获益
危险降低(%)
100 90
未预防的事件(%)
心血管事件危险(%)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70
63
76
76
69
73
64 85 91
30
37
24
24
31
27
36 15 9
xC AP S
CA RE
ID
PR OS PE R
OS CO PS
HP S
4S
T
LL
LIP
HA T-
AF CA PS /T e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导致内皮损伤 ----最终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 平滑肌 细胞 血小板 泡沫细胞 巨噬细胞 侵入
高血压 血脂异常
动脉粥样 硬化
血栓形成
血管墙
胆固醇酯充满平滑肌细胞
心血管事件
正常内皮组织
受损内皮组织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导致血管事件发生 的机制
高血压
血脂异 常 内皮 受损 动脉 粥样 硬化 斑块 … 破裂 血栓 … 形成
Kastelein JJP. Eur Heart J. 2005;7:F27-F33.
AL L
AS CO T
W
-LL
A
降压治疗后仍有心血管病危险
危险降低(%)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心血管事件危险(%)
未预防的事件(%)
64
75
w ww
86
72
36
25 MRC-O
2.5
相对危险
2.0 1.5 1.0 0.5 0
<160 (4.1) 160-199 (4.1-5.2) 200-239 (5.2-6.2) 240-279 (6.2-7.2) ≥280 (7.2)
血清胆固醇mg/dL(mmol/L)
Circulation. 2007;116:II_834.
降低LDL-C对冠心病事件和卒中的影响
全面防治 抗栓获益
------重视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
目录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致心血管事件机制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防治 转换理念,整体防治心血管事件 阿司匹林是整体防治的重要环节 小结
高血压流行现状
全球高血压患者人数 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
972,000,000
2亿
2006年ISH福冈会议
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动脉壁损伤后细胞粘附于 内皮表面 内皮功能失调、渗透性增加
LDL Oxidised LDL
生长因子 eg. PDGF, FGF, TGF-b
平滑肌细胞增殖
高血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体液因素(如血管紧张素-II) 血压偏高 增加血管壁压力 活性氧簇 氧化还原敏感基因产物 炎性状态 巨噬细胞聚集 动脉粥样硬化
降压治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幅度未达预期
脑卒中
随机试验 流行病学资料
冠心病
随机试验 流行病学资料
0 10 20 30 40 50
下降%/DBP降低6mmH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1989, Vol. a11, No. 5-6, Pages 807-823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7
2006年 第21届国际高血压学会( ISH 2006) 福冈宣言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7
血压与卒中、冠心病
多种危险因素干预试验(MRIFT):N=347,978 男性
卒中死亡率
冠心病死亡的相对危险性 卒中死亡的相对危险性
32 16 8 4 2 16 8 4 2 1
冠心病死亡率
18.6%,估算现患人数近2亿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07
高胆固醇: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MRFIT研究 (n=361,662)
每1000人中冠心病发病数 50 10年冠心病死亡率 (死亡数/1000) 40 30 150 125 100 75 50
Framingham研究 (n=5,209)
20
10 0
15
16
年
JAMA.1991;265:2097-84
胆固醇与收缩压 对冠心病死亡危险的协同作用
34
冠心病死亡 /10,000 病人年
21 17 12
23
18 17 11 14 8 8 5 6 3 3
<118 125-131 118-124
N=316,099
13 12
6
245+
10 6
9
6
4
6
142+ 132-141
ASCOT-LLA:降压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 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
降压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因心血管获益明显, 研究提前2年结束
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
4 3 2
降低
P=0.0005
3.0
36%
1.9
1
0
降压药+安慰剂 降压药+阿托伐他汀
主要终点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冠心病
Lancet 2003;361:1149-58.
目录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致心血管事件机制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防治 转换理念,整体防治心血管事件 阿司匹林是整体防治的重要环节 小结